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彤;周兵;王琪
咽喉部异物在耳鼻喉科急诊中是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间接喉镜本身的限制,许多隐蔽部位的异物不易被发现,我科采用纤维喉镜诊治咽喉部异物203例,报告如下.
作者:韩浩伦;吴玮;吴代民;王鸿南;王刚;杨慧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应用体外培养技术,对喉鳞状细胞癌组织进行体外培养,探讨喉鳞癌组织原代培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为建立人喉鳞癌组织的细胞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体外组织培养技术,对24例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进行原代培养,观察原代培养中肿瘤细胞的生长与供体的年龄、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及不同培养方法的关系,分析在人喉鳞癌细胞的培养中成纤维细胞、微生物污染的影响.结果24例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年龄小于60岁组的细胞生长率为31.25%(5/16例),年龄大于60岁组为37.5%(3/8例);高分化组为100%(2/2例),中分化组为30.8%(4/13例),低分化组25%(2/8例);组织块培养法为43.75%(7/16例),酶消化法培养为10%(1/10例);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在培养的第5~7天,在贴壁组织块周围可见到有上皮样细胞爬出.全部标本中,成纤维细胞的过度生长和微生物的污染是阻碍人喉鳞癌细胞生长的重要因素.结论培养组织的细胞生长率与供体的年龄关系不大;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较高者,细胞的生长率较高;与酶消化分离培养法相比,贴壁组织块培养法的细胞生长率较高;成纤维细胞及微生物的污染是阻碍人喉鳞癌细胞系建立的重要因素.
作者:倪鑫;马丽晶;韩德民;张伟;王鸿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37年来收治的36例抢救性小儿气管插管出现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6例抢救性小儿气管插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插管后并发症有声带杓间区溃疡或肉芽肿8例,双声带麻痹伴声门下狭窄5例,声门下及气管狭窄10例,左声带麻痹4例,气管环切开口区瘢痕狭窄9例.经用全麻下扩张法、喉气管瘢痕切除重建、硅橡胶T形管支撑、环杓关节拨动、声带外展移位术和保守治疗3~6个月后,声嘶改善,呼吸困难、喉气管源性气喘消失,喉气管功能得以恢复.结论喉气管插管并发症是由于插管时体位不正确、创伤、留置时间过长、气囊压力过大及局部感染造成,选择恰当、准确、轻柔的手术操作是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
作者:康全清;郑国玺;樊玉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49岁.因左耳听力下降,伴耳鸣半年余,就诊于耳鼻咽喉科.检查见双耳鼓膜完整,标志清楚.纯音测听显示右耳平均听阈为20dBHL以内,左耳低频平均听阈为25dBHL~30dBHL,中高频均为20dBHL以内;声导抗测试双鼓室图呈A型曲线,蹬骨肌反射测试:刺激右耳1000Hz时同侧90dBHL引出,对侧为85dBHL引出;刺激左耳1000Hz时同侧110dBHL、对侧120dBHL大输出均未引出;进一步做疲劳试验:右耳阴性,左耳2000Hz 3分钟下降35dBHL,4000Hz3分钟下降40dBHL,呈强阳性.
作者:孙玉兰;莫玲燕;刘辉;陈雪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科1998到2000年共治疗较严重的耳廓撕裂伤20例,经及时手术修复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石红海;胡宝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青春期患者鼻咽部恶性淋巴上皮癌极易与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相混淆.我院于1997年收治1例女性患者,因误诊为纤维血管瘤,施行手术冶疗,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创伤.
作者:金峰;张冬青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鼻部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临床治疗结果,就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进行讨论3方法就60例鼻部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CT)资料,采用Ann Arbor临床分期,结合放疗为主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临床Ⅰ期、Ⅱ期、ⅢⅡ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86%(13/14),41.67%(10/24)和11.11%(2/18);4例临床Ⅳ期病人均在1年内死亡;60例病人的1年、2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1.67%(49/60),61.67%(37/60),51.67%(31/60)和41.70%(25/60).结论鼻部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临床分期与预后关系密切;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作者:姜元芹;雷胜;章志勇;雷衍凡;潘桂华;张宜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分泌物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并分别与慢性鼻炎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鼻分泌物中NO水平进行比较.方法测定了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和40例慢性鼻炎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组鼻分泌物NO水平.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NO合成较正常对照组及慢性鼻炎患者高.结论NO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对其机理的研究有利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作者:高金建;金建新;杨继红;郑晓群;黄加云;陈波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采用切除下鼻甲改善鼻腔通气功能的手术历史悠久,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许多新技术应用到这一领域,例如:激光、冷冻、射频、微波等,可谓种类繁多.为此韩德民教授提出对下鼻甲手术进行一次讨论,主要针对下鼻甲手术是否对改善鼻腔通气功能具有必要性及手术对鼻腔功能的影响,这对于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规范下鼻甲手术适应证、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许庚;杨钦泰;徐睿;李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炎的方法.方法对35例慢性鼻炎患者进行鼻内镜下选择性地多结构手术治疗,随访6月~2年,评估疗效.结果29例病人疗效满意,5例患者自觉症状明显缓解,1例病人仍持续性鼻塞,有效率97.1%.结论鼻内镜下选择性多结构手术治疗慢性鼻炎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有效方法.
作者:司马国旗;蒋志毅;盛成;郁波;殷鹏;张亚军;魏国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突发性耳聋发病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病毒性耳蜗炎)和血液粘度增高、椎基底动脉硬化造成管腔狭窄等有关,这些因素均可危及耳蜗的血液供给,使Corti's器缺血缺氧引起突聋[1,2].
作者:严瑞珍;张鹏;卢二永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28岁.于2002-12-11上午门诊局麻下行双侧扁桃体挤切术,麻醉药物为1%利多卡因注射液10毫升,0.1%肾上腺素注射液3滴.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无副损伤,少量出血约20毫升,术后静滴抗生素.术后10小时患者自觉咽痛,有轻度憋气感,后逐渐出现呼吸困难.
作者:范永久;刘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麻醉后病人出现环杓关节脱位的病因.方法通过改进拔管时机避免环杓关节脱位,对照观察三组病人麻醉后出现环杓关节脱位的资料.结果习惯插管及拔管的对照组(第一组)行气管插管麻醉病人1061例,出现8例环杓关节脱位;改进插管操作的观察组(第二组)行气管插管麻醉病人1012例,出现9例环杓关节脱位;改进拔管时机观察组(第三组)做气管插管麻醉病人1328例,未出现环杓关节脱位.第三组与前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在全麻诱导和肌松状态下行气管插管麻醉的病人出现环杓关节脱位与在清醒状态下拔管有关.在病人喉部对刺激不敏感的状态下进行插管及拔管操作,可以有效避免环杓关节脱位.
作者:覃扬达;黄斌;梁建平;朱习平;尹曼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咽瘘是喉切除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也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据报道,其发生率为5.9~37.6%[1].其发病多为综合因素引起,处理比较困难.本文对26例咽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咽瘘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咽瘘发生的原因与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斌;陈伊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鞍鼻畸形在临床工作中多见,手术本身并不复杂,尤其采用单侧鼻翼前内缘切口进路,弯眼科剪锐性分离,材料植入,方法简便快捷,术后疤痕隐蔽,效果好,临床上已经广泛开展,但是由于目前广泛采用的硅胶材料仍然不能使每一位使用者都免于排斥反应,成为困扰医生施术的主要问题.
作者:李长清;李胜玉;刘军;朱春华;唐少松;孙焕平;王风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因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于2003-03-06在全麻插管下行内窥镜下全组鼻窦开放加鼻中隔矫正术.
作者:杨静;范雪梅;李天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p16蛋白表达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16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或缺失.结果p16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癌和甲状腺滤泡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甲状腺髓样癌和未分化甲状腺癌组织的表达率(P<0.05).I期p16蛋白的表达率明显高于Ⅲ、Ⅳ期(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p16蛋白的表达率(92.6%)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64.7%)(P<0.05).高分化组p16蛋白的表达率(903%)高于低分化组(61.5%)(P<0.05).结论p16蛋白参与了甲状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与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临床判定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林方才;高庆云;陈瑞新;张德恒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临床资料我科自1996年~2002年采用穿刺负压引流法治疗耳廓假性囊肿56例,取得满意疗效.56例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
作者:洪建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测量比较Nucleus CI 24M直电极序列和CI24 Contour弯电极序列两种型号植入体的电极植入深度.方法对41例CI 24M和8例CI 24 Contour植入者,术后拍摄耳蜗位X线平片.应用图像处理技术,比照耳蜗螺旋模板,建立电极序列的极坐标图形,测量第22号电极与耳蜗开窗处的极坐标角度,两者之差代表了电极序列的植入深度.以t检验比较两种型号植入体的植入深度状况.结果无内耳畸形、手术条件相当的情况下,CI 24 Contour植入体的平均插入角度为413°,CI 24M植入体的平均插入角度为316°,P=0.0001.结论CI 24 Contour植入体的植入深度明显深于CI 24M.前者更有利于医师进行植入.
作者:郗昕;冀飞;韩东一;黄德亮;武文明;杨伟炎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