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007-1520
  • 国内刊号:43-1241/R
  • 影响因子:0.64
  • 创刊:199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71
  • 全年订价:17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 1996年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委、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编校优秀奖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2年1期文献
  • 头颈部丛状神经纤维瘤(附4例报告)

    目的探讨头颈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诊治. 方法对4例头颈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病是原发于神经干内的神经纤维瘤,主要病因为常染色体突变.结论尽早诊断,尽早手术,手术时须将受肿瘤侵犯的皮肤、皮下组织及肿瘤周围的组织酌情切除,以防复发.

    作者:余宏;肖健云;赵素萍;刘季威;王承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重症监护新生儿的耳声发射测试

    目的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 TEOAEs)对重症监护新生病儿进行测试.方法用英国Otodynamic公司生产的ILO-92耳声发射仪进行测试,刺激声为疏波短声,声刺激强度73-86dBSpL,脉冲宽度80μs,刺激方式为3个正相波后紧接一个3倍振幅的负相波的非线性模式.结果共有321个小儿进行测试,83.8%通过了第1次测试,29个小儿通过第2次TEOAEs检查,总共92.8%小儿通过测试.结论 TEOAEs是快速、简单、客观、无创,有效的听力筛查技术.

    作者:史保轩;刘泽平;马崧;谢伟民;E.Panosetti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颈静脉孔区薄层断层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临床颈静脉孔区影像学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9侧颈静脉孔区及相邻结构制成3个方位(横断、冠状位及矢状位)的薄层断层标本,观察各重要神经、血管在各方位上的出现范围、走行与毗邻关系.结果在横断断面上颈静脉孔连续5~6个层面显示,冠状断面连续7~8个层面显示,矢状断面连续10~11个层面显示.对重要层面的结构作了描述.结论生物塑化薄片对颈静脉孔及相关神经、血管能够连续显示并准确分辨,对颈静脉孔区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邱明国;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CK13基因5′旁侧活性与其组织特异性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检测CK13基因5′旁侧在不同细胞中的报告基因活性,探讨CK13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及上皮性肿瘤中异常表达与CK13基因5'旁侧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报告基因分析的方法,构建CK13基因5'旁侧513bp与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报告基因载体pCAT-Enhancer的重组体,并通过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导入不同细胞,检测该重组体报告基因的瞬间表达,探讨CK13基因5'旁侧报告基因载体在不同细胞中的活性.同时采用Northern-blot的方法检测这些细胞中CK13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CK13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与其5'旁侧活性的关系.结果不同类型细胞中的CK13基因5'旁侧报告基因活性不一,报告基因活性很低的细胞不表达CK13基因,报告基因活性很强的细胞明显表达CK13基因.结论 CK13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及上皮性肿瘤中异常表达与CK13基因5'旁侧活性明显相关.

    作者:林功标;肖健云;赵素萍;田勇泉;邱元正;王承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椎基底动脉和脑干腹侧面的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为前方经斜坡入路提供椎基底动脉和脑干腹侧面相关显微解剖参数.方法对20具成人头颅标本,模拟经斜坡入路进行椎基底动脉和脑干腹侧面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经斜坡入路可充分显露椎基底动脉和延髓、脑桥腹侧面,而对基底动脉末端分支和中脑的显露,必须上抬垂体.右侧6例脊髓前动脉缺失(30%).结论经斜坡入路可以充分显露椎基底动脉和延髓、脑桥腹侧面.

    作者:黄安炀;刘运生;陈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耳鼻咽喉科专业杂志中统计技术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国内部分耳鼻咽喉科专业杂志及本杂志发表的论著中统计分析方法使用率与存在的问题.方法详细、系统地分析了2000~2001年发表在本杂志上以临床医学为主的论著101篇.结果近2年来本杂志论著中统计分析方法使用率为65.6%.t检验和列联表分析方法(χ2检验)为常用的统计方法,使用率达35.1%.常见问题为论文中仅有P值而所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交待不明,用t检验代替F检验进行3组及以上组间的比较,用文字描述代替统计描述或(和)统计推断.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本杂志论文中统计分析方法使用率较高,但在正确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方面还存在未用、少用或误用的缺陷.

    作者:熊国强;邓瑞姣;肖健云;李冬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兔甲状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兔甲状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组织工程寻找适宜的软骨细胞.方法分离培养兔甲状软骨细胞,用倒置显微镜、电镜及组织学方法观察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功能及生长增殖能力.结果①原代软骨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第4代有一半变成梭形,第6代绝大部分变为长梭形;②原代软骨细胞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丰富,阿新蓝染色阳性,具有合成和分泌糖胺多糖的功能;③第3代软骨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强于原代,第5代增殖能力明显减弱,第9代几乎丧失增殖能力.结论体外培养的兔甲状软骨细胞保持了其体内的基本特征,第3代软骨细胞适合用于软骨组织工程.

    作者:杨彩荣;梁传余;李胜富;郑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纤维喉镜下Nd:YAG激光治疗760例声带息肉和小结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纤维喉镜下激光治疗声带息肉和声带小结疗效.方法对随访2年以上的760例声带息肉(516例)和小结(244例)病人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声带息肉和小结一次性治愈率分别为96%、99%,未彻底治愈的20例声带息肉病人、3例声带小结病人经再次激光治疗后痊愈.结论纤维喉镜下引导激光是治疗声带息肉和小结的有效方法,具有痛苦小、反应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的优点.

    作者:陈湘晖;赖金平;曹兆振;赵素萍;肖健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青少年慢性鼻窦炎临床观察——附43例报告

    目的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青少年慢性鼻窦炎的适应证、并发症及手术疗效.方法本组43例(78侧)全部采用Messerkling's术式,视病变范围,鼻腔解剖变异情况切除钩突,摘除息肉.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开放筛窦,酌情开放额窦.同期处理相关病变.结果 43例病人总的治愈率为86.05%,好转率为9.3%,无效为4.65%,同期成人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治愈率为59.26%,两者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术后并发症主要是术腔粘连.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青少年慢性鼻窦炎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黎可华;邓元平;张建国;汪湘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双侧巨大颞骨胆固醇肉芽肿(报告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不伴有慢性中耳炎病史的颞骨胆固醇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导手术证实的双侧巨大颞骨胆固醇肉芽肿病例,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胆固醇肉芽肿在MRI T1、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及不增强或仅轻微周边增强,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结论影像学检查特别是MRI诊断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病变组织、颞骨气房引流通畅是治愈关键.

    作者:傅敏;蒙翠原;宋新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三维CTA在颅底肿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评估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底肿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科收治的45例颅底肿瘤病人采用3D-CTA检查,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彩色SSD法、大强度投影法(MIP)及透视法等方法重建图像.结果所有肿瘤灶均被3D-CTA所显示,并显示了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3D-CTA特别清晰地显示了肿瘤、Willis环的大血管、静脉窦和颅底骨相互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特别是肿瘤对脑血管的压迫移位以及肿瘤破坏颅底骨质的情况.这些资料均被手术所证实.结论 3D-CTA对颅底肿瘤术前评估有其独特的价值,有助于手术入路的设计,尤其适合于血供丰富的实质性颅底肿瘤.

    作者:胡锦清;沈建康;凌华威;赵卫国;林东;张仲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颏下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颏下皮瓣在头颈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对口颊癌、硬腭癌、软腭癌、唇癌、舌癌及下咽癌切除后的组织缺损,用颏下皮瓣进行了一期修复.结果 18例头颈肿瘤病人中,14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腭部修复皮瓣部分裂开坏死,2例腭部修复皮瓣全部坏死.结论颏下皮瓣在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中,具有操作方便,成活率高等特点,但在腭部修复中,易出现裂开坏死.

    作者:喻建军;黄文孝;魏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内耳色素对爆震性听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观察

    目的探讨内耳色素与爆震性听损伤的关系.方法利用耳蜗铺片、石蜡切片、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爆震前后白化豚鼠和杂色豚鼠耳蜗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对爆震前后白化豚鼠和杂色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反应阈进行测定.结果白化豚鼠的耳蜗形态损伤和听功能损伤均较杂色豚鼠严重.结论爆震后白化豚鼠耳蜗形态学损伤及ABR反应阈的改变均较杂色豚鼠明显.提示内耳血管纹色素颗粒与爆震性内耳损伤有关,机理可能为色素颗粒参与调节爆震后内淋巴液中钙离子浓度的平衡及参与清除爆震后耳蜗产生的氧自由基.

    作者:朱明;黄以乐;李兆基;周水淼;张素勤;吴皓;吕春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鼻内镜下自动切割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体会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一直是尚未解决的难题.1997~1999年12月,我科采用鼻内镜下自动切割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3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镭;韩玉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应用阔筋膜夹层修补鼻中隔穿孔

    自1996年以来,我科应用阔筋膜夹层修补鼻中隔穿孔6例,均获成功.

    作者:桂训海;宋美荣;徐志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鼻内镜术前应用立止血对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分析

    1998年3月~2000年12月,笔者在36例慢性鼻窦炎内镜鼻窦手术前应用立止血减少出血,效果显著,报导如下.

    作者:张吉新;王世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弗莱氏尿管替代填塞治疗鼻后部出血

    鼻腔后部出血止血较困难,传统的后鼻孔填塞止血,效果虽好,但是病人痛苦大,尚可致中耳感染.我科自1997年5月至今用丹麦产弗莱氏尿管替代治疗鼻后部出血,取得了满意疗效,并克服了上述缺点.

    作者:李德炳;王槐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喉全切环咽吻合后并发气道狭窄的原因和治疗

    临床资料:环咽吻合部狭窄病人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40~64岁,狭窄的原因均为喉癌行喉全切除环咽吻合术后所致,术后3~6年,无病变复发.7例保留会厌.狭窄部位:单纯吻合口部狭窄8例,吻合口加环状软骨或气管环狭窄4例,全部病人均带金属管,不能堵管.

    作者:阮炎艳;陈文弦;李贵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鼻咽癌的CT诊断(附28例分析)

    目的分析鼻咽癌CT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28例鼻咽癌进行了CT扫描分析.结果 28例中不同部位、不同程度出现CT像异常改变.结论 CT对帮助诊断鼻咽癌和观察放疗前后鼻咽腔局部及周围组织的变化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忠;李红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喉部血液供应的解剖学观察

    目的为喉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血供形态学资料.方法解剖观察成年尸体动脉乳胶注标本16具(32侧),分别观察了喉上、下动脉的起始部位、管径、分支及其吻合.结果喉下动脉的起点恒定,均起于甲状腺下动脉;喉上动脉84.4%起于甲状腺上动脉,12.5%起于颈外动脉,3.2%与舌动脉共干.喉上动脉男性平均外径1.7mm±0.23mm,女性平均外径1.5mm±0.17mm;喉下动脉男性平均外径1.1mm±0.18mm,女性平均外径0.9mm±0.14mm;喉上动脉穿入喉的部位84.4%经甲状舌骨膜,9.4%经甲状软骨板;喉上、下动脉之间及左、右两侧之间有广泛的交通吻合.结论喉属多来源血供器官,血供丰富,有良好的侧支循环系统.

    作者:詹必武;彭大才;唐思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以鼻出血为主要特征的鼻窦病变

    目的总结以鼻出血为主要特征的鼻窦病变的早期诊断及其分布、分类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以来住院治疗的5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均经手术与病理切片证实,上颌窦病变多,占94.23%(49/52),包括海绵状血管瘤29例,恶性肿瘤10例,曲菌病5例,出血性坏死性息肉3例,结核2例,其中9例累及筛窦.另3例中蝶窦曲菌病2例,筛窦海绵状血管瘤1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10例鼻窦恶性肿瘤者中,2例失访,2例已健康生存4年,4例生存3年,2例生存2年;其余病例均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对以鼻出血为主要特征的鼻窦病变要加以重视,鼻窦CT扫描是其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以手术为主的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作者:周顺华;刘复平;方争胜;刘贤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医用生物蛋白胶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医用生物蛋白胶(简称FG)在耳鼻咽喉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耳鼻咽喉科手术446例,术中应用FG进行手术创面的覆盖、止血和术腔填充,观察术后出血和创面愈合情况以及FG与术腔周围组织的相容性.结果 1例术后第7d出现排异反应,6例分别在术后第3h和第2d创面出血,其他病例全部如期愈合,无出血、感染或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FG对耳鼻咽喉科手术创面的止血,覆盖保护和预防感染效果好,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张学辉;黄健男;利伟军;彭树文;陈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幼年型喉乳头状瘤气管播散5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分析喉乳头状瘤向气管播散的机理.方法对5例幼年型喉乳头状瘤向气管内播散的摘除肿物作组织学观察,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核壳抗原及原位杂交 HPV DNA检测.结果喉乳头状瘤好发于呼吸道鳞状上皮与纤毛柱状上皮交接的移行部位.气管切开术、气管内置套管术等损伤气管粘膜形成医源性鳞纤移行部位可引起肿瘤向气管播散.结论为预防喉乳头状瘤向气管支气管播散,应尽可能避免施行气管切开术及气管内置套管术.

    作者:曾仁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经鼻内镜行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

    目的探讨用鼻内镜手术替代部分鼻外径路手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效果.方法本文12例均在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术后局部创面用Nd-YAG激光烧灼.结果随访10~42个月,10例未见复发;2例术后发现有残余肿瘤组织,经再次手术及激光治疗后,再未见复发.结论经鼻内镜手术具有视野清楚、手术创伤小、切除彻底、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王袁园;赵艳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微波热凝术治疗变应性鼻炎

    目的探讨提高治疗变应性鼻炎效果的方法.方法随机将144例变应性鼻炎病人分成4组,给予4种不同方法治疗,加以对照,并随访1年.结果 4种治疗方法中以鼻内筛前神经分布区加双下鼻甲微波热凝和激光烧灼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微波热凝筛前神经分布区加双下鼻甲治疗变应性鼻炎,操作方便,痛苦小,无不良反应等优点,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肖旭平;王继华;黎高新;冯晓辉;申付秀;赵建国;李云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研究

    目的回顾近年来关于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及辐射增敏的研究.方法分析近10年相关文献59篇.结果肿瘤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及辐射增敏与辐射后细胞内DNA损伤修复水平及细胞周期有关,并受多基因调控.结论随着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的深入势必给肿瘤细胞的辐射增敏带来光明的前景.

    作者:余宏;肖健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鼻内镜下治疗慢性泪囊炎并泪囊瘘管2例体会

    我科于1998年6月和1999年8月先后在鼻内镜下对2例慢性泪囊炎并泪囊瘘管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姚小春;严斌;黄海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额筛窦囊性脑膜瘤1例

    病人,男,23岁,因左前额逐渐隆起13年,进行性鼻塞、嗅觉减退3年,于1997年7月8日入院.病史中无头痛、复视及鼻出血.检查:左眉弓内侧隆起,质硬,无压痛,左眼球略向外下方突出,眼球运动正常,双眼视力均5.2,左侧中鼻甲显著膨大,表面光滑,左下鼻甲萎缩,鼻中隔受压向右弯曲,右鼻腔狭窄,后鼻孔及鼻咽部正常.水平位及冠状位CT扫描示:左侧额窦、筛窦内囊性肿物,密度均匀,CT值为21Hu,大小约2.5cm×4cm,边界清楚 ,额窦前壁及筛窦骨壁受压变薄,眶内侧壁骨质部分吸收.拟诊为左侧额、筛窦囊肿.于1997年7月11日在局麻下行左侧额、筛窦囊肿摘除术.取左侧眉弓至内眦部径路,额窦前壁骨质菲薄如蛋壳,窦腔充满泥沙样肿物,中部形成一囊腔,囊腔内有棕色液体.肿物有完整的质地松脆的包膜,额窦开口及鼻额管明显扩大.在鼻内镜下开放筛窦,为一巨大的囊腔.棕色液体中悬浮许多晶亮的细小颗粒,腔壁光滑,顶部有少许泥沙样物,筛骨纸板部分缺损,中鼻甲仅剩内侧壁部分菲薄的骨壁,剥离囊膜,冲洗术腔,额、筛窦置直径8mm硅胶管1根.术中出血约150ml.术后病理报告:额、筛窦脑膜瘤(沙粒体型),随访3年,术腔光滑,肿瘤无复发,眼位恢复正常.

    作者:刘菁;蒋家澧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鼻源性上颌窦异物1例

    病人,女,51岁.因反复头痛,右侧鼻塞、流脓涕,溢泪3年,加重3个月,于2001年10月8日以右鼻腔、右上颌窦占位性病变收住院.

    作者:李先登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纤维喉镜引导间接钳摘除喉部较大肿块2例报告

    例1,男,52岁.因持续声嘶2年于1999年7月就诊.纤维喉镜检查见左侧声带靠近前连合处有8mm×7mm×6mm大小暗红肿块,表面光滑,基底部宽.因病人体胖,颈部粗短,舌体肥大,加以肿块靠近前连合,虽用力上提支撑喉镜,仍难以暴露肿块,遂终止手术.3d后在表面麻醉下试行间接喉镜下摘除肿块,亦因暴露不良而失败.随即改用纤维喉镜引导间接喉钳摘除肿块.手术方法:病人取坐位,经右鼻腔(较宽畅侧)导入纤维喉镜至口咽部,嘱病人拉舌,右手持间接喉钳,将其自口腔伸入咽部,纤维喉镜下窥及喉钳钳口后,再将其伸向喉腔,同时指示助手推进纤维喉镜,保持钳口在纤维喉镜视野内,窥清声带肿块,钳夹其基部,提起肿块并确认钳夹准确后,予以摘除.检查声带缘创面平整.术后声嘶明显改善.病理诊断为喉淀粉样变性.随访1年无复发.

    作者:朱从月;张庆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鼻根部嗜酸性肉芽肿1例

    病人男性,29岁,因鼻根部肿物8年于1999年12月20日入院.自1991年发现鼻根部有一软组织肿块,生长缓慢,无特殊不适.3年前在当地医院对肿物切开活检,但未明确诊断.术后肿物生长迅速.无视力下降、复视、溢泪、眼球突出、鼻塞、脓涕、头痛、发热等症状.检查:鼻根部软组织肿块,无破溃,肿块质韧,上平眉弓,两侧达内眦,下至鼻背及上颌骨额突;鼻腔内未见异常.鼻窦CT及三维重建扫描:各鼻窦正常,鼻根周围骨质无破坏,排除脑膜脑膨出,考虑软组织肿块.

    作者:杨甫文;郭彩霞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