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Joseph Toynbee对耳科学的贡献

韩维举;王荣光

关键词:外科医生, 皇家学会, 工作成绩, 显微镜, 农场主, 科学院, 博物馆, 英国, 求学, 伦敦, 就职, 解剖, 家庭, 技能, 会员
摘要:1815年,Joseph Toynbee(约瑟·托因比)出生于英国Lincolnshire一个富有的农场主家庭,在15个孩子中排行老二。Toynbee 17岁时到伦敦求学,那时,他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耳外科医生。由于他精湛的解剖技能,年仅23岁就被选入皇家外科学院,并就职于Hunterian博物馆,在此期间,他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而成为皇家学会的特别会员,是获此殊荣的人中年轻的一位。……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的实验研究现状

    以标准的临床免疫学方法研究人的内耳非常困难,至今我们对内耳免疫学的了解绝大部分来自动物实验。自身抗体的检测是自身免疫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自身抗原的确定是该病确实存在的有力的证据。对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尚未确定免疫系统攻击的内耳特异性抗原。本文对近年有关动物模型及内耳自身抗原、抗体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柴亮;倪道风;顾之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髓鞘蛋白P0致敏豚鼠无听觉功能障碍迹象

    有资料表明梅尼埃病、特发性感音神经性聋和突聋等病人血清中内耳组织30kDa蛋白的抗体活性升高,Cao(1996)等人认定此蛋白是周围神经髓鞘糖蛋白P_0,特异性表达于周围神经系统施旺细胞,其氨基酸序列具有种间高度保守性。在内耳,P_0蛋白主要在螺旋神经节和螺旋器表达。该作者用猪坐骨神经分离、纯化并……

    作者:朱鹏;龚树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水平半规管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法

    用回顾门诊病历的方法探讨了32例患有水平半规管发作性位置性眩晕(HC-PPV)患者的治疗方法。HC-PPV是一个综合症,病因可能是从位于内淋巴尾部或水平半规管前支内的囊斑上分离的耳石碎片,当病人头位恰巧摆动到病变侧时,这些碎片刺激壶腹部,产生位置性眩晕和水平眼震。症状包括由仰卧位到侧卧位的头位改变而引起的突发性眩晕,潜伏期很短(几……

    作者:姜丹泉;孙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圆窗膜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

    圆窗膜是位于中耳与内耳之间的唯一的膜性结构,被称之为第二鼓膜。圆窗膜由三层膜结构组成:外层为中耳粘骨膜延续的上皮细胞,中间层为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内层为被覆鼓阶的细胞层延续,其在维持正常听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圆窗膜破裂后对听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尽管圆窗膜具有三层结构,其仍具有半透膜性质,临床治疗中利用这一特性而采用鼓室内给药治疗内耳疾病。

    作者:鲁海涛;龚树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非典型和难治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前庭迷路的高分辨三维磁共振成像

    良性突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常见的眩晕原因,它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仅一小部分患者罹患持久型及对各种治疗均无效,此种持久型可能有不同的潜在病理生理学而不仅是通常认为的管道结石学说。研究了5例对各种治疗无效,且伴有不典型眼球震颤患者进行丁内耳高分辨三维磁共振图像的检查。该……

    作者:吕春雷;李兆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别嘌呤醇减轻豚鼠耳蜗内淋巴积水

    基于膜蜗管中Ca~(2+)过负荷可能产生内淋巴积水和氧自由基的假说,将别嘌呤醇(即黄嘌呤氧化酶的拮抗剂及氧自由基清除剂),用于治疗手术闭塞内淋巴管的豚鼠。假定阻塞内淋巴管可使Ca~(2+)过负荷及氧自由基产生,导致内淋巴积水的进展及感觉细胞、血管纹的变性,则别嘌呤醇可以防止这些不良反应。把23只豚鼠……

    作者:黄益灯;李兆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上半规管裂——压力敏感机制的绒鼠模型

    上半规管裂综合征患者在外耳道、中耳或颅内压力变化时会发生眩晕和眼震,原因在于上半规管骨质缺损。本文旨在研究上半规管裂综合征迷路压力敏感性的机制,并建立手术修复的绒鼠模型。该作者观察上半规管开窗前后、开窗修补术后外耳道压力变化时绒鼠前庭传入神经激动值的变化,结果发现上半规管开……

    作者:朱雅颖;王正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膝状神经节切除与否与面神经再生关系的实验性研究

    目前,有关面神经损伤后,副交感纤维和味觉系统的再生情况,以及它们的再生是否影响运动纤维再生,尚无研究证明。为探讨面神经损伤后再生与膝状神经节切除与否的相关性,该作者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 方法:将23只新西兰成年白化病兔子(性别不限,体重2.5~3.2kg),随机分为2组。所有动物均切除2mm面神经鼓室段,移植耳大神经衔接断端。组1(10……

    作者:冯红云;梁美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特发性面瘫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Meta分析

    应用特定的标准选择前瞻性试验汇总进行Meta分析,通过对照以皮质类固醇、安慰剂治疗和不治疗完全性特发性面瘫(IFNP)病人的结果,评价其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临床上的完全性、不完全性的面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作为终点测量值。通过计算率差和Fisher精确检验的P值来评价效果的分级和意义。用随机效果模型进行综合分析。数据分析显示皮质类固醇疗法能提高17%的完全性IFNP病人的面神经运动功能恢复率。皮质类固醇治疗对完全性IFNP的功能恢复有临床上和统计学上的意义。

    作者:魏崴;王正敏;戴春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外淋巴瘘的研究现况

    外淋巴瘘可引起耳聋、眩晕及耳鸣,但在临床上确诊较难,本文将对其病因,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王育璠;李克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Joseph Toynbee对耳科学的贡献

    1815年,Joseph Toynbee(约瑟·托因比)出生于英国Lincolnshire一个富有的农场主家庭,在15个孩子中排行老二。Toynbee 17岁时到伦敦求学,那时,他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耳外科医生。由于他精湛的解剖技能,年仅23岁就被选入皇家外科学院,并就职于Hunterian博物馆,在此期间,他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而成为皇家学会的特别会员,是获此殊荣的人中年轻的一位。……

    作者:韩维举;王荣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梅尼埃病患者的醛固酮测评

    自从1938年起,内淋巴积水作为梅尼埃病的基本病理组织学基础已经被普遍接受。经动物研究已发现给予外源醛固酮可以导致内淋巴积水。心理压力可以经常产生梅尼埃病的症状。通过下丘脑的传递,心理压力导致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增加,随之肾上腺皮质生成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和皮质酮)和盐皮质激素(醛固酮)增加。该作者探讨是否会象……

    作者:李钧;李兆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表现为面神经麻痹的广泛转移性肾细胞癌

    面神经麻痹(FNP)是耳鼻咽喉科一个常见的症状,腮腺原发或继发性病变均可以引起FNP,腮腺的继发性病变通常来自皮肤病如恶性黑色素瘤,肾细胞癌转移到腮腺实属罕见,本文报告首例由肾细胞癌(RCC)转移到腮腺引起FNP的病例。患者为61岁的男性,因右侧面瘫和耳后疼痛2周就诊。面瘫为突然发……

    作者:江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贝尔氏麻痹患者泪液和唾液单纯疱疹病毒分泌及其动态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法的引进,尤其聚合酶链反应(PCR)法的广泛应用,许多报道证实贝尔氏麻痹与单纯疱疹病毒(HSV)有密切关系,该文对贝尔氏麻痹患者泪液和唾液HSV分泌及其动态进行了研究。 血清中抗HSV IgG抗体阳性,偶血清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IgG抗体价无明显变动,以发病16……

    作者:张来虎;凌雪蓉;凌贤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豚鼠内耳的容积大小分析

    豚鼠被广泛用于耳科研究,但其内耳容积大小无详细报道。本文旨在提供确切的豚鼠内耳液体容积大小和软组织有关数据,采用Metamorph图像软件,在400×到1000×放大条件下测量所有组织切片的方法。 经测定3只豚鼠内耳的每一系列切片,得到了有关内淋巴和外淋巴体积及软组织的完整数据;也测量……

    作者:郭晓静;张连郁;曹海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上半规管缺裂出现的Tullio现象

    Tullio现象是由眩晕和异常的眼球和/或头部运动联合产生的,这种运动由声音刺激引起。这种对声音的前庭反应由Tullio在1926年研究鸽子的迷路瘘管时首先描述,之后Huizinga在1935年证实。人们提出两个Tullio现象可能的病因:耳石症和半规管刺激。Tullio现象与梅尼埃综合征、先天性内耳异常、感染如梅毒和慢性耳疾、外伤、外淋巴漏和医源性瘘如开窗术等有关。近Minor等报道7例伴Tullio现象患者出……

    作者:袁伟;孙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偏头痛与耳蜗-前庭症状相关性评估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前庭紊乱。特征是严重的头痛、自发的神经系统症状。可合并耳蜗或前庭症状,如听力下降、耳鸣、眩晕和头晕,有时可以合并梅尼埃病。用以研究的病人为:有或无先兆的偏头痛病人20例,排除其它原因如紧张、丛集性头痛或任何系统疾病引起的头痛。所有的病人都经过国际疼痛学会(1988)的诊断标准。做血液分析(血细胞完全计数、血生化、甲……

    作者:张瀛;秦家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额肌的经颅磁极皮层刺激:前额运动诱发电位的特征表现及细节

    该作者研究了16位健康受试者线圈位于沿耳间线的头皮表面时经颅磁极皮层刺激所产生的额肌运动诱发电位(MEPs)。当线圈位于头顶旁开2~12cm时,所有受试者均出现双侧额肌可以重复的运动诱发电位反应。和下唇模拟肌及拇短展肌相比,额肌有较高的运动诱发电位的幅度,这可能显示额肌有较大的皮层运……

    作者:黄益灯;李兆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辨别药物导致耳蜗毒性和前庭毒性的客观方法

    目前了解到有些药物对内耳有毒性作用,如引起耳蜗病变,导致听力损失。我们可以用脑干诱发电位(ABR)、耳声发射等方法直接检查发现,但如造成前庭功能损害,就只能通过行为学和组织学的方法进行检查,而上述方法也不易发现早期的前庭损害。本文作者通过实验了解前庭诱发电位(VsEP)在评价前庭功能方面的作用。……

    作者:陈曦;孙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吸入性变态反应与梅尼埃病:耳蜗电图和鼻内变应原激发试验作为研究工具的应用

    对梅尼埃病尽管已有广泛研究,但确切的发病机制迄今仍不清楚,内淋巴积水的原因和导致症状发作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尚在研究之中。早在1923年Duke就报告过变态反应与梅尼埃病之间的联系,2例有典型梅尼埃病症候群的患者存在严重食物过敏,用肾上腺素控制过敏反应,梅尼埃病症状亦显著缓解,在无症状期用患者高度过敏的食物变应原皮内注射诱发出梅尼……

    作者:刘国辉;马艳红;伍伟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主管: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