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女,53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不伴头痛及呕吐,发作时肢体无力明显,症状时有发作,患者多次在当地医院以“眩晕症”诊治,给予口服药物,疗效尚可.于1周前症状再次发作,伴有肢体无力并行走不稳,肢体平衡性差,再次到当地医院经输液治疗效果差.现为进一步治疗来本院就诊.入院体检发现肢体有共济失调症状,余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陈晨;程敬亮;张勇;汪卫建;罗乐凯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患者 女,54岁.因“右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来院就诊,入院行CT增强检查示脾下极见一约2.9 cm ×3.4 cm ×4.4cm团块状稍低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周围似可见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呈渐进性强化,延迟期病灶密度与脾相近呈等密度(图1A~E).MRI增强示脾下方肿块呈稍长T1、稍短T2信号,信号欠均匀,边界清楚.扩散加权成像(D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至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5 min延迟与正常脾相比为稍高信号(图2,3).
作者:杜倩;鲍柱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患者 女,18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胸闷,偶有咳嗽,无呼吸困难,未予重视.后于外院行胸部CT示纵隔内、心影右侧旁占位.遂来本院准备手术治疗.胸部CT增强示纵隔内、心影右侧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6.0cm×4.9 cm ×5.0 cm,境界尚清,强化欠均匀,其内部可见颗粒状钙化,邻近组织结构受压,可见“贴边血管征”(图1~4).
作者:徐艳中;吴磊;张雪;徐香红;汪秀玲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患者 女,14岁.因排便困难2周,自行于下腹部触摸到包块就诊.患者自诉初次月经14岁,至入院共有4次,经期5天,周期30~40天,经量较少.体检:一般情况好,外阴正常.肛诊检查:子宫后位,稍小,子宫前方可扪及大小约12cm×11 cm×11 cm包块,质偏硬,活动差,无压痛.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盆腔巨大囊实性混合包块,右肾缺如.
作者:李启;马晓亮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患者 男,38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活动不利,脚趾活动不能,足下垂不能,无感觉障碍,无肢体麻木、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抽搐、昏迷等.本院MRI示左额顶占位.MRI检查:患者左侧顶叶镰旁区域见椭圆形均匀稍长T1、长T2信号(图1、2),局部稍短T2信号,T2液体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及扩散加权成像(DWI)上呈明显高信号(图3),病灶边界欠清,未见明显瘤周水肿.增强扫描示病灶呈轻度斑片状强化(图4、5),大小约2.6 cm×1.7 cm×2.1cm.诊断:胶质瘤.
作者:任琦;程敬亮;张勇;汪卫建;马桢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患者 女,17岁.因阴道分泌物6个月余,加重伴阴道突出物1周入院.14岁初潮,月经规律,月经量中等.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处女膜孔呈圆形,用力时见处女膜孔处约1 cm紫红色息肉样物突出.直肠腹部诊:直肠黏膜光滑,进指顺利,扪及盆腔偏右侧直径约5 cm包块,边界欠清,活动差,与子宫分界不清.MRI检查示双宫体、宫颈及阴道,偏右侧宫颈及阴道内见软组织肿块,T1WI呈低信号夹杂小片状高信号,T2WI呈混杂高低信号,病灶范围约4.6cm×4.3 cm×4.0cm(图1),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2).双侧卵巢生理性卵泡,盆腔少量积液.
作者:邵硕;郑宁;刘文娟;齐先龙;李蕊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患者 男,77岁.因反复头晕、头痛2+年,加重伴共济失调3+月入院.既往无肿瘤病史,常规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影像学检查:MRI示右侧桥小脑角区异常信号结节,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FLAIR、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信号均匀,边界清楚,边缘呈浅分叶状,大小约2.6cm×2.4cm×1.6 cm,相邻右侧小脑半球、脑桥和桥臂受压(图1~4).CT增强检查示右侧桥小脑角区软组织密度结节明显均匀强化(图5~7).
作者:邓定梅;邱丽华;刁显明;陈洪亮;李玉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患者女,70岁.左腹部胀痛3年,伴恶心、呕吐1天.B超示左上腹部肿块.高血压病史数年.CT平扫及增强扫描:左中腹部主动脉旁见椭圆形囊性低密度影,大小约11.8 cm ×8.6 cm,其内低密度影CT值17HU,内见条索状稍高密度影,壁呈结节状增厚,增强扫描示其内低密度影无明显强化,边缘见厚薄不均实性成分,强化不均,部分强化较明显,并呈持续强化,腹膜后见稍大淋巴结(图1~5).CT诊断: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
作者:罗琼;陈小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患者 女,27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无恶心呕吐,休息后可自行缓解,近期头痛呈持续性逐渐加重,2天前头痛明显而就诊,既往体健.入院体检:生命体征稳定,双侧瞳孔正大等圆,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张力稍高,双侧肢体肌力V级,右侧巴氏征阴性,左侧巴氏征阳性,双侧克氏征阴性.
作者:洪俐超;袁涛;全冠民;华蓓;陈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增强CT定量分析对肝细胞肝癌(HCC)和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115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HCC 83例、FNH 32例)64排CT增强扫描图像,测量并计算病灶平扫CT值,动、静脉期CT值,动、静脉期强化CT值差值,病灶动、静脉期与同期肝实质CT值比值,对两组病灶间上述测量指标进行两样本t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将FNH与高、中、低分化HCC组间CT值及比值进行两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 HCC及高、中、低分化HCC平扫CT值,动、静脉期CT值,动、静脉期强化CT值差值,动、静脉期与同期肝实质强化CT值比值均低于FNH,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CT值鉴别HCC和FNH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965)大,且当CT值阈值为113.3 HU时,鉴别HCC和FNH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分别为93.2%和94.6%.结论 增强CT定量分析对HCC和FNH的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作者:朱旭娜;苏丹柯;刘丽东;谢东;左阳;赵欣;刘宇;赵阳;罗宁斌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MRI)功能成像参数评价肝硬化的价值.方法 搜集经临床、生化、影像学检查和肝脏穿刺活检筛选并符合入组和排除标准的20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正常对照组15名健康志愿者,均行肝脏DCE-MRI扫描.选择Extended Tofts血流动力学双室模型获得各组定量灌注参数,包括肝脏总灌注量(F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血容量(BV).三组数据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定量参数与肝硬化程度的相关性采用秩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定量参数对肝硬化的诊断效能.结果 正常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HPI值分别为(0.34 ±0.09)、(0.57±0.17)和(0.76±0.20),MTT值分别为(17.38±15.38)s、(34.26±11.37)s和(57.33±16.73)s,TTP值分别为(5.7±1.3)s、(8.3±1.2)s和(13.6±3.5)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FP值分别为(128.3±21.8)ml·min-1 · 100g-1、(109.8±18.9)ml·min-1·100g-1和(63.7±23.5)ml·min-1· 100g-1,PVP值分别为(101.3±24.5)ml·min-1·100g-1、(72.6±21.4)ml · min-1·100g-1和(45.8±17.8)ml·min-1· 100g-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HAP值分别为(23.5±12.7)ml·min-1· 100g-1、(38.4±14.6) ml·min-1·100g-1,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FP与肝硬化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920、-0.824,P<0.05);HAP、HPI、MTT、TTP与肝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92、0.863、0.859、0.784,P<0.05).ROC曲线判断HPI和MTT对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论 Extended Tofts模型的DCE-MRI功能成像参数能够整体、客观地反映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可用于评估和预测肝硬化的严重程度.
作者:张岚;程敬亮;张刚;邢威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子宫肌瘤内部组织的扩散张量成像(DTI)直观特征表现.方法 搜集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经临床或病理证实子宫肌瘤患者行常规盆腔磁共振平扫、增强及DTI扫描.在常规MRI图像中,由两名十年以上磁共振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根据不同的T2信号强度将所有子宫肌瘤进行五类分组,并取得一致性意见,分为:低信号组(A组)、等信号组(B组)、不均匀高信号组(C组)、均匀轻度高信号组(D组)及均匀显著高信号(E组).采用DTI后处理工作站AW 4.4 Funtool进行数据测量,分别测量各个肌瘤及子宫肌层的平均扩散系数(MD)、各向异性分数(FA)及相对各向异性(RA)值;同时医师根据后处理工作站的DTI纤维束图像显示的形态及分布将肌瘤纤维束分为四类,分析各组肌瘤的纤维束分类,并取得一致性意见.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来比较各组肌瘤的MD值、FA及RA值,尤其是纤维束分类表现.结果 112例患者,共156个子宫肌瘤的MD值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肌瘤的FA值(P=0.918)及RA值(P=0.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各组肌瘤间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A组子宫肌瘤与余四组肌瘤比较P值远远小于0.05.各组子宫肌瘤分别与肌层进行比较,A、B、C、D四组肌瘤FA值及RA值均大于肌层,MD值均小于肌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组MD值小于肌层,但各参数值与肌层比较无显著差异.纤维束分类在各组间具有特征性:A组低信号肌瘤以长密型表现为主占69.1%(38/55),B组等信号肌瘤以短密型为主占36.7% (11/30),C组混杂高信号肌瘤以长稀型为主占38.5%(15/39),D组均匀稍高信号及E组均匀显著高信号肌瘤以短稀型为主占47.6% (10/12)、72.7% (8/11);各组表现有显著差异(P =0.000).结论 子宫肌瘤间DTI相关参数存在差异,且DTI纤维束图能够直观显示这种差异.
作者:肖智博;李佳;吕富荣;吕发金;盛波;陈荣生;陆云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胃印戒细胞癌(SRCC)的增强CT表现及其与非印戒细胞癌(NSRC)的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9例SRCC与43例NSRC患者的临床及增强CT资料,对两组病例影像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结果 SRCC组原发肿瘤以胃下1/3为主,NSRC组以胃上1/3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69,P=0.009< 0.05);SRCC组Borrmann分型以Ⅲ型为主,NSRC组以Ⅱ型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69,P=0.001);SRCC组肿瘤区胃壁平均厚度大于NSR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8,P=0.079 >0.05);SRCC组动脉期CT净增值低于NSR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8,P=0.003),但门静脉期及延迟期CT净增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RCC组峰值期相以延迟期为主,NSRC组以门静脉期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624,P=0.000),但两组间的强化幅度、强化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RCC在增强CT上的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周金金;关文华;强军;臧志娜;史展;陈殿森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多期增强CT扫描的动脉期强化幅度、强化类型预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病理分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9个病理证实的PNETs纳入回顾性研究.根据WHO 2010标准PNETs病理分级为低级别(G1、G2)、高级别(G3).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动脉期强化幅度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动脉期强化幅度诊断G3级病变的截断值并分析其诊断效能.强化类型分为流出型(Ⅰ型)、平台型(Ⅱ型)、渐进型(Ⅲ型),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强化类型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分析各强化类型预测病理分级的效能.结果 G1、G2、G3级PNETs分别为18个、5个、6个.动脉期强化幅度与病理分级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r=-0.528,P=0.003);动脉期强化幅度的截断值取21 HU(以<21 HU为低幅强化),判定G3级PNETs可获得极高的诊断效能(特异度、灵敏度均达100%).流出型15个、平台型4个、渐进型10个,强化类型与病理分级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r =0.521,P=0.004);流出型强化判定G1/G2级病灶的灵敏度65.2%、特异度100%、准确度72.4%、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42.9%,流出型强化病灶中未出现G3级病灶.结论 不同病理分级的PNETs多期增强CT扫描的动脉期强化幅度、强化类型有一定的特征.以21 HU为截断界值的动脉期低幅强化判定恶性的G3级PNETs有极高的诊断效能,流出型强化是排除G3级PNETs较可靠的指标.
作者:张兰;韩萍;李欣;孙文刚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MRI增强扫描能否增加对胎盘植入(P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临床和/或超声怀疑PI的42例患者MRI资料,42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由两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分两个周期阅片,第一周期只阅读平扫图像,第二周期为1个月以后只阅读增强扫描图像,分别记录诊断结论,并与病理或手术结果比较.以平扫图像的诊断结论为第一组,第二组为平扫加增强扫描图像且其中任一项诊断阳性即定义结果为阳性.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者检出率的差异.采用Kappa指数检验评价两名医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42例中,9例为粘连性PI,17例为植入性PI,8例为穿透性PI,8例无PI.平扫加增强扫描的敏感度88.2% (30/34)高于平扫58.8% (20/34) (P =0.016).对于粘连性和穿透性PI诊断的敏感度二者类似.在特异度方面,平扫的特异度12.5%(1/8)明显低于平扫加增强扫描87.5% (7/8) (P=0.041).两名医师诊断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0.69,P<0.01).结论 MRI在PI的诊断及植入程度判定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增强扫描可提高MRI在植入性PI的诊断价值,但不提高在穿透性PI的诊断价值;可以增加MRI诊断PI的特异性,尤其是对于粘连性PI.
作者:丁治民;施素华;翟建;陈基明;俞咏梅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获得的肝内脂肪浸润值(FF值)评价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搜集依据CT肝/脾诊断为均匀脂肪肝的受检者69例,均记录每人的体质指数(BMI)及腰围,所有受检者均无酗酒史,且于就诊当日上午接受过血生化检查,于CT检查后3天内接受MRI单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检查获得FF值.采用Spearman秩相关评价各指标与脂肪肝等级的相关性.运用两变量相关与回归对CT肝/脾与FF值进一步分析.结果 FF值与CT肝/脾呈高度负直线相关(r=-0.916,P<0.05),回归方程为Y=-0.520X+ 65.672,获得诊断脂肪肝FF值界值为10.460%.除BMI、腰围与脂肪肝等级呈弱中度相关外,入组血生化指标与脂肪肝等级呈低度或无相关性.结论 FF值优于CT肝/脾及临床指标,可以用于脂肪肝严重程度的评价并将脂肪肝内脂肪含量量化,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王敏;亓开;贾守强;解丙坤;李雁冰;安建坤;齐哲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肉瘤的CT征象.方法 搜集2005年3月到2017年10月13例(男女比6:7,平均年龄51.2岁)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血管肉瘤术前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判定主灶、子灶、病灶边界、内部成分、强化方式等.结果 位于肝右叶者10例,肝左叶者2例,另有1例肝左、右叶、脾、右心房均发现多发病灶.11例病灶边界不清.增强扫描9例呈不均匀向心性持续性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2例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结论 大部分肝脏血管肉瘤强化较具特征性,少数分化差的血管肉瘤无强化,分化好的血管肉瘤则需与血管瘤鉴别.
作者:李俊;陈瑞莹;张家雄;符熙;何伟红;杨怡;陆伦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前后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定量参数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一定程度上评估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疗效.方法 搜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行同步放、化疗,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完全结束后均行DCE-MRI扫描的26例宫颈癌患者.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完全结束后肿瘤的DCE-MRI定量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完全结束后容积转运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速率常数(Kep)、血浆容积分数(V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全结束后ADC值亦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DC值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估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疗效,有助于临床实施肿瘤个体化精确治疗.
作者:黄君文;宋佳成;李燕;陈婷;马占龙;施海彬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盆腔内子宫外平滑肌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腔内子宫体外平滑肌瘤的术前CT、MRI影像学表现,并分析术前误诊的原因.结果 17例子宫阔韧带平滑肌瘤表现为盆腔内子宫旁不均匀密度或信号,病灶内实性部分与肌肉密度或信号相近;2例盆腔播散性平滑肌瘤,表现为子宫旁、盆壁、腹膜、肠系膜多发软组织结节及肿物,病灶密度及信号不均,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1例膀胱平滑肌瘤,平扫呈实性团块,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1例肠系膜来源的平滑肌瘤,表现为巨大、几乎完全囊性肿块.MRI影像中“沼泽湿地征”出现在13例子宫阔韧带平滑肌瘤和2例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中的较大病灶中.15例行CT检查,误诊8例;21例行MRI检查,误诊3例.采用Fisher确切概率计算法评价CT与MRI对盆腔内子宫外平滑肌瘤的误诊差别.术前诊断MRI误诊率明显低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55 <0.05).结论 盆腔内子宫外平滑肌瘤易发生变性,影像学表现多样.MRI上“沼泽湿地征”是平滑肌瘤变性的特征性表现.提高对不常见部位、多样化变性的平滑肌瘤的认识,有助于减少术前误诊.
作者:黎良山;刘传现;李斌;陈立松;王省白;胡红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第二版(PI-RADS V2.0)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3.0 T MRI检查的穿刺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的69例患者资料.两位影像科医师在不提供病理资料的情况下参照PI-RADS V2.0标准,对前列腺癌出现的可能性进行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I-RADS V2.0在前列腺外周带(PZ)和前列腺移行带(TZ)的诊断效能,分析PI-RADS V2.0评分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69例患者包括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1 14个和无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15个.以病理结果为对照行ROC曲线分析114个PZ和TZ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和0.86;以PI-RADS评分≥4分为阈值对PZ和TZ前列腺癌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92%和75%、80%.15个无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中,5个体积<0.5 cm3为假阴性.结论 PI-RADS V2.0对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有很好的诊断价值,但对无临床意义前列腺癌的诊断与病灶的体积密切相关.
作者:王啸;钱银锋;刘斌;余永强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肝脏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d-EOB-DTPA)评价肝功能的价值,并与临床肝功能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局灶性病变患者(肝硬化32例,非肝硬化18例),均行Gd-EOB-DTPA增强MR检查,获取患者MR平扫、增强扫描影像及临床化验资料.以竖脊肌作为肝脏信号强度的对照,测量平扫及增强扫描后20 min,肝脏、竖脊肌T1WI信号强度,并计算肝脏相对增强程度(IS%).肝硬化病例按Child-Pugh分级法行肝功能分级,非肝硬化病例中无肝、肾基础疾病,肝、肾功能生化检查正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不同肝功能状态肝脏在肝胆期摄取对比剂能力差异;并分析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AST/ALT比值及血清白蛋白与IS%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肝硬化组间IS%差异显著(P<0.05);Child-Pugh A级与Child-Pugh B级、C级组间IS%差异显著(P<0.05);Child-Pugh B级与Child-Pugh C级组间IS%无明显差异(P=0.24);TBil、ALT、AST及AST/ALT比值与IS%均无明显相关性(r=-0.176,P=0.284;r=-0.239,P=0.143;r=-0.248,P=0.08;r=-0.172,P=0.296);血清白蛋白与IS%呈正相关(r=0.434,P=0.006).结论 不同功能状态肝细胞摄取对比剂程度不同,Gd-EOB-DTPA磁共振增强扫描肝胆期IS%可以反映肝细胞功能,Gd-EOB-DTPA评估肝硬化肝功能较临床生化指标更具稳定性.
作者:吴娇艳;刘影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3D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高级别脑胶质瘤(HGG)术后复发与假性进展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HGG术后放、化疗过程中或后(1~9个月不等),MRI检查出现异常强化病灶或病灶范围扩大的患者,其中经二次手术或随访确诊肿瘤复发19例为A组,假性进展13例为B组;均行常规磁共振扫描及3D-ASL、DWI检查,分别测量强化病灶中心区、强化病灶边缘区及对侧镜像区的脑血流量(CBF)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数据标准化后采用相对平均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表观扩散系数(rADC)比值行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 rCBF值在A、B两组病灶中心区分别为3.73±0.54和0.90±0.19,t=50.20;边缘区分别为1.52±0.35和0.97±0.27,t=13.2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DC值在A、B组病灶中心区分别为0.71±0.21和1.74±0.35,t =26.33;边缘区分别为0.86±0.23和1.21±0.27,t=10.6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ASL技术联合DWI安全无创,无需注射对比剂,可准确鉴别HGG术后复发与假性进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潘锋;吴晓;苏中周;沈伟强;周林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联合拉伸指数扩散成像在胶质瘤分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瘤患者,术前行3D-ASL及多b值(分别为0、50、100、200、400、800、1000、1500、2000、3000 s/mm2)拉伸指数扩散成像.在GE AW 4.6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并测量脑血流量(CBF)、拉伸指数模型分布扩散系数(DDC)及拉伸因子(α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高、低级别胶质瘤的CBF、CBF比值(rCBF)、DDC及α值,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CBF值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分别为(81.1±15.1) ml·100g-1·min-1和(61.5±10.9) ml·100g-1·min-1,t=4.130,P<0.001].在拉伸指数模型参数中,高级别胶质瘤的DDC值与低级别胶质瘤[分别为(0.67±0.26)×10-3mm2/s和(0.82±0.18)×10-3mm2/s,t=1.994,P>0.05]无显著差异,而高级别胶质瘤的α值显著低于低级别胶质瘤(分别为0.58±0.14、0.76±0.07,t=4.352,P<0.001).CBF联合α值对胶质瘤分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0,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5%及92.2%.rCBF联合α值对胶质瘤分级的AUC为0.953,rCBF联合α值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6%及100%. 结论 通过3D-ASL及拉伸指数参数联合分析,进一步提高了术前肿瘤分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提供一种术前更准确的胶质瘤分级方法.
作者:周立绥;曲源;彭涛;牛翔科;权光南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早盲青少年(EBA)大脑结构网络的拓扑特性.方法 搜集24例EBA及16名视力正常青少年(NSC)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和大脑高分辨解剖结构像,利用确定性纤维追踪算法及图论模型,构建每个被试个体的大脑结构网络并计算网络的拓扑属性(小世界性、网络强度、全局效率、局部效率及节点效率).采用双样本t检验对各个结构网络属性进行组间统计分析.结果 EBA组大脑结构网络的网络强度、全局效率及局部效率均较NSC组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中,EBA组的节点效率均较NSC组降低;进一步关于大脑结构网络Hub节点的研究发现,NSC组网络共计11个Hub节点,EBA组网络仅7个Hub节点;与NSC组相比,EBA组网络中节点的重要程度减低的脑区位于视觉皮层(双侧距状皮层、右侧枕上回及左侧枕中回)及辅助运动区,而与高级认知功能相关的背外侧前额叶的节点效率则显著增加.结论 EBA存在早期视觉剥夺造成的网络拓扑属性异常及依赖于后天经验的大脑重塑性改变.
作者:周智凤;刘霞;侯芬;周静仪;罗锦沛;徐锦萍;李恒国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独立成分分析(ICA)方法评价长期吸烟人群静息状态下脑默认网络(DMN)的改变,探讨尼古丁成瘾的可能神经机制.方法 采用3.0T磁共振对45名长期吸烟者和34名年龄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不吸烟的健康志愿者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采用ICA方法提取DMN,对两组DMN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功能连接异常的脑区.结果 与不吸烟组比较,长期吸烟人群的双侧额中回、双侧额下回以及右侧角回功能连接减弱,而左侧后扣带回、右侧扣带回中部的功能连接增强.结论 DMN脑区功能连接的改变可能是构成吸烟者吸烟成瘾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有助于了解尼古丁成瘾的可能神经机制.
作者:张勇;李颜良;程敬亮;卜春晓;李永丽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肺淀粉样变性(PA)的临床和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PA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9~ 84岁,平均(55.68±10.07)岁.主要临床表现:活动后气短(11/16)、咳嗽(9/16)、咳痰(3/16)、胸闷(2/16)、咯血(2/16).CT表现分三型:气管支气管型、肺实质型、肺间质型.气管支气管型6例,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壁增厚、狭窄,其中4例伴钙化;肺实质型3例,其中2例多发结节,1例单发结节;肺间质型7例,均可见双肺小叶间隔增厚,其中2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结论 PA临床少见,其临床和CT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但确诊仍需依赖病理.CT对PA分型及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冯利波;胡智斌;史河水;代敏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胸腺上皮肿瘤WHO组织分型与CT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胸腺上皮肿瘤100例,根据2015 WHO胸腺上皮肿瘤进行分型,分为低危组(A、AB、B1),高危组(B2、B3),胸腺癌组.由两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对肿瘤CT表现分别从肿瘤大小、轮廓、形状、密度、钙化、强化方式、强化程度、邻近结构侵犯,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转移方面进行分析,分析不同CT影像表现与组织病理分型的相关性,并对Masaoka临床分期与组织病理分型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性别与年龄在低危组、高危组、胸腺癌组三组分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症肌无力在高危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及胸腺癌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0).病灶大小及轮廓分别在三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0).低危组、高危组、胸腺癌组三组在形态、密度、钙化、强化方式、强化程度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邻近纵隔脂肪浸润、侵犯大血管、胸膜种植、心包种植、纵隔淋巴结增大、远处转移在三组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在三组中所占比例相仿,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侵袭性胸腺瘤(Masaoka临床Ⅱ、Ⅲ、Ⅳ期)在低危组、高危组、胸腺癌组中所占的比例随着病理分级逐渐增大.结论 大小、轮廓、重症肌无力症状、邻近脂肪间隙浸润、大血管侵犯、胸膜及心包种植、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在鉴别低危组、高危组及胸腺癌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Masaoka临床分期与病理分型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张正平;侯晓婧;牛建栋;郜彩斌;孟淑萍;朱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多层螺旋CT(MSCT)定量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气道重塑及肺气肿改变,并探讨肺气肿对气道重塑与气流受限相关性的影响.方法 搜集57例COPD患者接受肺功能检查(PFT)后行吸气相MSCT扫描,应用COPD自动分析软件测量肺气肿指数(EI)以及右肺上叶尖段(RB1)、右肺中叶外侧段(RB4)、右肺下叶后基底段(RB10)、左肺上叶尖后段(LB1)、左肺下叶后基底段(LB10)、第4~6级支气管管腔内径(LD)、管壁厚度(WT)及管壁面积比值(WA%)并计算同级支气管各参数平均值.根据EI结果,将COPD患者分为两组,即肺气肿组(EI≥10%,n=26)和非肺气肿组(EI< 10%,n=31).分别比较肺气肿组和非肺气肿组各级气道定量参数与气流受限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OPD肺气肿组与非肺气肿组第4~6级支气管的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6级支气管的W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气肿组中,LD在第4~5级支气管分别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与预测值的百分比(FEV1%)呈中度正相关(P<0.05).WT仅在第5级支气管与用力肺活量(FVC)呈中度负相关(P=0.04).WA%在第4级和6级支气管水平分别与FEV1%、FVC呈中度负相关(P<0.05),在第5级支气管水平仅与FVC呈中度负相关(P=0.04);在非肺气肿组中,LD在第4~6级支气管均与FEV1%呈正相关(P<0.05).WT仅在第4级支气管水平与FEV1%、FVC呈轻中度负相关(P<0.05),WA%在第4~6级支气管水平与FEV1%、FVC均呈中度负相关(P<0.05).结论 MSCT定量成像能够有效评价COPD气道重塑与肺气肿,并且肺气肿改变会影响气道参数与气流受限的相关性.
作者:施晓雷;夏艺;范丽;管宇;刘士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肺错构瘤的薄层重组CT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错构瘤42例影像资料,观察肺错构瘤的薄层重组CT表现,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42例肺错构瘤均为周围型,单发.左肺24例(57.1%).直径<3 cm 39例(92.9%).病灶边缘出现分叶32例(76.2%),其中浅分叶27例,深分叶5例.所有病灶均边缘光滑,未出现毛刺.病灶邻近“胸膜凹陷征”出现5例(11.9%).病灶内密度不均32例(76.2%),其中钙化15例,可疑脂肪密度25例(其中可疑裂隙样或小点样可疑脂肪密度(19例).“血管穿过征”23例(54.8%),“血管绕行征”7例(30.4%).所有病灶均轻度强化.误诊为肺癌12例,转移瘤4例,结核球2例,硬化性血管瘤7例,炎性肉芽肿1例.误诊率为61.9%(26例).结论 对可疑脂肪密度及“血管穿过征”认识不足是主要误诊原因.
作者:康柳青;黎海亮;张孝先;吴越;陈学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骨肉瘤的瘤骨有无及瘤骨密度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有详细病理分型的骨肉瘤患者50例,根据病理结果分成高度恶性病变组及低度恶性病变组,并筛选出有肿瘤骨和无肿瘤骨两种类型骨肉瘤,分别对瘤骨的有无及其密度与恶性程度的相关性进行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瘤骨的有无与骨肉瘤的恶性程度的高低没有相关性(x2=0.02,P >0.05).高度与低度恶性骨肉瘤中瘤骨的平均密度明显不同(t =3.32,P<0.05),高度恶性组的瘤骨平均密度(412.65±132.69)HU低于低度恶性组(610.66±199.62)HU.结论 骨肉瘤瘤骨的有无与肿瘤恶性程度无关.骨肉瘤瘤骨密度与恶性程度相关,瘤骨密度较低提示骨肉瘤恶性程度较高,瘤骨密度较高提示骨肉瘤恶性程度较低.
作者:高海燕;徐文坚;冯卫华;陈海松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颈椎病严重程度与颈椎曲度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64例保守治疗无效需开放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作为手术组,同时从保守治疗有效颈椎病患者、在体检科无颈椎病正常人员中选取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64例分别作为保守治疗组、正常组,三组皆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用Borden氏法、C2~C7Cobb角测量法及Har-rison氏法测量颈椎曲度,并对所测量数值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Borden氏法测量值、C2~C7Cobb角度、Harrison氏法测量值在三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的Borden氏法测量值、C2~ C7 Cobb角度、Harrison氏法测量值均比正常组减小(P<0.05),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保守治疗组与正常组在各项颈椎曲度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保守治疗组及正常组颈椎曲度异常者分别占62.5%、46.9%、34.4%,三组颈椎曲度异常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06).结论 患者颈椎病越严重其颈椎曲度异常率也越高,异常程度也越严重,在临床治疗中应意识到颈椎曲度的重要性.
作者:刘湘;龙耀武;王锋;赵晓东;黄凯;袁智锐;廖志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经临床诊断为IFI及90名正常对照组髋关节MRI资料,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别测量股方肌间隙(QFS)、坐骨股骨间隙(IFS)及颈干角(IA)、腘绳肌肌腱区域(HTA)大小,评估股方肌(QFM)水肿及脂肪浸润程度.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IFI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测量结果的差异,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间QFS的水肿程度及脂肪浸润程度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QFS及IFS对IFI进行诊断的佳阈值及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患者QFS、IFS、HTA、IA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FI患者IFS及QFS明显低于对照组,IA及HTA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FS及IFS鉴别IFI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6及0.976,QFS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9%和95.6%,IFS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4.2%和93.3%.IFS、QFS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性(r=-0.256,P<0.05,r=-0.243,P<0.05).结论 MRI可为诊断IFI提供解剖及病理学依据,IFS及QFS狭窄、HTA及IA增加对早期诊断及治疗IFI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廖旦;罗琦;谢利秋;杜思霖;王静杰;李咏梅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正常人尺神经肘段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GE SignaHDx 3.0T MR扫描仪,对23名健康志愿者(男16名,女7名,年龄22~36岁,平均25.8岁)行常规MRI及DTI扫描,所得图像均应用工作站Functool diffusion tensor软件进行后处理,分别测量右肘关节间隙上1 cm、下1 cm及关节间隙水平三个不同层面尺神经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分别测量b值为800、1000、1200 s/mm2时,右尺神经肘段纤维束的体素大小、纤维束平均长度及图像的信噪比(SNR).结果 23名健康志愿者接受DTI扫描,其中20名健康志愿者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成功;20名志愿者右肘关节间隙水平及其上、下1 cm三个层面尺神经平均FA值分别为0.72±0.07、0.76 ±0.03、0.71±0.06;ADC值分别为(0.98±0.115) ×10-3 mm2/s、(1.04 ±0.119)× 10-3mm2/s、(0.93±0.134)×10-3mm2/s.右肘部不同水平层面尺神经FA值、ADC值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1000 s/mm2时,右尺神经肘段平均纤维束长度及纤维所占体素大(P<0.05).b值=800 s/mm2时,SNR大(19.16±6.87)(P<0.05);b值=1000 s/mm2时,SNR是大SNR的93%.结论 DTI、DTT成像技术对尺神经肘段应用具有可行性,能清晰显示尺神经肘段纤维束形态,可获得尺神经肘段的FA值、ADC值.采用3.0T临床型MR机,尺神经肘段DTI、DTT成像技术优化的b值为1000 s/mm2.
作者:周红梅;徐向阳;李莹;刘祥;杨建;龚萍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腮腺Mikulicz病CT及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腮腺Mikulicz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6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I检查,观察病灶的类型、形态、密度或信号、边界及强化表现.结果 6例患者行CT平扫+增强扫描,其中4例为多发结节或肿块型,病灶边界清楚,呈等、稍高密度,且不均匀,内可见囊变及钙化,增强扫描腮腺内结节或肿块实质部分明显强化;2例为弥漫浸润型,表现为双侧腮腺弥漫性肿大,密度不均匀性增高,内多发粟粒样结节,其中1例病灶见“砂砾”样钙化,病灶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呈弥漫不均匀强化.2例患者行MRI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腮腺内肿块,呈长T1、稍长T2信号,信号欠均匀,内见散在点状囊变信号,病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腮腺Mikulicz病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性,多发结节或肿块型需与腮腺常见肿瘤相鉴别,弥漫浸润型需与腮腺炎症鉴别.
作者:石亚男;黄雪莹;师达;高文奇;张玉;王娅;王晓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胎儿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病变是导致胎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早期准确的产前筛查、发现和诊断这些病变是帮助临床医师采取有效治疗和干预措施的关键.一直以来,超声都是产前胎儿检查的首选方法,在临床产前筛查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快速成像技术的出现,使得MR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并逐渐开始应用于胎儿全身各系统的检查,尤其是CNS.其独特的成像特点和优势很好的弥补了胎儿超声检查的一些不足,因而成为了产前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手段,也为临床产前胎儿检查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现主要从胎儿MR成像的安全性、成像特点及在CNS中的主要应用做一系统综述.
作者:马晓亮 刊期: 2018年第06期
中国疾病防控中心发布的传染病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报告现存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708158例,报告死亡219050例,现存活HIV感染者413369例,AIDS患者294789例[1].HIV可以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组织,进而通过多种机制引起神经元损伤,临床上称为HIV相关神经认知疾病(HIV-associate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HAND),神经认知功能的损伤对生存率,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HAND已成为HIV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大未解决难题.
作者:宋博楠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在256层CT全脑灌注成像图像后处理中选择不同监测血管对脑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256层CT全脑灌注成像数据,每例数据进行12次图像后处理,分别选择颈内动脉(ICA)、大脑前动脉(ACA)、基底动脉(BA)作为输入动脉,选择窦汇、上矢状窦作为输出静脉.于Willis环连续3个平面绘制感兴趣区(ROI),当输入动脉不变,改变输出静脉时或当输出静脉不变,改变输入动脉时,测量全脑灌注成像同一侧(右侧)ROI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取3个层面的平均值,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对相应两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输出静脉改变时,大脑各灌注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变输入动脉时,C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出静脉为上矢状窦,输入动脉分别为ICA、ACA时,CBF、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入动脉分别为ACA、BA时,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不同的输入动脉对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值有一定影响,但选择不同的输出静脉对灌注参数值无明显影响,因此,在进行CT全脑灌注成像后处理时,输入动脉可选择靠近病变区域的动脉,而输出静脉可选择任意显示较好的静脉.
作者:沈倩;戴贵东;肖正远;漆赤;兰永树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低kVp、低浓度对比剂在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136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68例应用肘静脉注射常用浓度(350 mgI/ml)对比剂90~ 100ml,进行常规CT扫描(120 kVp);B组68例患者应用肘静脉注射低浓度(270 mgL/ml)对比剂90~100 ml,进行低kVp CT扫描(100kVp),两组均采用噪声指数(NI)为11的CARE Dose 4D自动mA调节技术;两组纳入条件均为体质量指数(BMI) <25.主观图像质量评估由两名从事心血管影像诊断20年以上的专家进行盲法审阅,并对血管成像质量达成一致.两组图像的客观质量利用检测股动脉、大收肌的CT值,图像噪声(SD),对比噪声比(CNR)来判断.统计两组的辐射剂量例如平均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CNR和对比剂注射量.结果 A、B两组图像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2.6%、91.2%,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6±0.6)分、(3.7±0.6)分;CTDIvol分别为(6.0±0.8)mGy、(4.0±0.9) mGy;对比剂注射剂量分别为(31.5±1.5)g、(26.7±1.6)g;有效mA分别为:(76.3±8.1)mA、(81.8±8.8)mA;SD分别为:10.0±1.7、11.6±2.4;CNR分别为:28.6±6.9、29.7±6.1.B组较A组CNR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72,P=0.47).B组较A组对比剂注射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47,P=0.00).B组较A组CTA成像质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92,P=0.36).B组较A组CTDIvol明显降低(t=13.91,P=0.00),平均降低了33.3%.结论 在下肢动脉CTA时,管电压100kVp、自动mA、270 mgI/ml浓度对比剂,可以替代管电压120 kVp,自动mA、350 rngI/ml浓度对比剂的CTA,在碘对比剂注射量减少的情况下,辐射剂量明显下降.
作者:李林坤;褚玉静;孙积宁;王文娟;耿海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在眼眶部磁共振行扩散序列扫描时,高分辨扩散加权成像(RESOLVE-DWI)对磁敏感伪影的改善作用.方法 对因眶部占位性病变(经临床体检或CT证实)来做眼眶磁共振扫描的35例患者,在行扩散序列扫描时,同时使用常规平面回波成像扩散加权成像(EPI-DWI)序列和RESOLVE-DWI序列扫描.对两组序列所得到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分析和客观分析.主观评价分5级,对每组图像进行评分.客观评价根据信噪比(SNR)的公式SNR=SI组织/SD背景,和对比噪声比(CNR)的公式CNR=I SI病灶-SI组织I/SD背景,测量两组图像同一层面的SNR,在有病灶的层面测量CNR,做配对比较.在两组扩散序列上选取均可清晰显示的视神经共35根视神经,在同一层面同一位置测量视神经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行配对参数t检验.结果 35例病例中,常规扩散序列主观评分约1.97分,高分辨率扩散序列主观评分约3.31分,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SNR和CNR的比较上,SNREPI-DWI =49.76±10.41,SNRRESODLVE-DWI=109.37±16.86,t=24.08,P<0.001,CNREPI-DWI=22.41±5.92,CNRRESDLVE-DWI=44.29±14.87,t=4.5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测常规扩散序列的平均ADC值为1151.84±222.4,高分辨率扩散序列的平均ADC值为1190.32±212.9,P=0.26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序列所测ADC值可相互替代.结论 高分辨率扩散序列明显提高扩散图像的质量,改善眶部的磁敏感伪影,并且对ADC值的测量无影响,可以替代EPI-DWI作为眶部扩散扫描的常规序列.
作者:房加高;邹月芬;周小兵;许晓泉;鲁珊珊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分析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两种栓塞方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咯血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其中25例以颗粒性栓塞剂(PVA)+明胶海绵条+金属弹簧圈方式栓塞(弹簧圈组);25例以颗粒性栓塞剂(PVA)+ Glubran2胶方式栓塞(Glubran2胶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即时咯血控制率,并发症发生率,中、远期疗效.结果 Glubran2胶组和弹簧圈组的技术成功率同为96.0%,即时咯血控制率同为100%,并发症发生率同为32.0%,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弹簧圈组的1、2、3年咯血生存率分别为70.8%、66.7%、58.3%,Glubran2胶组分别为87.5%、83.3%、75.0%;其第1、2年P值均>0.05,第3年P值<0.05.结论 Glubran2胶组相对弹簧圈组并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但在术后第3年随访显示了更好的咯血控制率.在咯血的介入栓塞治疗中,颗粒性栓塞剂(PVA)+ Glubran2胶的栓塞方式相对于其他栓塞方式具有较高的优越性,值得推广.
作者:谢科;王永利;王征宇;陈亮;彭志清;刘强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颈内静脉途径植入静脉港导管发生断裂的原因及高危因素,指导临床合理安全使用静脉港.方法 通过随访和应用医院PACS网络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6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3102例乳腺癌静脉港植入患者,归纳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针对患者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置入静脉港时间、部位、导管头端位置、血管腔内外导管夹角等观察指标,对静脉港导管断裂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102例患者共发生静脉港导管断裂15例(0.48%),12例患者断裂部位位于颈内静脉入口处,2例患者发生于静脉港出口处,1例位于导管头端位置.导管断裂与置入静脉港时间、职业、年龄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与置入静脉港位置、导管头端位置、血管内外导管夹角等因素无关.结论 经颈内静脉穿刺静脉港植入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并发症较少的方法,明确静脉港导管断裂相关因素并早期预防可提高其安全性.
作者:李丽;艾宁;杨光;殷风华;李亚男;苌英利;谷铁树;王宁;李智岗;耿翠芝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运用动态增强(DCE) MRI评价兔失神经骨骼肌的特点.方法 12只兔随机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与术前、术后第1天、3天、5天、1周、2周、3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行兔下肢磁共振扫描.在实验组,观察左侧腓肠肌T2 WI信号变化.组内DCE-MRI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反流速率常数(Kep)、血浆容积分数(Vp)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参数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在实验组,左侧腓肠肌T2 WI信号增高.Ktrans,Vp逐渐升高至术后第4周并且维持高位至第12周.和对照组比较,Ktrans,Vp明显增高(P<0.05).Kep在组内和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trans和Vp在骨骼肌失神经的变化明显早于肌电图(EMG)和MR常规序列,DCE-MRI可以用来早期诊断失神经骨骼肌.
作者:祁良;徐磊;王文涛;冯阳;邹月芬;徐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对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BE)的诊断价值,以及总胆红素水平与苍白球各代谢物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提供进一步的诊断方法以及探索BE病理生理变化.方法 搜集临床确诊27例BE患儿(病例组)和25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均进行常规MR及氢质子(1 H)-MRS检查.并测定左右两侧苍白球的代谢产物及比值,采用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各个代谢物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1 H-MRS各代谢产物鉴别BE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分析病例组总胆红素水平与1 H-MRS所得代谢物比值之间秩相关性.结果 左右两侧苍白球病例组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复合物(NAA/Cr)、胆碱复合物(Cho)/Cr、谷氨酰胺复合物-β、γ(β、γ-Glx)/Cr大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差异;左右侧苍白球NAA/Cr、Cho/Cr、β、γ-Glx/Cr较有诊断意义,NAA/Cho、谷氨酰胺复合物-α(0-Glx)/Cr诊断意义不大;将左右侧苍白球NAA/Cr、Cho/Cr、β、γ-Glx/Cr联合具有较大诊断意义;左右两侧苍白球各代谢物比值与总胆红素水平之间不具有秩相关性.结论 新生儿BE发生时,1 H-MRS测定的NAA/Cr、Cho/Cr以及β、γ-Glx/Cr代谢产物有所改变,并对新生儿BE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左右两侧苍白球各代谢物比值与总胆红素水平不具有秩相关性.
作者:李俊;李雅丽;高敏;盛茂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M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Ki-67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资料.患者于新辅助化疗前及化疗后均行DWI检查,并取得检查后病理组织测定Ki-67表达情况.对比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ADC值及Ki-67指数的差异,并分析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ADC值(ADC前、ADC后)、ADC变化值(△ADC)、ADC变化率(△ADC%)与Ki-67指数(Ki-67前、Ki-67后)、Ki-67变化值(△Ki-67)、Ki-67变化率(△Ki-67%)的相关性.结果 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ADC值较化疗前增高(P=0.000),Ki-67指数较化疗前降低(P=0.007).ADC前、ADC后、△ADC%与Ki-67前、Ki-67后、△Ki-67%无明显相关性(P =0.862、0.292、0.562),△ADC与△Ki-67呈负相关(P=0.033,r=-0.291).结论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ADC的变化值可以反映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趋势,为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估提供一定帮助.
作者:罗宁斌;苏丹柯;黄向阳;金观桥;刘丽东;赵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钼靶X线成像(MMG)与超声(US)对乳腺癌活检术后残瘤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搜集2013年8月至2016年10月本院均经手术活检证实为原发性乳腺癌患者215例,所有患者首次手术切除活检诊断后均再次行保乳切除术或全乳切除术,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对照;比较分析US和MMG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结果 138例(64.19%)乳腺癌患者二次手术后病理证实存在残瘤灶,其中导管原位癌(DCIS) 63例(45.65%).MMG发现残瘤灶的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65.94%和72.56%,高于US的32.61%和53.95%,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5).结论 MMG比US在诊断活检术后残瘤灶准确性更高.
作者:何洁;黄伟俊;徐志锋;熊玥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故障现象一进行螺旋扫描后,重组图像逐渐变黑,直至消失.故障分析与检修 由于图像重组来自于原始数据“rawdata”,图像逐渐变黑,后消失,说明原始数据有可能丢失,或者探测器上的数据探测通道有问题.用系统自带的“Si-nogram check”分析各探测通道数值和参考值等.参考值在27500左右,各通道参数也在正常范围内.但在图像变黑区域,参考值则逐渐下降,后稳定在4194,明显低于正常范围.
作者:孙荣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患者 女,6个月.5天前抽搐,双手掌伸直,双眼发直,口唇发紫,持续约10 s后缓解,随后上述症状频繁发作,每天发作3~5次.双侧Babinski征阴性,双侧Chaddock征阴性,Kernig征阴性.影像学检查.CT平扫:病变囊性部分为低密度,实性部分为等密度(图1).MRI平扫:右侧额顶颞岛叶-基底节区囊实性肿物,大小5.2cm×9.5 cm×7.5 cm;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低FLAIR信号,内见多个分隔;实性部分呈等T1、等T2、等FLAIR信号;中线结构左移约1 cm,脑干受压左移变形,右侧侧脑室变窄(图2~4).扩散加权成像(DWI):病变区实性部分呈不均匀等/稍低信号,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ADC)呈低信号(图5).增强扫描病变实性部分明显强化,主要见于其前外侧近脑膜处,大小6.0 cm ×4.0 cm,与脑膜呈宽基底相连;囊性区分隔及囊壁轻度强化(图6).
作者:冀晓莉;袁涛;全冠民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