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华;郑毅
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障碍.美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OCD终生患病率为2.5%[1].过去认为强迫性神经症是观察潜意识的重要窗口,现在则认为OCD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精神障碍,特定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对其有作用.为了解OCD发病的确切机制,现将神经解剖学、神经化学和神经遗传学等方面资料进行整合复习.
作者:曹文胜;焦志安;于宏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国产尼古丁舌下含片戒烟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方法,将230例符合入组条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吸烟者分为尼古丁舌下含片组(治疗组;2 mg/片)和安慰剂组,每组各115例,疗程12周;观察治疗期间不同时点戒烟成功率(吸烟量≤1支/d)、吸烟减少有效率(治疗期间吸烟量较治疗前减少≥50%的比例),并评定可视性渴求强度测评表;以尿可替宁和呼气一氧化碳浓度验证吸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戒烟成功率分别为52.2%和19.1%,吸烟减少有效率分别为42.6%和14.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2~12周末治疗组渴求强度的得分、CO呼出量均小于安慰剂组(P<0.01);治疗组尿可替宁含量在第8周和第12周低于安慰剂组(P<0.01).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尼古丁舌下含片在12周内的戒烟疗效优于安慰剂,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适用于戒烟治疗.
作者:郭松;姜佐宁;孙洪强;牛光胜;高俊玉;杨晓辉;周东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氯氮平、氟哌啶醇和氯丙嗪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脂代谢和体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服用氯氮平(89例,氯氮平组),服用氟哌啶醇(87例,氟哌啶醇组)及服用氯丙嗪(83例,氯丙嗪组)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于治疗前后的不同时间进行血糖、胰岛素、血脂及体质量测定,并做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氯氮平组治疗第90天和第180天空腹血糖异常(空腹血浆血糖>7.0 mmol/L)的发生率分别为8%及24%,氟哌啶醇组分别为1%和2%,氯丙嗪组分别为1%及4%.治疗第90天氯氮平组和氯丙嗪组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浓度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第180天的血糖浓度高于第90天,氟哌啶醇组各时点的变化则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第90天,氯氮平组的体质量平均高于治疗前5.5%,氯丙嗪组高于治疗前4.8%;治疗第180天两组分别高于治疗前9.1%和7.4%;氟哌啶醇组则无明显变化;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患者治疗第180天的胰岛素浓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氮平组和氯丙嗪组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氟哌啶醇组则无明显变化.治疗第180天氯氮平组和氯丙嗪组患者血糖、胰岛素、血脂浓度与体质量均有一定相关性(r=0.23~0.39);氯氮平组的血糖、体质量、血脂代谢还与血药浓度呈显著性相关(r=0.28~0.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氯氮平和氯丙嗪治疗影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脂代谢及体质量.
作者:林建荣;张良;彭红军;冯容妹;温预关;郑东;侯静;黄煜坤;杨婵娟;梁绍材;徐贵云;邓德清;徐建雄;刘国雄;王春江;李英;张冬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对象为本院1999年5月至2001年12月连续入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作者:王延江;周华东;李敬诚;张猛;邓娟;高长越;李静;练燕;陈曼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对地卓西平马来酸盐(MK-801)所致谷氨酸功能低下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的作用.方法昆明种雄性小鼠122只.(1)取32只小鼠,分为溶媒(腹腔注射溶媒)和不同剂量利培酮(腹腔注射0.025,0.050,0.075 mg/kg)4组,每组8只,观察利培酮对小鼠探究行为和自主活动的影响.(2)取50只小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溶媒+溶媒)、MK-801模型组(腹腔注射溶媒+MK-801 0.25 mg/kg)和3个不同剂量的利培酮(方法同前)组(3组均含0.25 mg/kg的MK-801),观察利培酮对MK-801致小鼠自主活动增加的影响.(3)取40只小鼠分为5组,每组8只.给药方案同前,观察利培酮对MK-801引起的刻板行为的影响.结果(1)与溶媒组比较,利培酮剂量为0.050 mg/kg和0.075 mg/kg时,小鼠的探究行为和自主活动总路程减少(均P<0.05和<0.001);但低剂量(0.025 mg/kg)对小鼠的探究行为(P=0.093)和自主活动(P=0.263)的影响未达统计学意义.(2)利培酮(0.025~0.075 mg/kg)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由MK-801引起的自主活动增加和刻板行为(均P<0.05).结论利培酮能特异性地抑制MK-801引起的行为改变.
作者:苏允爱;司天梅;舒良;周东丰;郭春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脑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显像的特点.方法分别对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GD组)及1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脑18F-FDG PET显像,按年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总分和性别构成配对,用统计参数图第2版软件比较两组间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的差别.结果GD组较对照组在双侧尾状核、额下回、颞上回、额中回,右侧核外、额上回、舌回和左侧扣带回、中央前回等脑区局部葡萄糖代谢减低(均P<0.005).GD组无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增加的脑区.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存在基底节区、前额叶、颞叶和边缘系统的局部葡萄糖代谢下降.
作者:苏亮;施慎逊;管一晖;左传涛;张明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一、低分辨率电磁断层扫描术低分辨率电磁断层扫描术(low resolution electromagnetictomography,LORETA)是瑞士学者Pascual-Marqui于1994年提出的一种脑电信号溯源分析法[1].
作者:王继军;张明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我们对延边地区朝鲜族、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5-羟色胺2A受体(5-HT2a)-1438A/G多态性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光哲;金美子;金九淼;姜万奎;李胜福;许妍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以100 mg/L神经生长因子诱导大鼠PC12细胞7 d后,将细胞随机分为无血清组、氟哌啶醇组、利培酮组(氟哌啶醇组和利培酮组的浓度均分为10,20,40,60,80 μmol/L)和血清组,每组5孔.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用Hoechst33342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1)给予利培酮(20,40μmol/L)72 h后,细胞活性[(64.2±4.4)%,(60.8±3.9)%]高于无血清组[(48.0±2.8)%;P<0.01],而10 μmol/L、20 μmol/L、40 μmol/L、60 μmol/L、80 μmol/L各浓度氟哌啶醇组的细胞活性[分别为(31.8±3.9)、和(24.4±1.3)%、(14.3±2.6)%、(10.5±2.1)%和(4.1±1.4)%]均低于无血清组(P<0.01).(2)流式细胞仪检测,利培酮组的凋亡率[(34.6±2.8)%]低于无血清组[(50.7±3.1)%;LSD-t=-16.0,P<0.01],而氟哌啶醇组的凋亡率[(59.3±5.2)%]高于无血清组(LSD-t=8.6,P<0.01);血清组和利培酮组细胞滞留于G1期的比例[分别为(53.5±5.4)%和(71.1±3.7)%]低于无血清组[(81.2±3.0)%]和氟哌啶醇组[(82.1±5.7)%;P<0.01].(3)无血清组和氟哌啶醇组多见凋亡细胞,其中氟哌啶醇组更明显;而利培酮组偶见凋亡细胞,以核浓缩为主.结论利培酮对PC12细胞有抗凋亡作用,可能是其参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新钊;谭庆荣;王百忍;张瑞国;杨浩;刘晓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利培酮治疗Tourette综合征(TS)疗效的关键因素.方法对106例单用利培酮治疗(8周)的TS患者,采用标准评定工具的43个临床指标进行定量或半定量评估,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利培酮治疗TS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社会功能障碍[比值比(OR)值=1.340]、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基线总分高(OR=1.477)、阳性家族史(主要指父母两系三代中TS或其他神经精神疾病史;OR=24.316)、家庭周边环境污染(OR=2.433)、起病年龄小(OR=1.594)、家庭教育类型为非民主型(OR=1.972)、阳性既往史(指病前有脑肿瘤等器质性病史、脑外伤、抽搐、高热惊厥、昏迷、一氧化碳中毒、夜惊症或遗尿症等病史;OR=11.468)、病程长(OR=3.491)导致利培酮疗效差;经多因素分析,社会功能障碍(OR=32.258)、阳性家族史(OR=12.804)、阳性既往史(OR=6.459)、CBCL基线总分(OR=1.093)4个指标选入回归方程.结论中重度社会功能障碍、阳性家族史、阳性既往史、CBCL基线总分高是导致利培酮治疗TS疗效差的关键因素.
作者:崔永华;郑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抑郁症和自杀观念的流行情况及其与日常生活能力改变的关联.方法对28例HIV阳性者及23例HIV阴性者,用复合性国际诊断用检查提纲中文版调查抑郁症的总发生率和自杀史,用贝克抑郁问卷(BDI)评估当前抑郁障碍及自杀风险的严重程度,用日常生活能力问卷(ADL)评估HIV感染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结果(1)HIV阳性组和HIV阴性组中分别有22例(79%)和1例(4%)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P<0.001);HIV阳性组BDI总分[(22.4±12.7)分]高于HIV阴性组[(6.6±7.8)分;P<0.001].(2)HIV阳性组和HIV阴性组中分别有18例(64%)和2例(9%)有过自杀观念.(3)HIV阳性组ADL总分[(17.1±5.2)分]高于HIV阴性组[(14.0±0.0)分;P<0.001].(4)BDI与HIV状况的交互作用是有显著贡献(F=23.95,P<0.001)的自变量,抑郁障碍与HIV状况的相互作用是有意义(F=13.29,P=0.001)的预测因子.结论HIV感染的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生率及自杀风险均较高,抑郁的严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受损有显著相关性.
作者:于欣;石川;金华;J.Hampton Atkinson;Robeft Heaton;Thomas Marcotte;Corinna Young;Joseph Sadek;吴尊友;Igor Grant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随着我国审判工作方式的重大改革,即由职权式诉讼模式转变为控辩式诉讼庭审模式.这种转变就使鉴定人出庭对鉴定结论进行质证成为庭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韩臣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浆P物质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对32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应用帕罗西汀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P物质含量;同时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8项,HAMA)评定症状严重程度,以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以32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结果抑郁症组患者治疗前血浆P物质水平[(51±13)ng/L]明显高于对照组[(43±1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治疗后血浆P物质水平[(44±10)ng/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后血浆P物质的变化与HAMD总分值的减分率呈显著正相关(rs=0.826,P=0.000).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血浆P物质存在异常,动态观察血浆P物质水平变化可能有助于判断疗效.
作者:杨斌;王有德;张兰;叶兰仙;张玉堂;刘建斌;陈雪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患者和健康成年人听觉感觉门控电位P50的特点.方法采用听觉条件(S1)-测试刺激(S2)范式对5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108名健康成年人(正常对照组)进行P50检测,评定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结果(1)在Cz、Fz和Pz脑区,正常对照组S1所诱发的P50波(S1-P50)潜伏期与S2所诱发的P50波(S2-P50)潜伏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2-P50波幅[分别为(2.2±1.4)μV,(2.3±1.5)μV,(2.1±1.4)μV]低于S1-P50波幅[分别为(5.6±3.3)μV,(5.6±3.9)μV,(4.9±2.8)μV;P<0.01];S2/S1比值、S1-S2差值和100(1-S2/S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在Cz、Fz和Pz脑区的S1-P50波幅低(Pz:Z=-2.030,P=0.042,余P<0.01),S2-P50波幅高;S2/S1比值高,S1-S2差值小,100(1-S2/S1)值低(P均<0.01).(3)患者组的S2/S1比值、S1-S2差值和100(1-S2/S1)值与PANSS总分[(138.49±15.30)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觉门控功能有异常,能通过感觉门控电位P50定量表达.
作者:王红星;张明岛;陈兴时;楼翡璎;梁建华;陈冲;史天涛;吕秋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为了探讨精神科临床猝死的规律,对本院住院患者发生的猝死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象为1985年1月至2005年4月在本院发生的符合猝死诊断标准(从发病到死亡24 h以内,亦无可做出其他死亡诊断的依据[1])的住院病例,依据医院病案室死亡登记,共44例.
作者:石立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文拉法辛合并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入院顺序分层随机法,将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文拉法辛+氯丙嗪)和对照组(氯丙嗪+安慰剂).在治疗前、治疗第4,8,12周末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减分率、阴性因子分减分率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末,研究组PANSS总分减分率为(30.2±7.3)%,阴性因子分减分率为(29.3±2.1)%;对照组分别为(14.7±2.1)%,(2.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阴性因子各项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6%)低于对照组(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文拉法辛治疗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协同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可增加疗效.
作者:孙群星;尤海峰;王秀丽;刘勇;李素华;徐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从未用过药的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患者的重要白质及部分灰质区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显像(DTI)的特点.方法选取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及9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患者组相配对的健康者,应用DTI成像技术检测脑额颞交界处、内囊等白质区和颞中回灰质、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等灰质区的各向异性(FA)、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双侧海马体积.结果患者组及对照组组内左右两侧兴趣区FA值及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与对照组各感兴趣区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组颞中回灰质(8.655×10-9)、中央前回(7.816×10-9)、中央后回(7.855×10-9)ADC值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428×10-9,6.921 ×10-9,7.013×10-9;P=0.049,0.009,0.005);两组内及组间双侧海马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者DTI参数之间没有明显区别.
作者:赵若瑶;许秀峰;杨建中;田伟;包颜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文拉法辛缓释剂(商品名:怡诺思)治疗抑郁症16周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开放性多中心研究方法,对35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住院或门诊患者,进行可变剂量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共1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8,12和16周末评定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及药物疗效,记录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321例完成16周治疗.(1)从治疗第2周末至第16周末,HAMD17总分和各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基线和第16周末的HAMD17总分分别为(28.0±7.9)分和(4.2±3.9)分;P<0.001].治疗第16周末,HAMD17总分减分率达85%,216例(67.3%)患者达到临床治愈(HAMD17总分≤7分),315例达到治疗有效,有效率(HAMD17减分率≥50%的例数占所完成研究例数的比例)为98.1%.(2)反复发作者的药物剂量自第2~16周均明显高于单次发作者(P<0.05),病程<1年的患者其疗效[抑郁因子分为(1.72±1.91)分]优于病程≥1年的患者[(2.00±2.26)分;P<0.05].(3)73例(20.8%)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多为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反应,如头晕,多汗和恶心等.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无明显改变.结论文拉法辛缓释剂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适合长期治疗以预防抑郁症的复发.
作者:司天梅;舒良;吉中孚;李惠春;陶明;唐永怡;李晓光;季建林;史以玉;王崇顺;梅其一;欧红霞;翁正;王铭;端义扬;秦晓霞;金雪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探讨系统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对象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16~60岁;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70分;无严重躯体疾病;有1名健康照料者与患者同住;患者及其家属愿意配合.
作者:张明廉;袁国桢;姚建军;倪素琴;张霞;安宝富;周德祥;包召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