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 国际刊号:1007-1520
  • 国内刊号:43-1241/R
  • 影响因子:0.64
  • 创刊:199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71
  • 全年订价:17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 1996年被湖南省宣传部、湖南省科委、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编校优秀奖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6年4期文献
  • 平阳霉素灌洗加缝线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89例报告

    耳廓假性囊肿为常见病,病因不明,治疗方法颇多,以穿刺引流较常用,疗效不一.作者于1998年10月~2005年7月采用平阳霉素穿刺灌洗加缝线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刘磊;汤伟;林均武;王绪增;李厚杰;渠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36例鼻腔解剖异常性头痛的诊治体会

    鼻腔解剖异常导致的头痛易被忽视,难以及时确诊,延误治疗.1998年以来,我科经鼻内镜检查结合鼻窦冠状位CT扫描诊断为鼻源性头痛36例,并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报道如下.

    作者:范良青;庞朝福;韩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唇龈沟径路鼻内镜术加微波热凝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

    上颌窦囊肿传统手术多采用上颌窦根治术,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广泛开展,现多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其径路包括经窦口径路、下鼻道径路及唇龈沟径路.笔者采用唇龈沟径路鼻内镜手术加微波热凝治疗上颌窦囊肿31例(38侧),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李凌辉;刘雪英;邹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同鼻腔填塞物对鼻内镜术后伤口疼痛和止血效果的临床观察

    鼻内镜手术是近年来鼻科学领域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主要方法,术后止血常使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时有渗血,拔纱条时出血多,填塞及抽取凡士林纱条病人痛苦大.我们通过观察采用凡士林纱条、胶原蛋白海绵、Merocel以及藻酸钙纤维4种填塞材料经鼻腔填塞的病人,通过对填塞期和抽取时病人的舒适程度、鼻出血量两个方面的观察,比较它们的痛苦程度和止血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宇勇;黄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电动切吸器治疗小儿鼾症

    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常并发分泌性中耳炎,面部畸形,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亦是小儿鼾症常见的原因.临床上以小儿鼾症来就诊者占多数,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为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观察了20例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现报道如下.

    作者:郝艳芳;习国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影响Nd:YAG激光造孔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的临床分析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以鼓室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非化脓性炎症.治疗方法很多,疗效各异.我科自1997年起,应用Nd:YAG激光治疗SOM病人500余例,疗效满意.我们对其中70例112耳治疗后有随访记录的病人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陈湘晖;赵素萍;冯永;田湘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咽部隐球菌感染1例——附文献复习

    目的 分析咽部隐球菌感染误诊的原因,增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咽部隐球菌感染病例,结合文献复习,对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因隐球菌感染而至咽部破坏性病理损伤较易被误诊为恶性肉芽肿,误诊原因主要为临床医师对咽部隐球菌感染的认识不足及咽部恶性肉芽肿疾病的特殊性.结论 咽部隐球菌感染的局部表现与咽部恶性肉芽肿相似,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在作出咽部恶性肉芽肿诊断前,有必要首先排除咽部隐球菌感染的可能,以保证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

    作者:邢巍巍;谷京城;徐立国;刘之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蝶窦后鼻孔息肉的鼻内镜治疗(附3例报告)

    目的 探讨蝶窦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3例蝶窦后鼻孔息肉病人术前行冠状位CT扫描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 鼻内镜检查和冠状位CT扫描可确定息肉的起源.所有病人均一次治愈,术后随访8~2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临床特征、鼻内镜检查和冠状位CT扫描对蝶窦后鼻孔息肉的诊断起重要作用,鼻内镜手术是佳治疗方法.

    作者:孟祥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应用颏下皮瓣修复下咽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颏下皮瓣修复下咽癌术后缺损和喉功能重建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颏下皮瓣修复下咽癌术后缺损及喉功能重建术16例.结果 术后16例皮瓣全部成活.病人吞咽及发音功能恢复良好,11例病人拔除气管套管,5例未拔管.随访1~4.5年,2例术后同侧颈部淋巴结复发,1例术后对侧颈部淋巴结复发,1例术后1年肝转移死亡;无下咽局部复发者.结论 颏下皮瓣具有位置邻近、厚薄适宜、柔软、成活率高等优点,是适宜的下咽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黄文孝;喻建军;李赞;包荣华;陈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果糖对鼻腔手术后病人血糖和胰岛功能影响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果糖对鼻腔手术后病人血糖和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双盲和对照的研究方法.满足方案入选标准并获得知情同意的鼻腔手术后病人共60例.术后1~2 d开始空腹静脉注射5%果糖注射液(研究组)或5%葡萄糖注射液(对照组)500 ml,连续3 d.观察用药前和用药中血糖和胰岛素、胰岛素C-P的变化,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同时观察用药中血尿酸和乳酸.结果 按计划完成本研究60例,无淘汰病例.对照组和研究组在输注研究药物中血糖的变化幅度3 d的平均值分别为(2.39±2.34)和(0.32±1.53)mmol·L-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输注5%的果糖中,血胰岛素和胰岛素C肽的变化值分别为(7.9±21.5)μU·ml-1和(312±264)pmol·L-1;对照组相应的结果是(14.6±19.8)μU·ml-1和(524±212)pmol·L-1.对照组输注葡萄糖胰岛素和C肽升高的幅度显著大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果糖中两组的血乳酸和尿酸结果相似.结论 适量静脉输注果糖对手术后病人血糖和胰岛功能的影响较小.

    作者:王晓云;黄魏宁;殷萍华;王利一;杨弋;刘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接触式内镜在鼻腔和咽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接触式内镜在鼻腔及咽部多种疾病中的辅助诊断作用.方法 应用接触式内镜观察慢性鼻-鼻窦炎38例,鼻息肉19例,变应性鼻炎15例,慢性鼻咽炎26例,鼻咽癌21例,咽部乳头状瘤5例.结果 接触式内镜能够显示鼻腔和鼻咽部不同病变的黏膜微血管及表层细胞的形态分布特点,包括细胞形状、排列、边界、染色情况以及核的大小、核浆比例等.微血管的异常包括不规则扩张、收缩或血栓形成、血管间距拉大、血流缓慢或中断、管壁脆弱易出血等.表层细胞的主要病理改变包括鳞状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和鳞状细胞癌.结论 接触式内镜作为一种新的无创、动态的检查方法,在临床上对鼻腔及咽部的多种疾病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作用.

    作者:周学军;张湘民;刘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胸大肌肌皮瓣在鼻咽癌放疗后颈部挽救性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胸大肌肌皮瓣在修复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转移灶残留或复发根治术后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鼻咽癌颈部转移灶残留或复发的病人,行根治性颈清扫术,对颈部皮肤缺损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复.结果 1例病人术后3 h死亡,26例病人均一期修复成功.1例术后发生乳糜漏,3例远端吻合口处有感染,5例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8例延迟愈合.3年生存率为52.4%.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转移灶残留或复发的挽救性手术应选择根治性颈清扫术;胸大肌肌皮瓣血供丰富,易成活,可取瓣面积大,能满足修复术后缺损的需要.

    作者:付玉贵;彭解人;黄晓明;蔡翔;龚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窦内镜手术后术腔未按时清理的矫正性治疗

    目的 探讨鼻窦内镜手术后术腔未按时清理的矫正性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鼻窦内镜手术后因经济困难、工作忙等原因未及时清理术腔,致使症状加重被动复诊而行内镜下术腔矫正性治疗.结果 46例病人经矫正性治疗后随访1年以上,其中治愈30例(65.2%),好转9例(19.6%),无效7例(15.2%).结论 鼻窦内镜手术后术腔未按时清理的矫正性治疗可矫正鼻窦内镜手术后连续一定时期内未主动随访所致术腔的再生病变,提高治愈率.

    作者:陈才盛;万龙;许回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显微手术治疗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3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结果 早期痊愈34例(91.9%),部分缓解2例(5.4%),无效1例(2.7%).无手术死亡,随访3~37个月,复发2例(5.4%).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大部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不遗漏三叉神经感觉根附近的责任血管,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徐凌;李玲香;郭璐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2005年手术切除的8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结果 本组单纯手术1例,手术+放疗6例,手术+放疗及化疗1例.5例行鼻旁-改良翼点入路,2例行扩大额下硬脑膜外入路,1例行额下入路,均于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1例于2个月内肿瘤复发,病人拒绝再次手术,于1个月后死亡;2例于1年后肿瘤复发,行放疗控制;1例于3年后肿瘤复发,再次手术并联合放、化疗控制;至今仍有3例存活.结论 嗅神经母细胞瘤早期诊断困难.经鼻旁-改良翼点入路联合切除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术后联合放疗或化疗十分重要.

    作者:蒲建章;赵洪洋;张方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内镜与手术显微镜配合经鼻-蝶窦行垂体瘤手术

    目的 探讨鼻内镜和显微外科技术结合应用于经鼻-蝶窦入路行垂体瘤手术的价值.方法 在全麻下先经一侧鼻孔在内镜下寻找蝶窦开口,在内镜下完全打开双侧蝶窦前壁.蝶嵴上下留一部分残迹,作为中线定位的标志.然后在显微镜下切除垂体腺瘤.结果 36例中30例肿瘤全部切除,6例近全切.术后视野缺损、偏盲、视力减退、泌乳、闭经及头痛等症状均有改善.术后随访1~4年,无复发.结论 采用鼻内镜与显微镜结合应用于经蝶垂体瘤切除术,在内镜引导下具有定位准确,双目显微镜下允许双手操作,可克服各自的缺点,取长补短,并有良好的术野,术后并发症少,符合微创手术原则.

    作者:王震;卢英杰;任丽华;张玉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 32例(35眼)采用德国Storz公司0°鼻内镜及手术器械行泪囊鼻腔造孔术,下泪小点植入硬脑膜外麻醉用硅胶导管,留置于中鼻道3~6个月.结果 随访6个月至2年,随访30例(32眼),27眼泪道通畅,炎症消退;3眼术后泪囊造口处粘连闭锁,经鼻内镜下开放泪囊造口,泪道恢复通畅.2眼泪道阻塞,检查泪囊造孔处通畅,行泪道冲洗多次,1眼泪道恢复通畅,1眼仍有阻塞,经再次置管处理,恢复正常.结论 该术式具有创伤小,面部不遗留瘢痕,操作简便等特点.术后随访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刘鹏;李士新;孙德义;甄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鼻内镜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7例

    目的 提高对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认识,探讨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5月~2005年6月37例经鼻内镜治疗的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经病理确诊,临床症状消失,随访无复发.结论 上颌窦出血性息肉在临床表现上无特异性,鼻窦CT有助于对出血坏死性息肉明确诊断,经鼻内镜手术效果确切且微创,对于骨破坏及病变范围广泛者行鼻内镜-柯陆氏联合径路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尤建强;邱建鹤;巢长江;薛海翔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银夹固定泪囊造孔治疗慢性泪囊炎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下利用银夹固定泪囊造孔治疗慢性泪囊炎.方法 对39例(42眼)慢性泪囊炎病人经鼻内镜行泪囊鼻腔造口,用银夹把造口处泪囊黏膜和鼻腔黏骨膜固定吻合,无需置管让其形成瘘口.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对其疗效观察分析.结果 手术治愈36眼(85.7%),好转3眼(7.1%),无效3眼(7.1%).无效3眼为泪囊狭窄所致,改留置腰麻管2个月后泪道部分通畅.结论 经鼻内镜银夹固定泪囊造孔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简便、方便,疗程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谭宇敏;蒙运华;周成;牙韩江;崔彩萍;黎利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配合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配合的内容及如何进行护理配合.方法 评估病人自觉症状的严重程度,了解病人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掌握病人对治疗内容的了解程度.阐明手术加手术后随访加综合治疗这一治疗模式对治愈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强调治疗过程的长期性、系统性;对不同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指导,制定详细的出院后治疗内容.结果 95%(95/100)的病人对手术治疗效果的期望值基本接近客观实际.所有病人都认同手术加随访加手术后综合治疗为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合理模式,90%(90/100)病人基本了解出院后治疗内容,87%(87/100)的病人严格地执行了手术后的随访和综合治疗,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4%(94/100).结论 准确评估疾病症状,正确的健康宣教,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详尽的出院后治疗计划是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获得优良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

    作者:吴碧红;屈桂荣;肖孟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青少年慢性鼻窦炎的鼻内镜手术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对青少年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收住入院的105例青少年慢性鼻窦炎病人实施鼻内镜鼻窦手术,同时纠正影响鼻窦炎的某些相关因素,如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钩突肥大、中鼻甲反向偏曲,腺样体肥大和(或)扁桃体炎等.结果 本组105例中,随访6个月至2年,术后鼻塞、脓涕、头疼等症状消失者71例(67.6%),鼻部症状明显减轻或改善者25例(23.8%),无效者6例(5.7%),加重3例(2.9%),总有效率为91.4%.结论 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青少年慢性鼻窦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治疗青少年慢性鼻窦炎的同时,也要同时处理影响手术疗效的其他相关因素.

    作者:刘亚南;范崇盛;薛柯凡;张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济宁市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的调查

    目的 了解济宁市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情况.方法 通过体格检查及问卷调查5000人,确诊为变应性鼻炎98例,了解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现状.结果 98例变应性鼻炎病人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21~73岁;其中合并支气管哮喘者41例(41.8%).结论 变应性鼻炎有近半数者合并支气管哮喘,其发病率为41.8%,提示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季念英;王建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SCCAg在鼻咽癌病人血清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检测鼻咽癌病人血清中的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评价其在鼻咽癌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微粒子酶免疫法分别检测61例鼻咽癌病人和42例正常人血清中的SCCAg.结果 鼻咽鳞癌SCCAg的阳性率为24.4%,正常人SCCAg的阳性率为0.SCCAg与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结论 SCCAg用于鼻咽癌诊断价值较低,但有可能作为提示预后的指标.

    作者:于亚峰;肖根生;唐云青;姚齐;石建;缪丽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家兔急性鼻窦炎鼻源性模型的建立

    目的 探讨在家兔鼻腔填塞膨胀海绵并植入细菌以制备急性鼻窦炎鼻源性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抽取5只处死,测量其右侧鼻腔前鼻孔上下径、内外径以及前鼻孔至上颌窦自然开口的距离,余25只分成模型组(10只)、单纯堵塞组(10只)和空白对照组(5只).将2.5 mm×5 mm×28 mm大小Merocel高分子膨胀海绵置入模型组、单纯堵塞组兔右侧鼻腔,同时向模型组兔鼻腔内高分子膨胀海绵中注射植入1 ml Ⅲ型肺炎链球菌悬液,单纯堵塞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10天行鼻窦CT扫描后将兔处死,分别取右上颌窦、筛窦窦腔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并将右上颌窦、筛窦完整取出,全组织包埋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除模型组1只于第4天死亡外,其余均存活.模型组家兔CT检查均示右上颌窦、筛窦腔不同程度浑浊化,鼻窦腔内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00%,光镜观察可见窦腔大量中性粒细胞聚积,上皮变性,局部溃疡形成,黏膜内及黏膜下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单纯堵塞组8只家兔可见类似的影像学改变,但病理学改变程度较轻,与模型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功建立了家兔急性鼻窦炎的鼻源性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鼻源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干预奠定基础.

    作者:卫红齐;李泽卿;王秋萍;薛飞;季俊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喉鳞癌Ki67抗原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喉鳞癌Ki67抗原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40例喉鳞状细胞癌标本Ki67抗原表达,同时检测5例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间Ki67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鳞癌细胞病理分级Ⅰ级与Ⅱ级间Ki67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发生存组与复发死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期组(临床Ⅲ、Ⅳ期)Ki67表达高于早期组(临床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型组与声门型组喉癌组织中Ki6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i67抗原表达与喉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与肿瘤原发灶位置无关.Ki67高表达是喉癌重要生物学特征,可作为判断喉癌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何培杰;肖宽林;李筱明;周梁;陆洪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急性中耳炎小鼠咽鼓管管旁腺体中表面活性蛋白-A的表达

    目的 研究急性中耳炎期间咽鼓管管旁腺体中表面活性蛋白-A(SP-A)的表达,探讨咽鼓管管旁腺体在防止中耳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Ⅲ型肺炎链球菌悬液中耳腔注射后的不同时段的小鼠咽鼓管管旁腺体中SP-A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咽鼓管管旁腺体中均有SP-A的表达,中耳感染急性期的表达较对照组呈现出时间依赖性增强(P<0.05).结论 咽鼓管管旁腺体在中耳感染的急性期可通过增加释放SP-A清除病菌,在防止中耳感染上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郝丽丽;华清泉;吴展元;肖伯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运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对中国人非综合征性耳聋进行GJB2基因突变分析

    目的 分析中国人非综合征性耳聋GJB2基因的突变频率和特性,并探讨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目的片段,变性高效液相色谱进行突变筛查,阳性结果直接测序,对GJB2杂合突变病人进行△(GJB6-D13S1830)突变检测.结果 DHPLC突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了100%.在255个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先证者中,共检测到14种GJB2变异,其中235delC是常见的突变类型,占所有突变的75%.在115例正常人中79G>A和341A>G两种多态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4.8%和20.9%.在12例GJB2杂合突变病人中未检测到△(GJB6-D13S1830)突变.结论 GJB2突变是导致学语前聋的主要原因,28.6%的学语前隐性和18.9%学语前散发非综合征性耳聋病人携带了两个GJB2突变.在中国人群中,235delC是GJB2基因常见的突变形式,而79G>A和341A>G是GJB2基因常见的两种多态.

    作者:吴伟锋;冯永;胡浩;潘乾;梁德生;龙志高;戴和平;蔡芳;邬玲仟;夏昆;夏家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12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的临床分析

    鼻腔、鼻窦乳头状瘤是黏膜上皮源性良性肿瘤,在临床上常易与鼻息肉混淆而误诊.该病复发倾向大,呈破坏性生长方式,易恶变,故应予以高度重视.现将我科1998~2004年收治的12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报道如下.

    作者:齐娟;范丽霞;韩秀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悬雍垂原发性鳞癌1例

    悬雍垂的原发性肿瘤罕见,我们曾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病人,男,60岁.因自觉咽部异物感2个月,于2000年5月10日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渐觉咽部有异物感,无吞咽梗阻.

    作者:赵学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外伤性筛前动脉鼻出血10例报告

    筛前动脉所引起的严重鼻出血多由鼻外伤所致,出血较凶猛,持续时间较长,常给临床处理带来困难.我科2000年5月~2005年7月收治10例,采取有针对性的鼻腔填塞、筛前动脉结扎等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济生;宋春霞;徐华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手术切除自发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报告

    病人,男,21岁,因发现颈部肿块1年,于2006年2月17日入院.1年前病人无意中发现右侧颈部一肿块,无疼痛,呈进行性增大,半年前出现咽部异物感,且有吞咽梗阻,并逐渐加重,无声嘶、呼吸困难、鼻咽出血及涕中带血,否认外伤史.

    作者:彭小伟;蒋明;贺广湘;谭国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复发性多软骨炎1例报告

    1临床资料病人,男,21岁,因反复咽喉痛、咳嗽4个月,声嘶、气喘1周于2004年11月24日入院.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病人出现咽喉痛、咳嗽,咳少量白色黏液痰,按咽炎治疗无效,数天后无意中发现喉结消失.

    作者:骆献阳;赵德安;吴俊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颈部异物1例报告

    病人,女,39岁,因右颈部肿块3个月入院.3个月前病人无意中发现右侧颈部一肿块,不红不痛,未引起注意,近1个月来肿块逐渐增大.入院检查:颈前正中偏右平舌骨水平有一约3.5 cm×3 cm×3 cm大小肿块,质中,固定,边界欠清,皮肤未见瘘管,咽部黏膜光滑,未见膨隆.

    作者:游全贵;梅乐;饶裕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变应性鼻炎与鼻窦炎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与鼻窦炎常同时存在,且前者作为后者的危险因素已经引起了重视.AR发病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纤毛功能障碍和机体防御机制等对鼻窦炎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治疗AR可以减轻鼻窦炎的症状.本文就AR与鼻窦炎的密切关系作一综述,期望能在临床实践中起指导作用.

    作者:王卫华;赵长青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