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加强;陈忠清;郑莉;陈琦;李华;朱虹光
目的研究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绒癌)基因表达谱改变与滋养细胞增生的关系.方法用含4096条基因的表达谱芯片,对2例完全性葡萄胎、2例正常绒毛及原代培养的早孕绒毛滋养细胞和绒癌JAR细胞株滋养细胞进行基因差异表达谱分析.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方法,对正常绒毛和葡萄胎组织及绒癌JAR和JEG-3细胞中与DNA合成有关的一些酶表达水平进行印证.结果 2例葡萄胎标本中,均有显著差异表达基因89条,占基因总数的2.2%.葡萄胎与正常绒毛相比,24 条基因表达显著增高(上调),65 条基因显著降低(下调).JAR细胞与正常原代培养滋养细胞相比,432条基因下调,380条基因上调.葡萄胎和绒癌细胞中,共同下调基因有46条,共同上调基因有13条.在葡萄胎和绒癌中,抑制细胞生长的基因下调,而与细胞增生、恶性转化、转移及耐药等有关的基因上调.经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和RT-PCR方法证实,在葡萄胎、绒癌JAR和JEG-3细胞中,与DNA合成有关的胸腺嘧啶核苷激酶1和核苷酸还原酶小亚基的表达显著增高.结论葡萄胎和绒癌存在着异常表达基因,滋养细胞增生可能与DNA合成酶异常高表达有关.
作者:崔金全;石一复;周怀君;李娟清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17例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与随访资料,着重分析BPBC的发生率、发病年龄、间隔时间和生存率.结果BPBC的发生率为2.1%,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BPBC)和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BPBC)的发病高峰年龄均为48岁左右,大多在绝经前发病.mBPBC中位间隔时间为57.6个月.sBPBC与mBPB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9.6个月和27.8个月,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绝经状态与BPBC患者的生存率无关.结论 sBPBC与mBPBC发病高峰年龄相同.BPBC患者的预后分析应以第2癌为起点计算.BPBC比单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差,sBPBC与mBPBC患者预后相同,且不受绝经状态影响.一侧乳腺癌术后应密切随诊,尤其是在第1癌发生后的5年内,以早期发现第2侧乳腺癌.
作者:张涛;张保宁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临床上同为肺鳞癌的患者,虽治疗方法一样,但其疗效、临床转归及预后却不完全相同,分析原因可能是肺鳞癌内还存在着亚型.我们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肺鳞癌的癌组织间基因表达差异,从分子水平上探讨肺鳞癌内亚型存在的证据.
作者:范保星;孙敬芬;田庆;谢立新;陈良安;刘又宁;王升启;吴德昌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杂色曲霉素(ST)对NIH小鼠的致癌作用,同时研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对ST致癌作用的影响.方法将180只NIH小鼠随机分为ST 3 μg/kg组、ST 30 μg/kg组、ST 3 μg/kg+DON 1.5 μg/kg组、ST 30 μg/kg+DON 1.5 μg/kg组、DON 1.5 μg/kg组和对照组等6组,每组30只.各实验组按要求分别灌喂不同剂量的真菌毒素,对照组灌喂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3次/周,共24周.实验第58周和第74周处死小鼠,观察各器官组织病变.结果对照组小鼠各器官组织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ST和 DON处理组均有部分小鼠发生肺腺癌和腺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ST 3 μg/kg组、ST 30 μg/kg组、ST 3 μg/kg+DON 1.5 μg/kg组、ST 30 μg/kg+DON 1.5 μg/kg组和DON 1.5 μg/kg组肺癌的发生率分别为25.0%、41.7%、62.5%、69.2%和37.5%,腺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发生率分别为50.0%、58.3%、37.5%、53.8%和25.0%.结论经口灌喂ST 和DON 可诱发NIH小鼠肺癌和腺胃黏膜异型增生.ST加 DON可明显提高肺癌的发生率.
作者:黄向华;张祥宏;李月红;王俊灵;严霞;邢凌霄;王凤荣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株A549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后,对A549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化学合成EGFR序列特异性双链RNA(dsRNA),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A549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EGFR的表达,并观察A549细胞周期、集落形成、化疗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的改变.结果序列特异性dsRNA-EGFR可显著抑制A549细胞EGFR表达;dsRNA-EGFR组细胞生长抑制率为85.0%,集落形成抑制率63.3%;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dsRNA-EGFR组G0~G1期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加了12.7%,进入S期的细胞数较对照组减少了6.6%.转染dsRNA-EGFR后,可将A549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提高约4倍.结论 dsRNA-EGFR可有效抑制A549细胞EGFR的表达,并将更多的细胞阻滞在G0~G1期,抑制细胞增生,显著增加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RNAi可能为NSCLC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策略.
作者:张敏;张新;白春学;陈杰;MinQ.Wei 刊期: 2004年第12期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发展快、不易早期发现的恶性肿瘤,其与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是临床诊断中的难点之一[1].尽管临床上可通过影像诊断或影像定位针吸细胞学诊断,但此种方法敏感性甚低[2].因此,术中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为胰腺病变的诊断,尤其是胰头壶腹区等复杂区域肿瘤的诊断提供了便利条件.
作者:吴广平;宋继谒;何安光;李建华;付志民;韩硕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联合草酸铂(L-OHP)方案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46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采用HCPT+L-OHP方案治疗,L-OHP 130 mg/m2+5%葡萄糖500 ml,滴注3 h,第1天;HCPT 6 mg/m2+生理盐水500 ml,连续滴注6 h,第1~4天,每天1次,首次于L-OHP后给药;21 d为1个周期.每例治疗2个周期后进行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评定.在30例可评价疗效患者中,胃癌8例,大肠癌20例,胆囊癌1例,腹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共计61个化疗周期;另16例的16个化疗周期仅统计毒性反应.结果完全缓解(CR) 1例,部分缓解(PR) 11例,稳定(SD) 16例,进展(PD) 2例,总有效率(CR+PR)为40.0%(12/30).化疗后发生白细胞减少34个周期,占44.2%,其中Ⅲ~Ⅳ度白细胞下降19个周期,占55.9%;腹泻42个周期,占54.5%,其中Ⅲ~Ⅳ度腹泻20个周期,占47.6%.结论 HCPT联合L-OHP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有较高的近期疗效,特别对一线化疗复发的大肠癌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其主要副作用是白细胞下降和腹泻.
作者:孙元珏;赵晖;郭跃武;林峰;蔡讯;唐晓春;姚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抗肺腺癌单链抗体(ScFv)2A7-1-阿霉素(ADM)结合物对人肺腺癌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从抗肺癌可溶性ScFv抗体分泌克隆2A7-1上清提取可溶性抗体,浓缩、亲和层析纯化,以分光光度计测定浓度.戊二醛法连接2A7-1 、ADM制备结合物,分光光度计测定结合物中所含2A7-1和ADM的浓度,计算结合比例.集落形成试验观察该结合物对肺癌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制备的2A7-1 -ADM 结合物中,ADM和2A7-1的克分子比为3:1.连接后的2A7-1-ADM免疫结合物仍可特异结合肺腺癌A2细胞,其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是单纯使用ADM的4倍.结论 2A7-1-ADM免疫结合物对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单独使用ADM,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岳文涛;赖百塘;汪蕙;湛秀萍;王玥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30例晚期食管磷癌患者中,27例为初次化疗患者,3例患者曾接受术后辅助化疗.中位年龄58岁.紫杉醇175 mg/m2,d1,静脉滴注3 h;顺铂40 mg/m2,d 2,d 3;21 d为1个周期.结果 30例患者共完成89个化疗周期.在可评价疗效的27例患者中,完全缓解5例(18.5%),部分缓解11例(40.7%),有效率为59.3%.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5.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9.7个月.可评价毒副反应28例,其主要的毒副反应为脱发,有5例(17.9%)患者出现Ⅲ~Ⅳ度中性粒细胞降低.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对晚期食管癌疗效肯定,可以考虑作为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案.
作者:黄镜;蔡锐刚;孟平均;张明娟;崔成旭;杨林;储大同;孙燕;王金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客观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既往曾经应用不同方案多次化疗的24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LX方案,即奥沙利铂85 mg/m2,iv,d1、d15;卡培他滨1250 mg/m2,分2次口服,d1~14;28d为1个化疗周期,连用2个周期以上.按照WHO实体肿瘤近期客观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全组24例均可评价疗效.每例进行2~6个周期的治疗,共完成92个周期.其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5例,稳定10例,进展7例,客观有效率为29.2%.疾病进展时间2~18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5个月.缓解期4~14个月,中位缓解期8个月.毒性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和恶心呕吐,均为可逆性.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值得积极推广.
作者:钱军;秦叔逵;梅静峰;陈映霞;邵志坚;何泽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表达强度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制备抗PSMA膜外段表位的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前列腺癌中PSMA的表达,统计分析其与Gleason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并和PSA与Gleason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对比.结果制备出8株分泌抗PSMA膜外段表位的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免疫组化结果表明,PSMA 的表达强度与前列腺癌的Gleason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在分化差的前列腺癌中,PSMA水平高于分化中等和分化良好的前列腺癌(P<0.01),而PSA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SMA表达水平在分化差的前列腺癌中明显升高,与Gleason评分存在相关性,可以作为前列腺癌的Gleason分级的标记物,提示PSMA可以作为对激素疗法效果不敏感的低分化前列腺癌抗体介导的免疫治疗靶点.
作者:任加强;陈忠清;郑莉;陈琦;李华;朱虹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患儿男,7岁.以间断性左腿疼1年,加重4个月入院.患儿1年前无诱因出现腿疼、腹痛并伴有盗汗,无发热、咳嗽,当地医院给与对症治疗后,稍有好转.4个月前感冒后开始腿疼,且较前剧烈,行走时尤为明显,对症治疗效果不佳.骨穿显示为继发性贫血.CT检查示:胰尾后方可见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与周围边界尚清晰,实性部分大小约39.4 mm×46.3 mm.其增强前后的CT值分别为30Hu和57Hu,其内不规则小斑点状高密度影CT值为132Hu.CT考虑为腹膜后占位,神经母细胞瘤可能性大.
作者:张毅力;吴胜利;李洪伦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g3和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转基因对小鼠B16黑色素瘤肺转移的抑制作用和影响,探讨人参皂甙Rg3和RI抗肿瘤生长和转移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制备转RI基因的B16黑色素瘤肺转移小鼠模型,对野生型对照组(W组)、空质粒转染组(B组)和RI转基因组(RI组)以及给予Rg3的野生型对照组(Rg3/W组)、空质粒转染组(Rg3/B组) 和RI转基因组(Rg3/RI组)中,荷瘤小鼠肺重量、肿瘤转移灶数目、生存期和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Rg3和RI转基因使荷瘤小鼠肺重量降低,肿瘤转移灶数目减少,其肺重量降低和肿瘤转移灶数目减少的程度以Rg3/RI组明显,Rg3/B组、Rg3/W组和RI组次之,与W组和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Rg3和 RI有一定的协同性.Rg3和RI可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 Rg3/RI组小鼠在观察期(1.5个月)内均存活, W组和B组小鼠全部死亡(至26 d), 且出现死亡的时间较早.经HE染色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分析显示, Rg3和RI使肺内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降低, 降低的程度为Rg3/RI组>Rg3/B组>Rg3/W组>RI组>B组>W组.结论人参皂甙Rg3可增强RI转基因对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的抑制作用,人参皂甙Rg3和RI基因在抗肿瘤生长、转移及血管生成方面有协同作用.
作者:刘基巍;陈俊霞;于丽华;田余祥;崔秀云;燕秋;富力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患者女,34岁.因突感胸闷、咳嗽10余天,加重2 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0余天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部不适,咳嗽,咳痰,无发热,当地医院拍胸片示右侧胸腔积气,给予抗炎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入院前2 d,患者胸闷、憋气加重,伴心慌,右后背痛,不能右侧卧位.
作者:李艳;王新允;刘婷;朱丛中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泰素耐药相关基因(TRAG)-3来源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负载树突状细胞疫苗的体外免疫效应,为临床开展基于TRAG-3表位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标准Fmoc方案合成表位肽,以反相高压液相色谱仪(RP-HPLC)纯化、分析多肽,质谱鉴定多肽;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培养树突状细胞(DC),应用相差显微镜和电镜从形态学上鉴定DC,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DC表型;将TRAG-3 CTL表位肽(50 μg/ml)负载的DC体外刺激PBMC 3周,应用 51Cr释放分析检测效应细胞CTL活性,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效应细胞IFN-γ的分泌.结果 Fmoc方案合成的表位肽纯度>90%,质谱鉴定的分子量与预计值一致;PBMC分离培养的DC在光镜、电镜下显示了其特殊形态,FACS分析证实其具有成熟DC的表型;经TRAG-3表位肽负载的DC在体外能够有效活化特异性抗瘤CTL反应,并能显著刺激效应细胞内IFN-γ的释放.结论 TRAG-3 CTL表位肽负载的DC疫苗在体外能够有效激发抗瘤CTL免疫反应,可开展进一步的临床实验.
作者:朱波;陈正堂;程晓明;吴玉章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易瑞沙(IRESSA)单药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既往化疗失败的Ⅳ期NSCLC患者52 例,其中二线治疗失败者占77.0%.IRESSA 250 mg,口服,每日1次,服用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不良反应.患者分别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以后每2个月复查.结果本组52例均可评价疗效,其中PR 11例,NC 17例,PD 24例,有效率21.2%,稳定率32.7%,疾病控制率(PR+NC) 为53.8%,无CR.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3.5个月.随诊>12个月的患者22例,1年生存率为31.8%,肿瘤相关症状缓解率为52.9%.常见不良反应为Ⅰ、Ⅱ度皮肤改变和腹泻,Ⅲ度不良反应占7.6%, 其中1例因转氨酶升高结束治疗.结论 IRESSA单药对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疗效明确,并可用于一般状况评分较差的患者,不良反应较轻,是二、三线用药的良好选择.
作者:王彬;张湘茹;储大同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伊班膦酸治疗恶性肿瘤性高钙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多中心、无对照的研究方法.患者校正血清钙>2.7 mmol/L但在3.0 mmol/L以下,接受单次静脉滴注2 mg伊班膦酸治疗;如果患者校正后血清钙≥3.0 mmol/L,则接受伊班膦酸4 mg静脉滴注.结果两个剂量组的有效率均为100%,4 mg剂量组的降钙效果优于 2 mg组.不良反应主要是发热和皮肤瘙痒.结论伊班膦酸可有效治疗恶性肿瘤性高钙血症,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王涛;宋三泰;江泽飞;卞寿庚;王雅杰;李丽庆;朱军 刊期: 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