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飞
目的 探讨听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能力、心理情况,以及各种影响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提高听障儿童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在校聋儿进行裸耳纯音测听和助听设备效果评估,采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进行相应社会生活能力评估.结果 54例(108耳)被试重度听力损失5耳(4.63%),极重度听力损失103耳(95.37%);助听设备双耳佩戴率为72.22%;助听设备的总有效补偿率为49.46%;被试的社会生活能力评分与助听设备补偿效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3.33%(45/54)被试的社会生活能力评分为正常及以上.结论 在校聋儿整体听力损失严重,社会生活能力较好,但助听设备双耳佩戴率和有效补偿率有待提高.
作者:赵鹏;刘媛媛;熊妮娜;屈天青;陈耀红;沈晓东;徐妍;王树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聋患者以远程的方式验配助听器后的助听效果.方法 选取老年聋患者20人,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10人,以远程的方式验配助听器;第二组1 0人,以面对面的方式验配助听器.分别采用言语测听及问卷评估的方式对配戴助听器前以及配戴助听器6周后的效果进行评价.言语测听材料选择普通话言语测听材料(mandarinspeech test materials,MSTMs)的双音节辨别率测试,问卷选择国际助听器效果评定问卷(IOI-HA).结果 ①两组患者助听下言语辨别率得分无显著差异(t=0.32,P=0.750>0.05);②两组患者配戴助听器后问卷评估得分无显著差异(t=0.95,P=0.35>0.05);③入组患者在安静环境下言语辨别能力配戴助听后显著优于未助听时的言语辨别能力(t=6.39,P=0.00<0.05);④入组患者配戴助听器6周后问卷评估结果显示5%的患者对助听器效果满意,80%的患者认为助听器效果一般,15%的患者对助听器效果不满意.结论 可以采用远程助听器验配技术对不方便来听力中心就诊的患者进行助听器验配及调试.助听器可有效提高患者在安静环境中的言语辨别能力.仍应通过双耳验配、助听辅助技术等方式提高患者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助听器使用满意度.
作者:梁爽;王丽燕;叶小静;张芙蓉;王艳霄;孙喜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联合舱内静脉输液治疗对全频听力下降突发性耳聋(sudden deafness,SD)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估.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全频下降SD患者186例(186耳)分为舱外组、舱内组、对照组各62例(62耳),并对患者疗效进行组间分析比较.结果 平坦下降型、全聋型SD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舱内组和舱外组均优于对照组,且舱内组优于舱外组(P<0.05).结论 HBO联合舱内静脉输液是安全的治疗方式,对全频下降型SD患者总体疗效佳.
作者:李琴;张小琴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比较健听青年睡眠与清醒两种状态下的颅顶慢反应(slow-vertex response,SVR)阈值与纯音听阈的关系,探讨受试者状态对SVR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26名健听青年均分为两组,行双耳500、1000、2000、4000 Hz频率下的纯音听阈测试,及睡眠和清醒两种状态下的SVR阈值测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各频率处,清醒状态下SVR阈值与相应频率的纯音听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其差值分别为(10.50±3.59)、(9.75±4.99)、(13.25±4.38)、(12.50±5.50)dB,并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72、0.68、0.77、0.59);睡眠状态下SVR阈值与相应频率的纯音听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0.05),其差值分别为(31.50±7.47)、(28.00±11.11)、(33.50±9.14)、(34.50±8.96)dB,仅在1000 Hz频率处有较好的相关性(P=0.043,r=0.37).结论 受试者意识状态对SVR阈值的影响较大,清醒状态下SVR阈值更接近纯音听阈.
作者:杨毅;王枫;徐前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区角活动对听障儿童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发展促进的作用.方法 选取北京某听障儿童康复中心一名2岁半的小班听障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区角活动中的表现录像、记录,并整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经区角活动开展,被试的语言表达次数增多,准确性提高,和同伴、老师的语言交流增多,句子长度加长,使用句类形式更多.结论 应在听障儿童学前教育中提倡并加强区角活动的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听障儿童对语言的学习兴趣,促进听障儿童语言快速发展,提高听障儿童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并有效地促进听障儿童之间、听障儿童与老师之间的良好关系有较好的辅助和推动作用.
作者:李卉;戈庆维;王段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GBZ49-2014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的科学性,为国家标准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421名每天在等效连续噪声暴露8个小时工作工人的基本资料,进行纯音测听检查,运用x2检验和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计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4年和2007年两版诊断标准下,337名工龄3年及以上工人的噪声聋患病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84名1-2年工龄工人中听力损失达到噪声聋标准人数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GBZ49-2014诊断标准下,工龄与噪声聋的患病率的相关系数r=0.883,呈强正相关(P=0.002<0.05);而在GBZ49-2007诊断标准下,工龄与噪声聋的患病率的相关系数r=0.632,没有相关性(P=0.13>0.05).结论 2014年版国家标准比2007年版国家标准更加科学可靠,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苏俊;严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采用“两步骤诊断法”对长春地区1479例初筛、复筛未通过听力筛查的婴幼儿进行听力学评估,以鉴定其听力障碍的发病情况,并确定听力障碍类型及听力损失程度.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1年7月~2016年6月在长春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2次未通过、疑为听力障碍并转诊到我院听力筛查鉴定中心就诊的婴幼儿,共1479例,常规行“两步骤诊断法”进行听力鉴定:第一步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声导抗检查做初步诊断,对未通过初诊者进入第二步骤(确定诊断),包括听性脑干反应(ABR)、多频听性稳态反应(ASSR)进行听力学评估及鉴定,必要时辅助颞骨高分辨CT扫描.对所有病例都进行密切的跟踪随访.结果 我院共接诊由长春市妇幼保健院转诊的婴幼儿1479例,经初步诊断法通过1360例(视为听力正常者),通过率为92%;经第二诊断步骤确诊听力障碍者119例,占8.0%,其中传导性聋44例:包括分泌性中耳炎40例,先天性外耳道闭锁4例,其中双耳2例,单耳2例;确诊感音神经性聋75例,40例为重度听力损失,35例为极重度听力损失,影像学资料确诊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15例.结论 ①新生儿听力筛查目前仍存在较高的假阳性率,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声导抗联合初步诊断法可以快速、便捷、准确的排除假阳性结果.②“两步骤诊断法”对于听力障碍的婴幼儿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利于早期干预.
作者:于多娇;管国芳;苏凯;张德军;文连姬;李琴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研究分析分泌性中耳炎学龄前儿童的高低频声导抗,探讨其高低频鼓室图图形的一致率,通过一致率,进而研究其匹配度.方法 使用中耳分析仪AT235h,分别对64例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学龄前儿童进行高低频声导抗测试(226 Hz和1000 Hz探测音),记录测试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学龄前分泌性中耳炎儿童高低频声导抗鼓室图图形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高低频声导抗鼓室图的一致率来看,平坦型结果的一致率(94.4%)高;两种测试的假阴性率均为3.09%,但非相同测试耳.结论 学龄前分泌性中耳炎儿童高低频声导抗鼓室图图形存在显著差异,临床上主要选择226 Hz探测音声导抗进行检查,可采用1000 Hz声导抗行验证测试,并结合纯音测听等综合测试,以减少不必要的漏诊.
作者:乔汝汝;汪烨;田成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寻找并确定一例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遗传分子病因,探讨该突变的致病性,为该家庭再生育提供遗传指导.方法 采集一个耳聋小家系(No.1501ZJS)样本3例,包括1例听力下降患者、2例正常听力父母亲,临床资料完整;对No.1501ZJS家系患者样本进行140个已知耳聋基因捕获、二代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可疑致病突变后采用突变位点PCR扩增,Sanger测序在该家系内部进行验证.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新突变的致病性进行预测.结果 USH2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8342C>T(p.T2781I)和c.6628C>G(p.P2210A)是No.1501ZJS家系的致聋突变.结论 目标区域捕获结合二代测序技术为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的耳聋个体及家庭提供了有力的检测手段.采用该方法我们成功为No.1501ZJS家庭明确了致聋突变,其中c.8342C>T(p.T2781I)是已报道的致聋突变,而c.6628C>G(p.P2210A)则为首次发现.我们的研究丰富了遗传性聋的突变谱.
作者:高雪;李北成;黄莎莎;袁永一;戴朴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IP-Ⅲ畸形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 2015年3月在我院行人工耳蜗植入的IP-Ⅲ畸形患者8例(8耳),并筛选耳蜗发育正常患者8例(8耳)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CAP、SIR和MAIS得分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IP-Ⅲ畸形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CAP、SIR及MAIS得分均低于耳蜗发育正常组,但两组间CAP、SIR和MAI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Ⅲ畸形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康复效果较耳蜗发育正常的患者稍差,但仍能达到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振晓;王林娥;龚树生;高芬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是一种近年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听觉疾病,临床表现特点是听性脑干反应(ABR)缺失或严重异常,耳声发射(OAE)和/或耳蜗微音电位(CM)正常或轻度异常,语言理解困难的特殊听力障碍.本文从AN流行病学,诊断和干预方面进行综述,并集中于婴幼儿以下几方面的诊断干预:①阐明婴幼儿AN诊断有时是很困难的;②许多患者受益于人工耳蜗植入,而助听器的受益较少;③对于听觉输入不足,视觉信息的利用对听觉交流和言语/语言发展是必要的;④患儿应密切随访,随着时间的推移听觉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由于AN通常对婴幼儿有潜在的影响,是言语和语言发展的延迟.因此,婴幼儿尽早明确AN诊断和提供咨询帮助是非常重要的.未来有望对AN提供更精细的评估手段,将有利于干预的实施并带来更好的预期效果.
作者:黄治物;吴皓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耳鸣的心理声学特征与耳鸣问卷的相关性,揭示二者相关性对耳鸣治疗产生的影响,为耳鸣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75名原因不明的慢性耳鸣患者进行耳鸣的心理声学测试(响度和音调);同时受试患者接受耳鸣活动问卷调查.对耳鸣的音调、响度与耳鸣活动问卷总得分和分项得分(思想和情绪、听力、睡眠、注意力)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耳鸣响度与耳鸣活动问卷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r=0.168,但二者的相关性不强;耳鸣响度与听力交流问题得分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r=0.303,散点图显示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耳鸣的心理声学特征与患者对耳鸣的反应程度间相关性不强,二者主要表现为耳鸣响度与其对听力交流之间相关的影响.耳鸣的心理治疗、耳鸣咨询治疗主要依据耳鸣问卷得分情况.耳鸣的声治疗可以参考耳鸣响度检测的结果决定.
作者:鲁兆毅;马芙蓉;宋昱;王子健;王宇;潘滔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儿童听力语言康复模式,是基于儿童听力语言康复相关理论建立起来,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提出较稳定的框架和程序.既然康复模式主要分析儿童听力语言康复实践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认识基本特征.那么除了可因对听力语言障碍认识理念的不同进行模式判别外,还可依据听力语言康复服务提供主体所在的场所与主导方法的不同,划分不同的康复模式.
作者:梁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讲述能力是评估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语言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重要模块.本文依据正常儿童讲述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及过程,探讨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语言障碍儿童讲述能力康复训练的参考范式,以期为语言康复工作者的教学提供参考.
作者:张晴;刘巧云;贺晓琴;梁洲昕;黄昭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听觉与声音是互相依存的,听力学与声音则是密不可分的.听力学的各种测试如纯音测听、ABR、耳声发射测试等,从本质上说都是测量人的听觉系统对于声音刺激的主观或客观反应.因此,听力学测试离不开声音信号.无论是作为施加给受试者的刺激信号(例如纯音测听中的纯音信号、ABR测试中的短声Click或短纯音tone burst信号),还是作为从受试者记录到的反应信号(例如耳声发射测试中在外耳道记录到的OAE信号),声音信号的强度都需要准确的测量和标定,以便临床上对于测试结果实现量化分析.尽管在声学信号测量和听力检查过程中都常用到分贝的概念,但其含义却不尽相同,部分听力学从业人员也经常会产生混淆.本文希望从临床实践应用的角度对听力学测试中的dB进行解析,以期与同行共同学习,使测试结果表述更加确切和标准.
作者:冀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听力水平了解HBV对听力是否存在影响.方法 对64名慢性HBV感染者(包括HBV携带者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及46例对照者行纯音测听、声导抗测听等检查,并对平均听阈行统计分析.结果 3组语频平均听阈(500、1000、2000 Hz)比较,HBV携带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乙肝组与对照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HBV携带组和对照组在500~ 8000 Hz倍频听阈无统计学差异(P>0.05),250 Hz听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肝组和对照组250~8000 Hz各频率听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50、2000、4000、8000 Hz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HBV携带者听力水平除250 Hz外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而慢性乙肝患者各频率均出现听力下降.提示慢性乙肝患者可能存在内耳的感染及病变.
作者:原晶晶;鲍诗平;张帆;焦楠;刘勇刚;张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对两款新型主动降噪技术耳机能否有效防护强脉冲噪声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在标准声场内使用火花发声器模拟脉冲噪声,将主动降噪耳机佩戴在人工头上进行测试.首先测量人工头无降噪设备条件下脉冲噪声值5次,作为基线水平;再对两款耳机处于关闭、低档和高档状态下,人工头佩戴主动降噪耳机后脉冲噪声值分别进行5次测量,取平均值,纳入统计分析.结果 人工头测试脉冲噪声值基线水平为132.3 dB SPL;两款主动降噪耳机关闭被动降噪状态下平均降噪水平分别为29.2 dB SPL、31.9 dB SPL,主动降噪能力处于低水平时平均降噪水平分别为26.82 dB SPL、27.9 dBSPL,高水平时平均降噪水平分别为29.9 dB SPL、32.0 dB SP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主动降噪耳机针对脉冲噪声的主动降噪水平优于单纯的被动降噪水平.
作者:刘晨;黄国威;李欢;王博;于黎明;陈洪文;李兴启;于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伴随基因组计划测序的完成、“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以探索细胞内蛋白质组成及其活动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蛋白质组学成为热点的研究领域.目前蛋白质组学已经运用到遗传性耳聋、药物性耳聋、老年性耳聋、其他前庭功能听力损害、中耳炎等疾病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耳聋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新进展及相关耳科疾病变化的研究,旨在探索各类耳聋的病因、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作者:段富家;薛刚;张延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虚拟现实技术是目前具革命性的一项信息技术.本文概述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帮助解决心理认知障碍方面的应用情况.主要介绍国外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提高听障儿童认知能力的探索性研究,包括:听障儿童康复教学虚拟环境的创设,帮助听障儿童提高弹性思维能力以及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随着这项新技术的消费级应用的涌现,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内置,虚拟现实技术必将成为帮助听障儿童获得全面康复的有效手段.
作者:朱辉;张博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浙江某制药厂噪声工作环境下的工人的听力水平.方法 对该制药厂参与体检的工人行纯音气导听阈测试,并用声级计对生产车间进行噪声强度检测.结果 该制药厂9个生产车间噪声水平均高于90 dB(A);工人听力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工龄的增加而增加(P<0.05).结论 暴露于噪声工作环境且防护不当是导致药厂车间工人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
作者:周洁娜;王枫;竺鸿雁;杨毅;赵乌兰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