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颞-枕叶交界区癫痫的致痫区定位研究

吴英;陈述花;张玮;刘兴洲;栾国明

关键词:癫痫, 颞叶, 枕叶, 脑电描记术
摘要:目的 探讨颞-枕叶交界区癫痫的脑电图、电临床症状学特点及其在致痫区定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7例怀疑颞-枕叶交界区癫痫的患者,进行了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根据电生理及头颅MRI结果,进行术前评估及颞-枕叶交界区病灶切除,随访1年.结果 (1)发作起始的症状和体征:所有患者无论病史和监测中均无初级视幻觉,7例中2例有视错觉或复杂视幻觉;快速眨眼(有或无发作先兆)做为发作起始的体征见于6例患者中;(2)头皮脑电图间歇期癫痫样放电位于双侧4例,同侧颞-枕区2例,同侧颞区1例;头皮脑电图发作期7例中5例发作起始表现为弥漫性放电,无侧向性,1例位于同侧后头部,1例为同侧颞区;(3)手术及预后:7例患者中5例行颞-枕交界区病灶切除术,2例术后完全无发作,1例术后有偶发先兆,2例患者术后发作未减少;另外2例未接受外科治疗.结论 发作起始期先兆症状学可为颞-枕叶交界区癫痫致痫区定位诊断提供重要线索,而头皮脑电图间歇期和发作期癫痫放电对颞-枕叶交界区癫痫致痫区定位只能提供参考线索.正确和充分的颅内电极(特别是深部电极)置入并记录发作期颅内电极脑电图改变,对发作起始区的定位诊断可能提供更重要的资料.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癫痫的靶点选择

    癫痫是一种严重困扰着人类身心健康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据WHO统计,世界上约有5 000万癫痫患者.尽管癫痫药物不断改进,但仍有20%~ 30%的患者难以通过药物控制癫痫发作.外科切除性手术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手段,但切除性手术仅对致痫灶明确的患者有效,而对于无法进行手术或手术失败的患者,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手段[1-2].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一种微创、可逆、可调控的神经外科疗法,广泛应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而且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DBS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癫痫治疗方法[3-5].DBS治疗癫痫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不同的学者应用不同的靶点和不同的参数进行了许多探索,对何种癫痫类型选择何种靶点尚未达成共识.

    作者:张檀;刘崇;张建国;孟凡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脑部小病灶继发癫痫的外科治疗

    脑部小病灶是指直径小于3 cm的脑部病变[1],可以造成难治性继发性癫痫,需要外科治疗[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2004年5月至2011年5月手术治疗13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9例,女4例.年龄8 ~53岁,平均30.6岁.癫痫病史2-31年,平均7.8年.发作次数1次/2个月~12次/d.术前服用抗癫痫药物1~4种.发作形式为复杂部分性发作1例,部分性继发全面性发作12例(其中癫痫持续状态1例).既往有2002年左眉内侧被牧羊鞭击伤1例.

    作者:李津生;阿不都克尤木;陈浩;薛少杰;阿里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致痫性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患者的PET-CT与MRI研究

    目的 研究致痫性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FCD)的PET-CT与MRI检查特点,评价其在癫痫外科术前致痫灶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珠江医院神经外科癫痫病灶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FCD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中39例资料完整患者的病灶分布、病理亚型、MRI及PET-CT影像特点、预后等指标,分析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本组MRI阳性31例,主要表现为灰白质交界不清、局部皮层增厚和形态异常、T2WI与Flair 像上白质信号增高等特点.其中T2、Flair高信号在FCDⅡb型非常常见,而FCD Ⅰ型则鲜有表现.PET-CT病灶阳性表现36例,略高于MRI阳性率.按照Engel预后分级法,本组Ⅰ级74%(29/39),Ⅱ级18% (7/39),Ⅲ级5% (2/39),Ⅳ级3%(1/39).结论 在致痫性FCD病例中,MRI主要表现为灰白质交界不清、局部皮层增厚和形态异常、T2WI与Flair像上白质信号增高等特点.PET-CT检查可提高单纯MRI检查的准确性.

    作者:郭燕舞;张世忠;柯以铨;张新伟;张旺明;薛杉;谢韬;周谷兰;张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儿童部分性癫痫切除性手术长期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儿童部分性癫痫手术治疗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09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切除性手术治疗的278例6~ 14岁的部分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1年(1FU)、3年(3FU)和5年(5FU)癫痫控制情况,1FU时智商和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比较癫痫发作形式、术前年龄、智商和手术方式等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 1FU、3FU和5FU时癫痫无发作率为82.0% (228/278)、76.0%(130/171)和67.3% (72/107),其中病程≤5年和局限性病理灶对癫痫控制有明显影响.智商和生活质量术后1年复查完成223例,总智商改善93例(41.7%),其中以术后无癫痫发作、术前低智商和病程≤5年者改善明显.生活质量术后改善141例(63.2%),其中以联合胼胝体切开术和智商低者改善明显.结论 手术可使合理选择的儿童部分性癫痫患者,癫痫发作得以控制、长期认知得到改善,有局限性病理灶和早期手术对提高手术疗效有利.

    作者:梁爽爽;梁树立;于晓曼;张绍辉;张军臣;胡晓红;蒋虹;王晓朋;张志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脐带源与骨髓源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比较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和急慢性排斥反应.方法 选取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3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16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16只和PBS组8只.采用脊髓半切手术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进行HUCMSCs移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行大鼠BMSCs移植,对PBS组移植同等剂量的PBS.通过BBB评分对各组动物的术后恢复进行评估比较.用ELISA法测定移植后3组动物不同时间点(移植后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血中IL-2及IL-10的水平,并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移植局部病理切片CD3+细胞浸润的情况.结果 在移植后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检测到干细胞移植组各个时间点大鼠静脉血中IL-2水平较PBS组明显升高,而IL-10水平较PBS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在移植后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大鼠静脉血中IL-2水平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明显升高,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急性期(细胞移植后l周)移植局部均有大量CD3+细胞浸润.而移植的慢性期(细胞移植后3个月)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仍存在大量CD3+细胞浸润,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体干细胞细胞移植后可发生急、慢性免疫排斥反应.HUCMSCs较大鼠BMSCs有更低的免疫源性,更利于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

    作者:陆士奇;孙海伟;刘励军;张洪高;郭凌川;惠国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的技术要点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lumboperitoneal shunt,LPS)是脑积水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与脑室-腹腔分流术相比,具有不穿刺脑室、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近来,其专用分流管已引进国内.作者在LPS手术方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与同道分享.1.手术要点:(1)术前影像学检查:术前应常规行头颅CT和(或)MRI,以明确诊断;行颈椎MRI检查,排除小脑扁桃体下疝;行腰椎MRI检查,排除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等可能影响腰大池置管的疾病.(2)术前应行腰穿检查:判断腰大池穿刺、置管的难易程度;并判断颅内和椎管内蛛网膜下腔是否通畅;行脑脊液引流测试,预判分流的效果;留取CSF行常规和生化检查,排除颅内感染.(3)体位:患者侧卧位,右利手术者宜将患者左侧卧位.

    作者:马驰原;王汉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CT、MRI鉴别诊断

    目的 研究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与脑膜瘤CT、MRI影像特征的差别.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PC16例及脑膜瘤45例.术前均经MRI常规序列平扫、弥散加权(DWI)扫描、增强扫描及CT平扫.对两组肿瘤的CT、MRI表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在两者之间,肿瘤外形(x2=22.895)、瘤内坏死囊坏死信号(x2=15.959)、瘤内血管流空信号(x2=8.058)、肿瘤明显强化(x2=7.942)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近颅骨无增生(x2=4.821)及DWI等低信号(x2=5.272)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膜尾征(x2=3.816)、瘤内钙化(x2=0.499)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C与脑膜瘤的CT、MRI表现各有特点,通过征象对比分析,有助于提高两者的CT、MRI诊断水平,并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作者:潘锋;顾晓丽;祝跃明;沈健;黄小燕;周林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一例并文献复习

    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动脉瘤样畸形的分类方法甚多,主要包括先天性Galen静脉瘤和继发性动脉瘤样扩张,约占颅内血管畸形的1%,常合并脑发育异常和(或)脑积水等神经功能损害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有较高致残率和病死率[1].本文报道1例通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病例报告患儿男,18个月.主因头颅增大,不能行走6个月入院.患者于1周岁后家属发现患儿仍不能独立行走,而且头颅直径远较同龄儿童大,观察数月上述情况无改善.查体:神清,语言正常,双瞳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头围54 cm,颈软;双上肢活动好,肌力V级,双下肢肌力Ⅲ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李志强;杨军;石祥恩;马顺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经胼胝体侧脑室入路丘脑胶质瘤切除术

    作者在经额叶侧脑室切除丘脑肿瘤的基础上,自2009年12月至201 1年11月起,采用经胼胝体侧脑室入路切除丘脑胶质瘤8例,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14 ~ 37岁,平均23.5岁.临床表现:头痛,呕吐4例,一侧肢体麻木不适1例,癫痫全身性发作1例,记忆减退及昏睡1例,一侧肢体轻偏瘫1例.2.影像学检查:均行头颅CT和MRI检查.肿瘤位于左侧丘脑5例,右侧3例.本组肿瘤主体均突向侧脑室,大长径6.6 cm,小3.5 cm,8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脑积水.

    作者:张义;庄冬晓;花玮;赵卫东;李文纲;蒋为众;黄山;伍碧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改良经颅眶上外侧壁入路治疗眶尖区肿瘤

    目的 探讨改良经颅眶上外侧壁入路治疗眶尖区肿瘤的手术指证、入路选择和显微外科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颅开眶治疗的眶尖区肿瘤55例,采用改良经颅眶上外侧壁开眶入路,其中以眶-翼点为主39例,联合眶-额、眶-颧、颧-翼点入路16例.术后常规复查增强MRI,并进行密切随访.结果 肿瘤全切除38例(69.1%),次全切除7例(12.7%),大部或部分切除7例(12.7%),活检3例(5.5%).术后视功能良好45例(81.8%),存在动眼神经和视神经损伤者9例(16.4%),偏瘫l例(1.8%).结论 经颅眶上外侧壁开眶结合显微技巧可较好治疗眶尖区肿瘤;合适的角度开眶可大限度切除眶尖区肿瘤和保护神经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创伤.

    作者:陈菊祥;严勇;王潇文;谢天浩;徐涛;周劲旭;秦荣;张晨冉;张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三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PMM)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3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的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结果 2例肿瘤位于椎管内,1例位于小脑脑桥角.肿瘤外观呈黑色,部分肿瘤包膜完整.光镜下见瘤细胞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而成,细胞无明显异型,核仁明显.大部分瘤细胞质内含有大量黑色素颗粒.例1、例3肿瘤核分裂像无或偶见(0~1个/10 HPF),例2核分裂像较多(2~3个/10 HPF).免疫表型HMB45、MelanA和S-100蛋白呈阳性表达.例1、例2肿瘤完全切除,例3部分切除,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原发性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病理学特征,可局部复发或发生恶变,需要与原发或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黑色素性脑膜瘤及黑色素性神经鞘瘤进行鉴别.

    作者:崔华娟;王卓才;王炜;赖日权;彭大云;陈敬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辛伐他汀抑制海人酸模型大鼠癫痫发作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Sim)抑制海人酸(KA)诱导的大鼠抽搐发作向颞叶癫痫(TLE)发展的长期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健康对照组、盐水治疗癫痫组、Sim治疗癫痫组.KA诱导癫痫半小时后,Sim灌胃.(1)大鼠抽搐后3d评估了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水平变化.(2)在4-6个月观察海马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死亡、苔状纤维发芽(MFS)和大鼠癫痫发作情况.结果 Sim降低了TNF-α、IL-1β水平,减轻了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元死亡,并抑制了海马MFS和癫痫发作.结论 Sim具有抑制KA诱导的大鼠急性抽搐发作向TLE发展的效能.

    作者:谢春成;沈红;浦松;刘利;林志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无创颅内压监测在早期预警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扩大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无创颅内压(NICP)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后血肿扩大早期预警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应用NICP监测技术前瞻性地对158例HICH病例进行动态监护,经颅脑CT证实后分为血肿扩大(HE)组和血肿稳定(HS)组,并对两组NICP、脑灌注压(CPP)、血肿侧与健侧NICP的差值(D值)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全组符合血肿扩大诊断59例(37.3%),其中91.5%的病例发生于起病12 h以内;同时,HE组NICP及D值较入院首测均显著增高(P=0.001和0.000),而CPP以及HS组NICP、CPP及D值则均与入院首测无显著改变(P>0.05);对D值≥1.3 mm Hg的病例数分析,入院首测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3),而血肿扩大或24h后复测HE组为51例(86.4%),较HS组的7例显著增多(P=0.000);GOS评分HE组的良好率显著低于HS组(P=0.000),而植物生存及病死率则显著增高(P=0.005和0.036),但两组中残及重残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604和0.256).结论 NICP因其无创、可连续监测的优点可能成为早期预警HICH后血肿再扩大的有效监测手段;而以D值作为观察指标时,这种预警可更为早期和敏感.

    作者:邹志浩;张世忠;张文德;吴勤奋;殷捷;王建江;郑玺;莫拉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Nrf2-ARE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Nrf2-ARE在创伤性脑损伤后动态表达和分布情况,探讨其意义.方法 制作大鼠脑损伤模型,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脑损伤后1、6、12、24、48和72 h损伤侧脑皮层Nrf2-mRNA及蛋白的变化,应用免疫荧光观察Nrf2在损伤侧皮层中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 TBI组术后各时间点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其Nrf2的蛋白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免疫荧光显示:假手术组中,Nrf2在正常脑组织中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胞质中有少量表达;损伤后,Nrf2在损伤侧皮质中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胞核和胞质中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Nrf2在TBI早期即可被激活,提示Nrf2-ARE通路可能参与了TBI后内源性应激防御机制.

    作者:郑海燕;洪远;陈高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神经调控治疗难治性癫痫

    癫痫是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超过50%的难治性癫痫患者,由于致痫灶散在或不能精确定位,或癫痫灶位于功能区等原因,不适合接受切除性手术治疗,成为神经调控技术服务的对象[1].神经调控技术指在神经科学层面,用电或化学的方式,通过改变神经系统功能或状态而获得治疗效果的治疗模式.目前在治疗癫痫方面,神经调控治疗主要是依靠电刺激的方式实现:通过电刺激改变癫痫样放电区域的神经电活动,或者通过对癫痫相关的神经网络中重要节点进行电刺激,刺激再通过神经网络扩大传导,引起相应区域电活动的改变,从而抑制癫痫发作[2].根据治疗的目标区域可分为周围神经刺激与中枢神经刺激两种模式.

    作者:鲍民;栾国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颞-枕叶交界区癫痫的致痫区定位研究

    目的 探讨颞-枕叶交界区癫痫的脑电图、电临床症状学特点及其在致痫区定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7例怀疑颞-枕叶交界区癫痫的患者,进行了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根据电生理及头颅MRI结果,进行术前评估及颞-枕叶交界区病灶切除,随访1年.结果 (1)发作起始的症状和体征:所有患者无论病史和监测中均无初级视幻觉,7例中2例有视错觉或复杂视幻觉;快速眨眼(有或无发作先兆)做为发作起始的体征见于6例患者中;(2)头皮脑电图间歇期癫痫样放电位于双侧4例,同侧颞-枕区2例,同侧颞区1例;头皮脑电图发作期7例中5例发作起始表现为弥漫性放电,无侧向性,1例位于同侧后头部,1例为同侧颞区;(3)手术及预后:7例患者中5例行颞-枕交界区病灶切除术,2例术后完全无发作,1例术后有偶发先兆,2例患者术后发作未减少;另外2例未接受外科治疗.结论 发作起始期先兆症状学可为颞-枕叶交界区癫痫致痫区定位诊断提供重要线索,而头皮脑电图间歇期和发作期癫痫放电对颞-枕叶交界区癫痫致痫区定位只能提供参考线索.正确和充分的颅内电极(特别是深部电极)置入并记录发作期颅内电极脑电图改变,对发作起始区的定位诊断可能提供更重要的资料.

    作者:吴英;陈述花;张玮;刘兴洲;栾国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脑结核瘤的临床治疗体会

    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于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治疗脑结核瘤患者1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3 ~ 32岁.发病部位:额顶叶4例,幕下6例,脑干1例,鞍区1例.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并且出现发热,咳嗽,盗汗,消瘦等全身型结核中毒症状,合并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行走不稳,癫痫发作等症状,少数患者出现脑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2.辅助检查:均行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图1,2)以及术中快速冰冻与术后病理检查确诊.脑结核瘤的CT或MRI影像所见因病变的发展阶段而异.

    作者:吐尔地阿力木;阿不来提艾则孜;乃比江亚力坤;刘益滔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脑胶质瘤易感性与ERCC2基因第751号密码子多态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ERCC2基因第751密码子多态性和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提取ERCC2基因751密码子多态性与脑胶质瘤易感性的关系的数据,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数据,应用Meta分析技术的各个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合并OR值及95%可信区间,并行发表偏倚的评估.结果 本研究中共有5组符合条件的数据,病例组2 307例、对照组3 455例.Meta分析合并结果显示13181A等位基因能够降低高加索人脑胶质瘤的发病风险(P =0.02,OR =0.91; 95% CI0.84 ~0.98,Pheterogeneity=0.28).结论 ERCC2基因第751号密码子的多态性能够降低高加索人的脑胶质瘤的发病风险.

    作者:张新;祁震宇;王中;惠国桢;顾少华;谢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应答性电刺激治疗癫痫

    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它是以突然反复和短暂的运动、感觉、意识、行为、精神、自主神经等方面的障碍为特征的顽固性疾病,这些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部神经元过度放电所导致.我国约有800万~900万癫痫患者,患病率达0.7%[1].目前常见的癫痫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迷走神经刺激等治疗.对于不适合手术或者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通过电刺激治疗可能得到控制和减轻发作的效果.利用电刺激颅内其他靶点(如丘脑或致病区)治疗癫痫的研究也在积极地开展中,其中基于应答性电刺激原理开发的各类闭合环路刺激系统已经在动物模型和人类研究得到了有效的结果[2].本文就应答性电刺激治疗癫痫进行综述.

    作者:郑宇新;朱君明;郑筱祥;张建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经鼻扩大入路至前颅底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目的 探索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显露前颅底的可行性、手术适应证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分别运用直径4 mm,长度18 cm的0°、30°和45°硬质内镜(Karl Storz),在神经导航的引导下模拟手术过程,经双侧鼻腔采用经鼻扩大入路对尸头标本进行前颅底内镜解剖.定量测量各个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和显露面积.结果 尸头标本上测量在鸡冠基底部两侧眶内侧壁的距离为平均(34.1 ±4.2)mm,筛板中部两眶内侧壁的距离为(24.7±3.l)mm,两侧前筛动脉之间的距离为(26.8±3.4) mm,两侧后筛动脉之间的距离为(24.3±4.1)mm,前后筛动脉在眶内侧壁的距离为(17.9±2.7)mm.内镜下前颅底可显露的面积是(430.6±53.4) mm2.在磨除筛板骨质后剪开硬膜可见嗅神经、大脑前纵裂和额叶直回.结论 在神经导航辅助引导下,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至前颅底可提供宽广的手术视野,是处理前颅底病变的一种微侵袭方法.熟练的内镜技术、充分的内镜解剖知识和可靠的颅底重建是保障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清;鲁晓杰;严正村;王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