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IDS项目伦理审查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刘春雨;余冬保;张有春;王若涛

关键词:伦理学, 研究对象, 科学研究, 道德现象, 公平
摘要:伦理学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科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1].伦理学有三条基本原则:尊重个人、受益、公平,是整个人类社会保证无论何时,在开展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相关文献
  • 人白细胞抗原多态性与HIV/AIDS的关联及其在疫苗设计中的意义

    人白细胞抗原(HLA)系统是目前所知为复杂的遗传多态性系统,它们负责免疫细胞与其它细胞间的相互识别,参与诱导和调控免疫应答反应.HLA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HLA的Ⅰ类和Ⅱ类抗原在某些传染病和自身免疫病的作用,已被人们广泛认识.艾滋病(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严重传染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性疫苗和治愈措施.近几年来的研究表明,HLA与HIV感染及发病进程存在关联,有些HLA型别的个体表现出对该疾病的天然抗性,虽多次暴露而不被感染.相反,有些型别的个体则对HIV易感.寻找AIDS的易感和抗性基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对AIDS与HLA相关性的探讨或许可以另辟蹊径,来阐明疾病的发生机制,为AIDS的基因治疗和免疫预防提供有效的切入途径.

    作者:鲁晓知;洪坤学;朱家鸿;邵一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防止HIV-1的性传播

    据估计,截至2001年底全世界有4 000万艾滋病病毒HIV/AIDS患者,每年有近500万HIV新感染者[1].新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异性之间的性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尽管通过教育,改变性行为,提倡安全套的使用是防止HIV传播的有效措施,但仍需要探讨各种可能有效的手段以对付这种瘟疫的流行.

    作者:卢洪洲;潘孝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涉外婚检中HIV的筛查与控制对策探讨

    随着对外开放,涉外婚姻逐年增加,1998年4月省妇幼保健院在婚检中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此后从1998~2001年共涉外婚检19 732对,筛查出24例HIV感染者,现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肖子如;林秀凤;邹清安;杨式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AIDS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并发巨细胞病毒(CMV)性视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观察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AIDS并发CMV视网膜炎的5例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治疗转归.结果 5例CMV视网膜炎患者的9只眼均经眼底散瞳检查确诊.全部患者均为AIDS晚期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3~36/mm3,在确诊CMV视网膜炎时均已合并其它机会性感染.平均年龄29.2±5.1岁.临床症状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眼底检查有典型的视网膜血管炎,表现为沿血管分布的黄白色病损、黄白色颗粒及视网膜出血,但玻璃体透明或轻微混浊.4例接受更昔洛韦(GCV)治疗的患者病情均得到控制,眼底病变消退,但其中1例视力丧失(失明)无法恢复;1例患者未特殊治疗死于多种机会感染.结论中国CMV视网膜炎的表现和国外文献报道的类似,多发生于晚期AIDS患者,不及时治疗将导致视力丧失,早期诊治非常重要.建议:对于CD+4 T细胞计数<50/mm3以及存在眼外CMV感染的AIDS患者,应常规作眼底检查;反之,对于拟诊CMV视网膜炎的所有患者,均应常规筛查血清HIV抗体.

    作者:王焕玲;叶俊杰;李太生;盛瑞媛;邱志峰;王爱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白细胞酯酶实验与病征法诊断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比较

    为了比较白细胞酯酶实验(LET)与病征法诊断淋球菌(NG)和沙眼衣原体(CT)的感染,对167例就诊者分别进行尿道/宫颈拭子NG培养,采集长时间不排尿后的首段尿(FVU)进行LET和CT的连接酶反应(LCR)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海萍;连石;朱威;赵威;赵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AIDS合并肺部感染90例分析

    目的提高对艾滋病(AIDS)合并肺部感染的认识.方法对1995~2001年在佑安医院就诊的90例AIDS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结核病(TB)38例(42.2%),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35例(38.9%),肺隐球菌病2例(2.2%),军团菌肺炎2例(2.2%),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1.1%),其它不明原因肺部感染12例(13.3%).(2)90例肺部感染的患者中,CD+4 2~340/μl,平均CD+4 125±86/μl,CD+4/CD+8 0.01~0.51.其中CD+4>200/μl 7例(7.8%),CD+4 100~200/μl 19例(21.1%),CD+4<100/μl 64例(71.1%).结论中国成人AIDS合并肺部感染以TB和PCP为主.AIDS患者在CD+4<200/μl时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其中以CD+4<100/μl时较为常见;CD+4越低,肺部感染越严重.

    作者:张可;董培玲;徐斌;赵大伟;吴昊;徐莲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 01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者支原体及衣原体检测分析

    目的了解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性病门诊泌尿生殖道感染者支原体、沙眼衣原体(CT)感染状况.方法支原体培养法检测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快速免疫法检测CT.结果 UU培养阳性率(38.65%)非常显著地高于Mh的阳性率(8.55%).UU+Mh阳性率为6.64%,CT阳性率为11.09%.女性UU培养阳性率55.47%,Mh阳性率为14.82%,UU+Mh阳性率为10.99%,均非常显著高于男性的28.23%、4.74%、4.00%.CT抗原检测阳性率女性为13.21%,男性为9.86%.衣原体和支原体的双重感染率,CT+UU为5.97%,CT+Mh为1.29%;CT+UU+Mh三重感染率为0.93%.结论河北省CDC性病门诊泌尿生殖道感染者UU培养阳性率为38.65%,Mh为8.55%,CT抗原阳性率为11.09%.

    作者:刘艳芳;彭世强;赵宏儒;赵翠英;张作儒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佛山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和掌握佛山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感染情况,加强口岸控制疾病的监测,防止性传播疾病(STD)的蔓延.方法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反应(TRUST)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对1993年8月~2002年8月出入佛山口岸的13 217人进行梅毒血清学监测.结果检出梅毒抗体阳性16人,感染率为0.12%.感染者年龄小22岁,大57岁;20~40岁感染者10例,占感染者的62.50%.在佛山口岸人群中,船员感染者10人,占62.50%;有3例外籍入境人员,占18.75%.结论 (1)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为了控制梅毒的传播,要加强对20~40岁人员的监测;(2)在口岸人群中,船员属于高危人群.应加强对梅毒等STD的监测工作.同时还应对他们进行有关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使其了解该病的传播途径、自我保护措施,以及感染梅毒对人体、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使他们能自觉地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预防梅毒等STD的感染;(3)加强对外籍入境人员的监测管理,可以有效地防止梅毒经口岸传播到国内.

    作者:陈素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以肺间质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艾滋病1例

    患者,男,28岁.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半年,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入住省级医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6.4℃,脉搏80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25/65mmHg,唇无发绀,双胸廓对称,呼吸动度均等,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干性罗音,心率80次/min,率齐,心音有力.肺功能示混合型通气障碍,以限制型为主(中度),中度弥散功能障碍.

    作者:于国玲;阮师漫;杨学山;杨慧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服务业妇女STD/AIDS预防干预中性传播疾病病征处理的应用与管理

    目的在私人诊所中实施性传播疾病(STD)病征处理技术,探索其有效的服务与管理模式,以达到减少服务业妇女STD/AIDS的目标.方法把私人诊所STD病征处理的培训和实施纳入妇女STD/AIDS预防干预活动之中.采用激励需要型的原理和方法提高诊所医生参与活动的内心能动性与积极性,用管理循环对诊所医生STD病征处理的培训与实施进行计划、组织、督导、评估与反馈.结果诊所医生的STD病征处理技术知识水平与能力不断提高,妇女STD患者得到规范有效的医疗和健康教育服务,有助于服务业妇女STD/AIDS的防治.结论在诊所实施STD病征处理并进行科学的管理,是实现服务业妇女STD/AIDS干预目标的重要策略与措施,应充分利用这一重要资源.

    作者:梁绍伶;刘伟;周月姣;李永振;赵绍基;施显勇;何波;古雅才;梁凤琴;农丽萍;闭素章;梁红;廖苏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河北省某县有偿献血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抗-HIV检测分析

    目的调查并分析河北省某县有偿献血员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艾滋病病毒I型(HIV-1)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等检测了抗-HCV、HCV核糖核酸(RNA)和抗-HIV.结果共检测109例受HCV感染的献血员,其中ALT异常者为38.53%(42/109),抗-HCV阳性率为95.41%(104/109),HCV RNA阳性率为70.64%(77/109),抗-HIV阳性率为0(0/109).结论在该县有偿献血HCV感染者中HIV-1感染率为0,HCV感染者中HIV-1感染存在地区差异,并非所有地区HCV感染者HIV感染率均高.

    作者:于敏;田秀兰;韩忠厚;万华;李文刚;公维波;魏来;徐小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性病门诊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现状的调查分析

    目的结合临床分析性病门诊具有泌尿生殖道刺激症状及异常分泌物患者的淋病(GU)及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的感染特点,同时检测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给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男性尿道、女性宫颈拭子,通过荧光探针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可疑患者进行NG、CT、UU的检测.结果 153例患者年龄集中在21~40岁,其中大多数有非婚性接触史,NGU和GU的检出率分别是48.34%和23.53%,女性患者中CT、UU的感染率分别为5.26%和34.21%.混合感染为19例.结论 NGU和GU的感染以性成熟期患者为主,感染与性活跃有关.应避免不洁性接触,尽可能的为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以及时发现合并感染,给予有效的治疗.FQ-PCR技术检测NG、CT、UU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结果客观准确、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的优点,适宜门诊初查.

    作者:王金燕;徐旌;刘东海;吴泽文;张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

    目的评价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检测对梅毒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72例梅毒患者检测了特异性IgM抗体,并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清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在一期梅毒的阳性率为73.3%(11/15),在二期梅毒的阳性率为88.9%(16/18),二者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6363,P>0.10).在潜伏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26.1%(6/23),非常显著地低于早期显性梅毒(χ2=17.6189,P<0.005).在一期、二期和潜伏梅毒,RPR和TPPA的阳性率均为100%.入组前2~24个月已经正规抗梅治疗的梅毒16例,其中IgM抗体阳性2例.结论 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诊断一期梅毒并不优于RPR和TPPA.IgM抗体在潜伏梅毒敏感性低,其诊断应依靠RPR和TPPA.目前不推荐单独检测抗梅毒IgM抗体来监测病情和判断疗效.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的临床意义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郑占才;溪茜;张荣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西藏自治区部分看守所犯罪人员中STD/AIDS感染情况调查

    为了解西藏自治区性传播疾病(STD)/艾滋病(AIDS)在犯罪人群中感染情况,于2002年5月对部分看守所373名在押犯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玉珍拉措;张宏中;多吉江村;普次典;米玛;嘎日卡嘎;索朗次仁;曲尼;陈光珍;达珍;贡嘎;布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公立医院性病门诊医生对男性淋菌性和沙眼衣原体性尿道炎处方用药的调查

    目的了解公立医院性病门诊医生对男性淋菌性和沙眼衣原体性尿道炎的处方用药情况,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抽查了2个试点省的608份具有尿道炎病征的男性病人病历,将其用药情况与卫生部规定方案进行对照,判断是否合理.结果 608份病历中,除了8例淋病外,其他病例在药物的选择上基本无原则性错误.但治疗方案符合卫生部规定者只占25.5%(155/608).存在的问题有剂量过大、疗程过长、不必要的联合用药等.结论公立医院性病门诊医生对男性淋菌性和沙眼衣原体性尿道炎的处方用药还存在较严重的不规范.有必要加强对卫生部推荐方案的宣传,强化对医生的培训,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

    作者:张岚;王千秋;钟铭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AIDS项目伦理审查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伦理学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科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1].伦理学有三条基本原则:尊重个人、受益、公平,是整个人类社会保证无论何时,在开展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作者:刘春雨;余冬保;张有春;王若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新乡市HIV流行特征及形势分析

    目的了解新乡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寻找控制措施.方法使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全市1992~2002年HIV感染情况流行病学调查和常规疫情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995年发现首例HIV抗体阳性者,至2002年5月底累计报告确证HIV感染者50例,死亡8例.经血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以1995年以前不规范供血人群为主;已出现经性途径和母婴途径传播的病例.结论尽快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阻断二、三代传播是预防和控制新乡市艾滋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董继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计算机辅助调查问卷在STD/AIDS行为监测中的运用

    目的计算机辅助调查问卷(ACASI)方式是否能提高性病/艾滋病(STD/AIDS)行为监测资料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选取男性从业人员[ACASI参与者15人,面对面调查(FFI)参与者45人],进行两种问卷技术效果比较.结果所有参与者都完成了问卷内容,采用ACASI的人员认知水平非常显著地低于采用FFI的人员(P=0.001);在敏感问题回答方面:涉及安全性行为方面问题的无应答情况比较,采用FFI的较采用ACASI的无应答率高(χ2=9.000, P=0.003);对既往是否自觉有性病不适症状比较,采用ACASI的人员的肯定回答率是采用FFI人员的9.25倍,其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0);其它问题回答差异均未发现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调查中未发现运用ACASI较运用FFI能更有效的提高敏感问题回答的可靠性,但ACASI能有效减少无应答率,其本身具有的优越性值得进一步论证.

    作者:刘敬涛;张玉润;阎正民;欧阳宇;谢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6例Kaposi肉瘤病例调查分析

    Kaposi肉瘤(KS)是分化较好的血管增生导致的多发性恶性肿瘤.经典KS常发生于50~80岁老人,男女发生比例为10~15∶1,多见于东欧和地中海地区[1].美国KS发病率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男性中约占20%,接受输血的血友病病人和妇女中将近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经典KS多发地区,自1995年发现HIV感染者以来,临床上艾滋病(AIDS)相关KS(AIDS-KS)却少有发现和报告.随着HIV感染者的增加,KS受到新的关注,现将自1998年以来在临床上收集的本地经典KS病例及发现的首例AIDS-KS病例调查分析如下.

    作者:孙峰;孙淑才;阿孜林·努;魏清琴;王冬莉;顾丽怡;常学智;阿斯亚·吐;赛力克·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年AIDS宣传活动效果评价

    目的了解2001年艾滋病(AIDS)宣传活动在提高一般人群AIDS基本知识和改变针对HIV/AIDS患者态度方面的效果.方法 2001年12月8~13日期间,在京、皖、闽、桂、鄂、湘、吉、川、晋、新、滇、粤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会(首府)和随机各抽取的1个地级市,采用在广场、商场或市区、火车站随机拦截行人,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 185份.电视、报纸是民众接触AIDS宣传的主要渠道,分别占66.34%、58.33%.农牧渔职业AIDS知识低.近半个月接触过AIDS知识宣传的人,在AIDS传播途径(46.80%、35.66%),非传播途径(14.45%、9.03%),预防方法(59.04%、37.49%),非预防方法(56.32%、42.77%)等知识的正确回答率,以及对HIV/AIDS患者持积极态度(31.28%、18.63%)等方面,均非常明显地高于未接触艾滋病宣传的人(P<0.01).控制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年龄的影响后,接触AIDS宣传是提高AIDS知识和改善对HIV/AIDS患者态度的重要因素.结论电视、报纸是民众接触AIDS宣传的主要渠道.AIDS宣传提高了民众的AIDS知识和积极态度.民众的AIDS知识水平仍然很低,尤其是对AIDS非传播途径还存在错误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大针对性宣传的力度,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作者:柔克明;吴尊友;张洪波;管纪慧;刘伟;陈仲丹;陈曦;杨放;孙乔;乔晓春;李凡;沈庆辉;林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