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振宇;张云杰;邹先彪;郭晓娟;林卉
目的:检测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miR-320及其下游靶基因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及40名健康对照皮肤中miR-320、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survivin是miR-320的靶基因。miR-320和survivin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miR-320与survivin表达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皮肤相比,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miR-320表达量为对照组的(0.561±0.11)倍,表达明显下调(t=3.06,P<0.05);survivin mRNA表达量为对照组的(2.034±0.26)倍,表达水平明显上调(t=3.35,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提示survivin是miR-320的靶基因,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miR-320与survivin mRNA呈负相关(r2=0.634,P<0.05)。结论 miR-320可能通过调控其下游靶基因survivin的异常表达参与寻常性银屑病皮损的形成过程。
作者:卫艳萍;张如幸;史四季;刘秀琴;赵林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是一种少见的外泌汗腺错构瘤。该文报道1例29岁女性乳房表现为丘疹、结节形态的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患者。该例患者成年期发病,皮损位于乳房部位,临床表现不典型,但组织病理较为经典。同时,对该病的疾病特点、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进行了文献复习。
作者:祝贺;王文岭;敖俊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24岁。主因颈后肿物2年余,于2015年3月6日就诊。2年前,患者颈后中部皮下出现一小指大肿物,无不适,缓慢生长,未诊治。既往体健;否认局部有外伤史;无此类疾病家族史。体格检查:各系统无异常。皮肤科情况:颈后中部可见一皮肤稍隆起区域,表皮正常,皮下可扪及一直径约3cm的深在结节,质地较硬,稍有弹性,可移动,无波动感,表面皮肤触觉、痛温觉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行瘤体完全切除术,术中可见3 cm×2 cm×1.5 cm大的灰白色不规则肿物,外覆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质地坚硬,中心部分有钙化(图1)。组织病理示:肿瘤位于真皮内,瘤体被纤维样物质包绕,肿瘤由基底样细胞与“影”细胞的细胞岛组成,间有不规则钙化(图2)。诊断:毛母质瘤。术后伤口愈合良好。随访至今未复发。
作者:王帅;李美洲;赵璐;高顺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儿童纵行黑甲的皮肤镜特点,探索通过皮肤镜模式分析诊断儿童纵行黑甲的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5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的50例纵行黑甲患儿,分析其术前皮肤镜模式,对其中42例患儿行手术治疗,分析其术中皮肤镜模式。结果术前皮肤镜检查为灰色模式的8例患儿,均未行手术治疗,行手术治疗的42例患儿,术前甲板皮肤镜显示棕色条带的4例术中皮肤镜为棕色模式,组织病理证实为雀斑样痣。术前皮肤镜显示黑色条带的7例,术中表现为规则的棕色模式伴有色素球及色素斑,组织病理证实为甲母痣。术前显示规律的棕色线条组成的条带18例,术中皮肤镜为规则的棕色模式伴有色素球14例,规则棕色模式4例,组织病理分别证实为甲母痣和雀斑样痣。术前显示规律的棕色线条组成的条带伴色素球13例,术中皮肤镜为规则的棕色模式伴有色素球,组织病理证实其中12例为甲母痣,1例为黑素细胞活化。结论术前及术中皮肤镜检查及模式分析对儿童纵行黑甲的诊断具有显著意义。
作者:韩晓锋;张立新;周春菊;徐教生;马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51岁。主因右面部丘疹渐增大2年,于2015年9月16日就诊。患者于2013年夏季发现右侧面部出现一粟粒大小黑色丘疹,表面光滑,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缓慢增大,中央呈淡黑色,边缘近肤色,无痒痛及破溃。患者否认有局部外伤史及特殊外用药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全身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右侧面部可见一直径约1 cm的肤色斑块,斑块中央可见一约绿豆大小的淡黑色丘疹,边缘无珍珠状颗粒,表面无破溃、糜烂,质地中等,无压痛(图1)。治疗:手术切除皮损并行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病理示:真皮毛囊周围可见大量基底样细胞团块,呈条索状或树枝状排列,边缘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其间可见鳞状细胞团,细胞无异形;周围间质疏松,毛细血管周围见数量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图2)。组织病理诊断:基底细胞样毛囊错构瘤。术后随访至今,皮损无复发。
作者:黄慧;钟华;杨希川;张恋;翟志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及综合护理措施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6月—2014年6月我科门诊诊治的120例斑秃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外用卤米松乳膏、米诺地尔酊及PUVA光疗;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力苏口服液、复方甘草酸苷片、中医针刺,并配合一系列综合护理措施。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2周。疗程结束后,分别计算斑秃恢复评分和治愈率。结果对照组治愈率为83.3%,试验组治愈率为95.0%,试验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第2周时评分已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在第8周评分才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在第8周和第12周时,试验组评分也显著低于同期的对照组患者(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加综合护理对斑秃疗效更佳,且不良反应更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
作者:王聪敏;张华;周双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期刊论文关键词是一种直接取自文献主题中有实质意义的词,利用关键词法实行计算机编制索引,方法简便,速度加快,能体现出论文的思想和方法的内容,准确的标引可以影响到检索效果。该文重点对《实用皮肤病学杂志》关键词的标引原则及几种内容较为复杂的医学论文关键词标引方法进行分析和阐述。
作者:王新玲;张宏;陈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67岁。主因口腔黏膜丘疹及斑块5个月余,掌跖部紫红色斑丘疹3个月,于2015年4月13日就诊。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侧口腔颊黏膜出现数个黄豆大小淡红色丘疹,3个月前皮损蔓延至右颊黏膜,并由淡红色丘疹转为灰白色斑块,同时双掌跖部也出现紫红色斑疹和丘疹,伴轻度瘙痒。1个月前曾于外院诊断为“口腔黏膜白斑”,口服羟基氯喹1个月(具体剂量不详),皮损未见消退,且逐渐增大。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发病前无口服及外用药物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口腔颊黏膜见网状灰白色扁平斑块,对称分布,边界清楚,未见充血及糜烂,质硬(图1a);双侧掌跖部可见紫红色丘疹,表面干燥、角化过度,边缘有鳞屑,部分融合成斑块,指(趾)甲正常(图1b,1c)。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及特异性抗体检测均正常。右侧口腔黏膜损害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不规则肥厚,基底层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单一核细胞呈带状浸润,可见散在嗜色素细胞(图2)。诊断:扁平苔藓。治疗:阿维A胶囊20 mg每日1次、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50 mg每日3次口服,卤米松乳膏每日2次外用于手足部。治疗2个月后瘙痒明显好转,口腔颊黏膜斑块面积减小,双掌跖皮损逐渐消退,局部遗留淡红褐色斑(图1d、1e)。继续予阿维A胶囊10 mg每日1次口服,其他治疗同前。
作者:陈娓;闫虹;师红杰;刘军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在皮肤血管炎和皮肤肿瘤的免疫调节中,Rho GTPase/ROCK信号通路对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该通路主要影响细胞骨架重排及细胞运动。近年来研究表明,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及黑素瘤的发病机制中,Rho GTPase/ROCK信号通路通过影响T淋巴细胞的黏附迁移、激活、效应等方面,进而影响免疫反应的发生。目前已有一些Rho GTPase/ROCK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如Y27632、法舒地尔等应用于基础或临床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望成为治疗疾病的潜力药物,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还表明ROCK抑制剂在皮肤愈合和瘢痕治疗中发挥作用。
作者:张利平;何焱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该文探讨了美容医生沟通技巧方面的的培训方式,提出培训中应强调医患沟通在美容治疗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重点阐述了注重自身仪表、加强美学素养、优化接诊态度、了解求美者需求、制定合适方案、术后长期沟通等行之有效的医患沟通技巧。从而为提升医生的美容医学素养,提高医疗美容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作者:高琳;王媛丽;李凯;王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脂溢性皮炎的药物治疗主要集中在抗真菌药及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外用糖皮质激素、烟酰胺及透明质酸钠等也有报告。因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有诱发激素依赖性皮炎的风险,已经逐渐少用,烟酰胺及透明质酸钠治疗脂溢性皮炎还有待更多文献支持。脂溢性皮炎的物理治疗主要集中在强脉冲光及光动力治疗,这些治疗可以减少皮脂腺的分泌、减轻皮肤红斑,值得深入探索。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因有色素再生风险受到一定限制。射频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疗效还处于试用阶段。
作者:于越;王国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火针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轻、中度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门诊就诊的89例轻、中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5例,对照组44例。试验组给予火针治疗,每周1次;外用阿达帕林凝胶治疗,每晚1次,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外用阿达帕林凝胶,每晚1次,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轻、中度痤疮有明显的疗效。
作者:王润和;王解;张正森;李晶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药物相关性皮肤血管炎(DACV)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以期提高临床医师认识。方法收集2008~2014年间就诊于我院皮肤科的皮肤血管炎(CV)患者15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8例CV患者中49例为DACV,引起DACV的常见药物是抗生素(30例,61.2%)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5例,10.1%),其中抗生素类的β-内酰胺类所占比重高(22例,44.9%)。临床表现中患者均出现皮肤受累,约1/4有发热,38.7%有消化道受累,约1/2有关节受累,1/3有肾脏受累。实验室检查40.2%红细胞沉降率升高,24.7%白细胞升高,18.4%贫血,20.4%抗核抗体(ANA)阳性,16.3%类风湿因子(RF)(+),6.1%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24.5%冷球蛋白(+)。治疗中27例(55.15%)患者在停用致病药物及卧床休息后病情完全缓解,其余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14例)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5个月后9例患者病情复发。结论抗生素(主要β-内酰胺类)和NASIDs类药物是引起DACV的常见药物。临床表现除皮肤表现外,往往累及消化道、骨关节、肾脏等脏器。大多数患者在停用致病药物和卧床休息后病情缓解,预后较好。
作者:吴晓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对男性不同部位尖锐湿疣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为今后在治疗中进行心理干预疗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96例男性尖锐湿疣患者分成生殖器组和非生殖器组,应用尖锐湿疣患者生活质量问卷(CECA10)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生殖器组CECA10的情感维度得分和总分均高于非生殖器组得分(P<0.05),而性活动维度则无差异(P>0.05);在SCL-90的各因素中,生殖器组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及总分较非生殖器组低(P<0.05);SCL-90总分与CECA10总分呈负相关(r=-0.654,P<0.01)。结论不同部位尖锐湿疣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同;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对尖锐湿疣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或心理治疗,会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疾病的转归。
作者:包振宇;张云杰;邹先彪;郭晓娟;林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SAPHO综合征(synovitis-acne-pustulosis-hyperostosis-osteitis syndrome)是指由滑膜炎(synovitis)、痤疮(acne)、脓疱病(pustulosis)、骨肥厚(hyperostosis)和骨炎(osteitis)组成的一组少见的慢性无菌性炎症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累及皮肤和骨关节,影像学可见特征性骨肥厚及骨炎。近来随着对疾病的认识增加,该病报道逐渐增多但治疗比较困难,生物制剂为SAPHO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作者:赖慧颖;陆凌怡;鞠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脂肽激活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以及脂肽所诱导的免疫耐受对信号通路的影响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完善TP感染人体的免疫学过程,解释TP感染人体后引起的血清固定现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不同浓度的TP脂肽刺激经PMA诱导THP-1细胞转化的巨噬细胞,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并通过阻断CD14受体后,检测巨噬细胞对合成脂肽的反应能力以及合成脂肽耐受刺激后诱导巨噬细胞产生免疫耐受的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结果3种合成脂肽诱导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L)-β及IL-8的能力随着脂肽浓度升高而递增。CD14受体阻断后,IL-1β及IL-8分泌水平均明显减少。合成脂肽经耐受后刺激的IL-1β及IL-8分泌水平明显低于直接刺激的细胞因子的水平。合成脂肽在耐受刺激下,其巨噬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toll样受体2(toll like receptor 2, TLR2)和核转录因子kappa B (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显著减少。结论3种合成脂肽均能诱导巨噬细胞产生IL-1β及IL-8。合成脂肽通过激活巨噬细胞膜表面CD14受体分子,活化下游信号通路,从而诱导细胞因子产生。合成脂肽能够诱导巨噬细胞模型产生免疫耐受,其可能机制为通过TLR2激活下游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性细胞因子产生。
作者:林于樱;常晓;朱威;连石;张海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梅毒是皮肤科常见的性传播疾病,该文简要解读了英国梅毒管理指南中的血清学诊断;神经梅毒的典型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结果的意义;孕妇梅毒血清学筛查试验阳性时治疗策略;胎传梅毒的诊疗;各期梅毒的推荐治疗方案;梅毒患者的随访以及相关性传播疾病的筛查等相关问题。
作者:李炳旻;邹先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51岁。因左足外侧缘出现一红色丘疹并缓慢增大7年,于2015年5月20日就诊。7年前,无明显诱患者左足外侧缘出现一绿豆大红色丘疹,无不适,不影响行走。皮损渐增大,明显隆起于皮面,摩擦后易出血。患者既往体健,局部皮肤无外伤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及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足外侧缘可见一蚕豆大暗红色外生性肿物,基底部有蒂,表面糜烂、结痂,无压痛,触之易出血(图1)。手术完整切除该肿物,未扩大切除,深度达皮肤脂肪层。术后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皮内有成片向真皮延展、境界清楚的瘤细胞团,呈宽大的瘤细胞索,互相吻合,肿瘤组织中可见大的囊性或裂隙状管腔样结构,内含嗜伊红染物质,腔壁由单层腔上皮细胞和嗜伊红阳性的护膜组成;瘤细胞较正常鳞状细胞小,呈立方形或圆形,胞核圆,深嗜碱性,胞质淡染;真皮内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图2)。诊断:小汗腺汗孔瘤。术后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作者:惠海英;吴娜;杨励;张美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成像活体检测患者眼睑黑眼圈颜色深处的真皮内微血管数量的变化。方法60例黑眼圈女性受试者和10名正常对照女性受试者入选本研究。根据年龄,分为A(21~30岁)和B(31~40岁)两组;每组又根据眼圈皮肤颜色分为青紫色组和棕黑色组两亚组,每亚组含4个小组:正常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所有受试者均行在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成像检查。结果棕黑色和青紫色黑眼圈受试者在体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中度组和重度组微血管计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眼睑微血管数量增加,与黑眼圈严重程度成正相关,提示新生血管数量增加可能是黑眼圈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徐天华;杨振海;陈光;李远宏;高兴华;陈洪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白癜风是色素脱失性皮肤病,诊断容易而治疗棘手。治疗主要有口服药物、外用药物、光疗联合疗法、皮下注射及手术等,这些方法的疗效尚需更多临床试验的探索。近年来,联合治疗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模式,如光疗联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联合光疗等。该文就新有关白癜风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手术方法的改进、新技术的研究以及联合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鲁功荣;许爱娥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