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光眼手术后低眼压及其防治

余克明

关键词:青光眼手术, 术后低眼压, 结构和功能, 丝裂霉素, 术后视力, 黄斑病变, 防治措施, 病理机制, 壁滤过泡, 眼组织, 发生率, 危害, 患者, 概念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广泛使用,薄壁滤过泡及其产生的术后低眼压和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是影响青光眼患者术后视力的重要原因。本文就青光眼术后低眼压的概念及其对眼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危害,术后低眼压产生的病理机制,造成低眼压的主要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作一综述。
国际眼科纵览杂志相关文献
  • 虹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新进展

    虹膜新生血管是继发于许多眼部疾患及全身性疾病的常见致盲眼病。本文就虹膜新生血管的发病,血管造影检查,分期、分级方法,以及视网膜破坏术、光动力疗法、药物疗法、分子生物学疗法等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周海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青光眼手术后低眼压及其防治

    近几年来,随着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广泛使用,薄壁滤过泡及其产生的术后低眼压和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是影响青光眼患者术后视力的重要原因。本文就青光眼术后低眼压的概念及其对眼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危害,术后低眼压产生的病理机制,造成低眼压的主要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作一综述。

    作者:余克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复习急性视网膜坏死(ARN)综合征有关的文献,分析其发病原因、临床特征、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大多数ARN综合征的病因是HSV-Ⅰ、HSV-Ⅱ或VZV感染所致,少数是CMV感染。PCR技术方便和灵敏度高,抗体免疫测定技术准确度高,但ARN综合征的诊断以临床特征为主要参考依据。全身应用抗病毒药物是经典的用药途径,必要时可以玻璃体内注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有利于严重病例视功能的保存和提高。ARN综合征的预后较差,及时准确的诊断及早期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作者:高永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晚期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是成功的滤过性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它可在滤过性手术后数月或数年发生,发展速度快,比其他内眼手术感染的危险性高,而且病原体也比白内障术后的眼内炎严重。本文就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致病菌、治疗及预后做一综述。

    作者:杨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青光眼术中生物材料研究进展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生物材料植入术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术式,植入生物材料目的是保持滤过道通畅。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生物材料有胶原膜、生物胶等,本文主要简述一下各种生物材料的性质、临床效果、适用范围等情况。

    作者:徐金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017 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劈裂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

    对角膜屈光术后的白内障患者植入按常规方法计算得出度数的人工晶状体会造成较大程度的远视,导致手术效果不理想。本文从角膜屈光度、眼轴的测量、计算公式的选择等几方面讨论屈光手术对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影响及相应对策,为此类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作者:闵寒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TIGR基因的突变研究

    青光眼分子遣传学的研究是当前眼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促进了青光眼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发展,一些青光眼相关致病基因相继定位于相应的染色体上,并进行基因的克隆、测序、表达、调控及突变分析。TIGR基因是早发现的青年性开角型青光眼(JOAG)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致病基因,本文就该基因的发现、克隆、定位、结构及突变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李战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PGF2α降眼压作用机制的研究

    GF2α通过提高葡萄膜巩膜途径而非经典的小梁网途径的房水引流降低眼压,但其如何提高房水引流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解释:一种认为通过减少睫状肌的细胞外基质合成引起,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过降低睫状肌的张力来实现,两种观点各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验依据,但也各有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如何解释已有观点中的矛盾现象以及对两种观点之间关系的认识是目前研究需要面对的问题。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将有助于加强对PGF2α降眼压作用机制的理解。

    作者:王小兵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先天遗传性白内障的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

    先天遗传性白内障是常见儿童致盲眼病,临床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从分子遗传学角度研究,揭示该病的致病基因,不仅可明确疾病的发生机制,更能找到新的致病途径。本文就先天遗传性白内障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工作的历史发展和目前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金怡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房角检查的进展

    房角检查是为了解房角的正常结构和异常表现,从而明确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青光眼的诊治和眼前节疾病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房角检查方法的进展角度着手,对房角镜的分类及发展,房角分类方法,UBM在房角检查方面的应用,及新一代OCT在房角检查方面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王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老年性黄斑变性治疗的新进展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世界性中老年人盲目的主要原因,尤以渗出型ARMD致盲率高。临床上正探索能有效控制病变发展、增进或保护视功能的方法。本文就激光光凝、光动力疗法、小剂量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等的原理、方法、临床应用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梁晓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腺相关病毒载体(AAV)在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应用基因转移技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成为可能。目前研究认为腺相关病毒载体(AAV)能使外源基因有效地导入感光细胞而且在细胞中稳定长期表达,而且对细胞无毒性,将有可能成为有效的基因转染工具。本文对AAV病毒的形态、生长和分子生物学特征、AAV介导的视网膜细胞基因转移、AAV病毒载体在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治疗中的应用、以及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优缺点进行了综述。

    作者:杨晓慧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01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缺氧性屈光变化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新型抗青光眼药物

    近几年,国外陆续研发了一些新型抗青光眼药物。这些药物与传统的抗青光眼药物相比,具有降眼压效果较强和副作用较少等优点。另外,这些药物的某些作用特点与当前青光眼基础研究的进展和新的治疗观念密切相关。在强调对青光眼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今天。这些新型抗青光眼药物为青光眼的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本文对近几年出现的新型抗青光眼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基础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陈静嫦;范志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国际眼科纵览杂志

国际眼科纵览杂志

主管: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