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螺旋CT在膀胱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东;张挽时;熊明辉;喻敏;徐家兴

关键词:膀胱肿瘤/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三维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在膀胱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 对28例经纤维膀胱镜(FC)和病理证实膀胱肿瘤的患者做膀胱平扫及四期增强扫描,并对排泄期图像做多平面重组(MPR)、三维(3D)重建和CT仿真膀胱镜(CTVC)成像.采用盲法与FC及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螺旋CT轴位、3D和CTVC图像对膀胱癌的检出率分别为92.3%、76.9%和96.2%;CT对肿瘤术前分期的准确性为83.0%.轴位图像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侵袭深度;MPR可更直观地观察肿瘤的起源、向周围侵犯的情况及其与输尿管的关系;3D和CTVC均能清楚显示肿瘤的大体形态及其与输尿管开口的关系,CTVC有利于显示<5 mm的肿瘤.结论螺旋CT轴位结合MPR、3D和CTVC图像可以为诊断和治疗膀胱肿瘤提供依据.
中华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结晶型NiS诱发恶性转化细胞中的p16基因和FHIT基因的变化

    目的检测结晶型NiS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和p16基因的变化,探讨镍化合物致癌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RT-PCR、DNA序列分析、银染PCR-SSCP方法检测恶性转化细胞、成瘤细胞中FHIT基因和p16基因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16HBE相比,转化细胞、成瘤细胞p16基因第2外显子、第2~3外显子未见突变,mRNA表达未见异常;FHIT基因第5,6,7,8外显子及第1~4外显子、第5~9外显子未见突变,但发现转化细胞、成瘤细胞FHIT基因的mRNA失表达或出现异常转录本;对其中FHIT基因第5~9外显子的一异常转录本测序分析显示,FHIT第6,7,8外显子缺失,第5,9外显子异常拼接,且中间插入一个36 bp的小片段. 结论在结晶型NiS诱发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p16基因在DNA和mRNA水平未见异常改变,提示p16基因在镍致癌过程中可能不发挥作用;FHIT基因在mRNA水平出现缺失或异常转录本,表明FHIT基因在镍致癌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镍诱导的FHIT基因异常,可能是将外源致癌物、染色体脆性部位不稳定性和细胞恶变相联系起来的一个分子事件,FHIT基因可能是镍等外源致癌物作用的主要靶基因之一.

    作者:纪卫东;吴中亮;陈家堃;易菲;冯苏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胆囊类癌一例

    患者男,65岁.右上腹疼痛8年,近半年疼痛逐渐加重,并向肩、背部放射,伴食欲减退、恶心.

    作者:李文雁;牛凤霞;李其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同细胞株的混合抗原肽诱导特异性CTLs细胞毒效应及其交叉反应性分析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同细胞株的混合抗原肽诱导特异性抗瘤免疫的作用及不同细胞株混合抗原肽之间的交叉反应性.方法从不同白血病细胞株中分别制备混合抗原肽,与Hsp70体外结合,观察Hsp70-抗原肽复合物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激活增殖作用;以激活增殖的PBMC为效应细胞,对不同的靶细胞进行体外杀伤试验.结果不同白血病细胞株的抗原肽为混合肽,经Hsp70提呈均能够有效激活PBMC,并能使激活的PBMC增殖,增殖活化的PBMC可以特异性杀伤与抗原肽对应的白血病细胞;Hut78-肽和Molt-4-肽激活的PBMC对Hut78细胞、Molt-4细胞和Jurka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均显著高于HL-60-肽激活的PBMC(P< 0.05).而Hut78/Molt-4-肽激活的PBMC对Jurkat细胞的杀伤作用则显著高于Hut78-肽和Molt-4-肽单独激活的PBMC(P< 0.05). 结论不同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来源的混合抗原肽均能够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其所含的抗原肽之间存在交叉性,通过多株来源的抗原肽混合,这种交叉性可以被放大.

    作者:黄波;冯作化;李东;张桂梅;王洪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中央型肺癌分期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螺旋CT及MPR、VRT、SCTA对中央型肺癌(CLC)行术前分期并与横断面图像对比,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6例CLC行前瞻性的CT检查,取得气管支气管树及纵隔、肺门大血管MPR和VRT图像.盲法阅片,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横断面图像和后处理图像对于T分类的准确性分别为82.6%(38/46)和95.7%(44/46),χ2=4.039,P= 0.044,差异有显著性.N分类中,除4例N3未证实外,其余42例的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 26.9%,准确性为45.2%.横断面分期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为58.7%(27/46),后处理图像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为67.4%(31/46),χ2=0.746,P=0.338,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中心型肺癌 T分类中与病理的符合率显著高于横断面,对淋巴结的定位也有一定意义.

    作者:王建卫;吴宁;朱强;黄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44例肝癌患者通过全身麻醉、超声肿瘤定位进行HIFU治疗,观察HIFU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AFP、MRI的变化.结果 HIFU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率为87.5%(28/32),其中3例患者少量腹水自行消失.治疗前患者的ALT为(79.73±12.31) U/L,AST为(103.47±24.55) U/L;治疗后ALT、AST降至正常水平者分别占84.6%(22/26)和73.5%(25/34),AFP降低超过原数值50%者占64.3%(18/28),MRI显示肿瘤治疗区已凝固性坏死,肿瘤血供减少或消失.结论 HIFU对肝癌患者的治疗是确切有效的,可成为肝癌无创局部治疗的新方法.

    作者:李传行;徐国良;黎建军;罗广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胰腺肿块术中细针穿刺细胞学与快速组织学诊断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术中细针穿刺细胞学与快速病理组织学对胰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56例患者行胰腺肿块探查术,术中直视下对胰腺肿块行细针穿刺涂片同时切取活检行快速组织学观察,并与术后病理诊断作对比研究.结果术中细胞学和术中快速组织学与术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细胞学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6%、95.3%和92.3%;术中快速组织学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90.7%和100%.结论细针穿刺细胞学快速实用,安全可靠,与快速组织学同时使用可以提高胰腺癌的检出率,对肿瘤病理分级和组织起源起到互补作用.

    作者:王旭波;宋艳华;时凤娈;王鹏程;王颖;陈卫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系HCC-0214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目的建立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系HCC-0214,为子宫颈癌研究提供实验模型. 方法无菌切除人子宫颈癌的手术标本,用组织块贴壁法体外培养,连续传代稳定生长后,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光镜、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细胞周期和染色体核形分析.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细胞系肿瘤标记物的(ER、PR、Keratine、PCNA)表达情况.结果组织块贴壁法体外培养获得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系HCC-0214 (简称H),细胞维持培养16个月,传代131代,生长稳定,群体倍增时间为 35.48 h,细胞呈上皮镶嵌状贴壁生长,趋向复层生长,无接触抑制.超微结构显示,具有典型的桥粒结构和较多的张力原纤维.染色体数目35~156条,主流范围58~80条(64.8%),结构为人类染色体.细胞的肿瘤标记物 (ER、PR、Keratine、PCNA )检测呈高表达,DNA指数为1.931.裸鼠移植瘤组织病理形态学与患者原始肿瘤一致,无血清培养成功.结论通过组织块贴壁法体外培养建立的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系HCC-0214,与原发癌保持相同的生物学特性,体外连续传代16个月以上,细胞形态不变,生长周期恒定,可望作为一个稳定的细胞系.

    作者:董海龙;隋延仿;曲萍;李增山;禄韶英;张素珍;叶菁;陈广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甲状旁腺癌一例

    患者男,49岁.因双腿疼痛8个月,左颈部包块并频繁呕吐,进行性消瘦6个月,于1999年12月19日入院.

    作者:暴岩;李长绯;尤永和;王洪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硬化性肺泡细胞瘤伴局部鳞状细胞癌一例

    患者女,36岁.因胸闷、胸痛伴四肢浮肿2个月,于2001年12月5日入院.CT及EBT检查示右前中纵隔内包块, 5.7 cm×6.7 cm×5.8 cm,考虑胸腺瘤可能性大.

    作者:闫庆国;胡沛臻;杨守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右心室流出道恶性神经鞘瘤一例

    患者女,52岁.活动后心慌气短3个月.查体: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可触及震颤.肝肋下 3 cm,双下肢浮肿.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心室肥厚.

    作者:卢宁;贾清仁;姚建民;马凤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特异启动子调控的MDR1和MnSOD基因对骨髓的选择性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特异保护骨髓细胞免受抗癌药物及射线损害的新途径.方法构建了由APN骨髓特异性启动子调控的耐药、耐辐射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导入骨髓母细胞及癌细胞中,用细胞存活实验对耐药耐辐射性能进行观察.分离小鼠骨髓细胞,经转染基因后,再输回到预先用射线处理以破坏骨髓系统的同种受体小鼠体内.经化疗药物或射线处理后,不同时间采血,计算白细胞数,观察在药物或射线照射后导入耐药或耐辐射基因对造血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导入MDR1基因的KG1a细胞对秋水仙素、足叶乙甙、长春新碱、阿霉素及紫杉醇与对照组相比,各提高了10.6, 10.4,11.2,4.2和14.2倍.导入由APN启动子驱动的MnSOD基因,使KG1a细胞比对照组对射线( 10 Gy)的耐受性提高3.7倍.相反,导入以上两个基因后,肝癌细胞BEL 7402的化、放疗耐受性未见明显变化.体内实验表明,转染了MDR1和MnSOD基因的小鼠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体外由APN骨髓启动子调控的MDR1和MnSOD基因能特异性地保护骨髓细胞,而对肿瘤细胞无明显影响.体内,在用药物或射线处理动物时能重建造血功能.此研究为肿瘤患者在接受化、放疗时特异性保护骨髓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作者:梁利波;马业伟;周小山;杨军;李艳春;王争;周兰萍;章扬培;赵清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PTEN编码产物在胃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PTEN编码蛋白在癌旁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TEN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184例胃癌及癌旁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中的PTEN蛋白表达,比较其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Lauren分型及组织学分型的关系.并检测了其中60例胃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比较VEGF与PTEN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PTEN蛋白在癌旁胃黏膜、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02/102)、98.5%(65/66)、66.7%(4/6)和47.8%(88/184),后两者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前两者(P<0.01);进展期胃癌PTEN表达显著低于早期胃癌( 42.9%∶67.6%,P<0.01);PTEN蛋白表达降低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40.3%∶ 63.3%, P< 0.01);弥漫型胃癌PTEN表达显著低于肠型胃癌(41.5%∶57.8%,P<0.05);印戒细胞癌中PTEN表达低(25.0%,7/28),显著低于高中分化管状腺癌(P< 0.01).PTEN蛋白与VEGF蛋白表达呈负相关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TEN基因编码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表达呈进行性下调或缺失,可能系通过降低细胞黏附、促进血管形成和提高细胞运动性等途径参与胃癌的发生和演进过程.PTEN蛋白表达水平可作为判定胃癌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作者:郑华川;陈颖;况立革;杨琳;李锦毅;吴东瑛;张素敏;辛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微转移的特异性、敏感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巢式RT-PCR技术,检测59例肺癌患者、11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和20例健康人外周血、骨髓中CK19 mRNA表达.结果巢式RT-PCR检测技术的敏感性达到10-6.59例肺癌患者中,20例检测出外周血微转移,13例检测出骨髓微转移,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3.9%(20/59)和22.0%(13/59),二者有显著正相关(P<0.05).肺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微转移与肺癌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及P-TNM分期均存在密切关系(P<0.05或P< 0.01).肺良性病变患者、健康人外周血和骨髓中均未检测出CK19 mRNA表达.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均存在用常规方法检测不出的微转移;应用巢式RT-PCR技术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CK19 mRNA表达,对肺癌微转移的分子诊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周清华;宫友陵;覃扬;孙芝琳;孙泽芳;刘伦旭;李潞;朱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肿瘤基因临床产品研发的国外现状及评论

    人类基因组计谋的完成以及近年来肿瘤基础领域研究的突破,极大地推动了肿瘤治疗概念性的更新.

    作者:马丁;周剑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如何发挥生物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在外科手术的基础上,合理地施行放射治疗和(或)化学治疗,对肿瘤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有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之效,已经得到充分肯定.

    作者:张友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喉癌肉瘤一例

    患者男,62岁.1年前出现声音嘶哑,纤维喉镜检查见左声带中部溃疡型肿物.

    作者:赵焕芬;何春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24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 24例经病理证实的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对其诊断、治疗以及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恶性多形性腺瘤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为66.7%,其中发生于大涎腺者5年生存率为63.6%,发生于小涎腺2例均存活5年以上.结论治疗首选手术,提倡首治行规范切除,位于颌下腺者建议行预防性颈清扫;术后补充放疗不提高局部控制率.

    作者:黄彩平;王弘士;涂小予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胃肠恶性肿瘤外周血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胃癌、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47例胃癌患者、58例大肠癌患者和6例非恶性病手术志愿者骨髓、门静脉和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并随访1年.结果 6例健康志愿者无CK20 mRNA阳性表达;47例胃癌患者骨髓、门静脉血CK20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2%(41/47)和85.1%(40/47); 58例大肠癌患者骨髓、门静脉血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6%(45/58)和74.1%(43/58).单次外周血采样CK20 mRNA阳性表达率胃癌患者为42.6%(20/47),大肠癌患者为44.8%(26/58);两次采样总阳性率胃癌患者为 74.5%(35/47),大肠癌患者为69.0%(40/58).外周血总阳性率略低于骨髓和门静脉血(P>0.05) ,外周血重复采样阳性率高于单次采样(P<0.05).Duke C期患者CK20 mRNA阳性表达率高于Duke A、B期(P<0.05).1年局部或远处复发率CK20 mRNA外周血阳性表达患者高于阴性者(P<0.05). 结论胃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 RT-PCR检测有与骨髓、门静脉血相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检测胃肠癌微转移的指标并指导其治疗和预后.

    作者:章希炜;范萍;杨宏宇;杨力;陈国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对肝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对肝癌的热消融作用及其适应证.方法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及B超引导下,射频穿刺电极经皮穿刺入肝癌瘤体内,对其进行消融.结果 60例患者的96个瘤体中,直径<3.5 cm的41个(42.7%)瘤体获得一次手术热消融.其中,38个完全缓解(CR),3个部分缓解(PR),有效率(CR+PR)100%.41个瘤体中,36个经CT或MRI随访6~24个月,未见复发.直径≥3.5 cm~12 cm的55个(57.3%)瘤体可分2,3次手术,术后1~3个月CT或MRI提示,瘤体CR 2个,PR 37个,CR+PR 70%.结论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对直径<3.5 cm的瘤体疗效可靠,对直径≥3.5 cm的瘤体仍具有部分热消融的作用.

    作者:陈夷;吴孟超;陈汉;张智坚;高也陶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的76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结直肠癌患者总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9%和60.7%,中位生存时间为1 825 d.单因素分析显示,其预后与肿瘤的大体分型、侵袭程度、转移情况、分化等级、病理分期以及癌性肠梗阻均有相关性.应用Cox比例危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的大体分型、分化程度、肠壁的侵袭深度和病理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病理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重要的一个指标(P<0.000 5),对于指导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判断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汪建平;杨祖立;王磊;董文广;黄奕华;覃建章;詹文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华肿瘤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