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9种中草药对马拉色菌抑菌实验研究

郑晓晖;许爱娥;魏晓东;夏修蛟

关键词:马拉色菌, 中草药, 抗真菌剂, 液基微量稀释法
摘要:目的应用液基微量稀释法测定39种中草药对马拉色菌的小抑菌浓度.方法用液基微量稀释法,制备微量药敏板,观察不同浓度药物对马拉色菌生长的影响.结果MIC值:五味子:1.25~5 mg/mL,黄精:5~10 mg/mL,牡丹皮:2.5~10mg/mL,黄连:2.5~10 mg/mL,大黄:2.5~5 mg/mL,姜半夏:0.625~5 mg/mL,木香:5~10 mg/mL,白鲜皮:1.25~5 mg/mL,徐长卿:5~10 mg/mL,土槿皮:5~10 mg/mL,肉桂:2.5~10 mg/mL,乌梅:1.25~5 mg/mL,公丁香:2.5~10 mg/mL,高良姜:1.25~5 mg/mL,射干:5~10 mg/mL.结论五味子、黄精、牡丹皮、黄连、大黄、姜半夏、木香、白鲜皮、徐长卿、土槿皮、肉桂、乌梅、公丁香、高良姜、射干有相当强的抑马拉色菌能力.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杭州地区973例甲真菌病分析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甲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情况,获取流行病学资料.方法我们于2004年6月-11月对直接镜检阳性的973例甲真菌病患者进行了真菌分离培养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培养出722株病原菌,皮肤癣菌、酵母、非皮肤癣菌霉菌(NDM)所占比例分别为43.63%、38.37%、18.01%.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占89.52%(282/315),酵母中近平滑念珠菌居首,占21.66%,非皮肤癣菌霉菌中以曲霉和青霉为主.结论杭州地区的甲真菌病病原菌为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霉菌,其中以红色毛癣菌和近平滑念珠菌为主.要注意非皮肤癣菌的污染或寄生问题.

    作者:夏修蛟;郑俊惠;金海生;周谓珩;许爱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进展

    特应性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疾病,随着对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诱因、促发因素的深入认识,在治疗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文章通过对特应性皮炎的认识、诊断,选择适当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为临床更好的治疗特应性皮炎,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作者:田剑贞;徐丽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女贞子对黑素细胞的黑素合成、细胞增殖和c-kit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女贞子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酪氨酸酶蛋白(TRP)和酪氨酸激酶受体蛋白(KIT)含量;405 nm比色测定黑素细胞黑素含量;采用细胞数统计和显微镜观察的方法测定细胞毒性和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女贞子对黑素细胞的增殖和黑素合成有促进作用;对KIT蛋白合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女贞子对黑素细胞增殖和黑素合成具有促进作用,该药物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可能与酪氨酸激酶受体蛋白含量提高相关.

    作者:李永伟;许爱娥;尉晓冬;张迪敏;刘继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管活性肠肽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IP)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VIP在20例银屑病皮损及13例外观正常皮肤的表达,对染色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银屑病皮损区阳性染色主要分布在棘细胞层和基底层,部分病例角质层和颗粒层也是阳性表达,正常皮肤的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基底层细胞中,银屑病患者VIP表达阳性率和皮损区VI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银屑病皮损区VIP表达增高,提示其在银屑病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刘春玲;何焱玲;赵红颖;曹梅;陈懿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药联合他扎罗汀凝胶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观察

    我科自2001年10月-2003年3月,采用口服中药联合他扎罗汀凝胶外用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子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药汽熏与小剂量泼尼松治疗长病程玫瑰糠疹7例

    玫瑰糠疹是能够自限的疾病,多数在4~8周内皮疹消退而且不复发.但也有少数病程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皮疹反复成批发作.作者在2002年4月-2004年3月对迁延难愈的玫瑰糠疹患者采取中药汽熏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结果缩短了病程,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扬;陈春妹;邹倩;王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干扰素α1b预防尖锐湿疣激光后复发的临床与实验观察

    目的采用临床观察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观察干扰素α1b局部注射对尖锐湿疣激光后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组用二氧化碳(CO2)激光联合干扰素α1b局部注射治疗尖锐湿疣,对照组单独用CO2激光治疗.利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人乳头瘤病毒-DNA(HPV-DNA),并比较两者的HPV-DNA阳性率及临床复发率.结果实验组的HPV-DNA阳性率为19.35%,复发率为16.13%,对照组则分别为56.67%和53.33%,两组阳性率和复发率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干扰素α1b局部注射,可显著降低激光术后尖锐湿疣复发率及HPV-DNA检出率.

    作者:吴文中;佟菊贞;林汉良;吴惠茜;张书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转移性皮肤癌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因肩部肿块1周就诊.1周前患者发现右肩-肿物,同时在颈后、左肩也有类似肿物.患者无发热及全身疼痛,食欲及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22个月前因上消化道穿孔急诊入院手术,术中探及胃窦部和幽门处5 cm×5 cm肿块并穿孔,肿物与胰头粘连,行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胃窦幽门管溃疡浸润型低分化腺癌;胃小弯、幽门、幽门后淋巴结转移性腺癌.术后未行全身化疗.

    作者:郭燕妮;许凌晖;洪美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小汗腺肿瘤凝集素受体亲和组化研究

    目的研究皮肤小汗腺肿瘤细胞表面凝集素受体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方法应用17种生物素化的凝集素,采用ABC方法检测了30例小汗腺良恶性肿瘤细胞表面凝集素受体的表达.结果马铃薯凝集素(STL)在小汗腺恶性肿瘤中阳性率较高,与良性肿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小汗腺恶性肿瘤中除阳性着染形态分布不规则外,还可见胞浆着染.结论小汗腺肿瘤在癌变过程中,其细胞表面复合糖糖基及细胞正常结构发生了有意义的变化.

    作者:李建军;朱翠凤;佟菊贞;程滨珠;钟绮丽;马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银屑宁胶囊对心得安致豚鼠银屑病样皮损NO和MDA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银屑宁胶囊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5%心得安乳剂外涂豚鼠耳部皮肤,使其产生银屑病样病理改变,然后分别以复方青黛胶囊和银屑宁胶囊治疗,检测皮损组织一氧化氮(NO)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造模后组织病理可见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真皮毛细血管扩张,有较明显的单一核细胞浸润,经复方青黛胶囊和银屑宁胶囊治疗后,皮损组织病理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空白组比较,造模组皮损组织NO、MDA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造模组比较,治疗组皮损组织NO、MDA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复方青黛胶囊组比较,银屑宁胶囊组皮损组织NO水平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MDA水平降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银屑宁胶囊可以降低心得安致豚鼠银屑病样病理模型皮损组织NO及MDA水平.

    作者:王乖娟;刘卫兵;荆鲁华;王建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鲍温氏病皮损周围出现白癜风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因腹部皮肤糜烂及皮肤出现白斑就诊.患者自2年前发现下腹部出现一黄豆大小的皮疹,色红,逐渐增大,表面经常结痂,洗浴后容易出现表面糜烂渗出.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竹黄颗粒剂治疗寻常性银屑病120例临床观察

    竹黄颗粒剂是我院根据欧阳恒教授治疗银屑病的经验方--竹黄汤而制成的中药制剂.我科自2003年3月-2004年2月,采用竹黄颗粒剂治疗寻常性银屑病12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建湘;朱明芳;肖毅良;边鲜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有雌激素活性中草药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有雌激素活性中草药既有雌激素和/或抗雌激素作用的双向调节作用,本身又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文章对有雌激素活性中草药在痤疮、黄褐斑、银屑病、雄激素性脱发、绝经期外阴瘙痒等发病机制与雌激素相关的皮肤病及皮肤美容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并提出有雌激素活性中草药在皮肤科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刘冬梅;李宏军;高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诸痒皆由卫气郁滞所致

    瘙痒为皮肤病的常见症状,外邪、气血亏虚、瘀血虫毒、皮肤新生、内毒、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病因皆可致痒,其根本病机是影响卫气循行,导致卫气郁滞、气血不调,治疗应以疏畅卫气、调和气血为主.

    作者:刘志新;孙建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边天羽教授治疗红斑皮炎类皮肤病的临床经验

    边天羽教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诊治皮肤病的开拓者,曾从师于著名老中医赵炳南、董晓初.他吸取古代精华,又多变通,更有创新.从1963年开始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潜心研究皮肤病的治疗.在中西医结合诊治皮肤病的领域中辛勤耕耘了三十余年,硕果累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论文50余篇,著书两部,分别为<常见皮肤病的治法>和<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该书集中体现了边天羽教授学术研究成果,开创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皮肤病完整的学术体系,尤其在中医药治疗皮肤病方面更有独到之处,现总结其中医诊治红斑皮炎类皮肤病的经验如下.

    作者:陈庆江;赵艳霞;龚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非抗病毒药物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应用

    带状疱疹的治疗向来都是以抗病毒疗法为主,但近年来各种不属于传统的抗病毒药物在本病治疗中也越来越被普遍地应用或尝试,如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等,其机制也与抗病毒药物大都不同,文章就这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用法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复习.

    作者:王一飞;张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掌跖脓疱病疗效观察

    掌跖脓疱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治疗掌跖脓疱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延海;杨红;刘轶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养阴清热饮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近年来由于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外用制剂的滥用,特别是含氟高效激素外用制剂在皮肤科的广泛运用,本病有日益增多的趋势.笔者根据本病的主要表现,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于2004年3月-2004年12月用自拟养阴清热饮治疗本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陶迪生;朱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牛磺酸对人角质形成细胞株COLO-16增殖及分泌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影响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人角质形成细胞株COLO-16增殖的影响及对其分泌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牛磺酸对COLO-16细胞株的增殖作用.应用ELISA法检测牛磺酸作用前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变化.结果牛磺酸有抑制角质形成细胞株COLO-16增殖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浓度的增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从20 mmol/L到80 mmol/L的浓度范围内,牛磺酸可以抑制COLO-16细胞株分泌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产生.结论牛磺酸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抑制角质形成细胞株COLO-16增殖的作用,并可抑制IL-6和TNF-α的分泌.

    作者:吕宁;焦振山;康瑞珠;张玉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39种中草药对马拉色菌抑菌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液基微量稀释法测定39种中草药对马拉色菌的小抑菌浓度.方法用液基微量稀释法,制备微量药敏板,观察不同浓度药物对马拉色菌生长的影响.结果MIC值:五味子:1.25~5 mg/mL,黄精:5~10 mg/mL,牡丹皮:2.5~10mg/mL,黄连:2.5~10 mg/mL,大黄:2.5~5 mg/mL,姜半夏:0.625~5 mg/mL,木香:5~10 mg/mL,白鲜皮:1.25~5 mg/mL,徐长卿:5~10 mg/mL,土槿皮:5~10 mg/mL,肉桂:2.5~10 mg/mL,乌梅:1.25~5 mg/mL,公丁香:2.5~10 mg/mL,高良姜:1.25~5 mg/mL,射干:5~10 mg/mL.结论五味子、黄精、牡丹皮、黄连、大黄、姜半夏、木香、白鲜皮、徐长卿、土槿皮、肉桂、乌梅、公丁香、高良姜、射干有相当强的抑马拉色菌能力.

    作者:郑晓晖;许爱娥;魏晓东;夏修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