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肿瘤压迫性气管狭窄

邵国良;余传定;陈玉堂;俞炎平;夏启荣;练维生

关键词:支架, 气管狭窄
摘要:气管、支气管狭窄是临床上的一种危重症,患者可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亡.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内支架技术在治疗食管、胆管等狭窄病变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并已应用于气道狭窄的治疗[1-3].我们对10例因颈部或食管恶性肿瘤引起的压迫性气管狭窄患者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华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第五届全国胰腺癌学术研讨会暨胰腺癌科研协作会议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中华肿瘤杂志全文检索系统邮购启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乳腺癌分子生物学特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bcl-2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21例乳腺癌的DNA倍体、S期细胞百分比(SPF)及bcl-2和突变型p53表达阳性率,结合雌激素受体测定和6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Ⅰ、Ⅱ、Ⅲ级间异倍体阳性率、DNA指数(D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乳腺癌组织Ⅰ、Ⅱ、Ⅲ级的SPF分别为(1.84±1.02)%、(2.44±1.07)%和(2.7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型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3±1.11)%、(2.91±1.61)%和(3.37±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癌组织与正常组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雌激素受体阳性与阴性两组间,SPF分别为(2.17±1.04)%和(4.56±1.77)%,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93±1.63)%和(4.39±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l-2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SPF和p53表达阳性率两两相关,DI与SPF、DI与p53表达阳性率、SPF与p53表达阳性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40和0.42(P均<0.01);bcl-2表达阳性率与各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突变型p53和bcl-2与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异倍体率、DI与突变型p53表达阳性率可以提示肿瘤预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可以作为病理诊断的补充;乳腺癌患者可术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提示预后,确立治疗模式.

    作者:于志勇;于金明;吴泰璜;卓培英;王圣芳;李美;张霞;吕宝玉;刘雁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全国肺癌诊疗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食管鳞癌组织中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的预后意义及其与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的预后意义及其与HSP27、HSP70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临床病理特征相同但术后生存时间明显不同(≤1年和≥5年)的101例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分析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以及与HSP27、HSP70表达的关系.结果短期生存组食管鳞癌组织中,survivin阳性标记细胞平均荧光强度为6.79±2.11,明显高于长期生存组(5.00±0.77);两组caspase-3阳性标记细胞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5.12±0.67和5.07±0.7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生存组survivin强阳性表达率为31.6%, 明显低于短期生存组(54.0%, P=0.029);而caspase-3在长期生存组的强阳性表达率为68.4%, 明显高于短期生存组(47.6%, P=0.042).caspase-3的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的年龄、肿瘤长度有关,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survivin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是食管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与HSP27、HSP70表达无关(P>0.05).结论 survivin和caspase-3是食管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食管鳞癌组织中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与HSP27和HSP70表达均无关.

    作者:曹富民;张祥宏;严霞;王俊灵;邢凌霄;王小玲;申海涛;王凤荣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头颈鳞癌基因治疗结合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结合放射治疗头颈鳞癌(HNSCC)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基因治疗加放疗(GTRT)组:36例HNSCC患者,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每周1次瘤内注射1×1012病毒颗粒,共8周,并结合放射治疗;单纯放疗(RT)组:33例HNSCC患者,仅行单纯放疗.两组采用同样的常规分次放疗,每次2 Gy,每周5次,使原发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均达到70 Gy照射剂量.治疗第5周(40 Gy)、第8周(70 Gy)及疗后2个月(疗效确认)时,用CT图像评定肿瘤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野生型p53基因明显提高了HNSCC放疗的疗效,疗效确认时,GTRT组瘤灶完全缓解(CR)率为64.3%,比RT组提高了2.3倍.除一过性发热外,未发现其他剂量限制性毒性和不良反应.结论 HNSCC患者瘤内注射重组人p53腺病毒是安全而有效的,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

    作者:张珊文;肖绍文;刘长清;孙艳;苏星;李东明;徐刚;朱广迎;徐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第二届全国肿瘤学进展学术峰会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期放化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估同期放化疗方案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疗效、急性毒性反应、依从性和晚期损伤情况.方法 74例Ⅲ、Ⅳ期中国人种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按照北美Intergroup 0099方案接受了同期放疗加辅助化疗的治疗,其急性与晚期毒性反应采用美国放射治疗协作组织(RTOG)的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74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1.3%和43.5%.无5级毒性反应发生,3,4级急性毒性反应主要为造血系统25例,占33.8%;咽部黏膜19例,占25.7%;放疗区皮肤损伤6例,占8.1%.完成放疗、同期放化疗和全部化疗者分别为100.0%、75.7%和47.3%;3~4级晚期并发症主要为唾液腺损伤(17例)、听力损伤(13例)、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7例),晚期损伤的5年累积发生率为44.3%.结论与常规放射治疗相比,同期放化疗方案有助于中国人种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疗效的提高,其急性毒性反应有所增加,晚期损伤基本相同.

    作者:田野;蔡清淟;岑信棠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肿瘤压迫性气管狭窄

    气管、支气管狭窄是临床上的一种危重症,患者可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亡.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内支架技术在治疗食管、胆管等狭窄病变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并已应用于气道狭窄的治疗[1-3].我们对10例因颈部或食管恶性肿瘤引起的压迫性气管狭窄患者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邵国良;余传定;陈玉堂;俞炎平;夏启荣;练维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联合反义缺氧诱导因子-1α与B7-1基因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反义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B7-1基因治疗肿瘤的疗效.方法构建反义HIF-1α和B7-1表达载体,用阳离子脂质体辅助,联合或单独导入肿瘤,观察肿瘤生长情况.采用免疫组化、蛋白印迹等方法检测基因表达,并进行血管密度评估.结果单独转染反义HIF-1α的表达质粒可以阻断肿瘤缺氧诱导反应,下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肿瘤生长,肿瘤的血管密度由对照组的19.5±1.8降至12.4±2.3.联合应用反义HIF-1α转染和B7-1可根除大的肿瘤.结论反义HIF-1α基因治疗可以提高B7-1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作者:孙学英;孟凡强;姜洪池;乔海泉;李巍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SCC)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对手术治疗的66例S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除1例首治时漏诊,其余均同期手术切除.其中根治性切除62例,姑息性切除3例;一并切除30例,分段切除35例.总的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0.3%、60.0%和40.6%,其中同期根治性切除患者的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6.0%、65.9%和46.4%.结论 SCC的手术治疗并无固定模式,需根据肿瘤的位置、范围、间距以及患者的综合情况等决定.对于符合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诊断的患者应考虑全结肠或次全结肠切除术,以减少或避免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的发生.SCC的外科治疗效果并不比普通大肠癌差.

    作者:徐立斌;邵永孚;赵东兵;吴铁成;王海鹏;赵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沙培林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沙培林联合顺铂(DDP)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伴有大量腹腔积液的晚期癌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沙培林+DDP组经导管腹腔内注入沙培林和DDP治疗, DDP组仅用DDP治疗.结果沙培林+DDP组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16例,有效率为90.0%,高于DDP组(63.3%).沙培林+DDP组临床受益率为40.0%,高于DDP组(26.7%).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恶心、呕吐,患者可耐受.结论沙培林联合DDP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潘静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B72.3和Ber-EP4及calretinin在浆膜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B72.3、Ber-EP4和calretinin对浆膜腔积液中癌细胞和增生间皮细胞的鉴别诊断价值,并探讨ThinPrep薄片(TP)作为免疫细胞化学(ICC )制片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58例浆膜腔积液标本做石蜡包埋细胞块(CB)切片ICC(CB-ICC),评价B72.3、Ber-EP4和calretinin的诊断效果.对其中49例同时做TP的ICC(TP-ICC),并与CB-ICC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72.3和Ber-EP4诊断癌细胞的敏感性分别为76.9%和69.2%,两者结合的敏感性增至89.7%.calretinin对间皮细胞的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7.2%.B72.3在CB-ICC和TP-ICC中诊断癌细胞的敏感性分别为78.9%和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er-EP4的敏感性分别为78.9%和84.2%,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72.3、Ber-EP4和calretinin组合能有效辅助细胞学鉴别诊断癌细胞与增生间皮细胞;在浆膜腔积液癌细胞与增生间皮细胞的鉴别诊断中,TP可以替代CB.

    作者:李香菊;潘秦镜;沈贵华;刘秀云;孙耘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RNA干扰--肿瘤研究的新工具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由双链RNA分子介导的序列特异性转录后基因静默过程,为双链RNA分子在mRNA水平上关闭相关基因表达的过程,是一项新兴的基因阻断技术.

    作者:安立峰;董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快中子与光子混合照射生物效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快中子与光子混合照射的生物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35 MeV p→Be快中子(N)和6 MV-X射线(X),分别以0,40,80,120,160,240,320,400 cGy和0,100,200,300,400,600,800,1000 cGy的不同剂量照射鼻咽癌细胞株CNE-1,经克隆形成分析绘制细胞存活曲线,计算快中子的相对生物学效应(RBE),再根据等效剂量设置两个照射方案:(1)1周分次照射:分别采用X×5次、N×2次和X-N-X-X-N的照射方式,照射后进行克隆形成分析,比较存活分数;(2)两次照射:分别采用X+N、N+X和X+X的照射方式,比较照射后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周期时相分布和细胞凋亡率.结果快中子的RBE为2.4,6 MV-X射线单次照射200 cGy的快中子等效剂量近似为80 cGy.克隆形成分析表明,X-N-X-X-N照射的细胞存活分数(0.0079)明显低于X×5次(0.018)和N×2次(0.017)照射(P<0.01).流式细胞分析发现,混合照射诱发的凋亡率较高,两种射线不同顺序照射后细胞周期阻滞的变化不同,X+N组出现了更明显的G2期阻滞.结论快中子和光子混合体外照射对CNE-1细胞有协同杀伤效应,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可能在混合射线的损伤修复机制中起部分作用.

    作者:张玉晶;杨伟志;刘新帆;唐锦华;常崴克;殷蔚伯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不同放射治疗方式致鼻咽癌患者腮腺功能损伤的研究

    目的评价不同放射治疗方式对鼻咽癌患者腮腺功能的损伤状况.方法常规分割(CF)组175例,总量70 Gy;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LCAF)组63例,先用CF照射36~40 Gy,再用LCAF照射35~40 Gy,总量75 Gy;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组142例,处方剂量72 Gy.放射治疗期间观察急性放射性腮腺炎发生情况,2年后测定腮腺静止性分泌功能.结果 IMRT组的腮腺受照射剂量远远低于其他两组.CF组、LCAF组和IMRT组急性放射性腮腺炎发生率分别为23.4%、41.3%和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后,CF组、LCAF组和IMRT组腮腺分泌功能下降率分别为81.7%、81.0%和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放射治疗方式对鼻咽癌患者的腮腺功能损伤程度不同,IMRT有利于覆盖肿瘤靶区,并使邻近敏感器官获得有效分割,使腮腺功能得到较好保护.

    作者:吴洋;陈穗保;蔡长青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网膜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肾功能衰竭一例

    患者男,52岁.因腹胀、乏力、纳差、下腹部持续性隐痛月余,渐加重,于2004年1月30日就诊于当地医院.

    作者:韩维娥;张文姝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胃癌腹膜高转移细胞特异性结合噬菌体多肽的筛选及鉴定

    目的寻找能够与胃癌腹膜高转移细胞GC9811-P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多肽,探索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新方法.方法运用噬菌体呈现肽技术,先后用胃癌的腹膜高转移细胞系GC9811-P和其亲本细胞GC9811对噬菌体12肽库进行消减性的全细胞淘洗,经过3轮筛选,随机挑选40个噬菌体单克隆C1~C40.用ELISA法选取能够与GC9811-P特异性结合的单克隆.将选出的单克隆分别注入裸鼠腹腔,采用免疫组化法排除与正常组织亦高结合的阳性单克隆.对筛选出的噬菌体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定,并推导其外源性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经过3轮淘洗,噬菌体克隆得到理想富集.C9、C18、C23、C29、C34和C37可与GC9811-P特异性结合,经免疫组化证实,这6个单克隆均不与裸鼠腹腔内正常组织结合.测序结果大致展示了两种外源性多肽,即TLNINRLILPRT和SMSIXSPYIXXX.结论筛选出6个可与GC9811-P细胞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多肽;这两个肽序列能否阻断GC9811-P细胞向腹膜转移尚待进一步确定.

    作者:张科东;郭新宁;杨力;张东涛;白飞虎;蒋海萍;翟惠虹;聂勇战;吴开春;樊代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活性炭吸附丝裂霉素C腹腔化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活性炭吸附丝裂霉素C(MMC-CH)腹腔化疗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建立人胃癌裸鼠模型,分别采取静脉注射MMC、腹腔注射水剂MMC及腹腔注射MMC-CH的给药方式,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淋巴结、大网膜、血浆及腹腔液的MMC浓度,分析不同给药方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结果 MMC-CH腹腔化疗可以在腹腔液、大网膜和淋巴结形成高药物浓度,并可维持24 h以上,血浆药物浓度低.水剂MMC腹腔化疗可以形成短暂的腹腔液高药物浓度,但是不能在血浆、大网膜及淋巴结中形成高药物浓度.静脉MMC化疗可以在大网膜内形成短暂的高药物浓度,但是腹腔液和淋巴结药物浓度低,血浆药物浓度高.结论 MMC-CH腹腔化疗可以在腹腔液、大网膜和淋巴结内形成持续24 h以上的高药物浓度,同时血药浓度非常低.MMC-CH腹腔化疗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并可以达到淋巴化疗目的.

    作者:梁寒;唐贺文;郝希山;孙慧;李雯 刊期: 2005年第07期

  • 多帕菲有奖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中华肿瘤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