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菊;韩东一;杨伟炎
患者女,36岁.因声嘶1周余,于2004年6月26日就诊.4 d前曾在外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经间接喉镜和两次电子喉镜检查(未作病理活检)考虑喉结核,转我院诊治.患者本次发病为无明显诱因出现声嘶,无咽痛、咳嗽、咳痰、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外院检查后未予任何治疗.既往体健,否认有肿瘤、结核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史.检查:全身皮肤未见异常,妇科检查未见异常.2004年6月29日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见双声带黏膜发红,肿胀,闭合不全;右声带中前1/3有白色牙膏状新生物生长,表面不平,上无血管纹,取部分新生物送病理检查;总气管上段见多个干酪样坏死灶,刷检送涂片找抗酸杆菌;诊断为喉结核,气管内膜结核(图1,2).
作者:简奕娈;马志明;何桥;刘宝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及其机制. 方法选健康大鼠60只,随机分为变应性鼻炎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以卵清蛋白+Al(OH)3基础致敏、局部以2%卵清蛋白激发制成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取实验动物鼻黏膜及肺组织做HE染色、阿森-过碘酸雪夫(alcin-blue and periodic acid-schiff, AB-PAS)染色,分别观察炎症细胞及杯状细胞;透射电镜观察支气管黏膜上皮变化;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ial alveolus lavage fluid, BALF)中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 IL-4)的水平;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及鼻黏膜和肺组织黏蛋白5AC(Mucin5AC,MUC5AC)的表达.结果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组鼻黏膜及肺组织有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增生活跃并呈分泌旺盛状态,电镜下支气管黏膜部分纤毛破坏.模型组BALF中IL-4含量(±s,下同)为(58.10±7.92)pg/ml,对照组为(24.66±2.07)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6, P<0.05),且模型组肺组织ICAM-1及MUC5AC的表达(分别为0.66±0.24、0.71±0.10)与对照组(分别为0.23±0.02、0.29±0.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鼻黏膜的变应性炎症不仅导致鼻黏膜局部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改变,同时还会引起下呼吸道炎症反应.
作者:韩菲;安云芳;赵长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因子1(angiopoietin-1,Ang-1)和2(Ang-2)在头颈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及健康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观测了45例头颈部鳞癌组织和7例健康志愿者口腔黏膜组织中Ang-1和Ang-2的表达及分布.分析了不同临床分期及不同病理分级的癌组织中Ang-1和Ang-2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结果 Ang-1和Ang-2在血管内皮细胞、健康黏膜上皮细胞及鳞癌细胞内均有表达;Ang-1在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及癌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5/45)和87%(39/45),Ang-2在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及癌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31/45)和76%(34/45),均高于健康黏膜的血管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内的表达(P<0.05);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与鳞癌细胞内Ang-1、Ang-2的表达水平有关(P<0.05);Ang-1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在Ⅲ-Ⅳ期比在Ⅰ-Ⅱ期高(P<0.05);Ang-2在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及鳞癌细胞中的表达也表现为Ⅲ-Ⅳ期比Ⅰ-Ⅱ期高(P<0.05);Ang-1及Ang-2的表达水平在高、中、低分化的癌组织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与鳞癌细胞内Ang-1、Ang-2的表达水平有关,且分别高于健康黏膜的血管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的表达.晚期肿瘤的血管生成与Ang-1和Ang-2可能有关.
作者:郑美桦;Florian Veelken;Daniel Lábbe;Wilhelm Bloch;Olaf Michel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是一多诱因的疾病,包括变态反应、遗传、污染、解剖异常、细菌和真菌等因素[1].随着对CRS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对其病因学、病理生理学、致病条件和炎性介质等问题仍发生争论[2].近来,变应性因素在CRS炎性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3].现对我院119例行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中常见变应原检测结果及其对术腔转归的影响报道如下.
作者:陈彦球;李添应;瞿申鸿;林志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择区性颈清扫术(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SND)与经典性或改良性颈清扫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RND)在治疗舌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临床阴性(cN0)患者中的效果. 方法将1998年1月-2002年12月之间采用肩胛舌骨肌上颈清扫术(清扫Ⅰ~Ⅲ区)14例及Ⅰ~Ⅳ区清扫19例(SND组)共33例与1980年1月-1997年12月之间112例采用经典性或改良性颈清扫术(RND组)的病例,根据T分期、综合治疗方式和淋巴结病理情况进行随机配对分析. Kaplan-Meier方法计算复发率和颈部淋巴结复发或生存趋势. 结果 RND组5年颈部复发率为9.1%(3例),SND组5年同侧颈部复发率12.1%(4例);两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78.8%和82.9%(分别为26例和28例).Ⅰ~Ⅲ区清扫组5年颈部复发率为21.2%(3例),清扫野外复发率为14.3%(2例);Ⅰ~Ⅳ区清扫组5年同侧颈部复发率5.3%(1例),清扫野外复发率为0.结论与经典性或改良性颈清扫术相比,择区性颈清扫术并不影响cN0舌癌患者的肿瘤治疗效果,术式以Ⅰ~Ⅳ区清扫为适宜.
作者:王晓雷;徐震纲;唐平章;张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咽喉部真菌病相对少见,发病较炎症、结核、肿瘤等为少见,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2001-2003年我科门诊收治反复误诊的咽喉部真菌感染患者4例,现对其误诊过程和原因进行分析,为提高此类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提供参考.
作者:游龙贵;张克辉;张小安;刘衍球;蓝玉清;钟芬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70岁,自诉不明原因的口内生长肿物15年余.始起咽喉部不适,无疼痛,轻微影响吞咽、呼吸、睡眠,后该肿物逐渐增长,近2年来肿物生长较快,偶有脱出口外,言语时不流畅.曾多次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未见好转,于2003年6月11日收入我科.入院检查:全身基本情况良好,颈部及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喉部CT扫描右侧梨状窝软组织肿块阴影.
作者:汤正清;骆满秀;刘锦涛;艾尼瓦尔艾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科2003年收治1例颞骨肿瘤,经乳突颞下窝径路切除肿物,术后病理为颞骨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该病极为罕见,报道如下.
作者:谢宏武;张二春;彭钧;吴发银;开蕾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全耳廓再造与听力重建手术的远期听力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对1984年1月至 2001年1月期间,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的675例(700耳)行全耳廓再造与听力重建手术的外中耳畸形患者进行随访,其中40耳未行听力重建术,实际听力随访635例(660耳).随访3~19年,平均7.9 年.结果外耳道狭窄120耳,外耳道再闭锁2耳,发生率18.5%(122/660).外耳道感染6耳.术后听力改善(听力级,下同)20 dB以上者512耳,占77.6%;其中改善30 dB以上者231耳,占35%.随访结果:术后听力稳定者 450耳(68.2%);随访听力比术后3周时听力不同程度下降者160耳(24.2%),其中,感音神经性聋 2耳,听力下降20 dB以上者35耳,123耳为听力下降10~15 dB,但仍然比术前听力好.结论 68.2%(450/660)耳廓再造与听力重建手术的患者可长期保持稳定的术后听力效果;患者听力下降主要发生于术后半年内,与外耳道狭窄及感染关系密切,少数患者的听力下降与鼓室内粘连、后下壁骨质增生、听骨固定或移位有关.
作者:赵守琴;戴海江;韩德民;郭继周;冷同嘉;龙海珊;王丹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极低出生体重(very low-birth weight,VLBW)分别或同时存在时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特点,为早期治疗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99例(598耳)高危新生儿分为单纯高胆红素血症组、单纯HIE组、高胆红素血症+HIE组、高胆红素血症+VLBW组、HIE+VLBW组、高胆红素血症+VLBW+HIE 6组,对每组患儿予ABR检测.结果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HIE、VLBW三种高危因素同时存在时,其异常发生率、重度异常发生率、平均反应阈均较单纯高胆红素血症和单纯HIE显著提高,异常耳中的ABR各波缺失率、反应阈增高的发生率同样亦存在显著增高的现象.结论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缺氧缺血性脑病、极低出生体重同时存在时,听损伤的几率相应增加,听损伤的程度也随之加重.此类患儿更应列为及早干预、重点随访的对象.
作者:陈平;唐安洲;苏纪平;徐志文;郑明华;黄东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鼻内镜手术中鼻甲处理一直存在争议,如何妥善处理中鼻甲与术后疗效密切相关.现就我院69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对中鼻甲的处理结果进行总结和探讨.
作者:张宏林;陈崇学;高云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整合修复耳廓畸形和缺损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ranemark种植系统的常规操作方法,对先天性和后天性共20例(21耳)耳廓畸形和缺损进行骨整合及假体修复.Ⅰ期手术骨整合,Ⅱ期用固定可卸式假体修复.随访时间0.5~3年.结果骨整合假体修复1次成功率为100%,满意度90.5%(19/21),骨整合支架与皮肤组织接触之间的感染率14.3%(3/21),修复体的稳定率为100%.结论骨整合及假体修复耳廓畸形和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志钢;郑亿庆;陈穗俊;刘翔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亚洲太平洋地区变态反应学和临床免疫学会(Asia Pacific Association of Allergolo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APAACI)主办的第6次学术大会于2004年10月4~7日在日本东京召开,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50名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共有303人次宣读论文.与会代表就变态反应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进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现将与耳鼻咽喉科有关的交流内容介绍如下.
作者:程雷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改进慢性鼻窦炎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方法将66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动物模型,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6只)、假手术Ⅰ、Ⅱ组(各10只)、单纯细菌组(10只)、单纯窦口堵塞组(10只)、窦口堵塞+金黄色葡萄球菌组(10只)、窦口不完全堵塞+窦腔留置棉絮组(10只),术后42 d取上颌窦黏膜标本分别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细菌学检查.结果各实验组建立慢性鼻窦炎模型成功率:窦口堵塞组为80%,窦口堵塞+金黄色葡萄球菌组为100%,窦口不完全堵塞+窦腔留置棉絮组为100%,单纯细菌组、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对照组均为0%.感染鼻窦均表现为中重度慢性炎症,培养的细菌以机会致病菌为主.采用窦口堵塞+金黄色葡萄球菌方法并发上颌窦积脓概率高. 结论相对其他建模方法,窦口不完全堵塞+窦腔留置棉絮的建模方法是一种更理想的慢性鼻窦炎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作者:林彬;王挥戈;林心强;刘小芬;黄源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