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红齐;李泽卿;王秋萍;薛飞;季俊峰
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常并发分泌性中耳炎,面部畸形,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亦是小儿鼾症常见的原因.临床上以小儿鼾症来就诊者占多数,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为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观察了20例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现报道如下.
作者:郝艳芳;习国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配合的内容及如何进行护理配合.方法 评估病人自觉症状的严重程度,了解病人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掌握病人对治疗内容的了解程度.阐明手术加手术后随访加综合治疗这一治疗模式对治愈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强调治疗过程的长期性、系统性;对不同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指导,制定详细的出院后治疗内容.结果 95%(95/100)的病人对手术治疗效果的期望值基本接近客观实际.所有病人都认同手术加随访加手术后综合治疗为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合理模式,90%(90/100)病人基本了解出院后治疗内容,87%(87/100)的病人严格地执行了手术后的随访和综合治疗,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4%(94/100).结论 准确评估疾病症状,正确的健康宣教,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详尽的出院后治疗计划是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获得优良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
作者:吴碧红;屈桂荣;肖孟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鼻腔解剖异常导致的头痛易被忽视,难以及时确诊,延误治疗.1998年以来,我科经鼻内镜检查结合鼻窦冠状位CT扫描诊断为鼻源性头痛36例,并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报道如下.
作者:范良青;庞朝福;韩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蝶窦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3例蝶窦后鼻孔息肉病人术前行冠状位CT扫描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 鼻内镜检查和冠状位CT扫描可确定息肉的起源.所有病人均一次治愈,术后随访8~2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临床特征、鼻内镜检查和冠状位CT扫描对蝶窦后鼻孔息肉的诊断起重要作用,鼻内镜手术是佳治疗方法.
作者:孟祥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咽部隐球菌感染误诊的原因,增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咽部隐球菌感染病例,结合文献复习,对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因隐球菌感染而至咽部破坏性病理损伤较易被误诊为恶性肉芽肿,误诊原因主要为临床医师对咽部隐球菌感染的认识不足及咽部恶性肉芽肿疾病的特殊性.结论 咽部隐球菌感染的局部表现与咽部恶性肉芽肿相似,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在作出咽部恶性肉芽肿诊断前,有必要首先排除咽部隐球菌感染的可能,以保证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
作者:邢巍巍;谷京城;徐立国;刘之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鼻内镜手术是近年来鼻科学领域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主要方法,术后止血常使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时有渗血,拔纱条时出血多,填塞及抽取凡士林纱条病人痛苦大.我们通过观察采用凡士林纱条、胶原蛋白海绵、Merocel以及藻酸钙纤维4种填塞材料经鼻腔填塞的病人,通过对填塞期和抽取时病人的舒适程度、鼻出血量两个方面的观察,比较它们的痛苦程度和止血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宇勇;黄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 32例(35眼)采用德国Storz公司0°鼻内镜及手术器械行泪囊鼻腔造孔术,下泪小点植入硬脑膜外麻醉用硅胶导管,留置于中鼻道3~6个月.结果 随访6个月至2年,随访30例(32眼),27眼泪道通畅,炎症消退;3眼术后泪囊造口处粘连闭锁,经鼻内镜下开放泪囊造口,泪道恢复通畅.2眼泪道阻塞,检查泪囊造孔处通畅,行泪道冲洗多次,1眼泪道恢复通畅,1眼仍有阻塞,经再次置管处理,恢复正常.结论 该术式具有创伤小,面部不遗留瘢痕,操作简便等特点.术后随访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刘鹏;李士新;孙德义;甄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接触式内镜在鼻腔及咽部多种疾病中的辅助诊断作用.方法 应用接触式内镜观察慢性鼻-鼻窦炎38例,鼻息肉19例,变应性鼻炎15例,慢性鼻咽炎26例,鼻咽癌21例,咽部乳头状瘤5例.结果 接触式内镜能够显示鼻腔和鼻咽部不同病变的黏膜微血管及表层细胞的形态分布特点,包括细胞形状、排列、边界、染色情况以及核的大小、核浆比例等.微血管的异常包括不规则扩张、收缩或血栓形成、血管间距拉大、血流缓慢或中断、管壁脆弱易出血等.表层细胞的主要病理改变包括鳞状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和鳞状细胞癌.结论 接触式内镜作为一种新的无创、动态的检查方法,在临床上对鼻腔及咽部的多种疾病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作用.
作者:周学军;张湘民;刘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筛前动脉所引起的严重鼻出血多由鼻外伤所致,出血较凶猛,持续时间较长,常给临床处理带来困难.我科2000年5月~2005年7月收治10例,采取有针对性的鼻腔填塞、筛前动脉结扎等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济生;宋春霞;徐华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济宁市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情况.方法 通过体格检查及问卷调查5000人,确诊为变应性鼻炎98例,了解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现状.结果 98例变应性鼻炎病人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21~73岁;其中合并支气管哮喘者41例(41.8%).结论 变应性鼻炎有近半数者合并支气管哮喘,其发病率为41.8%,提示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季念英;王建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提高对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认识,探讨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5月~2005年6月37例经鼻内镜治疗的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经病理确诊,临床症状消失,随访无复发.结论 上颌窦出血性息肉在临床表现上无特异性,鼻窦CT有助于对出血坏死性息肉明确诊断,经鼻内镜手术效果确切且微创,对于骨破坏及病变范围广泛者行鼻内镜-柯陆氏联合径路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尤建强;邱建鹤;巢长江;薛海翔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喉鳞癌Ki67抗原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40例喉鳞状细胞癌标本Ki67抗原表达,同时检测5例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间Ki67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鳞癌细胞病理分级Ⅰ级与Ⅱ级间Ki67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发生存组与复发死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期组(临床Ⅲ、Ⅳ期)Ki67表达高于早期组(临床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型组与声门型组喉癌组织中Ki6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i67抗原表达与喉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与肿瘤原发灶位置无关.Ki67高表达是喉癌重要生物学特征,可作为判断喉癌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何培杰;肖宽林;李筱明;周梁;陆洪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颏下皮瓣修复下咽癌术后缺损和喉功能重建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颏下皮瓣修复下咽癌术后缺损及喉功能重建术16例.结果 术后16例皮瓣全部成活.病人吞咽及发音功能恢复良好,11例病人拔除气管套管,5例未拔管.随访1~4.5年,2例术后同侧颈部淋巴结复发,1例术后对侧颈部淋巴结复发,1例术后1年肝转移死亡;无下咽局部复发者.结论 颏下皮瓣具有位置邻近、厚薄适宜、柔软、成活率高等优点,是适宜的下咽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黄文孝;喻建军;李赞;包荣华;陈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病人,男,21岁,因反复咽喉痛、咳嗽4个月,声嘶、气喘1周于2004年11月24日入院.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病人出现咽喉痛、咳嗽,咳少量白色黏液痰,按咽炎治疗无效,数天后无意中发现喉结消失.
作者:骆献阳;赵德安;吴俊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鼻咽癌病人血清中的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评价其在鼻咽癌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微粒子酶免疫法分别检测61例鼻咽癌病人和42例正常人血清中的SCCAg.结果 鼻咽鳞癌SCCAg的阳性率为24.4%,正常人SCCAg的阳性率为0.SCCAg与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结论 SCCAg用于鼻咽癌诊断价值较低,但有可能作为提示预后的指标.
作者:于亚峰;肖根生;唐云青;姚齐;石建;缪丽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悬雍垂的原发性肿瘤罕见,我们曾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病人,男,60岁.因自觉咽部异物感2个月,于2000年5月10日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渐觉咽部有异物感,无吞咽梗阻.
作者:赵学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3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结果 早期痊愈34例(91.9%),部分缓解2例(5.4%),无效1例(2.7%).无手术死亡,随访3~37个月,复发2例(5.4%).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大部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不遗漏三叉神经感觉根附近的责任血管,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徐凌;李玲香;郭璐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鼻窦内镜手术后术腔未按时清理的矫正性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鼻窦内镜手术后因经济困难、工作忙等原因未及时清理术腔,致使症状加重被动复诊而行内镜下术腔矫正性治疗.结果 46例病人经矫正性治疗后随访1年以上,其中治愈30例(65.2%),好转9例(19.6%),无效7例(15.2%).结论 鼻窦内镜手术后术腔未按时清理的矫正性治疗可矫正鼻窦内镜手术后连续一定时期内未主动随访所致术腔的再生病变,提高治愈率.
作者:陈才盛;万龙;许回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病人,女,39岁,因右颈部肿块3个月入院.3个月前病人无意中发现右侧颈部一肿块,不红不痛,未引起注意,近1个月来肿块逐渐增大.入院检查:颈前正中偏右平舌骨水平有一约3.5 cm×3 cm×3 cm大小肿块,质中,固定,边界欠清,皮肤未见瘘管,咽部黏膜光滑,未见膨隆.
作者:游全贵;梅乐;饶裕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鼻腔、鼻窦乳头状瘤是黏膜上皮源性良性肿瘤,在临床上常易与鼻息肉混淆而误诊.该病复发倾向大,呈破坏性生长方式,易恶变,故应予以高度重视.现将我科1998~2004年收治的12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报道如下.
作者:齐娟;范丽霞;韩秀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