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泉;王建莉;张华亮
胶质母细胞瘤是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其治疗方式是以包括手术、放疗及化疗的综合治疗.尽管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努力,但患此恶性肿瘤的患者预后仍较差,生存期约为9-12个月[1-2].替莫唑胺(TMZ)作为一种新型的口服二代烷化剂类化疗药,在中枢神经系统可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是一种理想的脑胶质瘤化疗药物[3-4].经过大量临床研究证实TMZ可以明显提高胶质母细胞瘤的生存期,中位生存期提高至14.6个月,同时将两年生存率提高至27.2%[5].本研究通过观察天津市环湖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135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口服TMZ化疗后的各项不良反应,并进行综合分析来评价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甘燕玲;杨玉山;陈步东;张春智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第四脑室为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腔隙,向上借中脑导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与延髓中央管相连,两侧外侧孔及室顶下角正中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1].由于第四脑室的解剖关系比较复杂,且是生命中枢所在区域,故此部位肿瘤手术具有相当的难度和风险,治疗策略尤显重要.我院自2007年5月至2011年4月显微手术治疗儿童第四脑室室管膜瘤11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对此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胡飞;邵强;岑波;邱勇;肖恺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直切口小骨窗斜行切开小脑幕技术切除儿童松果体区肿瘤的效果.方法 总结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环湖医院收治9例应用改进Poppen入路手术的松果体区肿瘤患儿.统计肿瘤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牛率和开关颅时间.结果 肿瘤显微镜下全切除率为77.8%,桥静脉损伤率为11.1%,一过性同向性偏盲发生率为22.2%,开关颅时间平均(25.4±4.4) min.全切除病例脑积水缓解率100%,1例取活检后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无脑室-腹腔分流病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改进Poppen入路为松果体区肿瘤切除手术提供了充足的视野和操作空间,使手术安全性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作者:李庆国;佟小光;周煜;李亚斌;王宏;闫学江;姚鑫;杨玉山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索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载瘤动脉闭塞治疗的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23例.动脉瘤均位于大脑后动脉P2段或以远部位.临床随访应用GOS评分.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器械相关的并发症.其中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再出血1例,轻偏瘫1例,偏盲2例.载瘤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完全闭塞.行姑息性闭塞治疗的5例中,1例死于术后再出血,其余4例随访DSA均显示动脉瘤有增大或复发.结论 载瘤动脉闭塞术对于大脑后动脉P2段及以远的夹层动脉瘤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恋;潘显辉;姜除寒;贺红卫;杨新建;李佑祥;吴中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从病理形态学角度研究垂体腺瘤对鞍底硬膜的影响.方法 选取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20例,均行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进行术中取“膜+瘤”标本,常规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肿瘤均一期满意切除,临床症状改善或保持稳定者18例.术后影像学复查受肿瘤压迫的瘤周结构明确复位的有1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无脑脊液漏,脑膜炎或视力恶化发生.18例取材标本符合实验要求,通过倒置显微镜下阅片发现,18例均能见到垂体囊,但厚度不一,平均厚度均小于正常垂体囊厚度.2例垂体囊发现疑似肿瘤细胞,但垂体囊完整,未见疑似瘤细胞突破垂体囊;所有病例硬膜完整,未见肿瘤细胞浸润;垂体囊与硬膜之间的间隙(囊膜间隙)可辩者有12例,但此间隙显微镜下观察大小不一,其余囊膜间隙有部分难辩.结论 侵袭性垂体腺瘤肿瘤周边膜性层次仍然存在,传统意义的“侵袭”概念并不准确;垂体囊内可见疑似瘤细胞可能是目前造成侵袭性误判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剑新;漆松涛;陆云涛;彭玉平;潘军;樊俊;王任直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小脑脑桥角脑膜瘤的临床分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方法与面听神经保护.方法 回顾分析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06例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89例(84.0%),近全切除15例(14.2%),部分切除2例(1.9%),死亡1例.面神经解剖保留101例(95.3%),听神经解剖保留75例(70.8%).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 Ⅰ级、Ⅱ级)保留73例(68.9%),听力保留率为72.3% (47/65).结论 对小脑脑桥角脑膜瘤进行临床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术中一定的手术技巧,能够提高面听神经功能保留.
作者:黄冠又;张俊廷;吴震;郝淑煜;张力伟;贾桂军;关树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临床罕见的微小后组脑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临床症状、早期诊断、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9年8月我院治疗的7例临床漏诊的微小后组脑神经鞘瘤病例,总结其临床症状、早期诊断、手术方法及疗效,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共有舌咽神经鞘瘤5例、迷走神经鞘瘤1例、舌下神经鞘瘤1例.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后并发症包括一过性轻度面瘫、声音嘶哑2例、吞咽困难1例.结论 对出现后组脑神经症状的患者应考虑到后组脑神经鞘瘤的可能,尽快明确诊断并积极手术治疗可获得优良疗效,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作者:赵奎明;杨冬;袁越;张哲;张黎;于炎冰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患者男,58岁.因摔倒致头胸部疼痛2h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GCS 15分,左侧外耳道流血,无面瘫,左侧肩锁关节区肿胀,胸廓挤压征阳性,神经系统检查阴性.头颅CT示:鞍上池积血.胸片:左侧锁骨中段骨折,左侧多发性肋骨骨折,创伤性湿肺.肝功能、血生化正常.予抗炎、止血、补液治疗,未用脱水剂.患者伤后1周出现左侧周围性面瘫,予甲钴胺500 mg肌注,每日1次.入院后第10天复查CT示:颅内出血已吸收.第13天患者纳差、呃逆、意识淡漠,血生化示严重低钠血症,Na+ 103 mmol/L,立即按经验予3% NaC1300 ml静滴补充,当日1次,次日起每日2次.第14天患者意识明显好转,未复查血生化.第15天患者嗜睡,复查血生化示Na+ 130 mmol/L.第16天患者昏迷,强刺激可睁眼,四肢痉挛性瘫痪,查氏征阳性,血Na+为140.9 mmol/L,头颅MRI示:颅内未见明显异常.考虑患者为脑缺血性病变,行气管切开术,予扩张脑血管、小剂量脱水、人体白蛋白、激素等治疗.腰穿示脑压正常,脑脊液清亮,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稍高.
作者:官卫;杨常春;董博;秦华平;马涛;周建军;施益民;杨伊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椎管内肿瘤的传统手术方法是采用经后正中入路咬除棘突、韧带以及全椎板后切除肿瘤,该方法破坏脊柱后柱结构,降低脊柱的抗压强度,远期可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导致脊柱后凸畸形[1].我院自2009年2月至2010年5月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椎管髓外膜内肿瘤共4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对这些病例资料及临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18例,女24例,年龄16~65岁(平均45岁),病程3-25个月(平均15个月).肿瘤位于颈段12例,胸段7例,腰骶段23例;肿瘤累及1个节段25例,2个节段14例,3个节段3例;椎管内肿瘤36例,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6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症状和体征,其中四肢无力3例,双下肢无力24例,单侧肢体无力10例;肢体麻木35例,胸腰部束带感10例,有感觉障碍平面23例;根痛15例;括约肌功能障碍8例.
作者:卢小健;倪兰春;沈剑虹;严耀华;徐希德;苏星;陈建 刊期: 2012年第07期
鞍上脑膜瘤因其解剖学特点有独特的生长方式和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因缺乏其他症状,很多都是当肿瘤长到一定体积后才被发现.如果及时正确地治疗,可获得长期而满意的效果.我科2003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鞍上脑膜瘤34例,均经显微外科切除,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5例,女29例.年龄24~68岁,平均48.1岁.病程1周-10年.2.临床表现:本组有32例主诉视力下降,其中21例单侧起病,同时合并有头痛、头晕7例,癫痫发作1例,肢体麻木无力1例.另外头部外伤后无意发现1例,夹闭A2段动脉瘤的过程中发现1例.除合并动脉瘤1例外,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眼科检查和内分泌检查.38侧视力<0.5,28侧≥0.5,8例双颞侧视野偏盲,4例术前垂体功能低下,3例嗅觉减退,其余脑神经未见受累.
作者:黄忻涛;仝海波;郝解贺;马宁;范益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靶向沉默胶质瘤内水通道蛋白4(AQP -4)的表达,观察其对胶质瘤源性脑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构建靶向AQP-4的siRNA质粒,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其对C6细胞AQP-4的沉默效果;建立SD大鼠颅内C6胶质瘤模型,分对照组、空载组、无义序列组和siRNA组;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印迹方法分别检测第3、6、9、12天AQP-4的mRNA和蛋白水平;干/湿比重法和Evans蓝测定法检测不同时相脑组织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比较动物生存期.结果 siRNA可沉默AQP-4表达;siRNA组脑组织水含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空载组和无义序列组,动物生存期长.结论 靶向AQP-4的RNAi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胶质瘤性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为胶质瘤脑水肿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选择.
作者:梁冰;刘晓智;张赛;苏治国;陈镭;姜忠敏;于士柱;刘振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神经肽Y(NPY)在大鼠垂体腺瘤中的作用.方法 雌鼠48只分为:A(雌激素)组雌二醇0.5 mg/次;B(NPY增强剂)组雌二醇0.5 mg/次和增强剂0.6 mg/次;C(NPY拮抗剂)组雌二醇0.5 mg/次和拮抗剂0.06 mg/次;D(对照)组芝麻油0.5 ml/次;以上均隔日腹腔注射/次,12周后处死.取血和垂体进行病理,免疫组化和放免检测血浆NPY和血清PRL浓度.结果 (1)A和B组血浆NPY及PRL浓度均比D组增高,P<0.05.(2)免疫组化NPY:D组垂体瘤(+++),A和B组(+~++),C组仍较强(++~+++);PRL:A和B组均(+++).C组较D组强.结论 NPY在大鼠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马景鑑;盛学东;王东;张建军;陈来照 刊期: 2012年第07期
脑出血为神经科常见急症,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残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我们从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380例,其中锥颅12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28例,其中男75例,女53例,年龄27~82岁,平均54岁.其中基底节区出血78例,脑叶内出血18例,脑室内出血17例,丘脑出血15例,除外脑干出血和小脑出血.血肿量15-108 ml,平均43 ml.在出血6h内手术12例,7-24h内手术78例,24h-3d内手术19例,3d以后手术19例.本研究采用颅锥直径为4mm,采用F14号引流导管及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
作者:牛久卿;张建党;孙瑞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对75例儿童脊髓纵裂I型临床资料分析,评价其显微外科治疗疗效.方法 患者术前均行神经系统检查、MRI检查以及CT检查,并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手术中综合运用电生理检测、气动磨钻及显微镜等设备.手术前后相应地应用尿动力学,神经电生理等检查方法.术后疗效根据临床症状、尿动力学和神经电生理等结果进行对比评定.结果 根据程斌等提出的临床疗效:本组75例患儿中,术后疗效优(痊愈)1例,良(显效)30例,可(有效)40例,差(无效)4例,总有效率94.6%.膀胱顺应性降低在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检查在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儿童脊髓纵裂Ⅰ型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并结合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气动磨钻.
作者:崔志强;修波;孙振兴;萧凯;段虹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瘤内Onyx栓塞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Onyx瘤内栓塞治疗的12例后循环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即刻造影显示所有12个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1例载瘤动脉保留.发生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导致暂时性神经功能缺失.未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随访期间患者预后满意,无动脉瘤再通和再出血发生.结论 Onyx瘤内栓塞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疗效显著,载瘤动脉保存率高,对于无法手术夹闭和弹簧圈瘤内栓塞的病例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作者:梁国标;高旭;李志清;王晓刚;张海峰;冯思哲;曹鹏;魏学忠;郭海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因其能良好暴露小脑脑桥角区,被作为听神经瘤切除手术常用的入路;但由于该入路对面神经的暴露有限甚至完全不能暴露,因此手术中面神经的误伤率较高[1-2].本文在尸头上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利用显微镜及神经内镜联合对面神经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以期对临床手术中面神经定位及保护提供解剖学参考.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成人湿尸头标本10具(20侧),其中男6具,女4具;动静脉分别用红色乳胶、蓝色明胶灌注.
作者:吕波;冯春国;程宏伟;高鹏;沈军;黄永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以术中皮层电刺激为对照,评价运动区附近脑肿瘤患者术前运用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方法定位皮质运动区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18例运动区脑肿瘤患者,手术前采用rs-fMRI定位皮质运动区,以术中皮层电刺激作为皮质运动区定位的标准技术,比较两种技术的符合度,以评价rs-fMRI定位皮质运动区的准确性.结果 rs-fMRI与术中皮层电刺激的吻合率为92.9%,肿瘤全切率为77.8%,11例术后肌力不变,4例术后肌力好转,3例术后肌力下降.结论 rs-fMR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精确度,可作为术前皮质运动区定位的新方法,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吴亮;王晓东;贾培雷;夏鹤春;马辉;陈学新;赵建国;王万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有时会出现急性脑膨出,起病急骤,进展快,手术者处理有时颇为困难,对侧迟发性硬膜外血肿为常见原因,既往多需复查头颅CT确诊后再行硬膜外血肿清除术[1-2].我科自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术中应用超声协助治疗该类患者共22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16例,女6例.年龄15~59岁,平均40.3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3例,坠落伤6例,跌伤3例.术前GCS评分>8分2例,6~8分14例,4~5分6例,术前瞳孔无改变3例,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1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扫描,均发现一侧急性硬膜下血肿并不同程度的脑挫裂伤,中线结构向对侧均有明显移位.
作者:李江安;刘佰运;鲁晓杰;吴曙军;李兵;钱硕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新型Micrus弹簧圈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对2011年5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15例自发性蛛刚膜下腔出血患者,共16枚动脉瘤采用Micrus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其中成篮技术选择顺序是:(1)弹簧圈直接成篮;(2)球囊辅助;(3)支架辅助.结果 14(14/16)枚动脉瘤获得完全致密栓塞,2枚获得次全致密栓塞,无操作相关的并发症.除1例术前Hunter-Hess V级患者植物生存外,其余14例患者均在术后2周内顺利恢复出院.结论 Micrus弹簧圈在成篮和填塞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是一种充满良好前景的新型动脉瘤栓塞材料.
作者:张全斌;孙继平;张翔;陈左权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主干旁及其分支起始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特点及结果.方法 动脉瘤病例14例,其中合并其他病变者7例.囊性动脉瘤12例,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保留载瘤动脉,必要时辅以支架或球囊;梭形及夹层动脉瘤2例,栓塞动脉瘤时闭塞载瘤动脉.对于伴随疾病根据术中情况进行处理.结果 术后随访1-2年.预后良好者12例,DSA复查未见复发;再出血而死亡者2例.结论 对于基底动脉主干旁及其分支起始部动脉瘤应积极进行血管内治疗,以防破裂出血引发严重的后果,若治疗得当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于金录;许冰;许侃;王宏磊;王柏;罗祺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