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肖健云;赵素萍;刘季威;王承龙
1998年3月~2000年12月,笔者在36例慢性鼻窦炎内镜鼻窦手术前应用立止血减少出血,效果显著,报导如下.
作者:张吉新;王世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用鼻内镜手术替代部分鼻外径路手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效果.方法本文12例均在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术后局部创面用Nd-YAG激光烧灼.结果随访10~42个月,10例未见复发;2例术后发现有残余肿瘤组织,经再次手术及激光治疗后,再未见复发.结论经鼻内镜手术具有视野清楚、手术创伤小、切除彻底、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王袁园;赵艳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 TEOAEs)对重症监护新生病儿进行测试.方法用英国Otodynamic公司生产的ILO-92耳声发射仪进行测试,刺激声为疏波短声,声刺激强度73-86dBSpL,脉冲宽度80μs,刺激方式为3个正相波后紧接一个3倍振幅的负相波的非线性模式.结果共有321个小儿进行测试,83.8%通过了第1次测试,29个小儿通过第2次TEOAEs检查,总共92.8%小儿通过测试.结论 TEOAEs是快速、简单、客观、无创,有效的听力筛查技术.
作者:史保轩;刘泽平;马崧;谢伟民;E.Panosetti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科于1998年6月和1999年8月先后在鼻内镜下对2例慢性泪囊炎并泪囊瘘管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姚小春;严斌;黄海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病人,男,23岁,因左前额逐渐隆起13年,进行性鼻塞、嗅觉减退3年,于1997年7月8日入院.病史中无头痛、复视及鼻出血.检查:左眉弓内侧隆起,质硬,无压痛,左眼球略向外下方突出,眼球运动正常,双眼视力均5.2,左侧中鼻甲显著膨大,表面光滑,左下鼻甲萎缩,鼻中隔受压向右弯曲,右鼻腔狭窄,后鼻孔及鼻咽部正常.水平位及冠状位CT扫描示:左侧额窦、筛窦内囊性肿物,密度均匀,CT值为21Hu,大小约2.5cm×4cm,边界清楚 ,额窦前壁及筛窦骨壁受压变薄,眶内侧壁骨质部分吸收.拟诊为左侧额、筛窦囊肿.于1997年7月11日在局麻下行左侧额、筛窦囊肿摘除术.取左侧眉弓至内眦部径路,额窦前壁骨质菲薄如蛋壳,窦腔充满泥沙样肿物,中部形成一囊腔,囊腔内有棕色液体.肿物有完整的质地松脆的包膜,额窦开口及鼻额管明显扩大.在鼻内镜下开放筛窦,为一巨大的囊腔.棕色液体中悬浮许多晶亮的细小颗粒,腔壁光滑,顶部有少许泥沙样物,筛骨纸板部分缺损,中鼻甲仅剩内侧壁部分菲薄的骨壁,剥离囊膜,冲洗术腔,额、筛窦置直径8mm硅胶管1根.术中出血约150ml.术后病理报告:额、筛窦脑膜瘤(沙粒体型),随访3年,术腔光滑,肿瘤无复发,眼位恢复正常.
作者:刘菁;蒋家澧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伴有慢性中耳炎病史的颞骨胆固醇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导手术证实的双侧巨大颞骨胆固醇肉芽肿病例,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胆固醇肉芽肿在MRI T1、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及不增强或仅轻微周边增强,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结论影像学检查特别是MRI诊断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病变组织、颞骨气房引流通畅是治愈关键.
作者:傅敏;蒙翠原;宋新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青少年慢性鼻窦炎的适应证、并发症及手术疗效.方法本组43例(78侧)全部采用Messerkling's术式,视病变范围,鼻腔解剖变异情况切除钩突,摘除息肉.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开放筛窦,酌情开放额窦.同期处理相关病变.结果 43例病人总的治愈率为86.05%,好转率为9.3%,无效为4.65%,同期成人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治愈率为59.26%,两者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术后并发症主要是术腔粘连.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青少年慢性鼻窦炎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黎可华;邓元平;张建国;汪湘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评估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底肿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科收治的45例颅底肿瘤病人采用3D-CTA检查,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彩色SSD法、大强度投影法(MIP)及透视法等方法重建图像.结果所有肿瘤灶均被3D-CTA所显示,并显示了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3D-CTA特别清晰地显示了肿瘤、Willis环的大血管、静脉窦和颅底骨相互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特别是肿瘤对脑血管的压迫移位以及肿瘤破坏颅底骨质的情况.这些资料均被手术所证实.结论 3D-CTA对颅底肿瘤术前评估有其独特的价值,有助于手术入路的设计,尤其适合于血供丰富的实质性颅底肿瘤.
作者:胡锦清;沈建康;凌华威;赵卫国;林东;张仲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分析喉乳头状瘤向气管播散的机理.方法对5例幼年型喉乳头状瘤向气管内播散的摘除肿物作组织学观察,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核壳抗原及原位杂交 HPV DNA检测.结果喉乳头状瘤好发于呼吸道鳞状上皮与纤毛柱状上皮交接的移行部位.气管切开术、气管内置套管术等损伤气管粘膜形成医源性鳞纤移行部位可引起肿瘤向气管播散.结论为预防喉乳头状瘤向气管支气管播散,应尽可能避免施行气管切开术及气管内置套管术.
作者:曾仁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内耳色素与爆震性听损伤的关系.方法利用耳蜗铺片、石蜡切片、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爆震前后白化豚鼠和杂色豚鼠耳蜗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对爆震前后白化豚鼠和杂色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反应阈进行测定.结果白化豚鼠的耳蜗形态损伤和听功能损伤均较杂色豚鼠严重.结论爆震后白化豚鼠耳蜗形态学损伤及ABR反应阈的改变均较杂色豚鼠明显.提示内耳血管纹色素颗粒与爆震性内耳损伤有关,机理可能为色素颗粒参与调节爆震后内淋巴液中钙离子浓度的平衡及参与清除爆震后耳蜗产生的氧自由基.
作者:朱明;黄以乐;李兆基;周水淼;张素勤;吴皓;吕春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头颈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诊治. 方法对4例头颈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病是原发于神经干内的神经纤维瘤,主要病因为常染色体突变.结论尽早诊断,尽早手术,手术时须将受肿瘤侵犯的皮肤、皮下组织及肿瘤周围的组织酌情切除,以防复发.
作者:余宏;肖健云;赵素萍;刘季威;王承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为喉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血供形态学资料.方法解剖观察成年尸体动脉乳胶注标本16具(32侧),分别观察了喉上、下动脉的起始部位、管径、分支及其吻合.结果喉下动脉的起点恒定,均起于甲状腺下动脉;喉上动脉84.4%起于甲状腺上动脉,12.5%起于颈外动脉,3.2%与舌动脉共干.喉上动脉男性平均外径1.7mm±0.23mm,女性平均外径1.5mm±0.17mm;喉下动脉男性平均外径1.1mm±0.18mm,女性平均外径0.9mm±0.14mm;喉上动脉穿入喉的部位84.4%经甲状舌骨膜,9.4%经甲状软骨板;喉上、下动脉之间及左、右两侧之间有广泛的交通吻合.结论喉属多来源血供器官,血供丰富,有良好的侧支循环系统.
作者:詹必武;彭大才;唐思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例1,男,52岁.因持续声嘶2年于1999年7月就诊.纤维喉镜检查见左侧声带靠近前连合处有8mm×7mm×6mm大小暗红肿块,表面光滑,基底部宽.因病人体胖,颈部粗短,舌体肥大,加以肿块靠近前连合,虽用力上提支撑喉镜,仍难以暴露肿块,遂终止手术.3d后在表面麻醉下试行间接喉镜下摘除肿块,亦因暴露不良而失败.随即改用纤维喉镜引导间接喉钳摘除肿块.手术方法:病人取坐位,经右鼻腔(较宽畅侧)导入纤维喉镜至口咽部,嘱病人拉舌,右手持间接喉钳,将其自口腔伸入咽部,纤维喉镜下窥及喉钳钳口后,再将其伸向喉腔,同时指示助手推进纤维喉镜,保持钳口在纤维喉镜视野内,窥清声带肿块,钳夹其基部,提起肿块并确认钳夹准确后,予以摘除.检查声带缘创面平整.术后声嘶明显改善.病理诊断为喉淀粉样变性.随访1年无复发.
作者:朱从月;张庆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病人,女,51岁.因反复头痛,右侧鼻塞、流脓涕,溢泪3年,加重3个月,于2001年10月8日以右鼻腔、右上颌窦占位性病变收住院.
作者:李先登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自1996年以来,我科应用阔筋膜夹层修补鼻中隔穿孔6例,均获成功.
作者:桂训海;宋美荣;徐志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回顾近年来关于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及辐射增敏的研究.方法分析近10年相关文献59篇.结果肿瘤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及辐射增敏与辐射后细胞内DNA损伤修复水平及细胞周期有关,并受多基因调控.结论随着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的深入势必给肿瘤细胞的辐射增敏带来光明的前景.
作者:余宏;肖健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为前方经斜坡入路提供椎基底动脉和脑干腹侧面相关显微解剖参数.方法对20具成人头颅标本,模拟经斜坡入路进行椎基底动脉和脑干腹侧面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经斜坡入路可充分显露椎基底动脉和延髓、脑桥腹侧面,而对基底动脉末端分支和中脑的显露,必须上抬垂体.右侧6例脊髓前动脉缺失(30%).结论经斜坡入路可以充分显露椎基底动脉和延髓、脑桥腹侧面.
作者:黄安炀;刘运生;陈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临床资料:环咽吻合部狭窄病人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40~64岁,狭窄的原因均为喉癌行喉全切除环咽吻合术后所致,术后3~6年,无病变复发.7例保留会厌.狭窄部位:单纯吻合口部狭窄8例,吻合口加环状软骨或气管环狭窄4例,全部病人均带金属管,不能堵管.
作者:阮炎艳;陈文弦;李贵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颏下皮瓣在头颈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对口颊癌、硬腭癌、软腭癌、唇癌、舌癌及下咽癌切除后的组织缺损,用颏下皮瓣进行了一期修复.结果 18例头颈肿瘤病人中,14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腭部修复皮瓣部分裂开坏死,2例腭部修复皮瓣全部坏死.结论颏下皮瓣在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中,具有操作方便,成活率高等特点,但在腭部修复中,易出现裂开坏死.
作者:喻建军;黄文孝;魏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为临床颈静脉孔区影像学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9侧颈静脉孔区及相邻结构制成3个方位(横断、冠状位及矢状位)的薄层断层标本,观察各重要神经、血管在各方位上的出现范围、走行与毗邻关系.结果在横断断面上颈静脉孔连续5~6个层面显示,冠状断面连续7~8个层面显示,矢状断面连续10~11个层面显示.对重要层面的结构作了描述.结论生物塑化薄片对颈静脉孔及相关神经、血管能够连续显示并准确分辨,对颈静脉孔区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邱明国;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