目的 了解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家庭负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实施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BI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9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调查.结果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家庭负担总分为0.87±0.35,6个维度阳性回答率均>50%;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显著低于常模(P<0.01);家庭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家属的积极应对方式、患者年龄、患者住院次数和患者家庭年总收入(P<0.05,P<0.01).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家庭负担较重,医护人员应予以重视,指导其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加强自我保健,降低住院次数,从而减轻家庭负担.
作者:朱迎;丁霞芬;林征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氩气刀切除肠道息肉护理路径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 将168例在消化科住院需做肠道息肉切除的患者按时间先后分组,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的84例为对照组,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的84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按氩气刀切除肠道息肉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观察组按氩气刀切除肠道息肉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即制定氩气刀切除肠道息肉护理路径后并组织与实施.结果 观察组护士对氩气刀切除肠道息肉术前准备、术中和术后护理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医生、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氩气刀切除肠道息肉护理路径可规范肠道息肉临床护理操作流程,提高护理质量,提高医生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沈荣华;吴红莲;吕朱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以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为框架的护理干预对介入治疗先心病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护理人员实施科学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将60例行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心内科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以健康信念模式为框架制定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对疾病易感性的认知、对疾病严重性的认知、对采取健康行为的认知、自我效能等方面,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相应干预,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普适量表对患儿进行测评.结果 两组干预后患儿生存质量得分均有提高,但观察组得分更高(P<0.01);两组患儿生存质量总分、情感功能、角色功能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以HBM为框架的护理干预能提高介入治疗先心病患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侯向华;何燕;李伟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高龄脑卒中患者误吸的筛查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将180例高龄脑卒中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各9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并根据评分结果针对患者吞咽功能的高、中、低度风险分别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 两组误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高龄脑卒中患者进行误吸的筛查及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误吸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凌慧芬;翁霞;郭子君;孙丽凯;陈俊春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实施经皮肾去交感神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术中配合经验.方法 对16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实施肾动脉消融护理,重点包括术前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程度,术中做好心理护理,及时有效地缓解消融引起的疼痛,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消融能量、温度、阻抗,并根据温度调整消融导管的肝素盐水灌注速度.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心力衰竭及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效果满意.结论 积极而完善的手术配合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手术舒适度,更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何英;王玉如;陈椿;单其俊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提高结肠镜受检者肠道准备质量的护理指导方法.方法 将223例门诊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11例)和观察组(112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肠道准备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内镜中心前台专职预约人员定时发出短信指导患者.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肠道准备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手机短信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作者:施茜;张婉婉;郑梅兰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80后护士工作嵌入、留职意愿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管理者形成护士留职意愿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哈尔滨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332名护士,采用护士一般情况调查表、工作嵌入量表、护士留职意愿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0后护士工作嵌入得分(22.74±4.17)分,留职意愿得分(13.72±3.87)分;护士工作嵌入与留职意愿呈正相关(P<0.01);年龄、婚姻、工作嵌入为影响护士留职意愿的主要因素(均P<0.01).结论 护士工作嵌入对其留职意愿有正向预测作用,护理管理者应制定针对性的护士留职政策与措施,以稳定护理队伍.
作者:李虹;张婧;孙凌云;刘宝利;孔孟琼;张馨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在医院质量与安全评价指导下血液专科病房护理岗位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 在对医院质量与安全评价标准充分解读及指导下,血液专科病房着重护理岗位安全管理,重点落实岗位设置、培训及管理各项措施.结果 实施1年后,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及一级护理评分较实施前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 通过医院质量与安全评价活动的开展,指导血液专科构建护理安全文化,促进内涵建设,保障了患者护理安全,提升了专科护理质量.
作者:徐丽;于明峰;杨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质控督导培训一体化模式的护理质量控制方法与效果.方法 建立院科两级护理质量管理体系,采用院制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运用质控督导培训一体化质量控制模式,检查中侧重教育督导的管理方法,在质控督导检查的前、中、后对护士进行培训,科室建立质控督导培训登记本,将发现的问题和培训统一记录,并将问题及时反馈,护士长即刻或限期整改,并再次督导,进行质量的持续改进.结果 实施前后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服务总体满意度为(97.82±1.54)分;各项护理质控项目均达标;定期巡房满意度、按铃呼叫、服务态度、操作技术、健康指导分别为97.47%、97.98%、98.48%、98.23%、98.74%.结论 质控督导培训一体化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种创新护理质控方法,能提升护士的质量、安全意识及专业能力以及患者满意度高,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闻曲;孙丽;周耘;代艺;蔡丹;殷春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护士长进行风险管理的方式和管理过程中的真实体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对11名护士长的风险管理体验进行访谈.结果 提炼出4个主题,即风险管理认识水平参差不齐;风险管理措施局限,缺少综合考虑;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护理风险管理难点各异.结论 医疗机构应尽快规范风险管理流程,克服风险管理中的困难,提高护士长对风险管理的能力,降低医疗风险.
作者:李琳;高祖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ICU护士科研能力水平及其与工作压力源、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 采用护理人员一般情况调查表、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工作压力源量表和工作倦怠量表对181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ICU护士中,96.7%科研能力处于中低水平;72.4%工作压力处于中重度水平;工作倦怠中,71.8%护士情绪衰竭、81.8%工作冷漠感处于高度水平,工作成就感全部处于低水平.科研能力与工作压力源、工作倦怠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 ICU护士科研能力偏低,科研能力与工作压力源、工作倦怠呈负相关,提示管理者应采取合理措施降低职业压力、减轻工作倦怠,以利于提高科研水平.
作者:范晓婷;孟庆慧;徐雁;孙华昌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将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维护的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护士在外周静脉维护的实践活动中证据应用的依从性,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遵循JBI循证护理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JBI-PACES)的标准程序,包括证据应用前基线审查、实践变革和证据应用后变革效果的再审查.获取JBI在线临床治疗及护理证据网络(COnNECT+)数据库中外周静脉留置针维护相关证据并制定相应审查标准.采用现场观察法、访谈、查阅护理病历收集数据.证据应用前后各有46例次接受外周静脉留置的患儿以及15名护士纳入.分析每条证据应用存在障碍、可获得的资源及解决办法.以护士每条标准行为依从性、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评价证据应用前后的有效性.结果 基线审查中“每天2次评估并记录并发症”等4条依从性差的标准在证据应用后显著提高(均P<0.01);并发症发生率由证据应用前的34.78%降至15.22% (P<0.05).结论 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维护佳证据的临床应用,可规范护士维护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行为,并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作者:顾莺;胡雁;张玉侠;薛一凡;杨玉霞;王慧美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湿化与非湿化方式的持续低流量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接受低流量鼻导管氧疗的AECOPD患者按床号的单双数分为观察组(94例)和对照组(106例),对照组患者用气泡喷射式湿化装置吸氧,观察组直接接氧流量表吸氧.比较两组患者实施氧疗第3天、第5天主观不适症状(鼻部不适、咽喉部不适、头痛、胸部不适)及其严重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吸氧第3天、第5天不适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非湿化低流量氧疗不影响AECOPD患者的舒适程度.
作者:夏利华;古满平;张克标;刘英;吕顺巧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提高患儿桡动脉采血一次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方法 将200例儿科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触摸法行桡动脉采血;观察组采用十字定位法行桡动脉采血,即操作者左手握紧患儿待穿刺的手掌,将患儿四指并拢除拇指,手掌伸直,手心向上,手腕部背曲呈反弓状并垫小软枕,以桡骨茎突为顶点向对侧划一水平线,再以示指外侧缘向上划一延长线与其垂直,其交叉点为穿刺点.比较两组穿刺一次成功率、采血时间、家长满意度.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时间、家长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采用十字定位法行桡动脉采血,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采血时间、提高家长满意度.
作者:李红艳;廖敬芳;宁晓东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改进体温、脉搏测量技术对节约护理时间和提高患者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将2013年7月22日至8月21日住院患者35例设为对照组,2013年8月22日至9月21日住院患者35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技术方法,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手触摸桡动脉方式测量脉搏;观察组采用非接触式红外体温计测体温、便携式指端脉搏测量仪测脉搏.结果 观察组体温、脉搏测量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患者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测量体温、脉搏的新技术能有效节约护理时间,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节约护理人力,提高患者执行率.
作者:沙彬秀;赵俊;丁慧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构建大鼠深部组织损伤模型,观察和评价该模型的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个正常组和4个实验组,利用磁片循环压迫的方法,对4个实验组大鼠建立压疮深部组织损伤的动物模型,并从整体、组织和生化3个层次对压疮深部组织溃疡进行观察.结果 正常组皮肤及肌肉组织肉眼及镜下观察结构完整;实验组受压组织初期出现轻度凹陷、水肿,但表面皮肤尚完整,随着时间延长,至第7天起逐渐出现少许破溃现象;进一步的病理切片观察显示皮肤、皮下、肌肉组织全层受损,各组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复层鳞状上皮变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层次欠佳,肌纤维广泛变性,横纹结构逐渐消失;镜下观察受压早期,第0天肌肉组织即已受损,且据第14天组的观察发现肌肉组织后期修复较皮肤缓慢;Tunel染色检测皮肤及肌肉组织凋亡情况,各实验组(第0、4、7、14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利用磁片循环压迫的方法构建的压疮深部组织损伤动物模型具有组织坏死、炎症细胞聚集、细胞凋亡等特征,其病理变化符合压疮临床病理特点,且成模时间短,可控性强,是一种理想的用于研究压疮机制的动物模型.
作者:谢浩煌;潘莹莹;王晓慧;毛挺挺;姜丽萍 刊期: 2014年第15期
介绍了护士人文素质的内涵,阐述了优质护理服务背景下提高护士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提出从加强护士人文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实行人性化管理模式及转变护理服务理念来提高护士的人文素质,使护士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张敬蕾;吕利明;李燕 刊期: 2014年第15期
探讨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及其对癌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对中药足浴、经络按摩、针灸耳穴和情志调节等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中医特色护理的方法及作用原理进行阐述,并对不同癌性疼痛患者中医特色护理的效果予以评价.结果发现中医特色护理能明显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存质量.提示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镇痛作用好的优点,并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抑制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王淑娟;张蕊 刊期: 2014年第15期
阐述PICC导管断裂的概念、影响因素.提出PICC导管断裂的护理策略以及预防措施,如避免高压注射、正确固定导管、严格规范拔管、加强健康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建立监测档案,以及加强业务培训、规范管理等,旨为提高护理人员对PICC导管断裂的认识以及其处理与预防提供参考.
作者:李琳琳;季日峰;苏颖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经历患者自杀事件护士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恢复护士正常的心理健康状态.方法 成立心理护理小组,了解7名经历患者自杀事件护士的心理状态并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结果 3名护士1周内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3名护士1个月内恢复,1名护士半年内恢复.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护士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作者:曾莉;胡德英;刘义兰;张香兰;田敏;肖菲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理论授课与集体心理辅导对心理护理小组护士心理的影响.方法 对65名心理护理小组护士采取心理理论授课、心理干预、集体心理辅导等方法进行干预,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小组成员在心理护理小组活动前后进行调查.结果 干预后小组成员总体幸福感上升,生活质量总体评价提高,其中躯体功能(除进食功能、运动与感觉功能外)、心理功能、社会功能(除人际交往能力、工作与学习外)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P<0.01).结论 通过心理理论授课及集体心理辅导后,小组成员的总体幸福感上升,生活质量提高,其对改善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袁小萍;王惠玲;鲜于云艳;宫璇;文丽;杨越秀;叶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老年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状况,探讨早期系统心理护理对其焦虑抑郁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将135例入院早期伴有焦虑抑郁的老年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干预组(67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心理支持,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系统心理干预,包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专业的心理干预、增强自我效能感、集体心理治疗等,干预2周后评价效果.结果 老年早期住院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为46.7%,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及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干预组焦虑和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自我效能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早期系统心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其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
作者:李善玲;徐玉林;杨新丽;周琛华;廖珍惠;龚玉枝;黄红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中医院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现状,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为提高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护士人文关怀品质量表对上海市5所中医院1 888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5所中医院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总分(121.19±18.40)分,总体得分率83.58%;职称、学历、是否独生子女及是否接受过人文关怀相关培训对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有显著影响(均P<0.05);其中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接受过人文关怀相关培训是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中医院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呈良好状态,护理管理者可根据人文关怀品质影响因素,针对性开展护理人文关怀培训,提高中医院护士整体人文关怀水平.
作者:张华春;王珏;赵红云;周文琴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中药足浴配合足部护理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效果影响.方法 将95例DPN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甲钴胺分散片口服联合清水足浴,观察组给予甲钴胺分散片口服联合中药足浴.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中药足浴能明显改善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张小红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网络健康管理模式对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27例行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按其手术时间分为干预组(63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术后采用网络健康管理模式,即采取一对一电话随访指导,每个月1次;短信指导,每2周1次;每日随时浏览网页中健康教育讲座及电子健康教育手册进行健康管理,干预8个月后采用西雅图心绞痛生存质量测量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干预后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治疗满意度和疾病认知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网络健康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温切木·沙迪克;姚虹;姚翼青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实施同步健康教育对急性白血病化疗间歇期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血液科A病区为对照组(45例)、B病区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入院评估,围绕环境要求、卫生习惯、休息与活动、服药与饮食、出院后访视等内容实施同步健康教育及效果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化疗间歇期各时间点白细胞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化疗结束当日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间歇期第7、14、21、28天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实施同步健康教育对预防患者化疗间歇期呼吸道感染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张静静;戴新娟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人衰弱状况与抑郁症状关系,为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对683名60岁及以上北京市社区老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明老年抑郁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及衰弱状况通过Fried的衰弱表型法进行划分.结果 调查对象中抑郁症状发生率为19.9%,衰弱前期和衰弱的发生率分别为45.7%和11.1%;衰弱状况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P<0.01);排除混杂因素后,衰弱前期和衰弱的社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高于其他老年人(均P<0.01).结论 衰弱前期和衰弱的老年人是抑郁症状发生的高危人群,可通过多方面的衰弱管理进行抑郁症状的预防与干预,促进社区老年人身心健康.
作者:奚兴;郭桂芳;孙静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师生动态双向互评法在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3年实习护生158人设为实验组,2012年实习护生183人设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师生动态互评结合教学质量检查的方法进行教学质量控制:带教教师对护生进行综合评价,护生对病区带教工作及带教教师履职情况进行评价,每2个月1次;护士长考核带教教师的履职情况,每月1次;教学质量检查,每2个月1次.对照组采用发放教学工作满意度调查表结合教学质量检查的方法进行教学质量控制,每2个月1次,护士长考核带教教师的履职情况,每月1次.结果 实验组护生出科考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全院各教学单元临床教学质控成绩不断提高(P<0.01).结论 师生动态互评法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控制,提高了护生的学习成效及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作者:黎瑞红;费红;夏引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情景设计视频教学对提高输液中心护生静脉输液相关能力的作用.方法 将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在输液中心实习的58名护生分为对照组,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的实习护生58名为对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一对一带教法,观察组采用情景设计视频教学法.结果 教学结束后观察组护生的静脉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带教组长对护生的教学效果评价显著高/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情景视频教学方法用于输液中心的临床教学,使护生增强了与患者的沟通能力,赢得了患者信任;使护生获得了更多的操作机会,静脉穿刺成功率得到提高;极大地提高了输液中心的临床教学效果与护生的相关能力.
作者:杨剑;刘艳萍;李春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整合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对护理专业本科护生人文修养及专业认同的影响.方法 将2011级152名护生作为对照组,将2012级护生138名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法教学,实验组采用整合人文素质教育模块进行教学.采用护生人文素质测评表和护理专业承诺量表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①实验组护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及总得分显著高于入学时和对照组护生(均P<0.05);但法律素质得分实验组在进行整合模式教育前后以及与对照组得分比较无差异(均P>0.05).②实验组护生的专业努力意愿、专业生涯步入、专业正向评价、专业价值认同及总得分显著高于入学时和对照组护生(均P<0.05).结论 整合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利于培养护生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需的人文素质,利于及早树立专业价值观与专业认同,但法律教育仍需加强.
作者:张敏;罗彩凤;吕妃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专科层次《护理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方法 按照行动研究法的计划、行动、观察及反思4个步骤设计专科层次的《护理研究》课程并实施教学和课程评价.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了工作坊的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护理科研实践性强的特点.结果 护生对课程整体设计的满意率为83.3%,护生对工作坊教学组织形式满意度87.5%,课程结束后,对科研感兴趣的护生显著增多(P<0.05);开放性问题结果分析显示护生对课程设计满意主要表现为3个主题:①工作坊的教学形式好;②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好;③考试的形式新颖.结论 专科层次的《护理研究》课程设计满意度高,工作坊教学模式增加了课程的新颖性、实用性以及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护生的科研兴趣和教学质量.
作者:周璇;高钰琳;孙晓嘉;陈佩云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台湾地区高校护理本科课程体系,为大陆高等护理教育持续改进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对台湾地区9所高校全日制护理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分析.结果 台湾地区高校护理本科课程体系结构分为公共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程三类;公共通识课程丰富,医学基础课程精简,护理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选修课程呈现多样化.结论 台湾地区高校护理本科课程体系设置较为符合社会及临床需求,值得借鉴.
作者:沈曲;刘洋;杨金秋;黄遵诚;叶本兰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人口学资料对护生自我控制与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护生自我控制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和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辽宁医学院372名本科护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护生的自我监察和自我强化及自我控制总分,不同生源地护生的自我评价,不同年级、是否为学生干部、不同月生活费护生的自我监察、自我评价、自我强化及自我控制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生源地护生的家庭、自由和学校及总体生活满意度,不同年级护生在学业、自由、学校和环境及总体生活满意度比较,不同月生活费护生在家庭、学业、学校及总体生活满意度比较;是否为学生干部在友谊、家庭、学业、学校及总体生活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自我控制与总体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自我监察和自我评价是影响护生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提高护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利于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作者:王迎春;郝春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护生体验患者住院对其共情能力、实习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在济宁市某医院实习的197名护生随机分为实验组(99名)和对照组(98名).对照组接受常规共情教育,实验组开展护生体验患者住院24 h的共情教育,接受包括生活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结果 教育后实验组共情能力、实习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体验患者住院能有效提升护生的共情能力及实习效果,从而促使护生自觉加强学习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作者:周广华;许红霞;杨文红;李晴;魏岩;张兆慧 刊期: 201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