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华;王瑶;李崇辉;钟大光;吕海燕
目的 探讨晚期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辅助化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分析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资料.化疗采用FAP方案:四氢叶酸钙(CF)200mg/m2,5-氟尿嘧啶(5-Fu)500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阿霉素(ADM) 40 mg/m2,顺铂(CDDP)30mg/m2,静脉滴注第1天.对化疗时机、化疗方案、免疫抑制剂和化疗的协同作用以及化疗药物的副作用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10例患者至今存活7例,长32个月,短9个月;死亡3例,生存期均超过了1年,其中2例死于术后13个月,1例死于20个月,死亡原因均为肿瘤转移.化疗毒副反应轻.结论 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辅助化疗是可行的、副作用小,有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期;选择化疗时间对肿瘤复发和患者生存率可能有影响.
作者:张照辉;马力文;宋世兵;修典荣;王俊杰;杨晓霞;贾易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单药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剂量强度与疗效和毒性的关系.方法 71例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不同剂量强度的单药紫杉醇治疗.根据国际推荐方案(每3周175mg/m2),标准剂量强度定义为每周58.3 mg/m2.本组患者给药剂量范围每周33.3~70. 3 mg/m2,中位剂量强度为每周58.8mg/m2.评估紫杉醇剂量强度与疗效及毒性的关系.结果 全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40.8%,其中肺、软组织、骨及肝脏转移者,有效率分别为52.0%、38.0%、12.5%和7.7%.相对剂量强度>1.0、0.9~1.0和<0.9时,全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44.2%、47.6%和0;相对剂量强度0.9~1.0和<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毒副作用耐受良好,随着相对剂量强度降低,疗效降低,但毒性不减低.结论 单药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时,按标准剂量强度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芳;江泽飞;宋三泰;刘晓晴;王涛;闫敏;张少华;郝春芳;孙君重;申戈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卵巢上皮癌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s)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s)的活化及其相关性,并阐明VEGF对卵巢癌细胞的直接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择42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9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和11例正常卵巢组织作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组织中VEGF、VEGFRs、STATs蛋白的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1)VEGF定位于胞浆,VEGFRs定位于胞浆和胞膜.VEGF在卵巢癌细胞呈高表达,VEGFRs在卵巢癌细胞及间质血管内皮细胞中均呈高表达,与良性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STATs定位于胞浆和胞核.在卵巢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P-STAT3和P-STAT5高表达,与两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STAT1、P-STAT6低表达,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R1的表达与P-STAT5呈正相关(r=0.243),而VEGFR2与P-STAT3呈正相关(r=0.308);在卵巢癌细胞中,VEGF、VEGFR1、VEGFR2与P-STAT3、P-STAT5之间均呈正相关,而与P-STAT1、P-STAT6无相关.结论VEGF可直接作用于卵巢上皮癌细胞,STATs可能参与了VEGF细胞内的信号传导.
作者:陈冰亚;叶大风;谢幸;陈怀增;吕卫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指肿瘤限于胸部而无临床或病理远处转移的ⅢA期和ⅢB期NSCLC.由于手术根治切除率低和术后远期效果差,传统上多被视为外科禁忌.近20年来,随着高科技医疗设备的进步、外科技术的提高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这类患者经严格选择,可以通过扩大手术范围完全切除肿瘤,同时根据具体需要和可能,辅以不同方式方法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从而获得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的效果.
作者:黄国俊;毛友生;张德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合理的伯尔定给药计算方法.方法 54例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被单盲随机分为按体表面积计算伯尔定剂量组(体表组)和按曲线下面积(AUC)计算组(AUC组),观察两组的血液学毒性、近期疗效和生存率.结果 体表组和AUC组白细胞下降发生率分别为77.8%和37.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下降发生率分别为18.5%和3.7%,血红蛋白下降均为4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表组的伯尔定平均用药剂量为(535.93±106.71) mg,AUC组为(398.52±71.72)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次化疗平均间隔时间分别为(22.85±2.80) d和(27.04±5.3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表组和AUC组有效率分别为22.2%和48.2%(P<0.05).54例患者均可评价近期疗效和获得随访,随访率100%.中位生存期均为12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40.7%和44.4%(P>0.05).结论 按AUC计算伯尔定的给药剂量,患者依从性好,在提高近期疗效和降低血液学毒性反应方面明显优于按体表面积计算,但在提高生存率方面无显著差别.
作者:谷力加;吴一龙;冯卫能;翁毅敏;程超;钟文昭;黄邵洪;杨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女性,84岁.2001年10月因腹痛伴血便于外院行结肠气钡造影检查时发生肠穿孔,行结肠造瘘术,2002年6月行造瘘肠管还纳术.术后出现间断性腹痛,发热,于2003年6月入我院治疗.查体:心肺未见异常,腹软,于左中下腹部可扪及一10cm×12 cm大小肿物,质韧,边界清,无压痛,活动度差.
作者:王中华;陈学东;路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罕见的上皮血管源性交界性肿瘤,肝脏原发并全身多脏器转移尤为罕见.我院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初建国;孙红霞;陈福刚;陈威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下咽鳞癌的疗效,提出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464例下咽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结果,运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前放疗+手术202例,手术+术后放疗22例,单纯手术26例,根治性放疗失败挽救性手术40例,单纯放疗174例.总的5年生存率为34.2%,术前放疗+手术组、手术+术后放疗组、单纯手术组、根治性放疗失败挽救性手术组及单纯放疗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6.3%、49.2%、22.8%、40.8%和18.0%(P<0.01).术前放疗+手术组与单纯手术组比较,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术前放疗+手术组喉功能保留者80例,占39.6%;手术+术后放疗和单纯手术组喉功能保留者8例,占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单纯放疗组和术前放疗+手术组死于局部复发分别为27.6%和8.9%(P=0.008).结论 下咽鳞癌患者首先应选择术前放疗+手术或手术+术后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案,术前放疗+手术能明显提高下咽鳞癌的喉功能保留率.
作者:张宗敏;唐平章;徐震纲;李庆宏;胡郁华;徐国镇;高黎;屠规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胃癌细胞系尿激酶型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的表达及其与腹膜种植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比较不同胃癌细胞系(AGS、SGC7901、MKN45和MKN28)uPA表达和uPA活性的差异.将胃癌细胞直接注入裸鼠腹腔,建立腹膜种植模型,通过观察裸鼠生存时间等方法,比较不同胃癌细胞系的腹膜种植潜能.结果 uPA表达以SGC7901细胞高,uPA活性以MKN45细胞高,AGS细胞uPA表达和活性均低.AGS未发生腹膜种植肿瘤;SGC7901和MKN45均出现大小不等的腹膜种植肿瘤;MKN28出现伴有血性腹水且大小相似的腹膜种植肿瘤;但MKN45早形成腹膜种植肿瘤,并且该组裸鼠的生存时间短.结论各株胃癌细胞的uPA表达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相一致,但uPA的表达量和uPA活性大小有明显差异,并且这二者与腹膜种植能力呈正相关.
作者:丁友成;朱正纲;刘炳亚;纪玉宝;陈雪华;张奕;于颖彦;林言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Ⅰ期(T1N0M0和T2N0M0)NSCLC患者274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满5年,对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274例中,通过体检发现96例,有81例行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查出癌细胞者33例,阳性检出率为40.7%.全组肺叶切除257例,袖状切除3例,全肺切除1例,楔形切除9例,肺段切除4例.无围手术期死亡.Ⅰ期NSCLC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79.6%和66.1%.行肺叶切除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79.3%和67.5%;楔形切除和肺段切除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5%、50.0%和38.3%(P<0.05).结论 定期体检对Ⅰ期肺癌的早期发现与诊断尤为重要,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应作为Ⅰ期肺癌的常规检查,低剂量螺旋CT在早期肺癌的检出及诊断方面具有优越性.外科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是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高禹舜;张德超;赫捷;孙克林;张大为;张汝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男,28岁.1997年9月确诊为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癌(T3N0M0,Ⅲ期,92′分期).CT显示鼻咽顶壁结节状肿物突起,顶后壁,右侧壁增厚,左隐窝变浅,肿物侵犯左后鼻孔,左翼突基底部骨质密度增高.双颈未见肿大淋巴结.血清学指标:VCA-IgA 1∶320, EA-IgA 1∶40,EBVDNA酶抗体中和率69%.自1997年12月10日至1998年1月24日,对患者采用面颈联合野低熔点铅挡块技术,以60Co常规外照射连续放疗,鼻咽部总剂量70Gy/35次,颈部预防剂量50 Gy/25次.治疗完成后对患者定期随访,1998年、1999年、2000年CT复查均未见异常.
作者:罗东华;郭灵;洪明晃;张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胞嘧啶脱氨酶基因(CD)联合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5-Fc)对结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方法,将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中含有大肠杆菌CD基因的重组质粒pCD2转染到病毒包装细胞PA317后, 感染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对转基因的细胞进行RT-PCR检测和体内外药物敏感实验.结果获得了稳定表达EC-CD基因的结肠癌细胞株SWCD2,与野生型SW1116细胞相比,SWCD2细胞对基本无毒性的原药5-Fc的敏感性增加, 50%细胞生长抑制率(IC50)浓度由野生型SW1116细胞的16 000μmol/L降低到SWCD2的66μmol/L.经5-Fc治疗后,SWCD2细胞的裸鼠移植瘤生长明显缩小.结论 CD基因联合5-Fc对人结肠癌细胞具有实验性基因治疗作用.
作者:黄建华;王瑶;李崇辉;钟大光;吕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D105 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以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以β-actin基因为参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0例乳腺癌患者的肿瘤中心处癌组织、肿瘤边缘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腺体组织中CD105的表达. 应用条带密度分析软件TotalLabv2.01,定量分析RT-PCR产物电泳带密度.结果 肿瘤中心处癌组织中CD105 mRNA的表达水平为0.44±0.10,明显高于正常腺体组织(P<0.05);肿瘤边缘处癌组织中CD105 mRNA的表达水平为0.60±0.11,明显高于中心处癌组织(P<0.05).CD105 mRNA高表达与淋巴转移有关(t=2.71, P<0.05), 而与患者年龄、癌肿的大小、临床病理分期和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 CD105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腺体组织,且肿瘤边缘处癌组织表达高, 其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转移有关.
作者:庞达;刘锋;薛英威;张岂凡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丁酸钠诱导MCF-7细胞凋亡过程中端粒酶活性变化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丁酸钠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2.5 mmol/L丁酸钠作用后的细胞凋亡情况,TRAP-ELISA 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变化,RT-PCR分析端粒酶各组分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丁酸钠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Annexin V/PI双染法显示,2.5 mmol/L丁酸钠作用72 h后,细胞凋亡率为84.3%,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间隔为180 bp的DNA梯状条带.2.5 mmol/L丁酸钠作用24和48 h后,端粒酶活性分别下降为1.82±0.22和1.61±0.09.RT-PCR显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表达下降,而端粒酶RNA模板(hTR)和端粒酶相关蛋白(hTP1)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丁酸钠诱导MCF-7细胞凋亡过程中端粒酶活性下降,其机制可能与丁酸钠下调hTERT转录水平有关.
作者:奚玲;吴明富;吴剑宏;李辅军;卢运萍;周剑锋;马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嗅神经母细胞瘤(ENB)的基因畸变模型并分析其特征.方法 采用对比基因杂交(CGH)技术对12例原发、3例复发、7例转移ENB标本进行基因检测,用特殊软件系统对所采集照片的荧光信号进行量化分析,确定肿瘤DNA与正常对照DNA之间的基因差别.结果 ENB常见DNA丢失主要见于1p、2q、3p/q、4p/q、5p/q、6q、8p/q、9p、10p/q、11p、12q、13q、18q 和 21q,DNA过度表达见于1p、7q、9q、11q、14q、16p/q、17p/q、19p/q、20p/q 和 22p/q.ENB的1p21-p31 DNA丢失与该类肿瘤患者预后差有明显相关性.死于ENB的患者均具有以下共性:1p21-p31 DNA丢失、临床分期为C或D期、分化程度低(Ⅲ或Ⅳ级).对4例发生转移、复发的患者,将检测结果与其原发病灶基因畸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转移、复发病灶与其原发病灶间具有高度的克隆一致性.结论 采用CGH 能建立ENB的典型基因畸变模型,该模型有助于解释此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其预后进行评估,并与神经母细胞瘤、小细胞肺癌以及头颈部鳞癌进行鉴别.
作者:游学俊;Iver Petersen;Hartmut Arps;Wolfgang Draf;Ulrike Bockmühl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pG ODN对树突状细胞(DC)疫苗抗肿瘤作用的影响. 方法应用ODN 1826 作为DC的成熟刺激信号,体外控制DC充分成熟,以混合或融合的方式将肿瘤抗原负载于DC制备DC疫苗.以特异性杀伤细胞活性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测定疫苗的体外免疫活性,并将疫苗经小鼠腹腔注射,观察治疗和预防实验肿瘤的生长情况.结果经ODN 1826刺激后的DC细胞形态呈成熟状态,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刺激前后DC细胞表面分子CD40的表达分别为11和24(MFI),CD86的表达分别为33和75(MFI),刺激后的DC培养上清中IL-12的分泌水平为刺激前的10倍.刺激后DC融合疫苗组CTL活性、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体内Lewis肺癌移植瘤的抑瘤率均明显高于未刺激的DC融合组(P<0.05).结论 CpG ODN能通过诱导DC成熟,增强DC疫苗的抗肿瘤作用,有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抗肿瘤反应.未成熟的DC可通过与肿瘤细胞混合的方式,获得较好的抗原捕获效果,产生一定的抗肿瘤效应,而对于刺激成熟的DC则需通过融合手段负载抗原,达到有效的抗肿瘤活性.
作者:杜宇琛;林苹;张洁;陆燕蓉;宁其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造影增强超声在肝肿瘤射频消融(RFA)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17例原发性肝癌(HCC)和1例肝转移癌患者RFA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TechnosDU6超声仪和CnTI实时造影成像技术进行造影增强超声检查.结果 RFA治疗前,造影增强超声观察26个病灶,图像记录详细的24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早期抱球状、弥漫或轻度增强;9个病灶显示荷瘤血管.12个病灶有增大趋势,其中边界不清及无晕征的病灶各11个增大较明显.造影后,有4例发现常规超声及CT、MR不能显示的微小卫星灶13个.RFA治疗后有22个病灶行造影增强超声检查,肿瘤灭活诊断正确率为95.5%,与增强CT检查结果相同.造影增强超声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彩超的6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造影增强超声可以帮助了解患者肝肿瘤的性质、大小、数目和荷瘤血管等信息,有助于RFA适应证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助于评价RFA治疗后肿瘤灭活程度.
作者:严昆;陈敏华;戴莹;沈理;姜晓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抗凋亡基因survivin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survivin表达与食管癌的关系.方法 27例新鲜的食管癌组织提取RNA,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食管癌中survivin的mRNA表达水平,与其相配对的正常组织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在食管癌细胞系中转染survivin的显性负突变体(surT34A),观察食管癌细胞在软琼脂中的集落形成能力,并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食管癌细胞对抗凋亡能力.结果 27例食管癌组织中,有18例survivin的表达高于配对的正常组织,食管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水平(2.08±1.3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织(1.22±1.09).在食管癌细胞系中也检测到survivin的表达.转染surT34A的EC9706细胞在软琼脂中形成的集落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细胞.survivin过表达可以使得EC9706细胞在撤血清后凋亡减少,而surT34A则使EC9706细胞凋亡增多.结论 survivin异常高表达与食管癌具有密切相关性.SurT34A可以抑制食管癌细胞的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并使其对抗凋亡能力减弱,部分抑制食管癌细胞的恶性表型.
作者:朱红霞;王益华;周翠琦;张果;白瑾峰;全兰平;刘芝华;徐宁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E-钙黏附素(E-CD)mRNA在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和腹腔液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35例进展期胃癌癌旁正常黏膜、原发癌组织、转移淋巴结和腹腔液中E-CD mRNA水平进行检测,并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和腹膜转移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全组癌旁正常黏膜、原发癌组织、转移淋巴结和腹腔液均检出E-CD mRNA.与癌旁正常黏膜相比,胃癌原发组织E-CD mRNA表达水平明显减弱(P<0.01),在浸润型、未分化型、弥漫状生长、侵透浆膜和Ⅲ、Ⅳ期胃癌中,其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随着淋巴结转移数目增加,胃癌原发灶中E-CD 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 P<0.05),但淋巴结转移灶中E-CD mRNA表达明显增高,与其分化程度无关.转移淋巴结与相应原发灶的E-CD mRNA表达指数差值在浸润型、未分化型、弥漫状生长、侵透浆膜、淋巴结转移严重及Ⅲ、Ⅳ期胃癌组织中明显增高(P<0.05).腹腔液中E-CD mRNA表达指数在侵透浆膜、腱状及多彩型浆膜、ECC阳性者明显增高(P<0.01).结论 胃癌原发灶的E-CD mRNA表达水平降低,且表达水平与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呈正相关;胃癌转移淋巴结的E-CD mRNA表达水平增高,并与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呈负相关.
作者:杨军;戴冬秋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