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RNA-429调控人乳腺癌Bcap37细胞系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秦科宇;李恒宇;许鹿;盛湲

关键词:乳腺肿瘤, 微RNAs,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摘要:目的:通过在人乳腺癌Bcap37细胞系中过表达miRNA-429,检测miRNA-429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用miRNA-429过表达慢病毒及无miRNA-429过表达作用的空白慢病毒分别感染人乳腺癌Bcap37细胞后,建立稳定转染细胞株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利用实时PCR探针法检测两组miRNA-429的表达水平;运用MTT法检测miRNA-429对乳腺癌Bcap37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miRNA-429对人乳腺癌Bcap37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两组以上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数据采用t检验;具有多个时间点的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感染miRNA-429过表达慢病毒后,实验组细胞株中的miRNA-429表达水平较之于对照组细胞株明显上调(2.88±0.02比1.00±0.05,t=10.33,P=0.009);过表达miRNA-429后,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较之于对照组增强(t=11.95,P=0.000),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均显示实验组细胞的迁移能力较之于对照组明显增强[(605±23)个比(365±21)个, t=13.30,P=0.001]。结论过表达miRNA-429可显著增加人乳腺癌Bcap3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中华乳腺病(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美学观点在乳房重建中的应用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1],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该病有效的方法,其中,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中国应用广泛的手术方法。但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使患者失去乳房,患者往往要承受失去乳房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打击,产生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给患者的社交活动、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不利影响[2-3]。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能满足女性患者恢复完美躯体的愿望,可减缓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其社会适应能力[4]。乳房重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患者认识并接受[5]。如何重塑一个完美的乳房是外科医师和患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就美学观点在乳房重建中的应用作如下总结。

    作者:李文涛;贾琳娇;丁超;邓萌;孙文聪;翟保平;张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乳腺巨大富脂质性癌一例

    乳腺富脂质性癌( lipid-rich carcinoma of breast, LRCB),又称乳腺分泌脂质性癌(1ipid-secreting carcinoma),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国外报道其约占乳腺癌的1%~2%[1],国内报道占0.77%[2]。由于该病发病例数少,文献报道也较少,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总结不多,易误诊误治,造成患者病情延误。笔者于2013年8月收治了1例乳腺巨大富脂质性癌,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玉娥;袁永涛;张向红;王娜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 ICBN)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3年6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429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组112例( ICBN保留组),切除肋间臂神经组317例( ICBN切除组)。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淋巴结清扫数目的差异,并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感觉障碍发生率的差异,以及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相近[ICBN保留组∶ ICBN切除组:(96.7±25.8) min比(99.4±23.9) min, t=-1.00,P=0.320;(121.3±29.0) ml比(126.8±30.9) ml, t=-1.65,P=0.099;(19.6±7.5)枚比(18.9±7.1)枚,t=0.95,P=0.342]。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ICBN保留组患者感觉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ICBN切除组[42.9%(48/112)比83.9%(266/317),χ2=71.09, P<0.001;18.8%(21/112)比63.4%(201/317),χ2=66.10,P<0.001]。中位随访36个月(6~3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率均相似[ICBN保留组∶ ICBN切除组:16.1%(18/112)比19.2%(61/317),χ2=0.55,P=0.457;11.6%(13/112)比15.1%(48/317),χ2=0.85,P=0.357]。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是可行的。

    作者:张世伟;徐卫国;史素丽;石畅;唐照鹏;张世敏;司瑞芬;徐虹虹;陈力;张晋冀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埃兹蛋白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侵袭转移能力影响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埃兹蛋白( ezrin)稳定下调后,是否通过MMP-9、Src/β-catenin等途径影响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方法慢病毒感染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后,将细胞分为实验组231-sh1,实验组231-sh2和阴性对照组231-NC,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观察ezrin蛋白的干扰效率,用Transwell法观察ezrin表达下调对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法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Src/β-连结蛋白(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ost hoc检验( LSD法)。结果慢病毒感染MDA-MB-231细胞后,Western blot显示,与阴性对照组231-NC (1.0083±0.0629)相比,实验组231-sh1(0.3833±0.0326)和231-sh2(0.3342±0.0306)中ezrin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均<0.050)。免疫荧光实验中获得相同的改变(231-NC:30.103±2.243;231-sh1:17.227±1.801;231-sh2:14.857±0.394;P均<0.050)。迁移实验中,与阴性对照组231-NC(940.67±80.507)相比,实验组231-sh1(459.67±51.549)和231-sh2(402.00±52.460)穿膜细胞数均明显减少( P均<0.050)。侵袭实验中获得类似的改变(231-NC:157.33±9.713;231-sh1:96.00±14.731;231-sh2:73.67±13.503;P 均<0.050)。实验组231-sh1和231-sh2分别与阴性对照组231-NC相比,MMP-9、Src、P-Src、β-catenin和P-β-catenin表达明显降低( P均<0.050)。结论 ezrin表达下调可以降低MDA-MB-231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其可能通过MMP-9以及Src和β-catenin磷酸化的作用机制来影响乳腺癌的侵袭转移能力。

    作者:何菁;夏添松;王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

    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如果出现复发或转移,肿瘤医师的治疗目标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缓解临床症状,降低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如何做到以上几条,是肿瘤治疗的一门技术。在复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中, 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相对于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乳腺癌,出现骨或胸膜、腹膜转移的比例较高,其次是肝、肺、脑的转移[1]。这说明该类型中,更多的患者适合于内分泌治疗。关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采用化疗还是内分泌治疗,已有两项较早期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化疗还是内分泌治疗作为一线治疗,患者的OS 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2-3]。可见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可以作为一线治疗方案。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选择性激素受体调节剂( 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 SERM)如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 aromatase inhibitor, AI)如来曲唑,新的内分泌治疗药物不断出现,如激素受体下调剂氟维司群、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等。这些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为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希望。本文就新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及方案作一总结和说明。

    作者:钟颖;孙强;周易冬;茅枫;关竞红;林燕;徐雅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如DNA、RNA、HbsAg、Ig,可不加注释直接使用。对本刊常用的以下词汇,也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2015年St. Gallen国际乳腺癌研讨会乳腺癌新的诊疗理念

    2015年3月,第14届St. 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顺利召开。每一届St. Gallen大会专家们都会根据国际上在早期乳腺癌诊疗领域新的研究数据结果及研究热点进行综合讨论和分析,并结合专家团的意见提出专家共识,期望将目前临床中还存在争议的、循证医学证据还不够充分的领域予以阐述和讨论,以便临床工作者能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邵志敏;李俊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乳腺外科手术图谱》书讯

    本书为Townsend和Ever医生所著《外科手术图谱系列》的分册之一,原书由国际出版集团Elsevier出版。本书以彩色图谱的形式详细阐述了乳腺外科操作和主要手术的过程及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包括乳腺病灶切除活组织检查、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乳房切除术、乳房重建、扩大切除术及辅助放疗等相关手术技术,内容全面、实用。本书专注于手术过程的描述,配以循序渐进的图示,并且有大量影像图、术中图与绘制解剖图相结合。书中特别介绍了几种可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技术,包括术中切除肿瘤、边缘切除、精确的前哨淋巴结识别和切除、可预防淋巴水肿的腋窝逆行淋巴造影以及乳房重建的新技术。本彩色图谱就广泛的乳腺外科手术学领域提供了逐步全程指导,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项选择,可供外科医师和医学生复习及练习外科技术,提高并精通手术之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乳腺微创旋切活组织检查在X线摄影阴性隐匿性乳腺病灶筛查中的应用

    2012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根据国务院要求对4500名东莞市户籍妇女进行了乳腺癌免费筛查,其中298名妇女超声发现存在隐匿性乳腺病灶(nonpalpable breast lesion,NPBL)。对于NPBL,大多数医师一般建议定期复查,然而,国外文献报道,部分恶性NPBL可能存在 X 线摄影筛查漏诊,该类患者预后较差[1-2]。因此,笔者对这298名妇女中存在高危因素(直系亲属存在乳腺癌家族史)而X线摄影阴性、单发病灶的103名妇女进行了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林思园;张利华;李想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5年选题征稿

    经《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研究、讨论后,本刊确定了2015年的选题:重点选题第1期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进展(已出版);第2期 St. Gallen国际乳腺癌共识热点问题(已出版);第3期乳腺癌放射治疗(6月1日出版);第4期乳腺原位癌的诊治(8月1日出版);第5期乳腺癌与整形外科(10月1日出版);第6期乳腺良性疾病的诊治规范(12月1日出版)。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采用隐蔽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

    乳腺良性肿瘤,是女性乳房高发疾病,一般采用外科手术切除治疗,但手术必然带来瘢痕,许多年轻患者往往难以接受[1-2]。本院开展隐蔽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在保证完整切除肿瘤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浅筋膜与乳腺腺体之间的潜行通道游离切除瘤体,可以明显减少手术瘢痕,易于被年轻女性所接受。

    作者:刘辉;刘红芳;吴书清;钟斌;金晓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乳腺癌保留乳房肿瘤整形术合并同期健侧乳房对称性整形手术10例分析

    保留乳房手术已成为早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保留乳房手术加放射治疗可获得与乳房全切同样的局部复发率及生存率[1-2]。但是,若肿瘤扩大切除组织超过乳腺体积的20%[3],或肿瘤位于内下象限等美容敏感区域,常常出现难以接受的乳房畸形,比如局部凹陷、乳头偏斜等,严重影响保留乳房手术的效果。近年来,为减少局部复发及术后乳房畸形,乳房整形技术在保留乳房手术中得到应用,使切除组织增加的同时并能较好的维持乳房形态,但由于切除量明显大于传统的保留乳房手术,有时会使双侧乳房明显不对称,常需要健侧乳房行对称性手术加以纠正。2009年10月至2014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由同一医师应用肿瘤整形技术完成了91例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其中10例(2011年6月至2014年7月)即刻进行了健侧乳房的对称性整形手术。现将这10例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总结与分析如下。

    作者:刘安阳;王会元;王晓辉;张小丽;李海潮;罗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乳腺颗粒细胞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颗粒细胞瘤( granular cell tumor,GCT)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神经系统的软组织良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发生于头颈部区域,尤其多见于舌部,有8%的GCT发生于消化道[1],发生于乳腺者更为少见,大约占此类肿瘤的6.6%[2]。本文报道1例乳腺G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该瘤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要点。

    作者:林凡忠;徐静;胡成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首诊Ⅳ期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作为女性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对健康的危害很大。研究表明,乳腺癌是20~59岁女性常见的癌症相关死因[1]。尽管乳腺癌普查范围不断扩大,但仍有大量的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就已经存在远处转移(即Ⅳ期乳腺癌),其特点是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小于30%[2-3]。传统观念认为,乳腺癌一旦转移就不可治愈,临床上一般倾向于姑息性治疗,仅在原发肿瘤出现相应症状时才推荐局部治疗。随后的一些回顾性研究对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4,5-10],研究者认为手术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对Ⅳ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积极影响。但是,2013年第36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公布了两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11-12],对首诊Ⅳ期乳腺癌患者实施外科干预后,手术组与非手术组之间OS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这使得首诊Ⅳ期乳腺癌的外科选择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首诊Ⅳ期乳腺癌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徐虎;王建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治进展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是常见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早期阶段又被称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 MDE)和导管周围乳腺炎( periductal mastitis, PDM ),通常发生在围绝经期的女性。一般认为该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早期以导管扩张、乳头溢液为主,导管扩张导致分泌物潴留、脂质外溢,刺激导管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可发展为PCM,但MDE和PDM不会全部发展为PCM[1-2]。

    作者:杨兴霞;武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他莫西芬与β-榄香烯或吉非替尼联合治疗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内分泌药物与中药或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影响。方法分别应用1.5×10-6 mol/L或0.15×10-6 mol/L他莫西芬(tamoxifen,TAM)与梯度浓度(5、10、20、40、80μg/ml )的β-榄香烯(β-elemene,β-ELE)或吉非替尼( gefitinib)序贯或同时作用于乳腺癌MCF-7细胞。应用MTT法检测不同用药方案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计算药物联合指数( combine index, CI)来评价疗效。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方案对MCF-7细胞周期的影响。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细胞周期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结果与β-ELE单独作用组相比,随着β-ELE浓度的增加,TAM与β-ELE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升高(分组:F=34809.538,P=0.000;β-ELE浓度:F=118.540,P=0.000,交互作用:F=312.912,P=0.000)。与 gefitinib 单独作用组相比,随者gefitinib浓度的增加,TAM与gefitinib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组:F=21186.430, P=0.000;gefitinib浓度:F=415.842,P=0.000;交互作用:F=134.464,P=0.000)。TAM 浓度为1.5×10-6 mol/L时,β-ELE-TAM、TAM-β-ELE两种方案的 CI值(0.8627±0.0088、0.8388±0.0072)低于TAM+β-ELE方案(0.9464±0.0038)(P均<0.050)。 gefitinib-TAM、TAM-Gefitinib两种方案的CI值(0.3383±0.0024、0.4481±0.0029)低于TAM+gefitinib方案(0.5319±0.0015)(P均<0.050)。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20μg/ml及40μg/mlβ-ELE作用于MCF-7细胞后,G0/G1期细胞比例由49.26%提高到64.04%和63.88%;10μg/ml 及20μg/ml gefitinib 作用于 MCF-7细胞后, G0/G1期细胞比例由49.26%提高到54.89%,68.35%。结论β-ELE及gefitinib与TAM序贯联用具有协同作用,同时应用具有叠加作用,均可使MCF-7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抑制细胞增殖。

    作者:张斌;张霞;张改容;刘越坚;张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鞘氨醇激酶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鞘氨醇激酶1(Sphk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E-钙黏蛋白( E-cadherin)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2003年9月至2006年5月重庆市肿瘤研究所乳腺外科手术切除的乳腺组织标本171例,包括乳腺纤维腺瘤20例和浸润性导管癌151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所有乳腺组织标本中Sphk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E-cadherin表达的关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Sphk1在114例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总阳性率为75.50%(114/151),而在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均表达阴性(0/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98,P=0.000)。 Sphk1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状态(Z=-6.122,P=0.000)、ER(χ2=4.478,P=0.034)及HER-2表达(χ2=7.313,P=0.013)有关,而与患者年龄(χ2=2.791,P=0.095)、月经状况(χ2=0.010,P=0.919)、肿瘤直径(Z=-0.249,P=0.804)、PR表达(χ2=0.740,P=0.390)无关。在全部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 E-cadherin 与 Sphk1表达不同的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87, P=0.001)。 E-cadherin (-)且 Sphk1(+)的患者淋巴结阳性率为85.71%(18/21),E-cadherin (+)且 Sphk1(-)的淋巴结阳性率为30.77%(8/26),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189,P<0.008)。结论 Sphk1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有望作为评估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作者:郑晓东;张彦;房慧颖;王明浩;张毅;姜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循环乳腺癌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应用于药物敏感性的个体化检测

    循环肿瘤细胞( 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零星地存在于实体瘤患者的外周血中。加强对CTC分离、体外培养以及鉴定技术的研究,可能有助于对肿瘤中新发突变进行鉴定,从而实现对患者药物敏感性变化的无创性监测。 Yu等从6例ER阳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成功分离出CTC并建立了CTC细胞系。对5种CTC细胞系进行测试,其中3个可使小鼠成瘤。对 CTC 细胞系进行基因测序,除了检测到原位癌中存在的PIK3 CA 基因突变,还在基因ESR1、PIK3 CA 和FGFR2中发现了新获得的突变。对这些携带多个突变位点的CTC细胞系进行药物敏感实验,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新的治疗靶标。该研究发表在 Science 2014年第6193期216~220页。

    作者:阎文婷(译);刘军兰;姜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微RNA-429调控人乳腺癌Bcap37细胞系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目的:通过在人乳腺癌Bcap37细胞系中过表达miRNA-429,检测miRNA-429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用miRNA-429过表达慢病毒及无miRNA-429过表达作用的空白慢病毒分别感染人乳腺癌Bcap37细胞后,建立稳定转染细胞株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利用实时PCR探针法检测两组miRNA-429的表达水平;运用MTT法检测miRNA-429对乳腺癌Bcap37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miRNA-429对人乳腺癌Bcap37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两组以上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数据采用t检验;具有多个时间点的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感染miRNA-429过表达慢病毒后,实验组细胞株中的miRNA-429表达水平较之于对照组细胞株明显上调(2.88±0.02比1.00±0.05,t=10.33,P=0.009);过表达miRNA-429后,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较之于对照组增强(t=11.95,P=0.000),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均显示实验组细胞的迁移能力较之于对照组明显增强[(605±23)个比(365±21)个, t=13.30,P=0.001]。结论过表达miRNA-429可显著增加人乳腺癌Bcap3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作者:秦科宇;李恒宇;许鹿;盛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前哨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腋窝前哨淋巴结( SLN )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非前哨淋巴结( nSLN)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乳腺病中心379例临床分期为T1-2 N0 M0期、行SLN活组织检查之后完成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患者资料,其中,SLN转移( SLN+)患者共125例,包括70例nSLN转移者( nSLN+组)和55例nSLN未转移者( nSLN-组)。应用χ2检验及Logistic Regression 模型逐步回归法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 nSLN 转移的关系。结果44%(55/125)SLN阳性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仅限于SLN。单因素分析显示,nSLN转移与原发肿瘤直径、淋巴结外转移、阳性SLN 数目、ER 和 PR 状态有关(Z=-2.075,P=0.038;χ2=8.545,P=0.003;χ2=4.344,P=0.037;χ2=4.216,P=0.040;χ2=6.186,P=0.013)。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外转移、阳性SLN数目≥2枚、PR(+)为nS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OR=4.114,95%CI:1.550~10.919, P=0.005;OR=2.454,95%CI:1.027~5.867, P=0.043; OR=0.370,95% CI:0.165~0.832, P=0.016)。结论淋巴结外转移、阳性SLN数目≥2枚及PR(+)的SLN阳性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发生nSLN转移。

    作者:万舰;王永南;韩晓蓉;刘祎婷;伍彩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华乳腺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乳腺病(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