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iRNA与卵巢癌的研究进展

高金瑜

关键词:miRNA, 卵巢肿瘤, 基因表达调控
摘要:微小RNA(micro-RNA,即miRNA)是长约21~23nt的非编码短链RNA,是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节因子,通过与靶miRNA特异的碱基配对,引起靶miRNA降解或翻译抑制.近年研究表明miRNA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解剖性肺切除治疗80岁以上老年人肺癌

    目的 探讨经不损伤肌肉切口行解剖性肺切除治疗80岁以上老年人肺癌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16例80岁以上肺癌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均经腋下保留胸部肌肉和肋间神经的小切口完成解剖性肺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除手术.肺叶切除8例,双叶切除3例,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2例,肺叶切除加楔形切除2例,全肺切除1例.结果 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9例患者入住外科监护室,时间平均为2.3 d;需机械通气者6例,机械通气时间3~18 h;前3位并发症分别为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和低氧血症.全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9 d,短5 d,长为14 d.结论 解剖性肺切除可被安全应用于部分8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

    作者:陈东红;支修益;张毅;许庆生;刘宝东;王春梅;刘振邦;董兵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全身骨显像联合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诊断肺癌骨转移

    目的 探讨全身骨显像和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B-ALP)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8例肺癌患者进行全身骨显像,同时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B-ALP水平,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8例患者中,骨转移33例,转移率56.90%.其中肺腺癌的骨转移率为70.97%(22/33),肺鳞状细胞癌为42.86%(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09,P=0.0427).血清B-ALP水平≥150U/L 者骨转移发生率为95.46%(21/22),血清B-ALP水平<150 U/L者骨转移发生率为33.33%(1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487,P=0.0000).骨转移灶≤3处组与>3处组B-ALP分别为(125.00±25.00)U/L和(176.14±49.09)U/L,两组间B-AL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确概率法,P=0.0013).在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比较中,骨显像诊断的敏感度高,达到93.94%,但其特异度低,为92.00%;而骨显像+B-ALP敏感度降低至57.58%,但特异度可达到100.00%.结论 诊断肺癌骨转移应首选骨显像.同时检测血清B-ALP有助于明确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异常表现的病变性质,联合检测B-ALP+骨显像可以提高诊断特异度.血清B-ALP对肺癌骨转移诊断及病情判断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伍建蓉;郑玲;杨红;白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计算机层析成像-磁共振成像融合精度的验证及其在肿瘤调强放疗中的应用

    目的 验证计算机层析成像磁共振成像(CT-MRI)图像融合技术的精度以及在肿瘤调强放疗(IMRT)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水模体分别行CT和MRI成像,进行点标记法CT与MRI的图像融合,使用几何中心法检验融合后定制标志物的定位精度.对2例颅内肿瘤患者3个病灶分别以单纯CT图像为基础和MRI图像为基础进行双眼球及肿瘤靶区勾画,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水模体CT-MRI图像融合的精度<1.5mm,大体靶体积(GTV)CT与GTVMRI相比,3个病灶中1个体积减小,2个体积增大,等中心的位置出现明显偏差.结论 通过对模体和临床实际应用,CT-MRI得到满意的融合精度,图像融合技术可以提高靶区定义的准确性.

    作者:于飞;臧建华;美丽姑·买买提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抑制Src酪氨酸激酶对人类肺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抑制Src酪氨酸激酶对人类肺腺癌小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雄性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建立肺腺癌PC-9和A549细胞诱导的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抑制Src酪氨酸激酶对肺腺癌皮下移植瘤增生指数(PI)(Ki-67染色)和微血管密度(MVD)(CD31染色)的影响.结果 PC-9细胞皮下移植瘤对Src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非常敏感,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 mg·kg-1·d-1治疗组和50 mg·kg-1·d-1治疗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药1周时10 mg·kg-1·d-1和50 mg·kg-1·d-1治疗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3.19%和84.79%.A549细胞皮下移植瘤对Src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不敏感.在PC-9细胞皮下移植瘤中,50 mg·kg-1·d-1Src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PI显著降低(P<0.01).在A549细胞皮下移植瘤中,PI略有下降(P>0.05).在PC-9和A549细胞皮下移植瘤中,50 mg·kg-1·d-1Src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MVD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抑制Src酪氨酸激酶通过直接抑制肺腺癌细胞增生和间接抑制血管新生,进而抑制肺腺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生长.

    作者:郑锐;秦晓松;李文洁;吴莎;康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CerbB-2基因在胃腺癌中的表达、扩增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CerbB-2在胃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60例胃腺癌组织标本、60例正常切缘黏膜组织标本和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中CerbB-2基因的表达与扩增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CerbB-2基因在胃腺癌组织、正常切缘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7%、8.3%、3.3%;扩增阳性率分别为28.3%、5.0%、0;胃腺癌组织中CerbB-2基因的表达、扩增阳性率与正常切缘组织、正常胃黏膜组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腺癌组织中,CerbB-2基因的表达和扩增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 CerbB-2基因与胃腺癌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关联,可以将其作为判断胃癌的生物性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刘立川;贺杰峰;肖虹;郭建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35例

    目的 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简称双乳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原发性双乳癌患者(同时性双乳癌12例,异时性双乳癌23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与同时性双乳癌比较,异时性双乳癌首发癌年龄早(中位年龄,43岁:51岁).中位随访38个月(6个月~10年),全组共出现11例局部复发,14例远处转移(8例肺转移,5例骨转移,1例肝转移),9例死亡.异时性双乳癌复发、转移患者所占比例高(复发:43.5%:8.3%,转移:52.2%:16.7%)(P=0.034、P=0.042).全组8例为三阴性双乳癌,占22.9%,其中5例(62.5%)出现局部复发,6例(75%)出现远处转移,与非三阴性双乳癌相比,三阴性双乳癌复发、转移患者所占比例高(复发:62.5%:22.2%,转移:75%:29.6%)(P=0.031、P:0.021).结论 与同时性双乳癌比较,异时性双乳癌首发癌年龄早,预后差.三阴性双乳癌在双乳癌中所占比例高,预后较非三阴性者差.

    作者:郑进;赵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食管癌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T细胞及其表面受体NKG2A与NKG2D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K)T细胞及其CD+8NKT细胞亚群在食管癌患者与健康人中的表达水平及NKT细胞活性改变.探讨NKT细胞受体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53例食管癌患者及39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NKT细胞及CD+8NKT亚群,检测NKT细胞受体NKG2A和NKG2D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作比较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食管癌患者外周血NKT细胞表达增加[(4.32±0.73)%,(5.97±1.29)%](t=3.562,P<0.01),NKT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水平降低[(17.56±5.92)%,(15.12±1.56)%](t=3.892,P<0.05),而NKG2A的表达水平升高[(4.02±1.41)%,(5.99±4.59)%](t=4.015,P<0.05),且其变化与食管癌的病情进展有关.结论 NKT细胞及其CD+8NKT亚群在食管癌患者中表达增加,提示患者机体抗肿瘤效应的免疫反馈增强;NKT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NKG2D表达减少与其表面抑制性受体NKG2A表达增加可能是致使NKT细胞活性降低及食管癌患者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且这种NKT细胞表面受体的变化和食管癌病情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白旭东;苏文;王艳峰;丁弋;张羽捷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在鼻咽癌远处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鼻咽癌远处转移诊断和M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257例初治鼻咽癌患者于治疗前行胸部X线摄片、腹部B型超声检查、骨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ECT)等常规检查和PET-CT扫描.依据病理活检和随访结果比较PET-CT和常规检查在远处转移诊断和M分期中的作用.结果 39例(15.2%)鼻咽癌存在远处转移,其中PET-CT检出34例,而常规检查仅检出22例.PET-CT假阳性率为12.8%(5/39).若按转移灶分布部位分析,PET-CT 能提高纵隔转移检出率(x2=4.063,P=0.041)和骨转移的检出率(x2=5.939,P=0.015).与常规检查相比,PET-CT改变了19例(7.4%)患者的M分期,判断正确14例,判断错误5例.结论 PET-CT判断鼻咽癌远处转移和M分期较常规检查准确.

    作者:张国义;魏伟宏;李贻卓;徐滔;吴湖炳;王全师;胡伟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同步放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肺上沟瘤39例

    目的 观察同步放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肺上沟瘤患者的疗效.方法 总结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39例肺上沟瘤患者的资料.ⅢA 期13例,ⅢB期25例.Ⅳ期1例.全组患者均接受同步放化疗,放疗中位剂量为66 Gy,在放疗同时予顺铂、依托泊苷联合化疗2个周期.结果 治疗后30例患者肿瘤缩小.疼痛缓解率为87.5%(21/24),疼痛缓解中位时间为6个月(3~23个月).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6.8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8.8%、30.2%、19.1%.结论 对于不能手术的肺上沟瘤,同步放化疗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综合治疗模式.

    作者:湛永滋;黄昌杰;黄剑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低剂量薄层动态增强多排螺旋CT诊断乳腺癌的分析

    目的 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探讨低剂量薄层动态增强多排螺旋CT(MDCT)在诊断乳腺癌方面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行64排MD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患者资料.其中采用常规剂量胸部CT检查参数的患者有48例,使用低剂量参数的患者57例.由两位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肿瘤影像学特征进行评估.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患者ROC曲线下面积(Az)的差异.结果 和常规剂量组相比,低剂量薄层动态增强MDCT对乳腺癌影像特征的显示效果能达到诊断要求,同时显著降低了照射剂量.结合动态增强特征,常规剂量组Az (0.943S)与低剂量组(0.908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2,P=0.324).结论 低剂量薄层动态增强MDCT能有效安全地诊断乳腺癌.

    作者:陈雁卉;李杰;王峰;李海学;张冬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自身抗体谱检测技术与肺癌早期诊断

    临床中肺癌患者确诊时多已失去手术治愈的机会,这是肺癌长期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早期筛查是提高肺癌总体生存率的关键.血清肿瘤自身抗体谱的检测具有微创、高敏感度、高特异度、稳定性好的特点,因此成为肺癌早期诊断研究的热点.对肿瘤自身抗体的特点、各种检测技术应用研究进行介绍.

    作者:李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股骨转移瘤125例

    目的 总结股骨转移瘤的骨科治疗经验,为骨科医师确定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25例进行骨科治疗的股骨转移瘤患者,女45例,男80例,其中非手术治疗25例,手术治疗100例.在手术治疗的100例病灶中,病灶内固定56例,病灶假体重建44例.术后随访直到患者死亡.结果 25例患者确定仍然生存,85例患者确定已经死亡,其中80例患者从诊断骨转移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2.7个月(0.3~90.4个月),其中24例非手术患者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1.5个月(0.5~66个月),56例手术患者在诊断后的平均死亡时间是14.2个月(0.3~90.4个月).15例患者因无法联系而失访.结论 骨转移的患者需要根据骨病灶、病理骨折的风险程度、预期生存时间和日常活动水平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手术治疗股骨转移瘤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肢体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郝玉太;吴志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胰岛素瘤15例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15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经腹超声(TAUS)、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术中超声(10US)对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40.0%(6/15)、46.7%(7/15)、50.0%(4/8)、100%(3/3)和100%(15/15);全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局部肿瘤切除术11例;胰体尾+脾切除3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1例.全组患者无死亡,术后无低血糖,胰瘘2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 IOUS能很好地发现肿瘤并定位,同时能判断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根据胰岛素瘤的部位、大小、数目、性质以及和周围脏器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李铸;孙诚谊;潘耀振;杨大刚;辛永青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miRNA与卵巢癌的研究进展

    微小RNA(micro-RNA,即miRNA)是长约21~23nt的非编码短链RNA,是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节因子,通过与靶miRNA特异的碱基配对,引起靶miRNA降解或翻译抑制.近年研究表明miRNA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高金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扩大经蝶入路到达颅底中央部肿瘤的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 了解扩大经蝶人路到达颅底中央部肿瘤的显微解剖结构,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解剖学参数.方法 对40例湿标本模拟扩大经蝶入路,在显微镜下对手术入路逐层解剖,对扩大暴露范围、重要结构及它们之间的毗邻关系进行观察、精确测量和拍摄.对40例干标本进行与手术入路相关骨质标本的精确测量和观察.结果 扩大经蝶入路可以通过磨除骨质向前方、后方、外侧及鞍上扩展,可以显示额叶底面、视交叉前池、大脑前动脉复合体、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桥脑、基底动脉及分支、大脑后动脉及小脑上动脉等.结论 扩大经蝶入路提供了处理累及颅底中央部肿瘤的新途径.

    作者:陈胜利;乔志刚;张汉伟;张子屏;胡涛;王春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三阶梯诊疗程序在子宫颈癌机会性筛查中的应用与探讨

    目的 探讨三阶梯诊疗程序筛查子宫颈癌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12月在该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患者行机会性筛查,经液基细胞学筛查、阴道镜检查评估,以子宫颈多点活组织检查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结果 接受筛杳患者3578例,细胞学阳性469例,阳性检出率13.1%,其敏感度为78.2%,特异度为94.4%;细胞学阳性469例行阴道镜检查诊断子宫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级、CINⅢ级及鳞状细胞癌(SCC)分别为55例(11.7%)、32例(6.8%)和1例(0.2%),多点活组织检查行组织病理学诊断CINⅡ级、CINⅢ级及SCC分别为39例(8.3%)、18例(3.8%)和2例(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颈癌机会性筛查中液基细胞学、阴道镜检查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子宫颈病变患者,但有过度诊断及漏诊存在,不能除外子宫颈浸润癌,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相结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荆淑云;贺瑞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吻合口减张法预防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

    目的 对照研究双吻合器联合双侧减张法在预防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效果.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214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患者随机分为双吻合器联合双侧减张组105例和单纯双吻合器吻合组109例,对比研究两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 双吻合器联合双侧减张组发生吻合口瘘1例,单纯双吻合器吻合组发生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15,P=0.02).结论 双吻合器吻合是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法,联合吻合口双侧减张法可进一步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

    作者:赵玉洲;韩广森;任莹坤;鲁朝敏;顾焱晖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肺癌患者外周血CD+8自然杀伤T细胞表面受体NKG2D和NKG2A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CD+8自然杀伤(NK)T细胞表面受体NKG2D和NKG2A的表达,探讨二者表达失衡与肺癌免疫逃逸的关系.方法 选择95例原发未治疗的肺癌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NKT细胞表面受体NKG2D和NKG2A的表达,以50名健康人为对照.结果 肺癌组CD+8NKT细胞NKG2D+表达率[(77.07±5.77)%]明显低于对照组[(84.13±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4,P<0.05);在TNM分期中,Ⅰ~ⅢA、ⅢB、Ⅳ期患者CD;NKT细胞NKG2D+表达率依次为(81.07±5.02)%、(76.95±4.70)%、(72.80±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4,P<0.05).肺癌组CD+8NKT细胞NKG2A+表达率[(33.58±8.82)%]明显高于对照组[(25.3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P<0.05);在TNM分期中,Ⅰ~ⅢA、ⅢB、Ⅳ期患者CD+8NKT细胞NKG2A+的表达率依次为(25.10±6.93)%、(33.24±3.76)%、(43.64±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73,P<0.05).结论 肺癌患者CD+8 NKT细胞表面NKG2A和NKG2D表达失衡可能抑制该细胞的杀伤功能,而这可能是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

    作者:程妮;王艳峰;田志华;苏文;韩福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拓扑异构酶Ⅱ在食管上皮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Her-2),拓扑异构酶Ⅱ(TOPO Ⅱ)在食管上皮癌变过程中的蛋白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收集10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均包括食管正常上皮、上皮内瘤变和鳞状细胞癌.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分析EGFR、Her-2、TOPO Ⅱ的蛋白表达.结果 从食管正常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到癌的发展过程中EGFR与TOPO Ⅱ表达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8.41%、7.94%、27.27%、50.47%;3.74%、4.76%、20.45%、43.93%)(P=0.031).且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加二者的表达水平递增(P=0.009),但与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无相关关系.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其二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1=0.410,P<0.05).Her-2蛋白表达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各病理学参数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EGFR、TOPO Ⅱ蛋白表达无相关性(r 2=0.112,P>0.05;r3 =0.186,P>0.05).结论 EGFR、TOPOⅡ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阶段其蛋白表达发生质的改变.而Her-2基因在山西地区食管癌发生、发展中作用尚不确定.

    作者:姚苏霞;李丽;杨宣琴;孙瑞芳;王全红;王晓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紫杉类药物腹腔灌注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安全性观察

    目的 探讨紫杉类药物腹腔灌注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安全性.方法 对45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胃癌30例、卵巢癌15例)常规腹腔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紫杉醇60mg/m2或多西紫杉醇40mg/m2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地塞米松10mg腹腔内灌注,在灌注化疗药前后分别灌注500ml0.9%氯化钠溶液.紫杉醇第1、5、10天给药,总剂量达180mg/m2;多西紫杉醇第1、8天给药,总剂达80 mg/m2;每21 d为1个周期,共2~4个周期.在治疗的前、中、后3 d常规激素预处理,在每个患者第1次应用紫杉醇时均先静脉给予90 mg以观察有无严重过敏反应.胃癌患者同时予LPF方案[亚叶酸钙0.1 g第1天至第5天,静脉滴注,5-氟尿嘧啶375 mg/m2第1天至第5天,静脉滴注,奥沙利铂13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化疗;卵巢癌患者同时予顺铂40 mg/m2第1天至第2天静脉用药.结果 紫杉类药物腹腔灌注化疗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及腹痛,其中Ⅲ、Ⅳ级毒性发生率为骨髓抑制8.89%(4例)、恶心6.67%(3例)、呕吐2.22%(1例)、腹泻4.44%(2例)、腹痛6.67%(3例),其他少见的毒副作用包括轻度的皮下硬结、水钠潴留以及不完全性肠梗阻.紫杉醇组和多西紫杉醇组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均为骨髓抑制(P=0.043)、腹痛(P=0.212)和腹泻(P=0.033),其中多西紫杉醇组的腹泻和白细胞减少发生率较紫杉醇组显著增高.结论 紫杉类药物(紫杉醇60 mg/m2第1、5、10天腹腔灌注,多西紫杉醇40mg/m2第1、8天腹腔灌注)腹腔灌注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毒副作用可以耐受,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黄万中;蒋华;刘燕文;姜维美;胡春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主管:山西肿瘤防治通讯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