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雷;徐震纲;唐平章;张彬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近年来,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 VEMP)的临床应用进展较快.桥小脑角的病变,磁共振成像是诊断的好的工具.而听性脑干反应和冷热试验也用于检查诊断,但仍有不足.冷热试验用于检查前庭上神经,而VEMP可用于检查前庭下神经-丘脑通路的功能.本组关注是否VEMPs有助于桥小脑角占位病变的诊治.
作者:吴子明;张素珍;冀飞;赵建东;杨伟炎;韩东一;黄德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低温等离子刀是一种用于软组织手术的新技术,我科将它用于扁桃体的切除,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等优点.总结我科从2003年6月至2005年2月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且有扁桃体切除手术指征的病例100例(病灶扁桃体除外),分别采用低温等离子刀扁桃体切除术与扁桃体剥离术,分析、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
作者:王杰;董钏;梁传余;付启红;蒋振华;陈莉凌;夏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自2000年以来,我们将EC耳脑胶应用于乙状窦后进路手术中,效果满意,报道如下.一、动物实验取体重2~3 kg健康家兔4只,将颅顶骨凿开,骨窗直径约1 cm, 然后将碎骨片重新充填骨窗,EC耳脑胶固定,缝合切口.切开左后大腿内侧肌肉,滴EC耳脑胶3滴,待固化后缝合切口.3个月后将标本取出,肉眼观察:颅骨愈合,表面光滑但色泽较红,肌块内可触及硬结节,色泽稍淡.光镜下观察:颅骨标本可见纤维组织中骨样组织增生,周边可见骨母细胞及少量破骨细胞,骨组织间血管扩张.肌标本可见纤维组织中大量异物巨细胞增生,边缘见小血管增生.
作者:王锡温;文真;张天振;张庆泉;张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因子1(angiopoietin-1,Ang-1)和2(Ang-2)在头颈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及健康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观测了45例头颈部鳞癌组织和7例健康志愿者口腔黏膜组织中Ang-1和Ang-2的表达及分布.分析了不同临床分期及不同病理分级的癌组织中Ang-1和Ang-2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结果 Ang-1和Ang-2在血管内皮细胞、健康黏膜上皮细胞及鳞癌细胞内均有表达;Ang-1在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及癌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5/45)和87%(39/45),Ang-2在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及癌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31/45)和76%(34/45),均高于健康黏膜的血管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内的表达(P<0.05);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与鳞癌细胞内Ang-1、Ang-2的表达水平有关(P<0.05);Ang-1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在Ⅲ-Ⅳ期比在Ⅰ-Ⅱ期高(P<0.05);Ang-2在肿瘤的血管内皮细胞及鳞癌细胞中的表达也表现为Ⅲ-Ⅳ期比Ⅰ-Ⅱ期高(P<0.05);Ang-1及Ang-2的表达水平在高、中、低分化的癌组织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与鳞癌细胞内Ang-1、Ang-2的表达水平有关,且分别高于健康黏膜的血管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的表达.晚期肿瘤的血管生成与Ang-1和Ang-2可能有关.
作者:郑美桦;Florian Veelken;Daniel Lábbe;Wilhelm Bloch;Olaf Michel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整合修复耳廓畸形和缺损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ranemark种植系统的常规操作方法,对先天性和后天性共20例(21耳)耳廓畸形和缺损进行骨整合及假体修复.Ⅰ期手术骨整合,Ⅱ期用固定可卸式假体修复.随访时间0.5~3年.结果骨整合假体修复1次成功率为100%,满意度90.5%(19/21),骨整合支架与皮肤组织接触之间的感染率14.3%(3/21),修复体的稳定率为100%.结论骨整合及假体修复耳廓畸形和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志钢;郑亿庆;陈穗俊;刘翔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咽喉部真菌病相对少见,发病较炎症、结核、肿瘤等为少见,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2001-2003年我科门诊收治反复误诊的咽喉部真菌感染患者4例,现对其误诊过程和原因进行分析,为提高此类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提供参考.
作者:游龙贵;张克辉;张小安;刘衍球;蓝玉清;钟芬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鼻颅沟通瘤的手术治疗方法,以选择佳的手术入路.方法上颌、鼻转位合并额或颞下入路11例,其中鳞状细胞癌8例,乳头状癌2例及脑膜瘤1例;颅面联合入路5例,4例为鳞状细胞癌,1例为恶性嗅神经上皮瘤;鼻锥额骨转位切除1例为鼻颅沟通脑膜瘤.结果17例患者中,2例脑膜瘤患者中的1例脑膜瘤累及海绵窦的部分肿瘤未能切除,另1例完整切除术后7年无复发迹象;15例恶性肿瘤患者,经上颌鼻锥转位合并额或颞下入路10例,术后1年余死亡1例,存活3年以上7例,5年以上5例;颅面联合入路5例,术后6个月余死亡1例,术后存活3年以上4例,5年以上2例.全部病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结论上颌鼻锥转位合并额或颞下入路是切除鼻颅沟通瘤的佳入路,鼻锥额窦前骨壁转位适于切除额窦发育良好颅内侵犯较局限的鼻颅沟通瘤,颅面联合入路适于面骨被累的鼻颅沟通瘤.
作者:王晓彬;潘新良;王天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进行Y连锁遗传性聋(Y-linked hereditary hearing impairment)家系的候选基因--POU3F4基因的突变分析.方法在POU3F4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设计5对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反应.应用PCR-单链构像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方法对DFNY1家系中的43名成员进行突变检测及鉴定.结果POU3F4基因的5对引物均有较好的扩增效果,PCR-SSCP的多态性分析显示所有家系成员在POU3F4基因中均未检测到多态及突变.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一个位于X染色体与Y染色体存在同源交换区域的耳聋基因POU3F4基因的检测排除了该基因易位到Y染色体导致DFNY1家系耳聋的可能性,说明中国Y连锁遗传性聋家系的致病基因更多可能是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所致.
作者:王秋菊;韩东一;杨伟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报告桥小脑角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和(或)选择性神经根切断术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322例行Ⅴ、Ⅶ、Ⅸ颅神经根减压、梳理及选择性切断术患者的并发症.其中半面痉挛164例,96例行单纯面神经梳理术,68例行面神经梳理术+显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感觉根减压及选择性切断术128例;舌咽神经根减压术及切断术30例.结果 322例接受手术的患者中,死亡2例(0.6%);中-重度神经性聋21例(6.5%),听力完全丧失3例(0.9%);脑脊液漏20例(6.2%).结论尽管显微血管减压术及神经根切断术是相当安全的手术,但仍可发生死亡及其他并发症.注重手术细节的处理对降低脑损伤及颅内出血的发生至关重要;尽量避免牵拉及触动耳蜗神经以及术中应用ABR监测可有效防止术后神经性聋的发生.
作者:王海波;樊兆民;韩杰;李可义;樊忠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是一多诱因的疾病,包括变态反应、遗传、污染、解剖异常、细菌和真菌等因素[1].随着对CRS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对其病因学、病理生理学、致病条件和炎性介质等问题仍发生争论[2].近来,变应性因素在CRS炎性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3].现对我院119例行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中常见变应原检测结果及其对术腔转归的影响报道如下.
作者:陈彦球;李添应;瞿申鸿;林志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71岁,因反复左鼻腔出血1月余就诊.体格检查:左鼻腔内可见从中鼻道及鼻外侧突出一暗红色肿物,拇指大小,光滑,触之易出血.
作者:邱前辉;陈少华;苏小妹;黄宏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择区性颈清扫术(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SND)与经典性或改良性颈清扫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RND)在治疗舌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临床阴性(cN0)患者中的效果. 方法将1998年1月-2002年12月之间采用肩胛舌骨肌上颈清扫术(清扫Ⅰ~Ⅲ区)14例及Ⅰ~Ⅳ区清扫19例(SND组)共33例与1980年1月-1997年12月之间112例采用经典性或改良性颈清扫术(RND组)的病例,根据T分期、综合治疗方式和淋巴结病理情况进行随机配对分析. Kaplan-Meier方法计算复发率和颈部淋巴结复发或生存趋势. 结果 RND组5年颈部复发率为9.1%(3例),SND组5年同侧颈部复发率12.1%(4例);两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78.8%和82.9%(分别为26例和28例).Ⅰ~Ⅲ区清扫组5年颈部复发率为21.2%(3例),清扫野外复发率为14.3%(2例);Ⅰ~Ⅳ区清扫组5年同侧颈部复发率5.3%(1例),清扫野外复发率为0.结论与经典性或改良性颈清扫术相比,择区性颈清扫术并不影响cN0舌癌患者的肿瘤治疗效果,术式以Ⅰ~Ⅳ区清扫为适宜.
作者:王晓雷;徐震纲;唐平章;张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眩晕是耳科的常见症状,其发病原因有多种,其中部分患者的眩晕症状可由桥小脑角区的血管袢压迫第Ⅷ颅神经所引起,并可以通过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获得成功.我科于2003年4月为1例眩晕患者成功地实施了乙状窦后径路第Ⅷ颅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报道如下.
作者:鲍红琴;任明中;陈晓平;方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眩晕是平衡系统(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所致的常见临床综合征,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国内治疗眩晕的主要手段.但2种方法都存在自身缺陷,如药物毒副作用、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治疗费用昂贵等,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通过药物或手术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基于前庭代偿机制的前庭康复治疗(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therapy,VRT),因其无创、廉价和肯定的疗效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治疗眩晕的第三大主要治疗手段.我们回顾了国内外文献,对VRT在眩晕治疗中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作者:龚霞;黄魏宁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