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芩苷对中波紫外线辐射后小鼠皮肤氧化应激及DNA损伤的影响

许阳;周炳荣;骆丹

关键词:黄芩苷, 中波紫外线, 光损伤
摘要:目的 观察黄芩苷对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后小鼠皮肤氧化应激及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黄芩苷外搽于Balbc小鼠皮肤,检测180mJ/cm2UVB辐射后24h小鼠皮肤厚度及过氧化氢和CPDs产量.结果 无论是UVB辐射前还是辐射后外用黄芩苷均明显减轻紫外线辐射造成的小鼠皮肤增厚.外用黄芩苷还可减少因UVB辐射诱导的小鼠皮肤组织中过氧化氢和CPDs产量.结论 黄芩苷可抵抗UVB诱导的小鼠皮肤增厚,减少光产物表达,并通过减少活性氧簇的产生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桃红四物汤皮肤科研究概述

    桃红四物汤出自《医宗金鉴》一书,由熟地黄、川芎、白芍、当归、桃仁、红花组成,其功能特点是在活血、养血的基础上,加治了逐瘀的作用,常可治疗精血不足、或气滞血瘀等多种常见皮肤病,临症选用此方可解临床之难,具体应用如下.

    作者:薛天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包皮过长患者龟头念珠菌致病菌种及定植分析

    目的 探讨包皮过长患者龟头念珠菌的致病菌种构成比及定植,为预防和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提供诊治依据.方法 对96例包皮过长患者及98例健康体检者进行龟头皮屑念珠菌培养,并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进行菌种分型.结果 包皮过长患者组龟头念珠菌检出率(43.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12.2% )(P<0.005),且白念珠菌构成比(71.4%)略高于健康对照组(50.0%)(P>0.05).结论 包皮过长可显著增加念珠菌在龟头定植和致病风险,其主要致病菌种仍为白念珠菌,其次为光滑念珠菌.

    作者:门守保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用温病理论浅析手足口病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诊治及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科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学将温病病名与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对应,主要针对于病因治疗,同时对传染病有辨证优势和治疗优势.近年来,随着传染病的不断新生,温病学在现代医学的多种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中亦得到有效应用.温病学对疾病的命名,主要以四时主气、发病季节、临床特点为依据,一种温病可包括多种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即某一季节发生的多种疾病,概括为具有多种证型的某一种温病.

    作者:安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经络辨证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经络辨证是中医重要的辨证方法之一,在皮肤病的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从经络是皮肤与脏腑之间联系的桥梁、经络在皮肤中各有所主的区域两方面论述了在皮肤病的辨治中应用经络辨证的理论依据;从应用经络辨证进行定位、确定相应的调理气血方法及选用适当的引经药三方面阐述了临床应用体会.认为在皮肤痛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应牢记经络辨证,从而收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甘海芳;蔡东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除湿胃苓汤加减方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30例

    2009年4月-2009年11月我科运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方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3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病 例人选标准:参考文献[1,2],我院皮肤科门诊及病房住院病人中符合亚急性湿疹诊断标准,通过中医辨证符合脾虚湿蕴证的患者,年龄18~75岁之间,无药物过敏史,2周内未服过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类药物或外用过糖皮质激素制剂,知情同意参加本试验.病例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对受试药物过敏患者;合并细菌感染者;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精神方面等严重疾病者;此次发病已经使用其他中、西药物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察者;不能按要求用药和随诊者.共入选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1例,女19例,病程(14.36±10.51)个月,平均年龄(51.47±13.73)岁;对照组24例,男8例,女16例,病程(15.12±11.47)个月,平均年龄(52.32±12.6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邢建军;杨光艳;段逸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白癜风中医外治研究概述

    白癜风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科疾病,现代医学对其病因病机尚不够清楚,在治疗方面亦缺乏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中医界对该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疗效.文中从中药外涂、针刺拔罐、特殊疗法等方面将中医药在该病的外治研究方面做一概述.

    作者:杨华;张恩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化瘀利湿联合医学美容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研究

    我们自2004年开始至今总结出了一种解毒化瘀、健脾利湿为主的中西药内调联合医学美容外治的系统综合疗法,现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门诊诊治的1 12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对照分两组.不明原因未坚持治疗的有6人,其余106例患者均同意并顺利完成8周治疗.治疗组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龄12~42岁,平均23岁;病程7d~16年;按Pillsbury分类法,Ⅰ级8人,Ⅱ级7人,Ⅲ级22人,Ⅳ级17人.对照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16~40岁,平均21.5岁;病程10d~22年;Ⅰ级6人,Ⅱ级8人,Ⅲ级23人,Ⅳ级15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病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刘莉;王兵;杨秀兰;段秀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中药泡脚联合液氮冷冻治疗较大型跖疣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泡脚联合液氮冷冻治疗较大跖疣(疣体直径≥0.5)临床疗效,以期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将11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液氮冷冻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联合液氮冷冻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结果 从第2个疗程开始,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疗效(P<0.01).结论 中药联合液氮冷冻治疗较大跖疣不但可以缩短疗程,还可减少复发.

    作者:刘玮;段彦娟;孙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黄芩苷对中波紫外线辐射后小鼠皮肤氧化应激及DNA损伤的影响

    目的 观察黄芩苷对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后小鼠皮肤氧化应激及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黄芩苷外搽于Balbc小鼠皮肤,检测180mJ/cm2UVB辐射后24h小鼠皮肤厚度及过氧化氢和CPDs产量.结果 无论是UVB辐射前还是辐射后外用黄芩苷均明显减轻紫外线辐射造成的小鼠皮肤增厚.外用黄芩苷还可减少因UVB辐射诱导的小鼠皮肤组织中过氧化氢和CPDs产量.结论 黄芩苷可抵抗UVB诱导的小鼠皮肤增厚,减少光产物表达,并通过减少活性氧簇的产生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作者:许阳;周炳荣;骆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婴儿湿疹与微量元素锌缺乏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调查聊城市东昌府区婴儿湿疹与微量元素锌缺乏的伴随关系.方法 选取386例婴儿湿疹患者,进行微量元素锌的检测,另外再选取健康查体婴儿480例检测其锌的含量,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婴儿湿疹中微量元素锌缺乏的比率及程度明显高于健康查体婴儿.结论 婴儿湿疹的发生与锌缺乏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徐慧;孟媛;张黎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刮除术联合胸腺五肽治疗尿道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刮除术联合胸腺五肽治疗尿道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42例行刮除术后联合应用胸腺五肽注射液局部注射与肌肉注射,对照组35例只行刮除术治疗.两组分别于1、2、3、6个月时复诊观察复发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刮除术联合胸腺五肽局部注射加肌肉注射对治疗尿道尖锐湿疣及预防复发效果良好.

    作者:鄂馨梅;孙蔚斌;印海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六味洗剂治疗急性湿疹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六味洗剂湿凉外敷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124例采用六味洗剂湿凉外敷治疗,对照组110例采用3%硼酸溶液凉湿敷联合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或氟芬那酸丁酯膏外涂.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8.7%)优于对照组(74.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六味洗剂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收敛的功效,治疗急性湿疹,疗效满意.

    作者:关炜;李张军;王香兰;郭碧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皮损内注射聚肌胞治疗寻常疣及跖疣126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皮损内注射聚肌胞对寻常疣及跖疣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科近年来采用皮肤内注射聚肌胞方法治愈的126例寻常疣及跖疣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第1疗程结束时,痊愈81例,有效率为89.7%;第2疗程结束时,痊愈111例(88.1%),有效率95.2%.结论 皮损内注射聚肌胞治疗寻常疣及跖疣疗效好,副作用少,不留疤痕,复发率低,值得应用,对于多发性寻常疣或跖疣患者可作为首选治疗.

    作者:雷文知;陈裕充;吴玲玲;温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发作性手部血肿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2岁,护士.主因双手指红色血疱3d就诊.患者3d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双手指出现数个黄豆大小红色血疱,有疼痛感,触之较软,有波动感,左手中指尖血疱较大.患者3年前开始每到夏天出现相同皮疹,10d后逐渐好转自愈.既往体健,无其他系统性疾病.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指见数个红色深在性血肿,黄豆大小,有明显压痛及挤压痛,触之较软,有明显波动感.左手中指尖见一花生大小血肿,穿刺可抽出鲜红色血性液体.见图1.诊断:发作性手部血肿.治疗:未给予特殊治疗.

    作者:郭建辉;郭雯;付红娟;孙丽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1%吡美莫司联合复方黄柏液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1%吡美莫司联合复方黄柏液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1%吡美莫司乳膏外涂,外用复方黄柏液湿敷,均2次/d;对照组30例,予维生素B6软膏外涂,外用3%硼酸溶液湿敷,均2次/d.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以红斑、丘疹、干燥、脱屑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反应良好,治疗后皮损积分下降明显(P<0.001);以脓疤、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萎缩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反应较差;3例患者出现局部刺激反应,均在治疗后第1d.结论 1%吡美莫司联合复方黄柏液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满意.

    作者:彭才智;翁燕荣;狄艾丽;聂畅莉;鲁英;王晶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坏疽性脓皮病治疗进展

    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皮肤病,临床上表现为剧烈疼痛的慢性、潜行性和复发性的皮肤溃疡.目前治疗坏疽性脓皮病的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①局部药物治疗: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环孢素、他克莫司等;②系统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TNF-α拮抗剂等;③其他手段治疗:如高压氧、血浆置换等.虽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仍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根据患者病情和当地医疗机构的条件选择可行的治疗手段,并恰当地进行综合应用在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上,将会取得可能好的疗效.

    作者:吕君;艾茜;陈尚周;雷淑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内外合治治疗肺胃湿热证寻常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清热除湿解毒汤内服联合外敷中药倒膜治疗肺胃湿热证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62例予清热除湿解毒汤,早晚各服用100mL,外敷中药倒膜,1次/周;对照组61例予丹参酮胶囊,3次/d,0.3%维胺酯乳膏外用,2次/d.连续治疗6周.结果 有效率治疗组为43.55%;对照组18.64%.治疗组在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清热除湿解毒汤内服联合外敷中药倒膜治疗肺胃湿热证寻常痤疮疗效好.

    作者:崔晗;姚春海;赵一丁;余远遥;黄尧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中药成分抗白念珠菌的实验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上以白念珠菌为代表的真菌感染的比例也相对提高,真菌对药物的耐药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开发研究既可有效对抗真菌感染,毒副作用又较小,适合免疫力低下人群使用的抗真菌药物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有着丰富的中药资源,医药工作者近几年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希望找出有效的抗真菌药物,笔者通过搜索大量的文献资料总结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

    作者:郑玉荣;刘涛峰;张虹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非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因右下肢萎缩斑伴毛细血管扩张7年,于2011年7月13日至我院门诊就诊.7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有小腿伸侧出现一红色斑块,约蚕豆大小,后斑块缓慢增大、增厚.半年前患者右小腿新发一拇指甲盖大小红色斑块,缓慢增大.病程中皮损处偶有轻微瘙痒、胀痛,阴雨天明显,然患者一直未予重视及就诊.既往史无特殊.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脾肋下未及.皮肤科检查:右小腿伸侧胫骨外缘一类椭圆形紫红色斑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大小约7.0cm×5.5cm,中央轻度萎缩,其上可见较多毛细血管扩张,边缘隆起.右小腿伸侧胫骨内缘一椭圆形红色斑块,大小约2.5cm×1.5cm,中央轻度萎缩,其上少许毛细血管扩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空腹血糖正常.取右小腿伸侧胫骨内缘皮损行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见多个胶原变性坏死灶,其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多核巨细胞、浆细胞浸润.

    作者:丁世伟;戴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热敷药”对硬皮病小鼠模型COL-Ⅰ、COL-Ⅲ蛋白含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热敷药”对硬皮病小鼠模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COL-Ⅰ、COL-Ⅲ)含量的影响.方法 60只BALB/c小鼠按照随机原则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小浓度组、中浓度组、大浓度组各10只,采用博莱霉素皮下注射形成硬皮病模型,造模完成后,根据分组分别给予10%、20%、40%“热敷药”药糊及肝素钠软膏外用,1次/d,连续1个月,空白组及模型组不用药.完成后观察各组皮肤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皮损COL-Ⅰ、COL-Ⅲ蛋白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较,高、中浓度组硬皮痛小鼠模型COL-Ⅰ、COL-Ⅲ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差异较显著(P<0.05);结论 “热敷药”具有改善硬皮病小鼠模型皮肤硬化,降低COL-Ⅰ、COL-Ⅲ的作用.

    作者:闫小宁;韩世荣;李文彬;李美红;刘燕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