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诊断和治疗

武琛;余新光;孙正辉;崔志强;许百男;周定标

关键词:发育性静脉异常, 诊断, 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VA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1988年至2010年57例DVAs病例,分析总结头颅CT、MRI和DSA检查的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指征.结果 DVAs表现为癫痫、出血、肢体活动障碍和颜面部血管瘤等.其典型影像学特点为脑深部髓静脉扩张,呈放射状伞样排列,汇聚成粗大引流静脉,向表浅或深部引流.57例中,保守治疗42例,手术治疗15例.开颅手术中2例单纯切除DVAs,2例切除伴发的动静脉畸形,11例切除伴发的海绵状血管瘤.结论 DVAs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点,临床过程趋于良性,多数未出血的患者可予保守治疗,有颅内出血者多因伴发的海绵状血管瘤或动静脉畸形所致,可以手术切除,但应尽量保留粗大的 引流静脉.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内镜治疗孤立性第四脑室并梗阻性脑积水一例

    患者 女,8岁.因“间歇性头痛,伴呕吐、行走不稳4个月余,加重8d”就诊.头颅MRI提示孤立性第四脑室并梗阻性脑积水(图1a),脑脊液电影提示中脑导水管返流消失.临床诊断:孤立性第四脑室并梗阻性脑积水.行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中脑导水管成形术.术中见中脑导水管第三脑室开口处有隔膜封闭(图1b),用双极电灼隔膜与第四脑室贯通.术后症状消失,7d复查MRI示双侧脑室、第三和四脑室较术前缩小.脑脊液电影示中脑导水管返流恢复,痊愈出院.随访4个月,无异常不适.

    作者:黄生炫;单毅华;艾训平;熊云彪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血管外膜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一种颅内少见肿瘤,由于其具有复发及转移的趋势,近年来诸多国内外学者围绕着减少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对颅内HPC的治疗策略及预后因素做了深入研究,现综述如下.一、临床表现及病理中枢神经系统HPC与脑膜瘤不同源,HPC起源于毛细血管上的Zimmerman细胞[1],具有生物学侵袭性,可原位复发和远处转移.2007年WHO分级将HPC定义为WHOⅡ级,将间变型HPC定义为WHOⅢ级[2].

    作者:杨阳;吴震;张俊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VA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1988年至2010年57例DVAs病例,分析总结头颅CT、MRI和DSA检查的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指征.结果 DVAs表现为癫痫、出血、肢体活动障碍和颜面部血管瘤等.其典型影像学特点为脑深部髓静脉扩张,呈放射状伞样排列,汇聚成粗大引流静脉,向表浅或深部引流.57例中,保守治疗42例,手术治疗15例.开颅手术中2例单纯切除DVAs,2例切除伴发的动静脉畸形,11例切除伴发的海绵状血管瘤.结论 DVAs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点,临床过程趋于良性,多数未出血的患者可予保守治疗,有颅内出血者多因伴发的海绵状血管瘤或动静脉畸形所致,可以手术切除,但应尽量保留粗大的 引流静脉.

    作者:武琛;余新光;孙正辉;崔志强;许百男;周定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332例颅脑损伤临床特点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332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270例,女62例,其中哈萨克族213例,汉族119例;年龄4~93岁,10岁以下28例,10 ~ 19岁21例,20~29岁73例,30~39岁74例,40~49岁58例,50~59岁41例,60~69例19例,70岁以上18例.颅脑损伤主要外部因素有:骑马摔伤多见,占57%,主要是哈萨克族患者;摩托车摔伤其次,占36%;车祸,占5%;其他:高山坠落伤、殴打外伤、锐器或钝器刺伤或击伤、工地重物坠落伤、工具击伤、矿爆裂伤等.

    作者:夏依木拉提·夏依马尔旦;梅拉·哈万;阿依恒·曲库尔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经蝶窦入路是外科治疗垂体腺瘤的主要手术方式,脑膜炎是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如诊治不当,病死率很高.本文回顾性总结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1 150例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完整资料,对术后脑膜炎的诊疗要点及致病风险因素予以归纳总结.

    作者:韩波;曹晓昱;李智;刘东康;刘丕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类型及MRI表现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orsclersis,CAS)斑块的稳定性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因素[1-3].目前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虽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其致残率和致死率仍无明显降低.因此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逐渐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转向预防.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治疗方式[4-6],为进一步探讨CAS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提高手术预防卒中的效果,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对40例CAS狭窄患者行颈部动脉MRI检测和斑块组织病理学观察,分析CAS斑块的病理类型及MRI表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宏宇;许健;栾新平;木依提·阿不力米提;贾文霄;徐敬轩;杨岩;苑杨;杜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颞叶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继发于颞叶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癫痫的临床特点、癫痫灶定位方法、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24例因癫痫行外科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颞叶神经节细胞胶质瘤患者.结果 24例肿瘤均全切除,并在颅内脑电指导下对癫痫灶进行切除,其中4例行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17例行颞叶及海马切除,3例行包括病灶的颞叶皮层切除.随访1~4年,Engle Ⅰ级19例,Ⅱ级5例,病理检查均为节细胞胶质瘤WHO Ⅰ级,未进行放疗,随访肿瘤无复发.结论 颞叶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可位于颞叶的多个部位,边界不清,颅内脑电可明确癫痫灶切除范围和深度,指导对肿瘤及其周围致痫灶进行全切除,保证术后癫痫疗效.

    作者:林久銮;周文静;张光明;田宏;石岩芳;胡京霞;张玉琪;左焕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脑肿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概况

    近年来,深入研究发现脑肿瘤患者治疗前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心理损害,对其生活、工作、家庭和社会关系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临床医生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关注明显不足.本文就近年来脑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评定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1.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其表现:在不同的评定方法下,脑肿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以不尽相同.

    作者:余汉辉;周东;侯庆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垂体腺瘤伴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垂体腺瘤合并动脉瘤的病例,有研究认为其动脉瘤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也有研究认为这仅仅是偶然现象[1-2].随着影像学等诊断技术的进步,该疾病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对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策略等尚不清楚.本文报道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垂体腺瘤合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并复习文献探讨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策略.

    作者:周杰;黄昌仁;张海旺;邓华江;夏祥国;郭庆喜;龙然;陈礼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2013年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东方神经外科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由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办、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承办的2013年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术年会及由中日友好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东方神经外科高峰论坛于2013年11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九华山庄举行.

    作者:张黎;于炎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面肌痉挛延迟治愈现象临床研究

    目的 针对面肌痉挛患者在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的延迟治愈现象进行研究,以获得可信的参考数据来指导预后评估和决定再次手术的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300例具有延迟治愈现象的面肌痉挛患者资料,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延迟治愈时间平均129.0 d,中位数为50 d,95% CI(105.4,152.5)d.延迟治愈时间与年龄(P=0.045)、病程(P=0.029)呈正相关,与术后抽动减轻程度呈负相关(P<0.001).42.7%患者存在静止期,平均1.36 d,57.3%的患者静止期不超过24 h.结论 至少随访2年后再统计治愈率.如超过半年,面部肌肉抽动症状无缓解甚至持续加重;或已超过2年,面部仍有抽动者可考虑再次手术探查(症状明显缓解者除外);对于年龄较大且病史较长者,需要适当延长随访时间.

    作者:王晓松;陈国强;王林;郑佳平;郭宇鹏;梁晖;武晋廷;左焕琮;张建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椎管内非典型类癌一例

    患者男,44岁.以“反复腰部酸痛伴双下肢麻木、疼痛3年”入院.查体:腰椎活动稍受限,L4棘突压痛、叩击痛,双下肢麻木、疼痛、皮肤感觉对称、稍减退,各肌肌力、肌张力正常.MRI示:L4水平椎管内(硬膜下)偏右侧可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肿块影,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外缘见环状低信号改变,其直径约为1.7 cm,其内信号不均匀,增强后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相应的马尾神经呈明显受压改变.诊断:L4水平椎管内略偏右侧处占位性病变,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图1a).术中见肿物位于椎管(硬膜下)的右背侧,沿长轴游离生长,肿瘤质软,血供一般,边界清楚,大小1.5 cm ×1.5 cm×1.5 cm,自一条神经根长出,明显压迫其余神经根.病理(图1b):光镜示肿瘤细胞呈小梁状,菊形团排列,细胞核圆形,核染色质较细,核分裂可见(2个/10 HPF);免疫组化(图1c,d):上皮源性标记:CAM5.2(+);CK弱(+);EMA(-);神经内分泌标记:CD56(+);CgA(+);SYN弱(+);其他:CD99(+),S100部分阳性,GFAP(-);MIB-1LI5%,P53(+,4%).病理诊断:神经内分泌癌(非典型类癌、G2级).术后排除其他系统转移癌可能,考虑为肿瘤原发.

    作者:叶忠兴;林元相;王行富;吴赞艺;王丰;吴仰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欧洲诊疗建议解读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SEGA)是一种脑部肿瘤,在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10% ~ 15%,发病年龄大多在20岁之前[1-2].目前临床上对TSC合并SEGA的诊断和监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虽然早期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但对于肿瘤较大、出现颅内高压症状的患者,存在较高的手术并发症和术后肿瘤复发的风险.近有临床研究证实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抑制剂可以缩小TSC相关的SEGA病灶,为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3].

    作者:姜涛;葛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单侧入路治疗急性期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一期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单侧入路一期手术夹闭急性期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18例38个颅内多发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18例均采取急性期一侧入路一期手术夹闭多发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38个动脉瘤均在急性期行一侧入路一期手术夹闭.术后恢复良好14例,轻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植物生存l例,无死亡病例.18例经3D-CTA和(或)DSA复查,未见动脉瘤残留或再通.结论 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首先处理,根据动脉瘤的部位、患者身体状况等选择急性期一侧入路一期手术可达到良好效果.

    作者:汪璟;鲁晓杰;季卫阳;陆凤旗;钱硕;丁鸭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以beta振荡为特征的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当患者丘脑底核神经元电活动表现为beta振荡,观察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接受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丘脑底核神经元电活动均为beta振荡.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6、12个月进行PD综合评分量表(UPDRS)、运动障碍评分并计算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统计两项结果的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在术后1、6和12个月,UPDRS运动障碍评分(UPDRS-Ⅲ)改善率在药物关/开状态分别达到28.1%/33.4%、50.4%/48.7%、57.7%/56.6%(P<0.01);UPDRS-Ⅲ僵直症状评分改善率在药物关/开状态分别达到50.4%/44.9%、66.7%/50.3%、74.4%/54.5%(P<0.01);震颤症状评分改善率在药物关/开状态分别达到10.7%/8.3%、20.7%/38.9%、29.0%/38.9%(P<0.05).LEDD在术后不同时期分别下降53.8%、60.8%和64.5%(P<0.01).结论 当患者丘脑底核神经元电活动表现为beta振荡,STN-DBS可有效改善PD患者的运动障碍症状,僵直症状改善显著,震颤症状改善有限,拟左旋多巴类药物口服剂量明显减少.

    作者:张弨;王垚;王慧敏;张凯;张建国;孟凡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纤维连接蛋白在颅内脑动脉瘤中的表达及动脉瘤壁纤维结构的特殊染色

    目的 评价纤维连接蛋白在哈萨克族正常动脉壁及不同发展阶段的颅内动脉瘤壁(未破裂和破裂)中的表达和动脉瘤壁结构的特殊染色变化,来探讨颅内动脉瘤生长和破裂的可能机制.方法 对12例哈萨克族多发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所获得的12个破裂与12个未破裂动脉瘤标本和尸体中所获得的5例正常颅内动脉标本进行纤维连接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和特殊染色,即Masson染色和网状纤维染色.结果 纤维连接蛋白在正常血管壁和未破裂动脉瘤壁中表达不明显,而在破裂动脉瘤壁中表达较明显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2,P=0.000).破裂和未破裂动脉瘤壁特殊染色显示动脉瘤壁结构逐渐破坏.结论 纤维连接蛋白可能参与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过程.颅内动脉瘤壁纤维结构逐渐破坏是动脉瘤形成与破裂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赛力克·对山拜;阿尔达克·胡那皮亚;杨振村;李绍山;更·党木仁加甫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临床医学研究所科技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神经外科事业在各种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动下,正以快速的步伐向前迈进.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一直紧紧围绕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神经系统重大疾病进行科学研究,在世界上享有较高声誉.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所科技人员队伍现状,以及近5年来中标课题与课题负责人年龄、职称和学历等方面关系,总结工作经验,发现存在问题,探讨如何吸引、培养、凝聚神经外科人才,加强对青年神经外科人才的培养,推进神经外科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未来竞争力,与世界神经外科发展齐头并进.

    作者:邹丽娟;石微微;李艺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帕金森病与肌张力障碍患者内苍白球神经元振荡活动特点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与肌张力障碍(Dys)内苍白球(GPi)神经元振荡活动特点.方法 13例PD患者、6例Dys患者行GPi毁损术或刺激电极埋植术时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采集神经元电活动.峰间隔、峰间隔变异系数和功率谱分析神经元放电及振荡活动特点.结果 在PD 124个神经元中40.3%伴有振荡活动,17.7%为震颤节律,22.6%为β节律,主要分布在距靶点3.5 mm处.在Dys 78个神经元中24.4%伴有振荡活动,14.1%为低频节律,10.3%为β节律,主要分布在距靶点6.1 mm处.β振荡活动神经元比例和频谱PD都高于Dys(P<0.05).结论 GPi腹后侧是改善PD的佳靶点,而背旁侧可能有效改善Dys,支持运动障碍病病理生理假说.

    作者:崔滨;庄平;张宇清;李建宇;李勇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重视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理念

    帕金森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是以肢体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起动困难、姿势反射丧失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817年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正式报道.早期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均为探索性,手术靶点五花八门,经过实践有些失败,有些虽可使僵直、震颤得到消失,但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以失败告终.此后,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加深对大脑解剖、帕金森病的病理和生理认识,促进神经外科医生寻找更安全和有效的外科治疗技术.

    作者:傅先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大脑半球后象限切开术治疗颞顶枕叶癫痫二例并文献复习

    对于一侧大脑半球后象限(颞、顶、枕叶)起源的癫痫,多选择病灶切除或保留运动皮层的多脑叶切除术.作者对2例大脑半球后象限癫痫患者实施后象限切开术,随访1年以上,癫痫发作完全停止.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尹绍雅;冯梅;李清云;张雪青;岳伟;赵爱军;刘清军;张玉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