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光;李虎庆;张维兵;张泽立;张加初
脑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发病率为0.4% ~0.6%[1-3].占中枢系统血管病的10% ~ 15%[2].临床表现包括癫痫,头痛和神经功能缺损,很少发生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脑积水以及致死性的大出血[4-7].自发性反复多次出血是其基本特征,手术切除是海绵状血管畸形的首选治疗方法[4,8].但大多数海绵状血管畸形体积小且位置深,术中定位困难,因此,高精度的定位对切除海绵状血管畸形十分重要.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无框神经导航辅助的显微手术切除幕上脑深部的小的海绵状血管畸形16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宇;游潮;刘翼;李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近年来越来越多颅内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但对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大直径≤3 mm)的血管内治疗仍存在挑战.本文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3月我科采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37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占同期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11.3%(37/326),现报告如下.
作者:赖湘;叶敏;谢锋;张文波;陈纪欢;刘晓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烟雾病(MMD)为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颈内动脉末端进行性狭窄直至闭塞,从而在颅底形成代偿性增生扩张的烟雾状血管,这些异常的血管除部分为新生的血管外,多为脑底扩张增粗的穿支血管,同时颈外系统也逐渐进行颅内代偿形成交通[1-3].
作者:刘海玉;王宏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术前模拟翼点入路3D-DSA图像对开颅夹闭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以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并且行开颅夹闭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行目标血管旋转造影,数据进行重建,并旋转重建图像至模拟翼点入路.观察并测量模拟翼点入路3D-DSA图像的相关信息和数据,指导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观察和测量开颅手术过程中相关信息和数据,将两者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模拟翼点入路3D-DSA图像测量数据与开颅手术过程中测量的数据相符.术前对于动脉瘤夹选择的预估亦与术中实际情况高度相符.结论 通过术前旋转3D-DSA重建图像至模拟翼点入路体位,可使手术者获得大量信息,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华;马江红;陈谦学;胡秋善;夏军勇;魏恒;邹志鹏;张化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 男,39岁.因头痛半年,加重伴右上肢无力感1个月入院.查体:神志清楚,颅神经阴性,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啰音,右上肢远端肌力Ⅳ级,腱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患者10年期前左下肢皮下肿物手术,5年前左下肢肿物复发,再次手术切除,2次均未行病理检查.头部CT示左侧额后部高密度灶,CT值52 Hu,周围低密度水中带(图1a),骨窗像颅骨无异常改变;颅脑MRI:左侧额叶不规则团块状等长T1长T2信号,病灶明显强化(图1b),周围弯曲的条索状流空血管影,周围无强化水肿区;SPECT-CT全身骨骼显像未见明显异常;胸部X-线双肺多发结节,胸部CT双肺内多发结节(图1c).
作者:王明光;孟凡国;孙爱刚;郇林春;李金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脑囊虫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然而,椎管内囊虫却非常少见,约占脑囊虫的1.2%~5.8%[1-2].根据囊虫的位置,椎管内囊虫可以分为髓内囊虫、蛛网膜下腔囊虫和硬脊膜外囊虫,其中髓内囊虫更为罕见,迄今为止国内外仅有53例文献报道.本文报告了1例T4~5水平髓内囊虫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脊髓囊虫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旨在提高对髓内囊虫的认识.
作者:左程;李毅平;邬巍;鲁质成;王长坤;綦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是颅内较为常见的胶质瘤类型,约占胶质瘤发病率的4% ~ 15%[1].组织病理学类型包括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cytoma,OD)以及间变性少突胶质瘤(anaplastic oligodendrocytoma,AOD),与同级别的星形细胞肿瘤以及混合型肿瘤相比,具有显著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及更佳的预后[2-3],然而具体机制不明.蛋白组学通过高通量研究方法对蛋白质及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研究,有可能发现与胶质瘤相关的特异性分子及病理学机制,揭示隐藏于临床现象之后的肿瘤生物学特性.自2002年Hanash等[4]对胶质瘤蛋白组学进行报道以来,研究者通过不同的组织来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作者:张鹏;孙伟;张扬;田永吉;张力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随着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的日臻成熟及显微器械的不断改进,动脉瘤手术入路不仅要有良好的手术视野暴露、充足的操作空间,以便于顺利夹闭动脉瘤和控制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更须将微创化手术理念贯穿其治疗的各个环节,大限度的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目前对于前循环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手术入路主要有传统翼点入路[2]、眉弓锁孔入路[3]等,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夹闭60例破裂急性期65个动脉瘤,旨在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在前循环动脉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手术中的应用和操作技巧.
作者:朱巍巍;王中;季骋远;周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从病灶检出及血管构筑显示方面探讨320排CT四维CT血管造影(4D-CTA)在脑动静脉畸形(CAVM)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可疑CAVM患者行4D-CTA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种成像方法所示畸形血管团位置、数目、大小及供血动脉来源、引流静脉深浅、数目方面的差异.结果 20例患者经4D-CTA诊断为CAVM,其中1例经DSA证实为脑动静脉瘘(CAVF);4D-CTA对畸形血管团位置、数目、大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显示与DSA所示一致性良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D-CTA能实现颅内血流状态的无创性动态显示,在CAVM的诊断及治疗策略制定上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英俊;出良钊;余晖;沈桂权;汪春红;文伟;高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对125例婴儿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临床数据分析,评价其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并有效随访的婴儿脂肪瘤型脊髓拴系125例,患者术前均行神经系统、MRI、残余尿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术中在电生理监测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疗效评估分为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近期疗效根据Hoffman功能性分级、Kirollos术中松解分级和并发症评估,远期疗效根据临床表现、MRI、膀胱残余尿和神经电生理结果进行评估.统计学通过SPSS16.0分析处理数据.结果 近期随访:按Kirollos术中松解分级评定方法:108例(86.4%)达到Ⅰ级,13例(10.4%)达到Ⅱ级,4例(3.2%)为Ⅲ级;发生并发症14例,占11.2%.远期随访:根据Hoffman功能性分级:术后无症状组、轻度症状组症状组在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在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残余尿检查在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检查未发现脂肪瘤复发病例;神经电生理检查在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儿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显微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提高手术安全性.
作者:孙振兴;段虹宇;萧凯;周荣凇;宋亚玲;张书生;赵胜男;左焕琮;崔志强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我们于2011年5月至2014年4月共行7例急性期前额骨凹陷性、粉碎性骨折整复、前颅底重建、脑脊液漏修补术,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组内共7例,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6岁.男5例,女2例.车祸6例,坠落伤1例.神清5例,昏迷2例.合并前额部开放性创口4例,合并视神经损伤2例,合并脑脊液鼻漏7例.
作者:洪勇;武焕颖;张海军;乔建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Flt-1基因对BT325胶质瘤细胞VEGF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提取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Flt-1基因片段,基因重组技术将Flt-1基因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中,双酶切及DNA测序鉴定pEGFP-C1-Flt-1重组质粒.pEGFP-C1-Flt-1重组质粒转染BT325胶质瘤细胞,转染后72h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RT-PCR方法证实从人脐静脉血内皮细胞中成功获得1 384 bp Flt-1基因片段;经双酶切分析和DNA测序鉴定表明重组质粒pEGFP-C1-Flt-1构建成功;ELISA检测发现,BT325细胞被转染后72 h VEGF含量转染组为(56.3±41.2) pg/ml,空载体转染组为(95.5±35.3) pg/ml(P<0.05);MTT法检测发现,转染组和空载体转染组的生存率分别为(42.6±3.7)%和(92.8±6.6)%(P<0.05).结论 Flt-1基因可抑制BT325细胞VEGF的蛋白表达,抑制细胞增殖.
作者:张鹏飞;周建华;周婉琦;张亚卓;王红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对运动区胶质瘤患者实施术中唤醒配合中央沟定位胶质瘤切除术,初步探讨该技术对运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56例运动区附近胶质瘤患者进行喉罩插管、全麻下无头皮夹快速开颅、术中唤醒,通过皮质诱发电位进行中央沟定位,在保护脑功能的同时大程度切除肿瘤,后在唤醒状态或全麻下快速关颅.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4例患者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5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加重或改善.肿瘤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20例,大部分切除7例.无出血、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均无痛苦回忆.结论 唤醒状态配合神经电生理监测中央沟定位切除运动区胶质瘤,能够在保护患者脑功能的前提下大程度地切除肿瘤,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张鑫;徐淑军;马翔宇;李卫国;张文华;王新宇;李新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硬脑膜外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主要成分多为血凝块和血液[1],罕见以脑脊液为主要成分者.我科共收治以液体成分为主的急性硬膜外血肿2例,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1 男,18岁.因头部外伤后头痛1h而入院,坠落伤.查体:左枕部可见皮肤挫伤,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颅脑CT示:急性硬膜外血肿(图1a),中线位置居中,给予常规处理.入院3h复查颅脑CT示:急性硬膜外血肿扩大,以液体成分为主,可见液平(图1b),中线结构居中.入院19 h复查颅脑CT示:急性硬膜外血肿缩小,液体成分消失(图1c),继续给予保守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痊愈出院.
作者:岳修臣;李耀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前,国内神经内镜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技术日益成熟[1-2].辽宁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12月至2011年10月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手术切除142例垂体腺瘤,手术效果满意,现总结其手术经验和技巧如下.
作者:朴浩哲;姚冰;张烨;孙佩欣;隋锐;陈一;郭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一、前言1966年Jannetta首创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脑神经疾患,其理论基础是在小脑脑桥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责任血管压迫不同脑神经根进/出脑干区(root entry/exit zoon,REZ)可导致相应症候群,即神经血管压迫(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NVC)综合征,MVD则通过将责任血管推移离开REZ而达到治疗目的.MVD因其安全性、有效性而迅速在临床推广,并于1985年前后引入中国.自MVD创立以来,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功能神经外科领域治疗效果好的MVD,在我国却仍未普及,发展还存在地区间很大的不均衡性,治疗水平亟待提高.中国人口基数巨大,有众多脑神经疾患患者等待救治.MVD作为精细程度极高的一类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其规范化操作技术仍有待于进一步推广,以期尽量提高手术有效率、避免发生让患者难以接受的严重并发症.基于以上原因,组织国内MVD治疗脑神经疾患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讨论撰写专家共识,对于提高我国MVD整体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北京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疾患协作组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致癫痫患者的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4例DNT患者的经验,术前常规通过MRI及视频脑电图(VEEG)等检查对肿瘤及致痫灶进行评估,术中行皮层脑电监测(EcoG)对致痫灶定位,手术方式:肿瘤病灶加致痫灶切除.结果 14例患者肿瘤均得到全切,手术后病理证实为DNT,未行放疗和化疗,无肿瘤复发及恶性转化.10例患者术后癫痫发作得到完全控制(Engel Ⅰ级),4例患者术后稀少发作(EngelⅡ级).结论 DNT是低级别神经元~胶质细胞肿瘤,常见于青少年,多伴药物难治性癫痫,除切除肿瘤外,积极处理肿瘤外致痫灶可以很好地控制癫痫.
作者:徐建堃;单永治;朴月善;樊晓彤;安阳;赵永瑞;赵国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海绵状血管畸形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属于先天性血管畸形的一种,主要累及大脑半球、小脑、脑干和脊髓等部位,发生在椎管内硬膜外的海绵状血管畸形非常少见,占椎管内血管病变的5%~12%[1].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腰椎管内单纯型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鹏;蔡利;刘汉东;李锋;周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究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Ms)与动静脉畸形(AVMs)的结构差异和对于放射外科治疗反应的不同.方法 实验样本共33例,包括放射外科治疗后的CMs 3例,放射外科治疗后的AVMs 3例,未经照射的CMs 6例,未经照射的AVMs 17例和健康对照4例.取材后立即处理,并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5组间的超微结构差异.结果 CMs显示管腔直径与血管壁的厚度较大而且缺乏内皮下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CMs放射外科治疗后形成部分蛋白质凝块(管腔的19% ~22%),在放射治疗后长达6年后也未出现完整的血管闭塞.AVMs观察到由纤维蛋白血栓组成永久性的血栓,使血管完整的闭塞(管腔的91% ~ 98%).照射诱导病灶周围的脑组织发生神经元丢失和神经原纤维变性.结论 CMs与AVMs的血管结构及细胞成分的不同导致它们对放射外科治疗的反应不同.
作者:侯宇希;胡志强;苏海洋;申俊峰;杨敏;屠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患者 男,37岁.主因发现肢端肥大5年,头痛1年余入院.患者于5年前发现其手脚增大、口鼻增大,颧弓突出,皮肤变粗躁,1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头痛,呈间断性发作,以左侧较明显,发作时无明显的时间规律,并逐渐出现性功能减退.1年来头痛无明显缓解,当地医院行MRI示鞍区占位,垂体微腺瘤可能;生长激素升高.
作者:赵建伟;吉宏明;胡昌辰;李荔荣;任少华;李军伟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