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利坤;袁兴华
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是对包括互联网信息在内的数字信息进行标识的一种工具。在传统的出版物中,书刊、磁带、光盘都有国际标准编号( ISBN、ISSN、ISCN)及其条形码,作为出版物的唯一标识。这些标识使出版物得到有效的管理,便于读者查找和利用。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1.科研设计:应交代科研方法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位,严重危害着人民的健康[1]。对于晚期胃癌,长久以来以化疗为主,但目前化疗的完全缓解率低,且即使化疗后获得缓解,其缓解持续时间也较短。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显示出较显著的抗肿瘤活性[2]。2014年12月,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阿帕替尼用于治疗二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成为全球第1个治疗胃癌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为晚期胃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采用阿帕替尼治疗了2例常规治疗耐药的晚期胃癌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娟;刘宝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为顺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开发了稿件远程管理系统。该系统根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稿件处理流程、编辑加工规范、审稿制度、管理规范等业务需求设计,采用先进的数据库及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稿件远程管理系统将协助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编委、定稿会专家、总编等相关人员多位一体地进行稿件业务处理,解决编辑部对稿件网络化流程管理的需要,并实现各类查询功能。2010年2月,本刊正式启用稿件远程管理系统,请登录中华医学会网站(http://www.cma.org.cn),进入“业务中心”进行相关操作。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siRNA介导独立生长因子1( GFI?1)基因沉默对不典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aCML) NT1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2000,将siRNA导入对数生长期的NT1细胞,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加入PBS和脂质体复合物)、阴性对照组(加入阴性干扰序列和脂质体复合物)和GFI?1基因干扰组(加入针对GFI?1的干扰序列和脂质体复合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GFI?1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GFI?1蛋白的表达水平,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法检测GFI?1 siRNA对NT1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GFI?1 siRNA对NT1细胞周期的影响。裸鼠移植瘤实验检测GFI?1 siRNA对裸鼠成瘤的影响。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基因干扰组的GFI?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0.005、0.918±0.006和0.367±0.017,基因干扰组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基因干扰组的GFI?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 P<0.05)。 MTT法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基因干扰组的A值分别为1.193±0.064、1.096±0.049和0.667±0.059,基因干扰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23)。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基因干扰组的 G0/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48.6±3.2)%、(53.3±4.5)%和(66.7±3.8)%,基因干扰组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基因干扰组的 sub?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2.0±3.6)%、(1.9±1.3)%和(8.2±2.5)%,基因干扰组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鼠移植瘤实验显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基因干扰组裸鼠的肿瘤重量分别为(0.92±0.04)g、(0.83±0.06)g和(0.37±0.02)g,基因干扰组裸鼠的肿瘤重量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siRNA介导GFI?1基因沉默可抑制NT1细胞生长与增殖,可能为aCML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杨熙;刘红;林赠华;钱娟;徐新润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甲钴胺联合谷胱甘肽防治消化系统肿瘤患者FOLFOX4方案化疗所致神经毒性反应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间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的94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化疗期间给予甲钴胺片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采用1992年Levi标准进行神经毒性反应分级,观察患者用药后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化疗6个周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1~2级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4.7%(17/49)和55.6%(2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3级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1/49)和13.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化疗9个周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1~2级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7%(21/47)和70.3%(2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3级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3%(2/47)和18.9%(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甲钴胺联合谷胱甘肽可显著降低消化系统肿瘤患者 FOLFOX4方案化疗所致的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世东;石建华;李学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靶向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 IGF?1R)对裸鼠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作用。方法 Bal B/c裸鼠胸膜腔内注射人肺腺癌A549细胞,构建裸鼠正位恶性胸腔积液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TAE226治疗组,分别经口灌胃双蒸水和TAE226(20 mg/kg ),观察两组裸鼠的胸腔积液、肿瘤重量。采用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胸水上清液IGF?1R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肿瘤组织中IGF?1R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细胞增殖指数(PI),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IGF?1R、p?IGF?1R、PI3K和p?PI3K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和TAE226治疗组裸鼠胸腔积液分别为(241.4+89.7)μl和(121.7+78.8)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TAE226治疗组的肿瘤重量分别为(671.4±281.4)mg和(316.7±186.3)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T?PCR检测显示,TAE226治疗组的IGF?1R mRNA表达水平为0.914+0.029,模型组的IGF?1R mRNA表达水平为1.152±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ELISA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和TAE226治疗组胸腔积液中IGF?1R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41.0±4.7)μg/L和(24.0±3.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模型组和TAE226治疗组的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为(34.75±3.49)个/mm2和(22.25±3.63)个/mm2,PI分别为(75.25±7.15)%和(45.75±5.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模型组中IGF?1R和PI3K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3±0.33和1.05±0.28,TAE226治疗组分别为0.98±0.37和0.98±0.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中p?IGF?1R和p?PI3K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8±0.10和1.12±0.09,TAE226治疗组分别为0.51±0.08和0.86±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抑制IGF?1R能有效抑制恶性胸腔积液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通过PI3K信号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血管新生有关。
作者:张巍;吴杨;龚玲;朱红兰;黄贵川;周国旗;吴凯峰;刘代顺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我国著作权法公布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医学科技期刊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著作权法。为此将本刊对作者署名和志谢的有关要求重申如下。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胸大肌肌皮瓣联合瘘口局部皮肤内翻修复咽瘘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喉癌、下咽癌术后并发咽瘘患者采取胸大肌肌皮瓣联合瘘口周围皮肤内翻双层修补,分析其疗效。结果20例患者经改良的胸大肌肌皮瓣联合咽瘘口周围皮肤内翻缝合咽瘘,瘘口周围内翻皮瓣均无张力对位缝合,胸大肌皮瓣完全无张力缝合覆盖内翻皮瓣外创面。20例患者在术后予以鼻饲流质饮食,抗生素预防感染,1周后改饮流质饮食,均安全拔除胃管。20例患者术后10余天拆线,均修补成功。其中Ⅰ期愈合16例,术后10 d出院;Ⅱ期愈合4例,术后20 d出院。4例Ⅱ期愈合的患者均为放疗后患者,在修补后第7~14天,吻合口周围出现<1 cm的瘘口,给予换药、加压包扎,均愈合良好。患者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胸大肌肌皮瓣联合瘘口局部皮肤内翻修复咽瘘是一种较好的修复咽瘘方法,适用于喉癌、下咽癌术后咽瘘内径≥2 cm的患者。
作者:王琴;刘业海;胡国勤;赵益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患者女,69岁。因左侧乳腺肿物20余年,眼黄、尿黄伴发热3 d入院。20余年前扪及左侧乳房有一肿块,约蚕豆大小,2009年8月发现左乳肿块明显增大,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乳腺钼靶检查显示,左侧乳腺内下方及乳晕后方见2个巨大团块状肿块影,大小约57 mm ×65 mm 和80 mm ×57 mm,分叶状,密度均匀,邻近皮肤及乳晕明显增厚。胸部CT检查显示,左侧乳腺内见软组织肿块影,考虑左乳腺癌(图1)。行单侧乳腺单纯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瘤细胞呈长梭形,核大、核分裂多见,排列成束状、鱼骨样。免疫组化显示,CD34(+),CD99(+),SMA灶区(+),Bcl?2(±),CKpan (-),desmin(-),S?100(-)。结合HE及免疫组化结果,诊断为乳腺纤维肉瘤。乳头及基底切缘均未见瘤组织,术后未行放化疗。2013年8月发现左胸壁肿块,病理诊断为纤维肉瘤复发,行左胸壁病损切除术,患者拒绝化疗。2014年4月患者出现腹痛、眼黄、尿黄,伴发热,遂来我院就诊。查体:贫血貌,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腹平软,中上腹部轻压痛,无肌紧张,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4~5次/min。
作者:金萧萧;陈超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评估不同放疗技术对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LA?NSCLC)患者的生存影响和治疗相关毒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0年间接受≥50 Gy放疗的LA?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的总生存时间( OS)、癌症专项生存时间( CSS)、无局部区域进展生存时间( LRPFS)、无远处转移生存时间( DMF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 PFS)。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不良反应常见术语标准3.0版对放射性肺损伤( RILI)和放射性食管损伤( RIEI)进行分级。结果946例LA?NSCLC患者中,二维放疗(2D?RT)288例,三维适形放疗(3D?CRT)209例,调强适形放疗(IMRT)449例。全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84.1个月。2D?RT组、3D?CRT组和IMRT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15.8、19.7和23.3个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8.7%、13.0%和18.8%( 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2D?RT组的OS、LRPFS、DMFS和PFS均显著低于3D?CRT组和IMRT组;与3D?CRT组比较, IMRT组的LRPFS显著延长,OS和DMFS有延长趋势。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放疗技术和KPS评分是影响LA?NSCLC患者所有生存指标的的独立因素。 IMRT组的OS、LRPFS、DMFS和PFS均显著优于2D?RT组。与3D?CRT组比较,IMRT组的DMFS显著延长(P=0.035),LRPFS有改善的趋势(P=0.073),OS和P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D?RT组、3D?CRT组和IMRT组患者≥2级RILI的发生率分别为29.3%(84/287)、26.6%(55/207)和14.0%(54/386,P<0.001),≥2级RIEI的发生率分别为34.7%(100/288)、29.7%(62/209)和35.3%(147/416,P=0.342)。结论放疗技术是影响LA?N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先进的治疗技术能够改善LA?NSCLC患者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时间,同时降低了RILI的发生率。
作者:王静波;姜威;吉喆;曹建忠;刘俪玭;门玉;许猜;王小震;惠周光;梁军;吕纪马;周宗玫;肖泽芬;冯勤付;陈东福;张红星;殷蔚伯;王绿化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晚期肿瘤患者多伴有恶病质的发生,这些患者身体功能减退,对抗肿瘤治疗的耐受力变差,存活率明显下降。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肿瘤恶病质的手段十分有限,深入了解肿瘤恶病质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从新的角度探索有效治疗手段是必要而迫切的。新的研究表明,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是肿瘤恶病质一项重要的特征,白色脂肪组织的这种转变导致脂肪动员增加,并使机体能量过度消耗,这可能是肿瘤恶病质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主要对肿瘤恶病质和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的定义及特点进行了概述,并结合相关研究的新进展,探讨了肿瘤恶病质研究的新方向。
作者:张叁涛;杨红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同时性多原发胃癌( SMG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SMGC患者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流行病学统计资料(年龄、性别)、手术相关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相关数据(肿瘤数目、部位、分化程度、T分期、大直径、脉管瘤栓、切缘情况、术后辅助化疗情况)和淋巴结转移特征(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情况)。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共入组SMGC患者142例,其中男性118例,女性24例;年龄32~90岁,平均年龄66.9岁。142例患者共有294个癌灶,其中2个病灶136例,≥3个病灶6例。肿瘤位于近端胃104个,胃体83个,远端胃107个。主肿瘤直径0.8~15 cm,平均直径3.65 cm;副肿瘤直径0.5~12 cm,平均直径3.31 cm。术后病理结果显示,T1期肿瘤97个,T2期肿瘤51个,T3期肿瘤62个,T4期肿瘤84个。142例患者中,有90例(63.4%)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其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3~66枚,平均25.5枚。142例SMGC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5%和52.2%。单因素分析显示,主肿瘤T分期和TNM分期与SMGC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主肿瘤T分期和TNM分期是影响SMG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SMGC是胃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治疗以手术根治性切除为主,主肿瘤T分期和TNM分期与SMGC患者的预后有关。
作者:戚利坤;袁兴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单药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3月间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单药、周疗方法治疗的23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和生存时间。结果23例NSCLC患者中,部分缓解6例,稳定10例,进展7例,客观有效率为26.1%,疾病控制率为69.6%。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5.33个月(95% CI为2.95~7.7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0.33个月(95% CI为29.82~50.83个月)。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白细胞减少(82.6%)、中性粒细胞减少(78.3%)、恶心或呕吐(56.5%)、乏力(52.2%)、周围神经毒性(26.1%)、肌肉关节酸痛(30.4%)、血小板减少(13.0%)和心律失常(4.3%)。合并慢性疾病组患者的周围神经毒性和肌肉关节酸痛发生率分别为50.0%和66.7%,明显高于未合并慢性疾病组(9.1%和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药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老年晚期NSCLC可取得较好的客观疗效,且患者耐受性良好。
作者:邢镨元;郝学志;王燕;胡兴胜;李峻岭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LAP+CD4+ T淋巴细胞表型特征,及其在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中促瘤作用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间初次手术治疗的50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组织和相应正常组织,以2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分析LAP+CD4+ T淋巴细胞和LAP-CD4+ T淋巴细胞中趋化因子受体7( CCR7)、白细胞分化抗原45RA ( CD45RA)、叉状头转录因子p3( Foxp3)、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TLA?4)、趋化因子受体4( CCR4)、趋化因子受体5( CCR5)的表达水平。结果健康志愿者和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LAP+CD4+ T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1.49±1.00)%和(9.44±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直肠癌组织和相应正常组织中LAP+CD4+ T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11.76±3.74)%和(3.87±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健康志愿者和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相应正常组织中的LAP+CD4+ T淋巴细胞主要为中央记忆T淋巴细胞,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LAP+CD4+ T淋巴细胞主要为效应记忆T淋巴细胞。结直肠癌组织中,LAP+CD4+ T淋巴细胞和LAP-CD4+ T淋巴细胞中Foxp3表达水平分别为(3.87±1.12)%和(16.70±2.61)%,CTLA?4表达水平分别为(36.36±19.14)%和(19.60±8.91)%,CCR4表达水平分别为(37.72±11.14)和(30.06±9.14)%,CCR5表达水平分别为(18.86±7.10)%和(13.92±3.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LAP+CD4+ T淋巴细胞具有更高的肿瘤富集趋势,易聚积于肿瘤微环境中。与传统的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不同,LAP+CD4+ T淋巴细胞中Foxp3低表达,CTLA?4、CCR4和CCR5高表达,具有独特的表型特征。
作者:钟武;江志远;钟世彪;张磊昌;黄家豪;张森;陈利生;曹云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 TNBC)细胞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 PI3K)抑制剂产生抗药性的分子机制。方法运用脂质体2000试剂盒将 siFZD7、siWANT5B 或 siGSK3转染 TNBC 细胞HCC70,Western blot法测定WNT/β?连环蛋白( WNT/β?catenin)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苏氨酸激酶/雷帕霉素靶蛋白(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将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作用TNBC细胞HCC70、雌激素受体(ER)阳性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SK?BR3,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 IC50);Western blot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WNT/β?catenin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变化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荧光实验检测β?catenin蛋白核转位。将BKM120处理的乳腺癌细胞皮下注入裸鼠体内,观察其致瘤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磷酸化肺耐药相关蛋白6(p?LRP6)、磷酸化eIF4E结合蛋白1(p?4EBP1)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 siRNA转染的HCC70细胞中,卷曲蛋白7(FZD7)、细胞外因子5B (WANT5B)、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表达显著降低,WNT/β?catenin活性升高,PI3K/AKT/mTOR活性降低。 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能抑制MCF?7和SK?BR3细胞的增殖, GDC?094、BKM120、XL147、perifosine、everolimus、BEZ235对MCF?7细胞的IC50分别为0.46 mmol/L、1.44 mmol/L、4.34 mmol/L、11.35μmol/L、53.71μmol/L和12.87μmol/L,对SK?BR3细胞的IC50分别为0.63 mmol/L、0.58 mmol/L、3.74 mmol/L、13.22μmol/L、60.00μmol/L和11.38μmol/L。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经BKM120处理后,HCC70、MCF?7和SK?BR3细胞中的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1.75±0.05、1.13±0.02和0.43±0.01,对照组的荧光素酶活性为1.00±0.02, HCC70、SK?BR3细胞中的荧光素酶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KM120能抑制mTOR的活性,提高 WNT/β?catenin 活性能解除 BKM120对 mTOR 活性的抑制。 BKM120能抑制MCF?7和SK?BR3细胞的体内致瘤能力,但对HCC70细胞的致瘤能力无影响。免疫组化检测显示, BKM120处理的HCC70细胞接种于裸鼠后,肿瘤组织中β?catenin蛋白发生核转位,p?LRP6蛋白表达增加,p?4EBP1蛋白表达无变化;BKM120处理的MCF?7细胞接种于裸鼠后,肿瘤组织中β?catenin蛋白未发生核转位,p?LRP6和p?4EBP1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HCC70细胞对PI3K抑制剂具有抗药性,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从而诱导TNBC细胞对PI3K抑制剂的抗药性。
作者:张文龙;马文江;陈圣;吴西钊;张贺然;张建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