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 国际刊号:1672-0741
  • 国内刊号:42-1678/R
  • 影响因子:1.44
  • 创刊:1957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38-37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2006年湖北省第五届优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2001年3期文献
  • 不同年龄大鼠神经系统tau蛋白的表达特性

    通过研究不同年龄组大鼠脑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tau的表达特性和磷酸化位点的差异,为阿尔茨海默病(AD)脑组织中tau蛋白的研究提供资料。将大鼠分为胎鼠、新生鼠、成年鼠和老年鼠4组,取各组大鼠的脑组织制成匀浆,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tau蛋白的分子量范围及磷酸化状态。结果发现非磷酸化依赖性抗tau抗体R134d的免疫显色结果显示:胎鼠和新生鼠主要含低分子量(14.2~28.8 ku)tau蛋白;成年鼠除在脊索中显示高分子量tau(67.5~96.6 ku)外,大脑灰质和白质中的tau蛋白主要集中在中分子量(28.8~42.7 ku)范围;老年鼠的灰质、白质和脊索中均含高分子量tau蛋白,且在灰质和白质组分中中分子量tau的含量比成年组显著增高。Tau-1的显色性质与R134 d相似。PHF-1和M4只在胎鼠和新生鼠显带。认为大鼠神经系统tau蛋白的表达性质及其磷酸化状态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不同。

    作者:卢峡;李娜;江宇;张苏琳;魏泽兰;王建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从妊娠人胎盘绒毛组织克隆HLA-G1 cDNA

    为系统研究HLA-G1分子的生物学功能,采用RT-PCR技术,从人流的胎盘绒毛组织中提取总RNA,经过逆转录合成HLA-G1的全长cDNA,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DNA3-HLA-G1;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其阳性克隆株,经酶切、PCR及测序鉴定,证实HLA-G1分子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已构建成功。

    作者:韩军艳;黄亚非;吴雄文;龚非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左旋18甲基炔诺酮和低剂量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的临床观察

    观察左旋18甲基炔诺酮(LNG)和低剂量米非司酮(Ru486)用紧急避孕的有效性及可接受性。采用双盲随机比较方法吸收合格妇女100例,在一次无防护性交后72 h内随机进入LNG组(50例)和Ru486组(50例)进行治疗。LNG组首次服用LNG0.75 mg,12 h重复1次;Ru486组首次服用Ru486 10 mg,12 h服安慰剂一片,于预期下次月经日期的第7d进行随访,以了解避孕有效性及副反应。结果:LNG组发生1例妊娠,失败率为2%。Ru486组无妊娠发生。避孕有效率两组分别为77.8%和100%(P<0.05),有统计学差异。副反应发生率两组均在10%以内,且很轻微,月经正常者依次为90%和88%,结果证实左旋18甲基炔诺酮和低剂量米非司酮用于紧急避孕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素贞;朱继望;常翠芳;魏育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放疗并用胞必佳治疗肺癌29例疗效观察

    29例肺癌行放疗联合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胞必佳)治疗,另外29例行单纯放疗。胞必佳组获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17例,有效率82.7%;对照组获CR 3例、PR 14例,有效率58.6%。两组有效率统计学比较有差异(P<0.05)。胞必佳组发热发生率34.5%,皮肤反应发生率55.1%,二者均以Ⅰ度为主。认为胞必佳可提高肺癌单纯放疗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轻。

    作者:袁响林;胡长耀;胡国清;殷铁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8种人恶性淋巴瘤细胞系P16基因突变的研究

    为确定P16基因与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对8种人恶性淋巴瘤细胞系中P16基因突变情况进行研究。用银染PCR-SSCP方法对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突变情况进行研究,并对检出突变者用自动测序仪进行测序分析。检出1例纯合缺失,2例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突变。测序分析发现SU-DHL-1 P16基因第二外显子有3处点突变,即密码子72的GAC突变为AAC,密码子77的GCT突变为ACT,密码子82与83之间插入了一个C。认为 P16基因在B细胞恶性淋巴瘤细胞系中的突变率较高,提示其改变可能参与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杨年兰;陈燕;李崇渔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金丝桃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研究

    为研究金丝桃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金丝桃提取物对大鼠离体组织匀浆的脂质过氧化及由Fe2+-H2O2体系、Fe2+-VitC体系和Fe2+-Cys体系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发现金丝桃提取物对大鼠肝、心、肾组织匀浆脂质过氧化和线粒体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具有抑制作用并表现出剂量依赖关系,而且提取物F003的抑制作用要强于F004、F005的抑制作用。认为金丝桃具有较好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具有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价值。

    作者:项光亚;杨瑜;阮金兰;周宜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白介素10在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研究白介素10(IL-10)在大白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心脏局部的表达变化情况,并探讨其参与排斥反应的可能机制。分五组:A组(对照组)、B组(供体特异性全血输注组)、C组(Anti-IL-2Mab组)、D组(Anti-IL-4Mab组)、E组(Anti-IL-2Mab+CsA组)处理受体,将大鼠移植心移植到受体的颈部,观察移植心存活时间、动态病理变化。并于移植术后第1 d、第3 d、第5 d、第7 d、第9 d、第11 d、第14 d分别取移植心置于液氮中待测。应用半定量的RT-PCR法动态检测移植心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各组移植心存活时间分别为(8.3±1.7) d、(29.2±7.1) d、(26.4±5.7) d、(10.2±1.9) d、(55.0±10.6) d。其中B组、C组对A组差异有显著意义,E组对A组及C组分别有极显著意义和显著意义。IL-10在B组、C组及E组均有较强的表达,在A组及D组表达微弱,并与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密切相关。结果提示:IL-10参与调节移植排斥反应,其表达水平与移植物存活时间正相关,机制可能为Th类细胞因子的免疫偏离。应用TH1类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并联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的抑制移植排斥反应,从而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期。

    作者:夏家红;黄毅;刘成硅;肖诗亮;杨辰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心脏损害的分析和评价

    探讨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患者心脏损害的表现及其意义。以临床资料、血清肌酶谱、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指标为依据,对我院1992~1998年住院治疗的45例PM/DM患者进行分析和评价。23例伴发心脏损害(51.1%),病变累及心包、心肌、心内膜和冠状动脉,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心脏损害者中3例因心力衰竭死亡。表明心脏损害为PM/DM常见的合并症,也是本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作者:胡绍先;何培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与异位子宫内膜血管发生研究

    通过CMIS多功能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子宫内膜血管密度和面积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VⅢ-RAg标记子宫内膜血管,测定其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表明:在同一期别中,无论是增生期还是分泌期,异位子宫内膜的血管密度及面积和MVD均高于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P<0.01)。表明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由于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新生微血管增生,导致局部血管数量及面积增多,促进了异位子宫内膜的种植和生长。

    作者:吕立群;朱桂金;刘义;艾继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MDM2、p53在增生、癌变子宫内膜的表达及其意义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以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检测6例正常子宫内膜、14例增生性子宫内膜和3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石蜡包埋标本中MDM2基因mRNA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MDM2和p53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表明:p53基因在正常、增生性及癌变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率依次增高,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相关(P<0.05)。MDM2基因在增生性内膜中较癌变内膜表达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MDM2基因的mRNA与蛋白表达具很好的相关性(P<0.01)。认为p53与子宫内膜癌的形成相关。MDM2可能与子宫内膜组织异常增殖有关。在子宫内膜增生及癌变组织中可能存在p53对MDM2在转录水平的调控。

    作者:濮德敏;邢琦;刘丽江;漆秀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心梗后即刻给予心得安对左室重塑影响的实验研究

    在兔急性心梗(AMI)模型上观察AMI后即刻应用心得安对兔左室重塑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心梗-安慰剂组比较,心梗-心得安组未缩小梗塞范围,也未降低膨胀指数;与假手术-心得安组比较,心梗-心得安组的心室重量、左室容积指数和室壁应力显著升高(2.65±0.11) g/kg vs (2.32±0.11) g/kg,P<0.05;(2.22±0.23) ml/kg vs (1.70±0.12) ml/kg,P<0.001;(0.84±0.07) vs (0.75±0.052),P<0.05;而与心梗-安慰剂组间无显著差异。心梗-心得安组与心梗-安慰剂组比较,心率显著降低[(153±6.36)min-1 vs (225±4.08) min-1,P<0.001)],但左室舒张末压、+dp/dtmax和心脏指数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兔AMI后即刻应用心得安治疗对左室重塑无防治作用。

    作者:郑鹏;胡昭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调脂胶囊与辛伐他汀调血脂作用的对照实验研究

    以辛伐他汀为对照,研究调脂胶囊连续灌胃3周对实验性血脂代谢紊乱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调脂胶囊大、中、小剂量[10 g、5 g、2.5 g/(Kg*d)]均极显著降低血脂代谢紊乱大鼠血清TC和LDL-C值(P<0.001),其作用均较大剂量辛伐他汀稍强,并显著升高HDL-C、HDL-C/TC值(P<0.05);大、中剂量均极显著降低TG值(P<0.01),与辛伐他汀作用相当。研究结果表明,该胶囊对大鼠血脂代谢紊乱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其有效剂量范围较大,中等剂量调脂作用与大剂量辛伐他汀作用基本相当。

    作者:郭小梅;孙守华;钱振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逆流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芎中川芎嗪的含量

    采用逆流萃取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富集并测定了川芎中川芎嗪的含量。色谱柱:Zorbax ODS柱,流动相:甲醇:水(1%醋酸)=35:65,流速:0.8 ml/min,检测波长:300 nm,线性范围:0.41 μg/ml~4.1 μg/ml,r=0.9993,回收率:92.3%。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用此法对购自不同地区的川芎进行了分析,结果提示:市售川芎的川芎嗪含量差异较大。

    作者:孙新国;王涛;朱景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情绪障碍调查及治疗对策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情绪障碍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探讨治疗对策。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6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评定,并对部分情绪障碍患者给予盐酸氟西汀20mg/d及一定心理治疗4~8周。结果261例慢性乙肝患者中有81例患者有情绪障碍,占31.0%。情绪障碍发生率与乙肝病情轻重无明显关系。抗抑郁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情绪障碍,并能提高乙型肝炎总的治愈率,同时缩短住院时间。结果表明慢性乙肝患者存在一定比例情绪障碍,抗抑郁药物及心理治疗对病情恢复有帮助。

    作者:宋建新;刘晓东;齐俊英;田德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婴儿期先心病外科治疗围术期处理

    2年内实行婴儿期先心病手术38例。结果36例存活,无任何术后并发症,2例死亡(死亡率5.26%)。通过对婴儿心脏手术围术期的状况进行分析和讨论,认为婴儿期心脏手术在心肌保护和术后处理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并且也是比较安全的,手术主要决定因素是心脏畸形严重程度和术后处理。

    作者:蒋雄刚;张凯伦;孙宗全;傅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男性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支原体的检测和对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为了解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在男性非淋病性尿道炎(NGU)中的致病作用和它们的体外药物敏感状况,运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支原体进行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在268例疑为NGU的男性患者中,85例(31.7%)支原体培养阳性,其中UU感染71例(26.5%),MH感染4例(1.5%),MH+UU感染10例(3.7%),85例阳性患者的支原体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高度敏感性依次为交沙霉素(81.2%)、克拉霉素(73.0%)、司巴沙星(70.6%)、罗红霉素(67.1%)、阿奇霉素(55.3%)、强力霉素(28.2%)、美满霉素(16.5%)、氧氟沙星(15.3%)、环丙沙星(14.2%)、培氟沙星,发现11株对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除司巴沙星外)交叉耐药。认为支原体的定期耐药性监测,对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厚君;涂亚庭;刘志香;林能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5-脱氧氮杂胞苷上调肺癌细胞p16INK4A基因表达的作用观察

    肺癌细胞SPC-A1经5-脱氧氮杂胞苷(5-Aza-cdR)处理后,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其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变化,同时MTT法观察肺癌细胞SPC-A1增殖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经5-Aza-cdR处理后,肺癌细胞SPC-A1中p16INK4A基因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都有所上调,MTT法亦显示处理后的SPC-A1细胞增殖速率减缓。说明5-Aza-cdR通过对p16INK4A基因5`CPG岛的去甲基化作用,上调p16INK4A基因的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从而恢复其抑制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作者:白明;张晓菊;金阳;陶晓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TUNEL技术方法的探讨

    探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技术(TUNEL)的染色方法,以期提高特异性与敏感性。采用以去势(经手术切除睾丸)后天数不同的大白鼠前列腺,用TUNEL法染色,观察不同时期的细胞凋亡水平,对经典的TUNEL法进行改良,将染色结果与TUNEL经典法和HE染色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改良法后,阳性细胞明显增加,而且着色深,凋亡指数明显增高(P<0.01) 。

    作者:陈春莲;蓝儒竹;叶章群;吴翠环;周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磷脂酶A2抑制剂对肝脏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为研究一氧化氮/内皮素(NO/ET)失衡与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关系以及磷脂酶A2抑制剂消炎痛(INDO)对NO/ET的调节作用,采用肝I/R模型,比较I/R组和INDO组NO/ET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肝I/R损伤的关系。再灌注急性期血NO代谢产物(NO2-/NO3-)降低、ET升高致NO/ET比值降低,血TNF-α、肝丙二醛(MDA)及酶的漏出增加,肝ATP含量降低,肝损伤加重;INDO可阻止再灌注后NO2-/NO3-下降、改善NO/ET平衡、减轻肝损伤。认为肝I/R损伤与NO/ET失衡有关,INDO对肝I/R急性期的保护作用与其对NO/ET的调节作用有关。

    作者:吕平;陈道达;田源;张景辉;吴毅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板蓝根不同极性部位对内毒素致小鼠死亡率的影响

    为比较板蓝根氯仿提取物(Ⅰ)及其四个不同极性组份(Ⅱ,Ⅲ,Ⅳ,Ⅴ)对内毒素致小鼠死亡率的影响。以尾静脉注射卡介苗(BCG)增敏,将增敏后小鼠分别用100 g/L样品液0.4 ml灌胃。 1.5 h后尾静脉注射内毒素(2.42 mg/kg),同时设内毒素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其死亡结果。内毒素对照组小鼠死亡率为70%,Ⅰ、Ⅱ、Ⅲ、Ⅳ、Ⅴ组小鼠死亡率分别为30%、50%、20%、50%、60%,其中,Ⅰ、Ⅲ组结果与内毒素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认为第Ⅲ组能明显拮抗内毒素毒性,延长小鼠生存时间,提高小鼠存活率,与其他组份相比,效果佳,第Ⅲ组为板蓝根抗内毒素活性物质组。

    作者:刘云海;丁水平;林爱华;方建国;石姗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SRPK2的测序及分析

    用SRPK1有关的克隆,制备探针,并与人胎脑cDNA文库进行筛查。测得SRPK2 3.744 kb的核苷酸序列,并与SRPK1比较。显示SRPK2与SRPK1的序列有77%的相近,而在SRPK1激酶区域有90%相似。从SRPK2的氨基酸序列上看,其NH2端存在一段富含脯氨酸序列区。推测SRPK2是SRPK家族的新成员,SRPK2的NH2端的富含脯氨酸结构可使其具有独特的调节功能,并可作为特异激酶的靶体。

    作者:林雯;胡文胜;王焕友;傅向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龄大鼠脑室管膜周围血管加压素神经元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为观察老龄大鼠脑室管膜周围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VP)能神经元的分布和VP表达的变化,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青年组和老龄组大鼠下丘脑VP能神经元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反应。结果显示,老龄组大鼠第三脑室、侧脑室和穹窿下器的脑室管膜周围可见较多环脑室分布、VP免疫反应增强的VP能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而正常青年组大鼠第三脑室、侧脑室和穹窿下器的脑室管膜周围则极少见类似分布的V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上述部位VP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增加和VP表达增强可能与机体老龄化过程有关,并可能对老年时期脑血管的调节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刘胜洪;郝刚;王芳;叶翠芳;刘子龙;刘汉武;刘能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结节性脂膜炎28例回顾性分析

    回顾性分析了28例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结节性脂膜炎住院患者。其多发于中青年人,临床症状以发热、皮下结节或斑块、关节疼痛为主,皮肤凹陷性萎缩斑、色素沉着斑相对少见,但对诊断更具提示意义。该病误诊率高达64.3%,同时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据此建议对原因不明的反复发热伴发结节或斑块的患者应尽早做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利确诊。

    作者:邓云华;徐祖森;陈兴平;周礼义;陈映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部疾病36例

    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胸部疾病36例,其中包括自发性气胸、肺大疱切除术20例;凝固性血胸清除、纤维膜剥脱术4例;纵隔肿瘤切除术3例;肺叶切除术2例;肺楔形切除术3例;胸膜间皮瘤切除术1例;广泛性恶性胸膜间皮瘤活检术1例;肺癌胸腔镜探查后中转开胸术2例。治疗效果满意,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纤维支气管镜指导下的双腔气管插管技术和肺功能差者单肺通气时采用CPAP法预防、纠正低氧血症是VATS手术成功的前提和条件。VATS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和对美容影响小的优点。自发性气胸、肺大疱切除可列为首选治疗术式。VATS辅助胸壁小切口是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目前VATS临床应用有局限性,不能代替常规开胸手术,对手术操作难度大的病变或较大的肿瘤仍选择常规开胸手术为宜。

    作者:王家顺;李劲松;冯伦高;杨林;翟伟;丁静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95例前列腺炎真菌培养阳性结果分析

    为研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真菌感染情况,探讨改良沙堡氏液体培养基在真菌培养中的应用价值,取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进行病原体检查,采用改良沙堡氏液体培养基与沙堡氏琼脂培养基对照做真菌培养,对真菌培养阳性者进一步做菌种鉴定。结果从1138例前列腺液中真菌培养阳性者,改良沙堡氏液基为95例,占8.35%,沙堡氏琼脂基为30例,占2.64%。95例中白色念珠菌63株,占66.3%,热带念珠菌15株,占15.8%,其他念珠菌17株,占17.9%。认为①慢性前列腺炎与真菌感染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那些使用抗生素治疗时间长,治疗效果差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要考虑真菌感染的可能。②念珠菌性前列腺炎仍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③采用改良沙堡氏液基可提高念珠菌的检出率。

    作者:万沐芬;陈映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鼠脑神经递质受体在卵母细胞上的表达

    把提取的鼠脑mRNA注射到卵母细胞内,在卵母细胞上以双电极电压钳技术研究某些递质的诱导电流。实验发现除卵母细胞本身所具有的muscarine受体外,还有多种受体明显地在卵母细胞上表达。卵母细胞膜上的表达受体的反应可分平滑型、振荡型、复合型三类。其反应类型与所开启的通道及通透离子有关。平滑型反应的受体与离子通道为一复合体,激动剂开启其自身离子通道。而振荡型反应是递质通过第二信使的介导,引起胞内Ca2+库中的Ca2+释放,开启卵母细胞膜本身的Cl-通道,产生Ca2+依赖的Cl-电流,构成振荡型电流反应的主要成分。复合型二者兼有。

    作者:王钦文;常岚;王凤;杨季清;李之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灯盏花素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治疗作用及血清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的影响

    为探讨灯盏花素对大鼠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应用灯盏花素腹腔注射,观察其对大鼠不同低氧时间肺动脉平均压(mPAP)、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含量的影响,并与单纯低氧组对照。结果显示:单纯低氧组大鼠mPAP和血清内皮素-1含量在低氧5、14和28 d均明显增高(P<0.01),血清一氧化氮明显降低(P<0.01);灯盏花素治疗组肺动脉平均压和血清内皮素-1含量在低氧5、14和28 d均较单纯低氧组明显降低(P<0.01),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明显升高(P<0.01)。灯盏花素明显降低大鼠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可能是通过增加血清NO、降低ET-1含量发挥其作用的,可用于慢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作者:丁毅鹏;徐永健;张珍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鼻腔、鼻窦部砂粒性骨化纤维瘤6例临床分析

    为探讨临床上比较罕见的砂粒性骨化纤维瘤(psammomatoid ossifying fibroma,POF)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了6例POF的临床资料并综合文献,提出 POF是一种以青少年为主、具有局部侵袭性的良性肿瘤,有明确的组织形态特征,临床症状特别是CT扫描是临床诊断的基础,治疗原则是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基础上,兼顾面容与功能的保护。

    作者:熊新高;朱立新;汪广平;孔维佳;章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异丙酚-异氟醚复合麻醉对CD25表达及T细胞亚群影响的临床研究

    为研究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与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择期经腹胆囊切除术患者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及白介素2受体(CD25)表达的影响,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硬膜外麻醉组和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组各20例。于麻醉前即患者入室后10 min,麻醉后60 min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4 ml经密度梯度法分离淋巴细胞,采用单克隆抗体花环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T细胞亚群及淋巴细胞CD25。结果:麻醉后60 min,全麻组 CD+3、CD+4、CD+8细胞均呈增加趋势,且CD+3、CD+4细胞增高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硬膜外组仅CD+4呈增高趋势(P>0.05)。CD+3细胞变化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CD+25细胞变化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全麻组麻醉后CD25细胞明显增加(P<0.05)。认为两种麻醉方法对T细胞亚群及淋巴细胞CD25的影响不同。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异丙酚-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使T细胞免疫处于易激活状态。

    作者:刘菊英;田玉科;骆明恩;张吉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雷公藤甲素亚慢性中毒对昆明种小鼠肾脏及睾丸的影响

    为了观察雷公藤甲素肾脏及睾丸的毒性影响,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60 d内3个实验组的小鼠每48h腹腔注射雷公藤甲素一次(A组: 0.025 mg/kg,B组: 0.05 mg/kg,C组: 0.1 mg/kg)。结果显示:肾脏病变除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外,肾小管管腔内出现蛋白管型,后处死的所有实验组动物的90 %以上肾小球囊壁壁层上皮不同程度地增生,BUN检测结果表明,B组和C组均显著性升高(P<0.05),提示有发展成肾功能衰竭的趋势。说明甲素对小鼠的肾损害可能是亚慢性中毒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睾丸病变明显,表现为睾丸萎缩,脏器系数降低,各级生精细胞变性、坏死,数量减少,其中以精子、精子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敏感,实验结果还表明甲素对睾丸具有蓄积毒性。提示雷公藤在抗生育作用中,甲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良;王战勇;黄光照;刘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大鼠肝肠联合移植对移植肠内ATP酶、AKP和AChE活性的影响

    采用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观察对移植肠ATPase、AKP和AChE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肝小肠联合移植与单纯小肠移植相比:①前者能延长受体动物的存活期,并对移植小肠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有明显的减轻和延迟作用;②肝小肠联合移植的移植物内ATPase、AKP和AChE活性反应较好。结果表明:上述3种酶活性的改变能相应地反映移植器官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的程度和受体动物的生存状态,并可以作为器官移植后临床监测中的一种辅助措施。

    作者:殷光甫;胡道松;林传友;曹福元;茹立强;孙晓毅;魏明发;王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体外循环时心肌细胞上ICAM-1的变化及抑肽酶对其表达的影响

    为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在CPB前后心肌上ICAM-1的表达,并探讨抑肽酶对其表达的影响,选择择期心脏瓣膜替换术病人20例,随机分为抑肽酶组和对照组,各10例。分别于手术开始及结束时取右心房心肌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细胞及心肌血管内皮细胞上ICAM-1的表达,以测得ICAM-1积分光密度值(IOD值)进行分析。结果:心脏瓣膜替换术病人CPB后心肌细胞上ICAM-1的表达较术前有明显增加(P<0.05),而在抑肽酶组则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在对照组,心肌血管EC上ICAM-1在CPB后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抑肽酶组,差异无显著性。组间比较,P<0.05。认为CPB时心肌细胞及心肌血管EC 上ICAM-1的表达增高,ICAM-1可能参与CPB时心肌的炎症损伤,抑肽酶可以通过抑制ICAM-1的表达而减轻CPB所致的炎症反应。

    作者:范慧敏;李伦明;张凯伦;孙宗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胺甲硫磷和甲基毒死蜱的方法研究

    建立了生物组织中胺甲硫磷和甲基毒死蜱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选用YWG-C18H37 5 mm(内径)×200 mm 柱作为分析柱,流动相选用80∶20(V/V)的甲醇/水二元体系,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胺甲硫磷为252 nm,甲基毒死蜱为290 nm。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其小检出量为2.5×10-8 g,小检出浓度为0.25 mg/L。

    作者:李龙;郑波;宋瑞琨;刘毓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双纸片协同试验在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中的临床应用

    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我院近6个月来临床标本中产ESBLS的细菌,并探讨双纸片协同试验的佳方法。结果显示,在244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中产ESBLS菌49株,总检出率为19.67%,另外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检出5例产ESBLS 株,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和枸橼酸杆菌各检出1例产ESBLS株,说明我院产ESBLS菌株产生较广泛。由于ESBLS阳性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远远高于ESBLS阴性株,使临床治疗面临极大的困难,必须引起临床医生和临床微生物室的重视。提示我院双纸片协同试验的佳底物是FTX、ATM和FEP,适距离是25mm,该法与Etest确证试验的阳性符合率为100%,因此该法仍为临床微生物室检测ESBLS的适宜、简便、经济的方法。

    作者:熊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不同抗炎药物对缺氧所致大鼠离体肺血管环张力变化的影响

    为研究离体大鼠肺血管在缺氧时张力的变化,以及甾体、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此变化影响的异同性,采用等长收缩技术,测定加入消炎痛或地塞米松前后张力改变的特点及两药作用的差异。结果发现:Wistar大鼠与Sprague-Dawley大鼠肺血管环对缺氧的反应不同,后者仅出现收缩反应,而Wistar大鼠在收缩前出现一内皮依赖的舒张;COX非特异性抑制剂消炎痛对缺氧所致的舒张和收缩均有增强作用;COX-2特异性抑制剂地塞米松则在明显抑制舒张的同时轻度增强收缩反应。结果表明:不同种属大鼠的肺血管缺氧反应可能存在差异;缩管性PGs和扩管性PGs分别调节急性肺血管缺氧的舒张和收缩反应,这一过程呈一定的内皮依赖性;非选择性和选择性的COX抑制剂对肺血管缺氧反应的作用不尽相同。

    作者:吴萍;李钢;叶笃筠;熊宗斌;廖晓梅;余上斌;孙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以PD20-PEF和PD20-FEV1作为气道反应性判定指标的比较分析

    为探讨以PD20-PEF替代PD20-FEV1作为气道反应性判定指标的可行性,对64例有呼吸系统症状者和 62例无症状者进行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同步记录PEF和FEV1,计算PD20-PEF和PD20-FEV1。虽然PD20-PEF和PD 20-FEV1之间有较强的直线相关关系(P<0.001),但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5);若以PD20-FEV1作为金标准,在有症状组中以PD20-PEF 作为气道反应性判定指标的敏感性(72.7%)、特异性(73.8%)、阳性符合率(59.3%)、阴性符合率(83.8%)均不甚高;在无症状组中敏感性(66.7%)和阳性符合率(40.0%)仍低,而特异性(89.2%)和阳性符合率(96.2%)较高。认为PD20-PEF作为无症状群体的流行病学筛选指标以除外气道反应性正常者可能具有一定价值,但替代PD20-FEV1作为气道反应性指标用于临床工作则欠妥当。

    作者:倪望;张宁;熊盛道;刘谨;刘辉国;徐永健;张珍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

    对109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年龄及不同年龄组视网膜脱离与屈光状态,不同年龄组裂孔的形态等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岁以下网脱近视多见,40岁以后网脱近视逐渐减少。圆孔多见于40岁以下年龄组,马蹄形裂孔多见于40岁以上年龄组。

    作者:孙京华;杨红;薛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儿童Kaposi肉瘤1例

    Kaposi肉瘤我国较少见,且主要以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多见[1]。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发病极少,儿童发病国内罕见报道。1 临床资料1.1临床表现:起病时间、病程经过及既往病史:患者男性、汉族、12岁,因左腰部起结节压痛4月疑角化棘皮瘤继发感染收住院。患儿4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左腰腹部出现粟粒大小红色丘珍,自觉瘙痒,外擦无极膏无明显好转,且皮疹逐渐增大,顶端结痂,局部皮肤呈紫红色、触痛。在当地切排脓液,术后形成圆形厚痂,并相继于该结节左后上方新出现3粒绿豆大小红色结节,顶端均有一褐色痂,外擦百多邦无效。细胞学穿刺提示为“慢性炎症”,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明显好转。既往无特殊病史及家族类似疾病史。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可。体征及症状:全身各系统体检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左腰部带状排列着四个紫红色结节,基底浸润显著,质硬、触痛明显。其中近脐部结节约2×3cm大小、上覆1.5 cm直径的褐黑色厚痂,其后上方呈串珠状排列3粒结节约绿豆大小,中央各有一粟米大小黑痂。见附图。

    作者:庞海林;舒新华;李刚;侯云凌;刘志香;李家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