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咽部隐球菌感染1例——附文献复习

邢巍巍;谷京城;徐立国;刘之欣

关键词:咽真菌病/诊断, 恶性肉芽肿/诊断, 误诊, 病例报告
摘要:目的 分析咽部隐球菌感染误诊的原因,增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咽部隐球菌感染病例,结合文献复习,对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因隐球菌感染而至咽部破坏性病理损伤较易被误诊为恶性肉芽肿,误诊原因主要为临床医师对咽部隐球菌感染的认识不足及咽部恶性肉芽肿疾病的特殊性.结论 咽部隐球菌感染的局部表现与咽部恶性肉芽肿相似,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在作出咽部恶性肉芽肿诊断前,有必要首先排除咽部隐球菌感染的可能,以保证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青少年慢性鼻窦炎的鼻内镜手术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对青少年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收住入院的105例青少年慢性鼻窦炎病人实施鼻内镜鼻窦手术,同时纠正影响鼻窦炎的某些相关因素,如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钩突肥大、中鼻甲反向偏曲,腺样体肥大和(或)扁桃体炎等.结果 本组105例中,随访6个月至2年,术后鼻塞、脓涕、头疼等症状消失者71例(67.6%),鼻部症状明显减轻或改善者25例(23.8%),无效者6例(5.7%),加重3例(2.9%),总有效率为91.4%.结论 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青少年慢性鼻窦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治疗青少年慢性鼻窦炎的同时,也要同时处理影响手术疗效的其他相关因素.

    作者:刘亚南;范崇盛;薛柯凡;张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窦内镜手术后术腔未按时清理的矫正性治疗

    目的 探讨鼻窦内镜手术后术腔未按时清理的矫正性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人鼻窦内镜手术后因经济困难、工作忙等原因未及时清理术腔,致使症状加重被动复诊而行内镜下术腔矫正性治疗.结果 46例病人经矫正性治疗后随访1年以上,其中治愈30例(65.2%),好转9例(19.6%),无效7例(15.2%).结论 鼻窦内镜手术后术腔未按时清理的矫正性治疗可矫正鼻窦内镜手术后连续一定时期内未主动随访所致术腔的再生病变,提高治愈率.

    作者:陈才盛;万龙;许回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内镜与手术显微镜配合经鼻-蝶窦行垂体瘤手术

    目的 探讨鼻内镜和显微外科技术结合应用于经鼻-蝶窦入路行垂体瘤手术的价值.方法 在全麻下先经一侧鼻孔在内镜下寻找蝶窦开口,在内镜下完全打开双侧蝶窦前壁.蝶嵴上下留一部分残迹,作为中线定位的标志.然后在显微镜下切除垂体腺瘤.结果 36例中30例肿瘤全部切除,6例近全切.术后视野缺损、偏盲、视力减退、泌乳、闭经及头痛等症状均有改善.术后随访1~4年,无复发.结论 采用鼻内镜与显微镜结合应用于经蝶垂体瘤切除术,在内镜引导下具有定位准确,双目显微镜下允许双手操作,可克服各自的缺点,取长补短,并有良好的术野,术后并发症少,符合微创手术原则.

    作者:王震;卢英杰;任丽华;张玉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外伤性筛前动脉鼻出血10例报告

    筛前动脉所引起的严重鼻出血多由鼻外伤所致,出血较凶猛,持续时间较长,常给临床处理带来困难.我科2000年5月~2005年7月收治10例,采取有针对性的鼻腔填塞、筛前动脉结扎等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济生;宋春霞;徐华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同鼻腔填塞物对鼻内镜术后伤口疼痛和止血效果的临床观察

    鼻内镜手术是近年来鼻科学领域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主要方法,术后止血常使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时有渗血,拔纱条时出血多,填塞及抽取凡士林纱条病人痛苦大.我们通过观察采用凡士林纱条、胶原蛋白海绵、Merocel以及藻酸钙纤维4种填塞材料经鼻腔填塞的病人,通过对填塞期和抽取时病人的舒适程度、鼻出血量两个方面的观察,比较它们的痛苦程度和止血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宇勇;黄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变应性鼻炎与鼻窦炎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与鼻窦炎常同时存在,且前者作为后者的危险因素已经引起了重视.AR发病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纤毛功能障碍和机体防御机制等对鼻窦炎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治疗AR可以减轻鼻窦炎的症状.本文就AR与鼻窦炎的密切关系作一综述,期望能在临床实践中起指导作用.

    作者:王卫华;赵长青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经鼻内镜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37例

    目的 提高对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认识,探讨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5月~2005年6月37例经鼻内镜治疗的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经病理确诊,临床症状消失,随访无复发.结论 上颌窦出血性息肉在临床表现上无特异性,鼻窦CT有助于对出血坏死性息肉明确诊断,经鼻内镜手术效果确切且微创,对于骨破坏及病变范围广泛者行鼻内镜-柯陆氏联合径路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尤建强;邱建鹤;巢长江;薛海翔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银夹固定泪囊造孔治疗慢性泪囊炎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下利用银夹固定泪囊造孔治疗慢性泪囊炎.方法 对39例(42眼)慢性泪囊炎病人经鼻内镜行泪囊鼻腔造口,用银夹把造口处泪囊黏膜和鼻腔黏骨膜固定吻合,无需置管让其形成瘘口.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对其疗效观察分析.结果 手术治愈36眼(85.7%),好转3眼(7.1%),无效3眼(7.1%).无效3眼为泪囊狭窄所致,改留置腰麻管2个月后泪道部分通畅.结论 经鼻内镜银夹固定泪囊造孔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简便、方便,疗程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谭宇敏;蒙运华;周成;牙韩江;崔彩萍;黎利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悬雍垂原发性鳞癌1例

    悬雍垂的原发性肿瘤罕见,我们曾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病人,男,60岁.因自觉咽部异物感2个月,于2000年5月10日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渐觉咽部有异物感,无吞咽梗阻.

    作者:赵学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 32例(35眼)采用德国Storz公司0°鼻内镜及手术器械行泪囊鼻腔造孔术,下泪小点植入硬脑膜外麻醉用硅胶导管,留置于中鼻道3~6个月.结果 随访6个月至2年,随访30例(32眼),27眼泪道通畅,炎症消退;3眼术后泪囊造口处粘连闭锁,经鼻内镜下开放泪囊造口,泪道恢复通畅.2眼泪道阻塞,检查泪囊造孔处通畅,行泪道冲洗多次,1眼泪道恢复通畅,1眼仍有阻塞,经再次置管处理,恢复正常.结论 该术式具有创伤小,面部不遗留瘢痕,操作简便等特点.术后随访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刘鹏;李士新;孙德义;甄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复发性多软骨炎1例报告

    1临床资料病人,男,21岁,因反复咽喉痛、咳嗽4个月,声嘶、气喘1周于2004年11月24日入院.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病人出现咽喉痛、咳嗽,咳少量白色黏液痰,按咽炎治疗无效,数天后无意中发现喉结消失.

    作者:骆献阳;赵德安;吴俊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家兔急性鼻窦炎鼻源性模型的建立

    目的 探讨在家兔鼻腔填塞膨胀海绵并植入细菌以制备急性鼻窦炎鼻源性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抽取5只处死,测量其右侧鼻腔前鼻孔上下径、内外径以及前鼻孔至上颌窦自然开口的距离,余25只分成模型组(10只)、单纯堵塞组(10只)和空白对照组(5只).将2.5 mm×5 mm×28 mm大小Merocel高分子膨胀海绵置入模型组、单纯堵塞组兔右侧鼻腔,同时向模型组兔鼻腔内高分子膨胀海绵中注射植入1 ml Ⅲ型肺炎链球菌悬液,单纯堵塞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10天行鼻窦CT扫描后将兔处死,分别取右上颌窦、筛窦窦腔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并将右上颌窦、筛窦完整取出,全组织包埋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除模型组1只于第4天死亡外,其余均存活.模型组家兔CT检查均示右上颌窦、筛窦腔不同程度浑浊化,鼻窦腔内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00%,光镜观察可见窦腔大量中性粒细胞聚积,上皮变性,局部溃疡形成,黏膜内及黏膜下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单纯堵塞组8只家兔可见类似的影像学改变,但病理学改变程度较轻,与模型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功建立了家兔急性鼻窦炎的鼻源性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鼻源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干预奠定基础.

    作者:卫红齐;李泽卿;王秋萍;薛飞;季俊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唇龈沟径路鼻内镜术加微波热凝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

    上颌窦囊肿传统手术多采用上颌窦根治术,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广泛开展,现多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其径路包括经窦口径路、下鼻道径路及唇龈沟径路.笔者采用唇龈沟径路鼻内镜手术加微波热凝治疗上颌窦囊肿31例(38侧),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李凌辉;刘雪英;邹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蝶窦后鼻孔息肉的鼻内镜治疗(附3例报告)

    目的 探讨蝶窦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3例蝶窦后鼻孔息肉病人术前行冠状位CT扫描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 鼻内镜检查和冠状位CT扫描可确定息肉的起源.所有病人均一次治愈,术后随访8~2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临床特征、鼻内镜检查和冠状位CT扫描对蝶窦后鼻孔息肉的诊断起重要作用,鼻内镜手术是佳治疗方法.

    作者:孟祥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咽部隐球菌感染1例——附文献复习

    目的 分析咽部隐球菌感染误诊的原因,增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咽部隐球菌感染病例,结合文献复习,对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因隐球菌感染而至咽部破坏性病理损伤较易被误诊为恶性肉芽肿,误诊原因主要为临床医师对咽部隐球菌感染的认识不足及咽部恶性肉芽肿疾病的特殊性.结论 咽部隐球菌感染的局部表现与咽部恶性肉芽肿相似,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在作出咽部恶性肉芽肿诊断前,有必要首先排除咽部隐球菌感染的可能,以保证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

    作者:邢巍巍;谷京城;徐立国;刘之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接触式内镜在鼻腔和咽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接触式内镜在鼻腔及咽部多种疾病中的辅助诊断作用.方法 应用接触式内镜观察慢性鼻-鼻窦炎38例,鼻息肉19例,变应性鼻炎15例,慢性鼻咽炎26例,鼻咽癌21例,咽部乳头状瘤5例.结果 接触式内镜能够显示鼻腔和鼻咽部不同病变的黏膜微血管及表层细胞的形态分布特点,包括细胞形状、排列、边界、染色情况以及核的大小、核浆比例等.微血管的异常包括不规则扩张、收缩或血栓形成、血管间距拉大、血流缓慢或中断、管壁脆弱易出血等.表层细胞的主要病理改变包括鳞状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和鳞状细胞癌.结论 接触式内镜作为一种新的无创、动态的检查方法,在临床上对鼻腔及咽部的多种疾病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作用.

    作者:周学军;张湘民;刘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胸大肌肌皮瓣在鼻咽癌放疗后颈部挽救性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胸大肌肌皮瓣在修复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转移灶残留或复发根治术后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鼻咽癌颈部转移灶残留或复发的病人,行根治性颈清扫术,对颈部皮肤缺损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复.结果 1例病人术后3 h死亡,26例病人均一期修复成功.1例术后发生乳糜漏,3例远端吻合口处有感染,5例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8例延迟愈合.3年生存率为52.4%.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转移灶残留或复发的挽救性手术应选择根治性颈清扫术;胸大肌肌皮瓣血供丰富,易成活,可取瓣面积大,能满足修复术后缺损的需要.

    作者:付玉贵;彭解人;黄晓明;蔡翔;龚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济宁市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的调查

    目的 了解济宁市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情况.方法 通过体格检查及问卷调查5000人,确诊为变应性鼻炎98例,了解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现状.结果 98例变应性鼻炎病人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21~73岁;其中合并支气管哮喘者41例(41.8%).结论 变应性鼻炎有近半数者合并支气管哮喘,其发病率为41.8%,提示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季念英;王建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配合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配合的内容及如何进行护理配合.方法 评估病人自觉症状的严重程度,了解病人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掌握病人对治疗内容的了解程度.阐明手术加手术后随访加综合治疗这一治疗模式对治愈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强调治疗过程的长期性、系统性;对不同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指导,制定详细的出院后治疗内容.结果 95%(95/100)的病人对手术治疗效果的期望值基本接近客观实际.所有病人都认同手术加随访加手术后综合治疗为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合理模式,90%(90/100)病人基本了解出院后治疗内容,87%(87/100)的病人严格地执行了手术后的随访和综合治疗,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4%(94/100).结论 准确评估疾病症状,正确的健康宣教,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详尽的出院后治疗计划是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获得优良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

    作者:吴碧红;屈桂荣;肖孟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应用颏下皮瓣修复下咽癌术后缺损的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颏下皮瓣修复下咽癌术后缺损和喉功能重建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颏下皮瓣修复下咽癌术后缺损及喉功能重建术16例.结果 术后16例皮瓣全部成活.病人吞咽及发音功能恢复良好,11例病人拔除气管套管,5例未拔管.随访1~4.5年,2例术后同侧颈部淋巴结复发,1例术后对侧颈部淋巴结复发,1例术后1年肝转移死亡;无下咽局部复发者.结论 颏下皮瓣具有位置邻近、厚薄适宜、柔软、成活率高等优点,是适宜的下咽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黄文孝;喻建军;李赞;包荣华;陈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