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内耳科学基础研究的进展问题及展望

翟所强;杨伟炎

关键词:国内, 耳科学, 基础研究, 耳鼻咽喉科学, 生物物理学, 计算机科学, 分子生物学, 现代医学, 生物化学, 高新科技, 发展趋势, 电子技术, 变革性, 应用, 学科
摘要:耳科基础研究的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耳鼻咽喉科学所属的各个领域也在日新月异地前进,其中耳科学就是有突出进展的学科之一.当今世界上耳科基础研究显著的发展趋势是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高新科技广泛应用于耳科基础研究,对耳科学所有领域都产生了变革性的冲击.
中华耳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华耳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金纳多静脉滴注与鼓膜贴补联合治疗外伤性穿孔的观察

    鼓膜外伤性穿孔多由直接损伤(如挖耳、灼伤)和间接损伤(如掌击、爆炸等)所致.对此疾病的治疗为观察3-4周待其自然愈合,未愈合者鼓膜贴补穿孔处促进愈合,三月后不愈合者手术修补[1].现文献报道鼓膜外伤性穿孔自愈84.2%[2],治疗方法有微波、中药琪尔乐、明胶海绵等协助贴补治疗,其治愈率为83.3-97.8%[3-4],小的鼓膜穿孔可自行愈合,穿孔达鼓膜1/2时,一般愈合需2-3个月[6].我院1999年5月-2004年12月收治鼓膜外伤性穿孔130例,随机分为两组给予治疗,一组行单纯鼓膜贴补修补穿孔鼓膜,另一组在前组基础上静脉滴注金纳多,取得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春花;王东海;梁振;姜永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急性中耳乳突炎并发耳源性颅内并发症

    目的探讨急性中耳乳突炎并发耳源性颅内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4例急性中耳乳突炎引起的颅内并发症患者,耳源性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1例,耳源性脑膜炎2例,耳源性硬脑膜外脓肿1例.结果4位患者经乳突凿开术,配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二期行乳突根治术,均获痊愈.结论急性中耳乳突炎患者一经诊断或怀疑颅内并发症者应立即行扩大乳突凿开术,通畅引流,应用有效抗生素,这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作者:姜绍红;张庆泉;张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第二期嗓音医学研讨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全国第九期诊断听力学学习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白介素-2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本实验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积液标本进行白介素-2(IL-2)浓度检测和分析,以探索其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中耳积液、患者血清及对照血清中IL-2的浓度.结果实验组中耳积液中IL-2的浓度明显高于血清中的浓度;实验组血清中IL-2的浓度较对照组血清高;急性期组IL-2含量较慢性期组高;行首次穿刺及二次穿刺患者之间,中耳积液中IL-2的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行三次或三次以上穿刺者中耳积液中该因子的浓度则明显升高(P<0.01).结论中耳积液中的IL-2是由中耳腔局部产生的,而非单纯由血液中渗透而来;中耳积液中IL-2的高浓度可作为分泌性中耳炎转为慢性病程或迁延不愈的参考.

    作者:陈穗俊;梁象逢;郑亿庆;刘伟;许耀东;刘翔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伴或不伴眩晕的突发性聋的比较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眩晕突发性聋的听力学和前庭功能检查结果的不同.方法25例突发性聋按伴或不伴眩晕分为两组,同时进行听力学、前庭功能等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电图、视频眼震电图(VNG)等,比较其检查结果的不同.结果突发性聋伴眩晕者发病时即多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耳蜗电图多表现为-SP/AP≥0.4,提示有膜迷路积水,与VNG表现出来的单侧减弱及优势偏向相对应,且可合并有耳石症.

    作者:杨海弟;陈秋坚;陈玲;区永康;张志钢;李湘辉;刘伟;粱象逢;郑亿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的研究进展

    大约每1000名儿童就有1名出生时或者婴儿时期即患有重度或极重度耳聋(语前聋),发达国家的先天性耳聋有约50%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耳聋的发病率显著增长,据估计45岁以下大约有5%、80岁以上大约有50%有听力障碍.目前认为与年龄相关的迟发性耳聋,或者老年性耳聋是多基因病,而遗传因素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作者:孙悍军;袁慧军;韩东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耳鸣的流行病学研究

    1 耳鸣的定义英国国家听力研究(National Study of Hearing,NSH)制订的持续性自发性耳鸣(Prolonged Spontaneous Tinnitus,PST)的定义是耳鸣必须持续五分钟或以上,并且不是噪声暴露的结果.该定义已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澳大利亚蓝山听力研究(Blue Mountains Hearing Study,BMHS)将持续性耳鸣(Prolonged Tinnitus,PT)定义为耳鸣持续五分钟或以上,该定义也被多个研究采用.部分研究提出了恒定性耳鸣(Constant Tinnitus)的概念是持续五分钟以上的耳鸣恒定存在或耳鸣整天持续存在.

    作者:徐霞;卜行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慢性化脓性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高分辨CT诊断

    目的探讨高分辨CT(HRCT)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中耳胆脂瘤的CT征象与手术所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CT诊断胆脂瘤的敏感性高在上鼓室(81.25%),低在乳突(50%).(2)CT显示胆脂瘤的病理改变为①鼓室乳突腔内胆脂瘤影;②胆脂瘤周低密度环;③鼓室乳突腔边缘骨质硬化;④鼓室乳突腔扩大;⑤听骨链破坏.结论CT检查对于中耳胆脂瘤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有很大帮助.

    作者:王筱容;翟冰;刘文华;冯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哺乳动物耳蜗外毛细胞电运动的分子基础

    引言1985年Brownell等首先报告耳蜗外毛细胞(OHC)受电刺激时,OHC膜电位的变化改变其长度,称为电运动[1].随后的10多年,OHC电运动的特性及其生理机制成为许多听力学家十分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并确定OHC外侧膜的运动蛋白是电运动和耳蜗放大器的分子基础.

    作者:郭运凯;谢鼎华;杨新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儿童乳突手术的特点和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乳突手术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效果.方法对1985年至2001年期间住院并随诊资料比较完整、行中耳乳突手术的14岁以下的儿童105例(131耳)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男69例(86耳),女36例(45耳).平均初次流脓时间6.05岁,发病至首次手术时间4.25年.随访时间1-18年,平均3.25年.结果仅48耳有明确发病诱因,其中急性中耳炎16耳(333%),居首位;先天性小耳畸形14耳(29.2%),第二位.传统乳突根治术83耳,改良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38耳.两组间干耳率分别为87.95%(73/83)和84.21%(32/3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者听力平均39.52±12.08dB,明显优于前者(62.52±10.35dB).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2%,其中外耳道狭窄10例(7.6%);面瘫3例(2.3%);脑脊液漏1例(0.76%);淋巴漏并全聋1例(0.76%);出现眩晕等迷路刺激症状6例(4.58%);术后外耳道霉菌感染2例(1.52%);切口细菌感染1例(0.76%).结论儿童中耳乳突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干耳率比较低,应慎重.手术方式选择应依据患儿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保留听力的术式.

    作者:杨仕明;卢云云;韩东一;杨伟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12例脑外伤合并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重度感音性聋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措施.方法分析12例(22耳)脑外伤合并重度感音神经生耳聋的起病过程,听力损失情况,诊断经过,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随诊6个月.结果本组中男8例(15耳),女4例(7耳),就诊时平均年龄32.7岁,就诊时平均听力损失64.5dB.本组中绝大多数病例未能早期确诊,治疗后,12耳(54.5%)听力改善.结论脑外伤合并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是严重的听力疾患,应提高警惕,尽可能早期确诊,早期治疗.

    作者:王海鹤;刘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硝普钠对豚鼠单离耳蜗外毛细胞全细胞电流的影响

    目的研究并探讨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豚鼠耳蜗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s,OHC)全细胞电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急性分离的OHC和特异性的离子通道阻断剂作为工具药,通过膜片钳电压钳记录技术观察了SNP对豚鼠耳蜗OHC全细胞电流的影响,结果①在以+40mV的指令电压刺激时,10-3mol/L的SNP抑制15.34±6.59%的细胞电流(n=5);②SNP对全细胞电流的抑制作用有电压依赖性,在刺激高于0mV时作用明显,10-2mol/L的SNP在+10mV时抑制率为4.97±1.74%,而在+40mV时的抑制率为33.82±1.61%;③SNP对全细胞电流的抑制呈量效关系,在浓度大于10-3mol/L时,抑制作用逐渐明显,10-1mol/L的SNP时接近达到大抑制效应;④分离离子电流成分后,SNP仅对Ca2+电流有抑制作用.结论SNP对豚鼠耳蜗外毛细胞的全细胞电流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外Ca2+的内流,进而影响Ca2+依赖性K+通道而实现.

    作者:周建波;孔维佳;顾凤明;王继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人工耳蜗植入对耳鸣的影响

    目的观察人工耳蜗植入前、后耳鸣的变化情况,为耳鸣诊治寻找新的途径.方法对10例行人工耳蜗植入的语后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人工耳蜗植入前9例患者有双侧耳鸣,1例患者无耳鸣.植入后4例患者双侧耳鸣均消失,2例患者植入后同侧耳鸣消失对侧耳鸣如植入前,1例患者植入后同侧耳鸣消失对侧耳鸣明显减弱,1例术后7天开始同侧耳鸣开机后耳鸣停止,2例双侧耳鸣仍如植入前.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可缓解、抑制大部分患者的耳鸣,亦有例外,提示耳鸣可能存在多种发生机制,单纯因耳鸣实施人工耳蜗植入仍缺乏充分依据.

    作者:王洪田;郗昕;韩东一;黄德亮;武文明;杨仕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线粒体DNA突变与氨基糖甙类药物性聋的研究进展

    听力下降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在大约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有听力异常[1].在儿童中,超过50%的耳聋患者有遗传基础或遗传易感体质,遗传方式可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形遗传、X连锁遗传或线粒体遗传.听力下降可以由单基因突变引起,也可以由多基因突变的联合作用引起.听力下降还与环境因素有关,例如:围产期感染、创伤(听觉器官和大脑)以及氨基糖甙类药物的应用等等.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与耳聋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作者:赵辉;杨伟炎;管敏鑫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40例鼓室成形术临床结果分析

    目的研究Ⅲ、Ⅳ型鼓室成形术后听力改善的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眼耳研究所从1992-2000年随访的40例鼓室成形术病人,其中Ⅲ型和Ⅳ型各20例.Ⅲ型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3.55岁(范围11-79岁).Ⅳ型中男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5.11岁(范围12-74岁).Ⅲ型中9例有胆脂瘤.Ⅳ型中7例有胆脂瘤.20例Ⅲ型病人中4例采用金伯格人工听骨,16例采用自体-异体砧骨.20例Ⅳ型病人中10例采用金伯格人工听骨,4例采用理查德人工听骨,6例采用鲁森斯基人工听骨.所有的病人都行Ⅰ期听骨链重建.结果所有的病人在术后3月、6月、12月随访.Ⅲ型术后气骨导差距≤20dB者15例,占75%.Ⅳ型术后气骨导差距≤20dB者12例,占60%.结论Ⅲ、Ⅳ型鼓室成形术都能得到较好的听力改善.

    作者:喻妮;Barry E.Hirsch;杨大章;舒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鼓膜置管治疗成人渗出性中耳炎的长期观察

    目的探讨鼓膜置管术对成人渗出性中耳炎治疗的长期结果.方法总结分析1996年6月至1999年6月治疗的42例成人渗出性中耳炎患者.男24例,女18例,左耳17例,右耳19例,双耳6例,共计48耳;年龄20~70岁,平均37岁;病程1个月至1年.通气管常规置入加冲洗治疗,8个月内取管,随访4-8年.结果症状全部消失29例;耳鸣6例,伴听力下降4例;时有耳堵塞感发作5例;鼓室积液复发2耳.鼓膜正常者28耳,鼓膜瘢痕、钙化10耳,鼓膜内陷8耳,鼓膜变薄、松弛2耳,鼓膜穿孔2耳.结论成人渗出性中耳炎行鼓膜置管治疗的远期效果良好,其并发症及后期的鼓膜改变较儿童期少.

    作者:尹兆富;孟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第18届国际耳鼻咽喉科(罗马)大会参会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两种不同细菌所致急性中耳炎对内耳损伤的差异

    目的研究两种毒力不同的细菌导致的急性中耳炎对内耳超微结构损伤的差异.方法豚鼠麻醉后,一组在无菌条件下于右耳经鼓膜注射1×108·L-1的绿脓杆菌液100μL,左耳作正常对照;另一组同法注射金葡菌液.三天后常规处理,透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造模后三天,绿脓杆菌感染组及金葡菌感染组基底膜、血管纹均可见细胞损伤、细胞器变性,绿脓杆菌感染组内耳超微结构的改变明显重于金葡菌感染组.结论急性中耳炎早期即可有内耳的形态学改变,绿脓杆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会导致严重感音神经性聋.

    作者:苏钰;马宏敏;孙景豫;盛宏申;刘顺利;黄维国;邱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华耳科学杂志

中华耳科学杂志

主管: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