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物视膜抑制结膜纤维瘢痕形成的实验研究

贾闪闪;马科;赵秀丽

关键词:生物视膜, 胶原纤维, 结膜下瘢痕
摘要:目的 观察生物视膜对结膜纤维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新西兰大白兔39只.方法 39只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丝裂霉素C(MMC)组、实验组,每组13只.用8mm环钻和维纳斯剪制备右眼球结膜缺损的结膜损伤模型,左眼均不做处理.生理盐水组伤口处放置10 mm的生理盐水棉片2分钟;MMC组伤口处放置10 mm的浓度为0.4 mg/ml的MMC棉片2分钟.实验组将直径10 mm、厚度2mm的生物视膜放置在术区后复水,用无损伤10-0缝合线,将材料和伤口周围的球结膜间断缝合8针.术后7、14、28天观察评估穹窿收缩率、伤口愈合率;术后7、14、28天取眼球做切片,应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浸润细胞种类和胶原纤维的疏密程度与排列.主要指标 穹窿收缩率、伤口愈合率、浸润细胞种类和胶原纤维的疏密程度与排列.结果 28天时生理盐水组、MMC组、实验组的穹窿收缩率分别为45.1%±1.2%、25.5%±2.7%、23.6%±2.0%,实验组的穹窿收缩率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P<O.001),实验组和MM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天时,实验组伤口愈合率为100%±0.0%,MMC组伤口愈合率为41.8%±2.O%,生理盐水组为100%±0.0%,实验组和生理盐水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术后28天时,生理盐水组有少量成纤维细胞,细胞周围亦可见致密排列的胶原纤维,实验组则与正常结膜组织相似,MMC组浸润细胞数亦减少.MASSON染色:术后28天时,生理盐水组胶原纤维致密排列,实验组胶原纤维疏松未排列,MMC组胶原纤维疏松未排列.结论 生物视膜对结膜纤维组织增生具有抑制作用,可防止结膜下瘢痕形成,抑制穹窿收缩,并能促进伤口正常愈合,促使正常结膜下基质形成.
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医疗援外项目实施和管理机制的思考——基于援加纳“光明行”的实践

    2015年11月中国援加纳“光明行”医疗义诊项目顺利开展,共实施了208例白内障手术,得到受援国赞誉.文章分析、研究该项目实施和管理的经验,并提出实施短期医疗援外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建议,以期为医疗援外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建立起长效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项目的有效执行提供有益的实践探索.

    作者:王嘉蔚;韦娴婧;周紫霄;陈嘉泳;梁晓松;刘卫慈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单张及多张眼底像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其分级的价值

    目的 探讨单张眼底像及多张眼底像判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评级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一致性.设计 诊断试验.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18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85例(162眼).方法 所有受试者进行FFA检查.择日进行非散瞳单张、散瞳两张、九张眼底照相.由两名医师按双盲原则采用DR国际分类法阅片判定有无DR并进行分级.两名医师的结果一致性以及FFA分级结果及不同视野眼底像分级的一致性均采用Kappa检验.主要指标 Kappa值、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两位医师对单张、两张、九张眼底像DR分级比较判读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58、0.79、0.79.单张、两张、九张眼底像检测有无DR的敏感度分别为95.7%、98.6、100%,特异度均为100%.单张、两张、九张眼底像检测有无重度非增生性DR(NPDR)以上的DR灵敏度分别为57.9%、60.5%、71.1%,特异度均为100%.结论 单张眼底像检测有无DR的敏感度高达95%以上,单张眼底像对近2/3的重度NPDR以上的DR可进行准确分级.

    作者:马英楠;徐捷;毛羽;肖媛媛;王爽;李毅斌;徐亮;李建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儿童白内障手术中应用非球面变色人工晶状体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植入黄色人工晶状体(IOL)及非球面变色IOL的白内障患儿术后对比度视力和色觉的差异.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白内障接受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手术治疗的患儿43例(56眼).方法 患儿按照术中植入的IOL不同分为两组:黄色IOL组(26眼)和非球面变色IOL组(30眼),所有复查患眼均在术后3个月以上,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底、对比度视力和色棋检查.主要指标 视力、对比度视力、色棋错误评分.结果 两组患儿的术后裸眼视力和矫正远视力无显著差异.在40 lux光照下,5%对比度下非球面变色IOL组的视力(0.21±0.14)要优于黄色IOL组(0.39±0.11)(P=0.001).明视下(户外日照和室内1000 lux光照),两组间的FM100测试的总错误评分无显著差异,黄昏视下(40 lux)黄色IOL组的辨色力错误总评分(48.51±16.73)明显高于非球面变色IOL组(31.25±11.39)(P=0.003).结论 黄色IOL和非球面变色IOL在强光下对比度视力无明显差别,而非球面变色IOL在弱光下能够提供更好的对比度视力和更强的色彩辨别能力.

    作者:张景尚;王进达;熊瑛;李婧;万修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青光眼的日间手术模式

    日间手术模式的应用和规范管理对于解决目前我国医疗资源紧缺、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费用有明显的优势.眼科手术以其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患者全身状况良好、麻醉风险小(局部麻醉为主)等特点决定了其选择日间手术作为主要手术模式的优势和必要性.本文就目前我国日间手术发展近况,探讨我国开展青光眼日间手术的可行性及具体医疗管理流程.

    作者:余敏斌;林明楷;杨扬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双眼底白色斑点症一例

    男性14岁,3岁时因发现夜盲1年就诊,随诊至今,体健,无相关家族史.于2014年8月6日来院复查,专科检查:双眼裸眼视力1.0.眼压:右眼18.0 mmHg;左眼17.4 mmHg.双眼前节(-),眼底检查:双眼视乳头边界清楚、色橘红,动静脉走行和比例均正常,黄斑部色素分布均匀,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正常,黄斑外见大量黄白色小点沉着(图1).色觉检查正常.中周视野检查正常.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示:双眼各血管血流参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示:双眼底大量点状窗样缺损(图2).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查发现暗适应视杆细胞反应和视细胞混合反应b波重度下降(图3).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可见典型的反应峰(图4).临床诊断:双眼底白色斑点症.

    作者:孙晓伟;李根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翼状胬肉治疗中应用贝伐单抗的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bevacizumab)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设计Meta分析.研究对象 国内外于从2001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发表的以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方案采用贝伐单抗与对照组相比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应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循证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遵循Cochrane Handbook 5.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 5.0和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指标 贝伐单抗用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的比值比(0R).结果 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398眼.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贝伐单抗组在防止胬肉复发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0,95%CI(0.34~1.05),P=0.07,I2=7%];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8,95%CI (0.38~1.22),P=0.19,I2=0%].结论 在翼状胬肉治疗中,应用贝伐单抗不能降低复发率.

    作者:周晓晴;魏锐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桑色素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生长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桑色素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增生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Y79细胞.方法 不同浓度(0、50、100、150、250 μM)桑色素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Y79细胞作用24、48、72小时后,CCK8法检测肿瘤细胞生存率的变化;细胞周期检查法检测肿瘤细胞周期的变化;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的变化.主要指标 细胞生存率、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凋亡率.结果 桑色素浓度为150、250μM,与桑色素浓度为0、50、100μM作用于Y79细胞相比,检测时间分别在48、72小时时的细胞生存率显著下降(P<0.05),细胞周期G0-G1期显著增多(P<0.05),S期显著下降(P<0.05),细胞凋亡显著增多(P<0.05).较高浓度的桑色素,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引起Y79细胞生存率逐渐下降,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多,具有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结论 桑色素能够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增生并促进其凋亡,提示桑色素有望成为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有效药物.

    作者:白淑玮;李凤至;姚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眼科医生对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认知和实践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眼科医生对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认知与态度,为临床更好地加强循证临床决策实践提供参考.设计 问卷调查.研究对象 参加第十八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的眼科医生233名.方法 采用问卷对233名眼科医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对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了解程度、及其对待证据分级的态度,并分别按学历、职称、医院等级、医院所在城市类型及医院类型分组,对各组调查对象对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了解程度及态度进行组间比较.主要指标 调查对象对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了解程度,包括其对了解程度的自评等级以及对具体问题的回答正确率;调查对象对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态度.结果 共发放问卷233份,收回有效问卷214份(91.8%).48.3%的调查对象认为临床实践应该以循证医学内容理念为主;25.1%的人仍坚持临床实践应该以传统经验医学为主.调查对象自我评估对证据分级非常了解的仅占1.3%,不太了解或很不了解的占72.4%;学历、医院等级越高,其对证据分级的了解程度(自评)越高.进而分析其对证据分级具体内容了解程度发现,调查对象对证据分级所包括的不同类型、新九级证据中高等级的证据、治疗措施佳评价证据、临床药物不良反应佳等级证据、能为治疗问题提供质量好答案的研究设计五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0.9%、41.3%、41.5%、6.9%、12.7%;来自综合医院的学历较高的眼科医生,对循证医学新九级证据分级、评价治疗措施的佳证据等问题的回答相对较好.此外,65.4%的眼科医生认为,证据分级对指导临床实践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且无人认为其对临床实践很不重要.结论 眼科医生对证据分级的认知情况一般,但大部分人已认识到证据分级对指导临床的重要性,今后需要从本科阶段即开始加强证据分级、临床决策方面的培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眼科医生临床实践中合理应用证据分级.

    作者:孙芸芸;李仕明;康梦田;王宁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前节OCT泪河测量的相关参数在干眼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泪河的相关参数与干眼诊断指标间的相关性,并对其在干眼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分析.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5年6-12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干眼患者69例(69眼)及对照组44例(44眼).方法 所有被检查者均按如下顺序进行检查:眼表疾病评分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问卷调查、泪河的OCT测量、泪膜干涉成像仪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比较干眼组与正常对照组各项参数的差异.干眼组中各参数相关性分析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各参数敏感性及特异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计算.主要指标 OSDI评分、BUT、Schirmer Ⅰ、角结膜染色评分、泪膜脂质层评分、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泪河深度(tear meniscus depth,TMD)及泪河横截面积(tear meniscus area,THA).结果 干眼组患者OSDI评分(49.03 ±22.791)、角结膜染色评分(1.18±1.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1±4.99)和(0.24±0.52)(P<0.001、P=0.016);干眼组患者BUT (4.32 ±1.92 s)及Schirmer Ⅰ(4.29 23.77 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43±5.39 s)及(7.48 ±3.65 mm) (P<0.001、P=0.006).两组泪膜脂质层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58).干眼组患者TMD、TMH、TMA平均值分别为(127.12±86.95) μm、(152.52±125.15)μm、(12119±1342)μm2,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88.25±87.38)μm、(235.41±135.90)μm、(23099 ±1965) μm2(P<0.001、0.001、0.001).干眼组TMD、TMH、TMA值三项参数分别与OSDI、Sehirmer Ⅰ、TBUT之间有相关性(P均<0.05),其诊断干眼的AUC值分别为0.934、0.890、0.925.结论 前节OCT检测的泪河相关参数与干眼临床诊断的指标(OSDI、TBUT、Schirmer Ⅰ)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是一种较为可靠的干眼诊断及随诊方法.

    作者:高超;王春芳;梁庆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与眼压测量值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和眼压测量值的变化及角膜生物力学变化与眼压的相关性.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12月LASIK手术患者81例(162眼).方法 应用非接触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NCT)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量眼压.同时应用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测量角膜滞后量(corneal hysteresis,CH)、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模拟Goldmann眼压(Goldmann intraocular pressure,IOPg)和角膜补偿眼压(corneal-compens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IOPcc).比较手术前后各参数的变化并分析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变化与眼压测量值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手术前后NCT、IOPcc、IOPg、CH、CRF.结果 LASIK术后3个月CH、CRF、IOPcc、IOPg、NCT测量值与术前比较均显著降低,术后IOPcc与1OPg和NCT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CRF与△IOPcc、△IOPcc-IOPg和△IOPcc-△NCT均成负相关,△CH、△CRF与△IOPg和△NCT均成正相关(P<O.05);CH和CRF的减少量与眼压测量值下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和眼压测量值均较术前显著降低,眼压测量值下降与CH和CRF的减少量具有相关性,说明眼压下降的程度可能受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隋丹丹;胡琦;吴琼;李雪;李庆军;杨帆;康杨;杜春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立体视觉的影响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osterior chamber phack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pICL)植入术对屈光不正患者双眼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pICL植入术的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40例(77眼).方法 将术前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立体视觉分别与术后1、3个月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和立体视觉进行比较.主要指标 UCVA、BCVA、立体视觉.结果 术前UCVA和BCVA分别为(0.06±0.06)和(0.85±0.22).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UCVA分别为(0.92±0.24)和(0.97±0.25),均较术前BCVA有显著提高(P均=0.000).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近距离立体视觉无明显改善(P=-0.259);术后3个月近距离立体视觉有明显改善(P=0.016).在<2.50 D的屈光参差组中,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的近距离立体视觉有明显改善(P=0.046).在≥2.50 D的屈光参差组中,各组间两两比较,近距离立体视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43、0.158、0.774).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远距离立体视觉均有明显改善(P=-0.010、0.000).在<2.50 D的屈光参差组中,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远距离立体视觉有明显改善(P=0.001).在≥2.50 D屈光参差组中,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远距离立体视觉有明显改善(P=0.009).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减小双眼的屈光参差,改善双眼远、近距离立体视功能.

    作者:陈妮;李志敏;谷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喷他佐辛对高糖环境下体外培养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索喷他佐辛对高糖环境下体外培养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体外培养的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方法 体外培养的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分三组:正常对照组(葡萄糖5mmol/L),高糖组(葡萄糖30 mmol/L),高糖+喷他佐辛组(葡萄糖30 mmol/L+喷他佐辛3 umol/L),分别在培养6、12、24、72小时以MTT法检测细胞活性;RT-PCR法检测Müller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转录激活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VEGF和ATF4蛋白的表达.主要指标 细胞活性,VEGF和ATF4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高糖作用72小时,高糖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活性下降(23.3±0.1)%(P<0.05),喷他佐辛处理后可抑制由于高糖作用造成的Müller细胞活性降低,且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VEGF、ATF4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喷他佐辛处理后可降低VEGF、ATF4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喷他佐辛可提高高糖作用下体外培养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活性,减少高糖作用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VEGF、ATF4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崔乐乐;王云松;单明华;周云涛;田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干眼患者诊治的精细化管理

    在干眼的临床实践中,需重视每个诊疗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从基本的病史采集、症状分析,到临床检查的标准化、规范化执行;从症状与体征间的相关性认真分析,到无症状患者体征的严重性评估;从不同类型干眼的临床特点分析,到治疗的精细化、个性化管理.通过上述精细化的干眼诊疗管理,可大程度地缓解患者眼部不适、保护视功能及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梁庆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未经抗巨细胞病毒治疗时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

    目的 了解未经抗巨细胞病毒治疗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1例未经抗巨细胞病毒治疗的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患者.方法 所有患者查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动态视野、散瞳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照相,并行CD4 T淋巴细胞检测.随访2个月~5年(平均26.2±23.8个月),观察病程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主要指标 矫正视力、眼前后节情况.结果 11例(21眼)发病,其中14眼无光感,矫正视力<0.05者2例(2眼),0.05≤矫正视力<0.3者1例(1眼),矫正视力≥0.3者3例(4眼);21眼中,5眼仅有不同程度的角膜后色素性KP,余16眼除角膜KP外,均有不同程度的白内障;21眼中13眼有不同程度虹膜前后粘连,2例(3眼)合并角膜白斑、角膜血管翳,影响外观.眼底能窥入者9眼,表现为不同程度眼底瘢痕性改变,合并视网膜脱离者2眼.结论 未经抗巨细胞病毒治疗的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患者视力预后差,除眼底病变外,还可引起眼前节病变.

    作者:孙挥宇;毛菲菲;李丹;王胜男;柳月红;许雪静;刘彬彬;董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微信在眼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微信这一社交软件既能解决眼科临床教学的难题,又克服了传统互联网的不足,通过教学信息及时发布、典型病例实时教学、上下级医师间实时沟通和疑难病例远程会诊四方面发挥作用,为上下级医师构建高效的沟通渠道,有利地推动眼科临床教学的开展.

    作者:樊文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学龄儿童角膜非球面特性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了解学龄儿童角膜非球面光学特性及其相关因素.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对北京市昌平区7所小学、初中、高中进行整群抽样,随机抽取学龄儿童(7~16岁)950名.年龄为(10.87±2.58)岁.方法 采用Aladdin眼前节生物测量仪对儿童进行角膜Q值及眼部生物学测量,观察Q值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眼部参数(眼轴、眼压、角膜曲率、球差等)和全身参数(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角膜Q值、球差、慧差、角膜曲率、眼轴、眼压、角膜水平直径、前房深度.结果 角膜Q值平均为-0.18±0.14,呈正态分布;Q值在性别(P=0.839)眼别(P--0.373)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与年龄(r=0.110,P=0.000)、身高(r=0.118,P=0.000)、体重(r=0.117,P=0.000)、球差(r=0.113,P=0.001)、慧差(r=0.087,P=-0.009)呈正相关,其中7~11岁年龄段角膜Q值较12~16岁年龄段小(t=-5.51,P=0.000);角膜Q值与角膜曲率、角膜水平直径、前房深度、眼轴、眼压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学龄儿童角膜前表面形态呈长椭圆形,角膜Q值与年龄、身高、体重、球差、慧差呈正相关.

    作者:李琦;王军;李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生物视膜抑制结膜纤维瘢痕形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生物视膜对结膜纤维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新西兰大白兔39只.方法 39只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丝裂霉素C(MMC)组、实验组,每组13只.用8mm环钻和维纳斯剪制备右眼球结膜缺损的结膜损伤模型,左眼均不做处理.生理盐水组伤口处放置10 mm的生理盐水棉片2分钟;MMC组伤口处放置10 mm的浓度为0.4 mg/ml的MMC棉片2分钟.实验组将直径10 mm、厚度2mm的生物视膜放置在术区后复水,用无损伤10-0缝合线,将材料和伤口周围的球结膜间断缝合8针.术后7、14、28天观察评估穹窿收缩率、伤口愈合率;术后7、14、28天取眼球做切片,应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浸润细胞种类和胶原纤维的疏密程度与排列.主要指标 穹窿收缩率、伤口愈合率、浸润细胞种类和胶原纤维的疏密程度与排列.结果 28天时生理盐水组、MMC组、实验组的穹窿收缩率分别为45.1%±1.2%、25.5%±2.7%、23.6%±2.0%,实验组的穹窿收缩率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P<O.001),实验组和MM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天时,实验组伤口愈合率为100%±0.0%,MMC组伤口愈合率为41.8%±2.O%,生理盐水组为100%±0.0%,实验组和生理盐水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术后28天时,生理盐水组有少量成纤维细胞,细胞周围亦可见致密排列的胶原纤维,实验组则与正常结膜组织相似,MMC组浸润细胞数亦减少.MASSON染色:术后28天时,生理盐水组胶原纤维致密排列,实验组胶原纤维疏松未排列,MMC组胶原纤维疏松未排列.结论 生物视膜对结膜纤维组织增生具有抑制作用,可防止结膜下瘢痕形成,抑制穹窿收缩,并能促进伤口正常愈合,促使正常结膜下基质形成.

    作者:贾闪闪;马科;赵秀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亲体结膜移植治疗儿童大范围结膜肿物的二年效果

    目的 观察亲体结膜移植治疗儿童大范围结膜肿物的治疗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大范围结膜肿物的4~10岁患者12例,其中原发性结膜黑变病2例,结膜乳头状瘤10例,主要表现为累及270度以上范围球结膜、穹窿结膜的弥漫性病变,部分病变累及睑结膜.方法 完整切取肿物,对结膜缺损部位取其亲体结膜进行修补,术后平均随访2.5±0.3年.主要指标 组织病理学检查,裂隙灯检查.结果 原发性结膜黑变病患者均未见病灶复发及睑球粘连,3例乳头状瘤患者术后半年出现散在复发,给予单纯切除后治愈,2例患者存在轻度睑球粘连,未影响眼球运动,所有患者均外观满意.结论对于儿童大范围结膜肿物,采用肿物切除联合亲体结膜移植可有效重建眼表,恢复正常功能和外观.

    作者:接英;李上;顼晓琳;阮方;李彬;吕岚;潘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眼科杂志

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