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肠癌术后腰大肌转移一例

臧爱民;宋子正

关键词:直肠肿瘤/外科学, 肌肿瘤/综发性
摘要:患者女,38岁.因直肠癌术后12年,左腰部疼痛9个月,于2001年8月16日入院.患者于12年前因间断脓血便、腹坠,行直肠镜检查诊断为直肠癌,距肛门5 cm,遂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直肠黏液腺癌,侵及浆膜层,直肠旁淋巴结转移2/5,系膜淋巴结0/4.临床分期T3N1M0ⅢA期.术后1个月行CF200mg+5-Fu 750 mg连续5 d化疗,共3个周期,因胃肠道反应较重而停止化疗.之后行局部放疗,达34 Gy时因局部皮肤破溃停止放疗.此后定期复查,未行特殊治疗.9个月前无诱因患者出现左侧腰痛,初时为隐痛,进行性加重,弯腰、平卧、左侧卧位时疼痛明显加重,右侧卧位时疼痛减轻,放射至左侧骶部及左下腹.入院前2个月腹部CT示:左侧腰大肌上缘增厚,呈软组织密度,CT值43.2,无钙化,相邻腰L1~2椎体骨质结构未见破坏.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查体无异常,左下腹可见乙状结肠造瘘口,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腹部肿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脊柱无畸形,各棘突无压痛,胸12~腰2椎左侧有叩击痛,左侧髂脊轻压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阴性.
中华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连接蛋白43基因治疗鼠C6脑胶质瘤的体内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连接蛋白(Cx)43基因抑制脑胶质瘤生长的作用. 方法将Cx43基因表达缺失的大鼠C6胶质瘤细胞(对照组)和转染Cx43 cDNA的C6细胞(转染组)种植于SD大鼠右侧尾状核,荷载C6脑胶质瘤鼠用Cx43 cDNA原位治疗(治疗组),并以空载体治疗作为对照(空载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生存期、MRI动态变化及病理改变.通过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Cx43 mRNA及蛋白表达,以AgNOR平均计数检测增殖活性,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对照组和空载组大鼠均于3 周内死亡;转染组6只大鼠和治疗组8只大鼠观察120 d内无自然死亡.除治疗组1只尚有残瘤外,余瘤体消失.转染组和治疗组肿瘤细胞均有Cx43 mRNA及蛋白表达,且增殖活性下降,但凋亡不增加.结论转染Cx43基因后的C6胶质瘤细胞致瘤性显著降低,且对荷载脑胶质瘤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有可能成为恶性胶质瘤基因治疗的优选靶的之一.

    作者:夏之柏;浦佩玉;黄强;张云亭;蒋元文;尤永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去氧氟尿苷治疗晚期恶性肿瘤临床研究

    去氧氟尿苷 (5′-deoxy-5-Fluorouridine,5′-DFUR)是一个新的氟脲嘧啶衍生物.为观察国产5′-DFUR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于1998年6月~2000年8月间进行了多中心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冯奉仪;周立强;周小寒;丁红华;张才全;王严庆;王更利;余萍;张其忠;毛雪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低肺功能肺癌患者的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低肺功能肺癌患者的术前肺功能、手术治疗方式和术后并发症,探讨术前肺通气功能检查在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低肺功能肺癌患者的治疗经验,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结果 181例中,全肺、肺叶、部分肺叶切除和探查者分别为43例、 118例、16例和4例.切除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2.4% (75/177),总的住院死亡率为7.9% (14/177).全肺、肺叶和部分肺叶切除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5.6% (11/43)、48.3% (57/118)和31.3% (5/16).8例术前行放疗和(或)化疗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8, 死亡率为3/8. 12例第2次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 (8/12), 死亡率为33.3% (4/12).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1%(32/45)、42.2%(19/45)和31.1%(14/45);Ⅰ、Ⅱ、Ⅲ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5.0% (11/20)、25.0%(3/12)和0.结论术前肺通气功能检查是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手术治疗的重要依据, 但应结合病史、弥散功能和术前其他检查来综合判断.有术前放化疗史和对侧开胸手术史的低肺功能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对于早期的低肺功能肺癌患者应争取手术治疗.

    作者:毛友生;张德超;张汝刚;汪良骏;杨林;程贵余;孙克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两组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用FEC、ET化疗方案治疗Ⅱ、Ⅲ期乳腺癌48例,3~4周为1个周期.所有患者完成2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评价疗效.FEC方案:氟尿嘧啶(5-Fu)500 mg/m2,d1,8,持续4 h 静脉滴注;表阿霉素(EPI)50 mg/m2,d1,静脉注射;环磷酰胺(CTX)500 mg/m2,d1,8,静脉注射.ET方案:EPI 60 mg/m2,d1,静脉注射;紫杉醇(TAX)150 mg/m2,d2,持续3 h静脉滴注.结果 FEC组的总有效率为50.0%(12/24),其中临床完全缓解(cCR)1例,部分缓解(PR)11例,无变化(NC)12例; ET组的总有效率为79.2%(19/24),其中cCR 1例,PR 18例,NC 5例.两组均无病理完全缓解及进展者,Ⅱ期疗效高于Ⅲ期.48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前患侧腋窝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化疗2个周期后,FEC组有12例(50.0%)未触及肿大淋巴结,ET组有16例(66.7%)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两组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相似;ET组脱发程度较重,并伴有关节肌肉疼痛、神经毒性以及面色潮红等毒性反应.结论两组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治疗均有效,毒性反应均可耐受.ET组疗效及毒性反应均高于FEC组.

    作者:杨德启;佟富中;曹迎明;刘鹏;周波;刘宏军;乔新民;张嘉庆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肺癌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基因诊断及预后研究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并评价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37例pN0 NSCLC(Ⅰa~Ⅱb期)的168枚纵隔淋巴结标本中的黏蛋白1(MUC1)基因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对照组为同期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阴性对照淋巴结30枚(取自14例肺良性病变),阳性对照标本30个(15例NSCLC的肿瘤标本和病理诊断为转移癌的NSCLC纵隔淋巴结15枚).通过χ2检验,比较预后差别.结果阴性对照组均无MUC1 mRNA表达,特异度100%;阳性对照组30个标本中,26个有MUC1 mRNA表达,灵敏度86.7%.实验组中12例患者的16个标本有MUC1 mRNA表达,占9.5%,其TNM分期上调为Ⅲa.MUC1 mRNA表达阴性组3年生存率(88.0%)高于MUC1 mRNA阳性组(58.3%,P<0.05).结论应用RT-PCR法检测MUC1 mRNA的表达可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可能与pN0肺癌预后不良有关.

    作者:王洲;殷洪年;张林;蓝心刚;李厚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肝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插管栓塞(TAE)治疗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42例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4组:A组15例,TAE后择期部分肝切除;B组11例,单纯TAE治疗;C组6例,急诊手术治疗;D组10例,内科保守治疗.结果 A、B两组26例患者治疗前腹腔动脉造影,有7例可见造影剂外渗(26.9%),其余为富血供肿瘤染色.A、B、C 3组的止血成功率(100%)明显高于D组(40%,P<0.05),3组的住院死亡率分别为0,3.8%和16.7%(P≥0.286),明显低于D组的80.0%(P<0.01).A组1年存活率为76.3%,明显高于B组(47.5%)和C组(43.7%,P<0.05).D组未有生存超过1年者,与前述3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TAE是原发性肝癌破裂急诊止血的有效、安全方法.对可切除的肝癌患者,TAE后择期手术切除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杨业发;程红岩;徐爱民;陈栋;王义;姚晓平;陈汉;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目的建立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为探讨其发病机理和实验治疗提供工具.方法将11例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新鲜组织植入裸鼠脾实质内,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及其形态学特征(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筛选出1株人脾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性裂核细胞型)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BFNHL-HMN-1),已传至41代;1株人脾原发性(非霍奇金B细胞性裂核细胞型)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LM-BFNHL-HMN-2),已传至47代;1株人脾原发性(非霍奇金T免疫母细胞)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TINHL-HMN-3),已传至37代.共移植裸鼠611只,其肿瘤移植生长率、肝转移率和液氮冻存复苏成活率均为100%.BFNHL-HMN-1和TINHL-HMN-3肿瘤完全限于脾内,呈结节状生长,或伴有脾门淋巴结累及,无腹腔淋巴结和器官转移.LM-BFNHL-HMN-2肿瘤不仅限于脾脏,并有脾门淋巴结及肝转移.原位移植瘤组织经病理学、超微结构观察、流式细胞仪DNA含量测定及染色体核型的分析,表明与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细胞相一致.结论所建立的3株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完整地模拟了人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过程,为研究人脾原发性淋巴瘤的生物学和实验治疗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刘秋珍;赵炜;脱朝伟;王子红;吴秉铨;张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单纯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恶性实体肿瘤

    目的研究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恶性实体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0例恶性实体肿瘤用单纯HIFU治疗,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主要脏器功能、影像学检查(DSA、CT或MRI、SPECT等)、穿刺活检、并发症和肿瘤转归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心、肝、肾和肺功能正常,DSA示邻近的小动脉或小动脉以上的血管无损伤.平均随访23.1个月(10~38个月),存活26例(87%).26例中,10例肿块完全消失;13例肿块缩小超过50%,其中8例行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坏死的肿瘤细胞和(或)纤维组织;3例(10%)局部复发,其中2例再次HIFU治疗,局部控制良好.26例中,有5例出现新的远处转移,2例神经损伤,1例皮肤损伤.结论单纯HIFU治疗恶性实体肿瘤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陈文直;王智彪;伍烽;白晋;朱辉;邹建中;黎克全;谢方林;王芷龙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双侧乳腺癌35例临床分析

    双侧乳腺癌根据发生间隔的长短分为同时性(间隔≤6个月)和异时性(间隔>6个月)两种.我院自1992年1月~2000年6月共收治双侧乳腺癌患者3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韦达;赵祥生;秦建伟;俞乔;唐金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胰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的基因芯片研究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伴与不伴淋巴结转移胰腺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将4 000个人类全长基因的PCR产物点样于特殊处理后的玻片上制备基因芯片.用逆转录的方法,分别将两种荧光Cy3-dUTP和Cy5-dUTP标记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癌组织mRNA,以制备cDNA探针,并与芯片杂交.以ScanArray 3000荧光扫描仪扫描芯片上两种荧光信号,获得的荧光信号图像用计算机分析.每点上两种荧光信号的强度分别代表Cy3-dUTP和Cy5-dUTP的量.后,计算每点的Cy5和Cy3比值.结果在所检测的2例伴淋巴结转移和2例不伴淋巴结转移的胰腺癌标本中,56个基因(其中包括24个已知基因)有表达差异.结论基因芯片技术为阐明人类胰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基因表达提供了有效方法.

    作者:谭志军;胡先贵;应康;李瑶;唐榕;曹贵松;唐岩;金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活体染料注射法识别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失败及假阴性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活体染料注射法识别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失败及假阴性的原因.方法8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活体染料亚甲蓝作为前哨淋巴结活检示踪剂.术中切除前哨淋巴结行常规冰冻切片检查,无肿瘤转移者进一步做免疫组化检测.术后分离出全部乳腺及腋窝淋巴结送病理检查.结果 11例患者术中未检出前哨淋巴结,失败率13.1%.73例检出前哨淋巴结的患者中,32例前哨淋巴结受肿瘤累及,病理证实这些患者均有腋窝淋巴结转移; 2例患者前哨淋巴结未受肿瘤累及,但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有肿瘤转移;另39例前哨淋巴结未受肿瘤累及,病理证实这些患者亦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前哨淋巴结预测腋窝淋巴结状态的敏感性为90.4%,特异性100%,假阴性率2.7%. 结论活体染料注射法识别前哨淋巴结失败主要与外科医师的技术熟练程度及方法欠妥有关,而假阴性的出现多为原发肿瘤过大及前哨淋巴结位置变异所致.

    作者:苏逢锡;巴明臣;周晓东;吴仙容;李燕;陈积圣;李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保留喉功能的梨状窝内侧壁癌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梨状窝内侧壁癌保留喉功能手术的可行性、技术操作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1999年间31例经手术治疗的梨状窝内侧壁癌,Ⅰ期1例,Ⅱ期4例,Ⅲ期14例,Ⅳ期12例.切除大部分梨状窝和受累的喉组织,以会厌和单蒂的胸骨舌骨肌肌筋膜瓣重建喉功能,以残余下咽黏膜成形下咽.术后均给予放射治疗.结果 31例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62.1%,5年生存率为43.6%. 喉功能全恢复(呼吸、发音及吞咽保护)占77.4%,部分恢复(发音及吞咽保护)占32.6%.结论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对梨状窝内侧壁癌行喉功能保留手术是可行的.

    作者:张立强;栾信庸;潘新良;解光;许风雷;刘大昱;雷大鹏;杨秋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非根治剂量的体外照射配合腔内放疗加根治术治疗宫颈癌

    目的总结分析外照射配合腔内放疗加根治术治疗Ⅰb~Ⅲa期宫颈癌的5年生存率和晚期并发症.方法 106例宫颈癌均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其中78例行术前放疗(体外加腔内放疗,下同),16例采用腔内放疗+手术,12例术后放疗.外照射采用60 Co治疗机,给予全盆或盆腔四野照射,B点剂量术前放疗者为25~30 Gy,术后放疗者为40~50 Gy;腔内放疗采用192 Ir 高剂量率后装机,A点剂量6~18 Gy.结果 (1)5年生存率:Ⅰb~Ⅲa期术前放疗组为78.2%(61/78),腔内+手术组为68.8%(11/16),术后放疗组为33.3%(4/12).术前放疗组与术后放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放疗组中,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77.6%,45/58)高于术后放疗组(1/4,P<0.05).(2)主要并发症:多为放射性直肠炎和膀胱炎.术前放疗组、腔内放疗+手术组和术后放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6%(27/78)、31.3%(5/16)和33.3%(4/1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非根治量的体外照射配合腔内放疗加根治术治疗宫颈癌,可提高Ⅰb~Ⅲa期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和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钟小鹏;钟顺惠;杨玲芳;白力;蓝玉宏;袁东林;黄运良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胰母细胞瘤一例

    患儿女,5岁.腹痛、面色苍黄2年,发现腹部包块2 d入院.体检:上腹部触及一巨大质硬包块,界清,无压痛,稍可活动.B超示上腹部包块,与双肾、脾无联系,胃形态部分受压.手术中见肿瘤位于腹膜后,与胃后壁、胰腺、肝门处形成广泛黏连,包膜尚完整.胰腺部位因分离困难,残留少量瘤组织.病理检查:肿瘤大小为12 cm×9 cm×6 cm,表面光滑,包膜大致完整.切面呈灰白色、分叶状,散在灰黄色坏死,有囊性变.镜检:肿瘤由上皮和间质成分混合构成,上皮成巢排列,形成实性片块,菊形团,腺泡状,细胞呈轻度至中度多形性,胞浆丰富,红染,有些区域胞浆淡染,细颗粒状,有空泡.核以卵圆形、圆形为主,可见核仁,部分区域核分裂相较多.瘤内常见鳞状细胞巢.间质成分以致密纤维组织为主,未见明显异形性.其间可见大片坏死及钙化灶.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及鳞状细胞巢强阳性,波形蛋白仅见间质阳性,突触素部分上皮细胞及鳞状细胞巢阳性,少数上皮细胞嗜铬素A阳性,少数上皮细胞癌胚抗原阳性,5-羟色胺阴性,S-100蛋白阴性.Mallory氏三色染色法上皮细胞及鳞状上皮巢均呈红色.病理诊断:胰母细胞瘤.术后随访3个月,因肿瘤复发死亡.

    作者:邹音;钟传庆;钟华生;杨文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Fas及Fas-L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Fas及Fas-L在宫颈腺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36例宫颈腺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宫颈腺上皮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Fas及Fas-L检测, 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TUNEL标记指数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趋势,低分化腺癌明显低于高、中分化腺癌(P<0.05), 高、中分化腺癌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Fas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6.1%, 在癌旁正常宫颈腺上皮仅3例有低表达,其余均为阴性;宫颈腺癌组织Fas 表达强度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Fas-L 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100%,在癌旁正常宫颈腺上皮仅1例有低表达,其余均为阴性;Fas-L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腺癌Fas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Fas-L的表达可能与肿瘤逃避免疫监视有关.

    作者:陈炳锦;石一复;葛亚娟;周彩云;陈晓端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三例报告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 endothelioma , EHE)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1998年1月~2001年8月,我院共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爱民;程红岩;贾雨辰;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二羟环氧苯并芘诱导致癌相关差异表达cDNA序列的克隆

    目的克隆苯并(a)芘代谢物二羟环氧苯并芘(dihydroxyepoxy benzo pyrene, BPDE)诱导的人上皮细胞致癌相关差异表达cDNA序列.方法以BPDE诱导恶性转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16HBE为模型,采用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方法,比较转化细胞及正常对照细胞间基因表达的差异,分离恶变细胞中差异表达的cDNA片段.分离的片断分别与pGEM-T载体连接并转化入JM109细菌中,对质粒DNA进行测序.以BLASTN程序进行GenBank的同源性检索.结果克隆的13条cDNA序列中,有5条为新基因序列,已在dbest数据库中注册,其登录号分别为BG354691、BG354692、BG354693、BG354694和BG354695;8条cDNA有同源序列,分别与核糖体蛋白S23、MLN137、ACTN4、转移生长因子及G蛋白基因等有同源性.结论克隆的13条cDNA序列可能与BPDE诱发细胞恶性转化密切相关.

    作者:蒋义国;陈家堃;陈学敏;冯苏妹;易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EB病毒潜伏膜蛋白1在鼻咽癌细胞中调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磷酸化的研究

    目的阐明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在鼻咽癌(NPC)中调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磷酸化水平. 方法采用已建立的、受四环素调控的、LMP1表达的NPC细胞系(pTet-on-LMP1 HNE2),定量诱导pTet-on-LMP1 HNE2细胞LMP1动态表达水平,并观察EGFR表达和磷酸化水平.采用瞬间转染方法,将EGFR显性负性突变体和LMP1antisense表达质粒分别导入pTet-on-LMP1 HNE2细胞中,采用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 blot检测EGFR磷酸化;同时观察EGF刺激后对EGFR磷酸化前后的影响.结果在pTet-on-LMP1 HNE2细胞中,LMP1能诱导EGFR的表达和磷酸化,并随LMP1表达增加而增加.pTet-on-LMP1 HNE2细胞在导入EGFR显性负性突变体后,不但完全阻断EGFR磷酸化,而且完全抑制EGF所引起的EGFR磷酸化;而导入LMP1 antisense后,可显著地抑制EGFR磷酸化水平.结论 LMP1能同时诱导EGFR表达和上调EGFR磷酸化,并呈剂量相关效应,提示EGFR磷酸化可能在NP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陶永光;邓锡云;胡智;唐敏;顾唤华;易薇;王承兴;罗非君;曹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脂肪酸合成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脂肪酸合成酶(FAS)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技术,对175例NSCLC手术标本进行FAS的检测,分析其与多种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 FAS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1.4%(55/175).在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22.4%) 明显低于非腺癌(38.4%;P=0.036);有血管受侵或骨转移的患者,其FAS阳性率(75.0%和46.9%) 明显高于无血管受侵或没有骨转移的患者(29.3%和28.0%).FAS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指数、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有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等临床因素无相关性(P>0.05).虽然FAS阳性和阴性患者的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66),但是分层分析显示,FAS阳性的Ⅰ期患者预后较阴性的患者差(P=0.005).结论 FAS与NSCLC大部分临床指标没有相关性,但在其早期有提示预后的作用.

    作者:王燕;张湘茹;谭玮;张伟;付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大肠腺瘤癌变过程中β-catenin、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β-catenin、p53 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肠腺瘤癌变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7例大肠腺瘤(CRA)及癌变组织中β-catenin、p53蛋白及PCNA 的表达情况.结果 CRA随上皮不典型增生程度的提高以及癌变的出现,β-catenin异常表达率逐渐增高(P<0.01).伴中、重度上皮不典型增生的CRA和CRA癌变组织中,β-catenin核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的CRA(P<0.01).CRA伴轻度不典型增生和CRA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CRA癌变3组的p53蛋白和PCNA表达依次增高,其阳性率分别为10.3%、43.8%、75.0%和17.2%、62.5%、87.5%.在β-catenin核表达阳性者中,其PCNA的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β-catenin核表达阴性者(69.7%和 36.4%,P<0.05);在p53蛋白表达阳性者中,其PCNA的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p53表达阴性者(72.4%和37.5%,P<0.05).在CRA癌变组中,有50.0%可见β-catenin和p53同时表达.结论β-catenin、p53和 PCNA在CRA癌变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吴文新;张祥宏;严霞;王俊灵;张杰英;李月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华肿瘤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