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敏;康丽华;管怀进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老年人群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研究已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湿性AMD有明确相关性,已有多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应用于其治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能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阻断新生血管生长及渗漏而发挥治疗作用,其在湿性AMD的治疗中已显示出确切疗效.本文对雷珠单抗治疗湿性AMD的进展作一综述,包括雷珠单抗治疗湿性AMD的方案及疗效,影响其疗效的因素,联合治疗,以及雷珠单抗治疗湿性AMD的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
作者:孔丽;王文娟;贺荣华;周国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防止眼压升高对视神经的不可逆性损伤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关键.手术治疗目前仍是临床控制眼压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微创青光眼手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小梁消融术通过增加生理性小梁网房水引流途径而达到降眼压作用.与传统的滤过性手术相比,小梁消融术以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降眼压效果良好、术后护理简单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颖术式.本文对小梁消融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原理、适应证、疗效、并发症等进行综述.
作者:林利;林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黄斑疾病造成中心视力损害后,患者常使用旁中心注视来克服视觉功能的障碍,而在此过程中起替代作用的周边视网膜区的选择和形成便成为一个关键环节.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患者利用稳定有效的优选视网膜区(preferred retinal locus,PRL)可以显著提高其在阅读以及视觉寻找等多个方面的视觉表现,从而明确了进行周围非黄斑区视网膜感知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很多关于优选视网膜区的重要理论尤其是定位的相关理论有待进一步建立和统一.本文就优选视网膜区的定位假说的功能-动力学说、执行-动力学说、视网膜投射-动力学说等进行文献综述.
作者:陈晓晓;李梦玮;孙兴怀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病机制多样,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自噬可能通过改变细胞内环境、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以及过度自噬等途径对DR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此外,对于DR的治疗,适当提高自噬作用或抑制过度自噬可能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作者:董力;康一坤;魏文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致盲的重要原因,炎症反应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y)不仅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还可以抑制炎症和细胞增殖等,因而激活PPAR-γ可能对DR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就PPAR-y的生物学功能、PPAR-γ在DR中的作用机制及对DR的可能治疗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蒋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氧化应激作为青光眼发病的可能危险因素之一,其在青光眼病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研究已证实,青光眼患者的眼局部标本如房水、小梁网及外周血中均可观察到氧化应激标志物的显著变化.氧化物与抗氧化物水平的明显改变和氧化损伤物质的大量出现,提示氧化状态与抗氧化状态的失衡可能在青光眼中发挥着重要的损伤作用.通过对不同样本中氧化应激标志物群的检测和分析,结合眼科相关检查,将对青光眼的临床实验诊断和研究提供重要线索.本文就青光眼中氧化应激标志物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高燕婷;曹文俊;孙兴怀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外侧膝状体及枕叶视皮层受损能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生跨突触变性,导致患者视功能受损,这种视神经病变称为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其病理基础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P型β细胞发生凋亡,且与动物切除视皮层时的年龄、术后存活时间、视皮层切除区域的大小、双眼的相互作用及种属差异有关.
作者:毛俊峰;魏世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infantile nystagmus syndrome,INS)是一种在生后早期出现的病理性眼球震颤,以双眼非自主性共轭眼球运动为临床特征,会破坏双眼视力及视功能,同时是引起弱视、斜视以及斜颈的原因之一.目前尚无治愈INS的方法,但治疗方法有许多进展,如视光学治疗采用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三棱镜、低视力助视器及激光,药物治疗采用碳酸酐酶抑制剂、肉毒素眼外肌注射等,生物反馈治疗采用听觉反馈等,以及新的手术方法.
作者:陈珺珏;亢晓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三萜类化合物是一大类地表和海洋植物以及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广泛的药理特性,如抗氧化、抗炎、抗癌、抗过敏、抗病毒等,近年来已成为各领域的研究热点.而氧化应激、炎性、新生血管形成等又参与了多种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三萜类化合物在角膜疾病、葡萄膜炎、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疾病、视神经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等治疗中的作用已有广泛研究.
作者:章敏;康丽华;管怀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近年来脑成像技术、偏振激光扫描技术以及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等影像学技术在弱视的临床研究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促进了相关研究的进展.本文结合目前影像学技术在弱视临床研究中的初步应用情况,对于弱视临床影像学研究的进展进行总结,并且对于磁共振成像、脑磁图、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功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偏振激光扫描技术、相干光断层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在应用于弱视临床研究时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及评述.
作者:张奥;严兴科;刘安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属于白介素-6家族的一员.在神经系统,LIF参与了众多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在眼部,LIF对视神经、神经视网膜及角膜神经等的保护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在青光眼中,LIF通过激活JAK/STAT3通路发挥对视神经的保护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轴突再生.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疾病中,LIF也能通过诱导相关信号通路阻止光感受器细胞死亡,从而有效维持光感受器的功能.另外LIF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角膜神经受损,加速角膜神经再生.LIF在神经保护以及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可能成为治疗眼科神经病变的新手段.
作者:吕洁璇;吴仁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以睑板腺终末导管阻塞和睑板腺分泌物的质量或数量改变为特征.睑板腺分泌的脂质成分发生相应改变,造成泪膜的稳定性下降和泪液蒸发量增加,从而导致干眼发生.目前MGD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临床上采取的治疗往往是对症治疗.本文主要对MGD的泪膜脂质变化及其国内外诊治进展进行总结.
作者:孟珠;赵少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18岁以下儿童青光眼存在房角关闭的发生率较低.本文依照世界青光眼学会联合会分类系统介绍了可能发生房角关闭的儿童青光眼类型、发生机制、治疗概况,特别是对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晶状体异位、白内障术后青光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相关青光眼等常见类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综述.有助于临床医生更为系统地了解房角关闭在儿童青光眼中的发生情况及其对治疗方案选择的意义.
作者:张明;解彦茜;梁远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剥脱综合征(exfoliation syndrome,XFS)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迟发性、多因素参与的系统性疾病,是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主要原因之一.XFS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将近年来XFS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从LOXL1基因多态性、基因甲基化、环境因素、自噬等可能参与XFS形成和发展多方面进行阐述,以利于XFS的防治.
作者:刘晓弟;丁琳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