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调节检查仪分析观看3D视频诱导的视疲劳

张莉;徐亮;王小兵;赵世强;李建军

关键词:调节微波动的高频值, 调节分析仪, 立体视频, 立体视觉, 视疲劳
摘要:目的 应用调节检查仪AA-1(Accommodation Analyzer-1,AA-1)分析观看三维(three dimension,3D)立体视频诱导的人眼视疲劳.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20~30岁健康受试者48例,屈光状态为正视或轻中度近视(球镜>-5.0 D,柱镜在-1.0~+1.0 D之间),矫正视力均为1.0.方法 每位受试者分别观看两个不同立体显示技术的立体电视40分钟,A屏为硬屏偏振光4K立体电视;B屏为快门眼镜式4K立体电视.在观看前后应用综合验光仪检测调节功能,应用调节分析仪(AA-1)测试受试者的调节反应量及调节微波动高频(microfluctuation high frequency,HFC)值,填写主观问卷(包括眼干、眼痛、视物模糊或头晕头痛等症状,评分为1~10分,分值越高疲劳程度越重).分析受试者在观看屏幕前后以及比较观看两个屏幕之间主观评分、各项调节指标的差异.主要指标 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性辐辏/调节比(AC/A),HFC值以及观看3D视频后的主观评分.结果 受试者在观看B屏前右眼调节幅度为(13.22±3.39)D,观看后为(13.92±4.13) D(P=0.035);左眼观看前为(13.93±3.99)D,观看后为(15.28±6.13) D(P=0.018).而观看A屏后,仅左眼调节幅度较观看前变化显著(P=0.010).观看A屏前后右眼HFC值分别为(60.10±10.96)、(60.26±10.74)(P=0.450),左眼观看前后HFC值分别为(61.22±9.00)D、(61.84±9.67)D(P=0.001).而观看B屏后,右眼和左眼的HFC值[(58.45±10.63)D和(59.59±13.09)D]均较观看前[(58.93±11.20)D和(60.87±11.31)D]下降(P均=0.000).主观问卷中,观看A屏和B屏的总评分分别为(3.13+2.35)分和(3.70+2.27)分(P=0.450).结论 观看立体视频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视疲劳.通过AA-1仪检测HFC值及调节反应量变化,能够客观反映调节紧张及视疲劳的程度.
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基地医务人员参与远程眼科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远程眼科项目中基地医务人员参与工作的知晓、软件使用、收入及满意度情况.设计 问卷调查.研究对象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远程眼科项目实施≥6个月的44家基地医院的276名医务人员.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及项目合作背景知晓情况、是否使用远程眼科软件系统及其使用程度、是否有额外收入及对收入现状是否满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医生使用远程眼科软件系统和使用程度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特征(性别、年龄、所在科室、受教育程度、职称和职务)和医院类型(级别、性质、类别、科室设置)等因素.主要指标 知晓率、软件系统的使用率、满意率.结果 所有调查对象(256名医务人员)均熟悉该项目合作背景.217名(84.8%)医务人员使用了远程眼科软件系统,医生164名(75.6%).15名(6.9%)医务人员参与远程眼科有额外收入.129名(59.4%)医务人员对收入现状不满意.职务和科室设置是医生使用远程眼科软件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担任科主任/副主任医生的远程眼科软件使用率高于普通医生(OR=27.372,95%CI: 2.756~271.896);未设置独立眼科科室医院医生的软件使用率高于设置眼科科室医院医生(OR=10.710,95%CI:1.212~102.364).116名医生(70.7%)仅为有需求的患者使用远程眼科软件系统,48名医生(29.3%)为所有门诊患者使用.年龄是医生有选择性地为患者使用远程眼科软件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31 ~40岁的医生选择性使用软件系统率高于年龄41~50岁的医生(OR=0.213,95%CI: 0.061~0.744).结论 目前基地医务人员知晓并使用远程眼科软件系统的比率较高,但多数医务人员没有额外收入且对收入现状不满意.医生是参与远程眼科工作的主力,担任眼科行政职务的医生和未设置独立眼科科室医院的医生参与远程眼科的积极性较大.大部分医生,尤其是中青年医生,能有针对性地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远程眼科医疗服务.

    作者:马奕;李建军;刘丽娟;王爽;卢清君;徐亮;陈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97例儿童眶蜂窝织炎的诊治及疗效

    目的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儿童眶蜂窝织炎的临床特征、诊治经验,并观察临床疗效.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连续儿童眶蜂窝织炎患儿97例(106眼).年龄为生后7天~11岁,平均年龄(11±9)个月.方法 对所有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培养及药敏培养检查、眼眶及鼻窦CT影像特点等,大于4岁能配合的患儿检查视力、眼位、眼前段、眼底等.所有患眼使用抗生素点眼,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切开排脓指征:(1)明确诊断眶隔前蜂窝织炎;(2)血白细胞计数(WBC)及CRP明显高于正常;(3)抗生素控制感染效果不佳;(4)患眼肿胀,明确触及脓肿处有波动感;(5)有眼眶CT的支持.所有切开排脓的患者均取脓液进行常规细菌培养.观察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疗效.主要指标 临床表现、WBC、CRP、疗效、病原学检查及并发症.结果 74例(76%)患儿年龄小于3岁,其中23例发病于出生后1个月内.单纯眶隔前蜂窝织炎71眼(67%),眶蜂窝织炎35眼(33%).有切开排脓指征的63眼(59%)患儿在全身使用抗生素下,行切开排脓引流术.术后次日血WBC由术前(23.6±9.1)×109/L降至(16.3±5.1)×109/L;CRP由术前(52±17)mg/L降至(37±12)mg/L;体温由术前(38.8±1.4)℃降至(38.2±0.4)℃.术后7~10天逐渐拔除引流条后感染症状完全控制.细菌培养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81%)多.常见的并发症是球结膜脱垂及暴露性角膜炎(29例,27%).结论 眶蜂窝织炎多发生于婴幼儿.全身使用抗生素,必要时切开排脓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樊云葳;吴倩;于刚;曹文红;王媛;刘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鞍结节脑膜瘤患者视盘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形态研究

    目的 分析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视盘参数特征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天坛医院鞍结节脑膜瘤患者40例(80眼)、正常对照40例(80眼)和青光眼患者40例(80眼).方法 采用眼底照相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视盘及不同象限pRNFL厚度,比较鞍结节脑膜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和青光眼组的视盘参数及pRNFL厚度,分析视盘参数改变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视盘形态、视盘面积、杯盘面积比、水平杯盘比、垂直杯盘比、盘沿面积、视杯面积,视杯体积和不同象限pRNFL厚度.结果 鞍结节脑膜瘤组的杯盘面积比、水平杯盘比、垂直杯盘比、视杯面积和视杯体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大,而盘沿面积明显减小(P均=0.000);且杯盘面积比、水平杯盘比、盘沿面积和盘沿体积与青光眼组相比均较大,而垂直杯盘比、视杯面积和视杯体积较青光眼组明显减小(P均=0.000).肿瘤组视盘周围不同象限pRNFL厚度分别为上方颞侧(124.022±26.100)μm,上方鼻侧(105.856±23.410)μm,鼻侧上方(75.784±19.260)μm,鼻侧下方(65.983±15.708) μm,下方鼻侧(105.915±25.526)μm,下方颞侧(133.591±24.429)μm,颞侧下方(76.592±19.679)μm,颞侧上方(77.352±26.100)μm,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青光眼组相比上方鼻侧象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1.114),其余象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鞍结节脑膜瘤盘沿体积与肿瘤大小相关(r=0.492,P=0.011).结论 鞍结节脑膜瘤视盘形态表现为颞侧变窄、颜色变淡,pRNFL厚度与正常人群比较下方鼻侧变薄明显,与青光眼组相比除上方鼻侧外其他各象限均变薄,下方颞侧明显.

    作者:王丽娜;杨柳;瞿远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整合医学概念在眼科临床问题为导向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临床眼科教学效果,探讨在整合医学理念下开展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的改革实践.选择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现章节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分组分内容进行准备,课程后通过教学评估系统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并与以往比较,发现评估分值明显提高.因此,PBL教学方法结合整合医学知识更适合于眼科临床课程教育阶段的医学生,使学生们树立整体与局部、眼与全身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肖林;徐景美;孙林青;姚晶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两种非球面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短期视觉质量比较

    目的 比较Tecnis ZM A00和ReSTOR+3.0D两种多焦点衍射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后的视觉功能.设计 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患者78例(113眼).其中Tecnis ZM A00组41例(60眼),ReSTOR +3.0D组37例(53眼).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明暗环境下的佳近距离矫正视力(BCNVA)、佳中距离矫正视力(BCMVA,60 cm)和佳远距离矫正视力(BCDVA),离焦曲线和伪调节力.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效果.主要指标 明暗环境下的BCNVA、BCMVA和BCDVA,离焦曲线,伪调节力,问卷调查.结果 术后3个月,Tecnis ZM A00和ReSTOR+3.0D组在正常光线下的BCDVA、BCNVA、BCMVA分别为0.975±0.182和0.953±0.133,0.713±0.234和0.621±0.299,0.262±0.110和0.309±0.090(P均>0.05);两组在暗环境下BCNVA分别为0.283±0.103和0.201±0.082(P<0.05),BCMVA分别为0.339±0.097和0.367±0.101 (P>0.05);离焦曲线显示,两组分别在-0.25 D、-0.25 D及-2.75 D、-2.25 D处形成远近两个峰值焦点;两组IOL的伪调节力分别为1.323±1.033和1.301±1.127(P>0.05);两组患者脱镜率、产生眩光光晕等不良视觉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ecnis ZMA00和ReSTOR+3.0D衍射多焦点IOL均能提供较好的远、中距离视力及一定范围的近视力,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Tecnis ZM A00能提供更好的暗环境下的近视力及中距离视力.

    作者:赵阳;赵世强;谷去非;朱思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需要手术治疗的白内障远程筛查眼底像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

    白内障一直是中国首位致盲性眼病,白内障摘除术是其有效治疗手段.但何时进行白内障摘除尚缺乏统一标准,此外白内障手术后常有因眼底疾患视力提高不理想的情况发生.受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服务标准委员会委托,特制定需要手术治疗的白内障远程筛查眼底像评估标准,供各地医疗机构在白内障远程筛查过程中参考使用.

    作者:李建军;徐亮;杨桦;张莉;万修华;刘丽娟;王爽;王宁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巩膜扣带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采用巩膜扣带术治疗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分级在C3和D1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3年3月到2014年5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经巩膜扣带术治疗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16例16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16眼)PVR分级在C3(9眼)和D1(7眼)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和疗效.主要指标 PVR分级、视力、视网膜复位状况.结果 16眼均采用巩膜外冷冻-硅胶外加压-环扎术,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成功15眼(93.8%).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提高2行以上者6眼.结论对于部分PVR分级在C3和D1的陈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沈志军;段安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抗VEGF时代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再认识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是糖尿病致盲的主要原因.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是目前治疗PDR的标准方法,但是存在加重黄斑水肿、导致周边视野缺失等不良反应.玻璃体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可有效抑制视网膜和视盘新生血管,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展示了替代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良好前景.正确认识抗VEGF药物的临床价值,探索PRP联合抗VEGF疗法的模式和方法有助于改善PDR的治疗预后.

    作者:李毅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30岁以上中国人眼角膜Q值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30岁以上中国人眼角膜Q值及其影响因素.设计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以邯郸眼病研究的检测对象为目标人群,按照自愿原则采集角膜地形图,测量1683人的右眼,其中男性728人,女性955人,平均年龄(53.64±11.0)岁(30~107岁).方法 使用OrbscanⅡI采集角膜地形图,分析角膜在3.0 mm、5.0 mm和7.0 mm测量孔径下的前后表面Q值及其与年龄、性别、屈光度的关系.主要指标 角膜前、后表面Q值.结果 角膜前表面Q值在3.0 mm、5.0 mm和7.0 mm测量孔径下平均值分别为-0.28±0.175、-0.28±0.175和-0.29±0.175;角膜后表面Q值在3.0 mm、5.0 mm和7.0 mm孔径下平均值分别为-0.26±0.216、-0.26±0.214和-0.26±0.215.在5 mm孔径下角膜前表面Q值与年龄、屈光度负相关(B=-0.003和-0.013 ,P<0.01和=0.016);角膜后表面Q值与年龄、屈光度正相关(B=0.002和0.016,P=0.036和=0.043).结论 中国人眼角膜Q值与欧美人存在差异,且受年龄、屈光度的影响.

    作者:熊瑛;万修华;李婧;王宁利;刘雪;王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25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空气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25G玻璃体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空气填充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疗效.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2010-2014年眼轴26 mm以上的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患者20例24眼.方法 采用25G三通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空气填充.其中6眼合并白内障,术中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检查矫正视力(LogMAR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OCT图像根据ETDRS分区分为黄斑中心、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平均随访时间(20.54±38.63)周.主要指标 矫正视力,OCT图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结果 术前患眼平均视力1.41±0.51,术后3个月0.58±0.69 (P=0.001).术前黄斑中心、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视网膜厚度分别为(452.36±111.28)μm、(425.05±78.39) μm、(415.10±74.43)μm、(404.55±56.03) μm、(451.45±93.49)μm,术后12周时分别为(233.09±78.72)μm、(260.18±41.04)μm、(260.36±29.85)μm、(289.41±28.38)μm、(237.55±53.57)μm(P均=0.000).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空气填充有助于近视性黄斑劈裂眼的视力提高及黄斑劈裂解剖复位.

    作者:梁军;杨艳;谷威;马列;杨承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抑制Akt通路提高视网膜母细胞瘤对卡铂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抑制Akt信号通路活性能否提高视网膜母细胞瘤(RB)SO-Rb50细胞对卡铂的敏感性.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SO-Rb50细胞株.方法 CCK-8法检测卡铂作用于细胞的IC50值;蛋白印迹法检测Akt、p-Akt、caspase 3、bax、p21蛋白在药物作用前后表达量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细胞周期的改变.主要指标 IC50值,蛋白表达量,细胞周期中各期细胞百分比.结果 卡铂作用于SO-Rb50细胞48小时的IC50值为(30.1±5.9)mg/L;分别用5μM和10μM的LY294002抑制细胞Akt信号通路的活性后,卡铂作用于SO-Rb50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6.3±0.83)mg/L和(8.64±0.11)mg/L.用卡铂(30mg/L)、LY294002(5 μM和10 μM)单独或联合作用于SO-Rb50细胞48 h后,细胞Akt活性随LY29400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caspase-3蛋白生成增加,bax蛋白生成增加,p21蛋白在卡铂作用下生成显著增加;LY294002对细胞周期的进程无明显影响,卡铂使G0/G1期细胞百分比从(57.89±2.16)%下降至(12.11±2.87)%,G2/M期细胞从(0.34±0.34)%增加至(43.62±11.01)%,S期细胞无明显变化;两种药物联合作用并未改变卡铂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论 抑制Akt信号通路可提高SO-Rb50细胞对卡铂的敏感性,抑制Akt信号通路可能是提高RB化疗疗效的一个靶点.

    作者:张浩;王怡琛;李彬;杨素红;宫月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斜视矫正术对共同性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共同性斜视患者接受斜视矫正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进行斜视矫正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191例.方法 将患者按斜视类型分为共同性内斜视组、恒定性外斜视组和间歇性外斜视组;按手术时年龄分为≤9岁组和>9岁组.观察术前、术后1、3个月双眼视觉功能.主要指标 同视机双眼视觉三级功能及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191例患者中,术前分别有26.7%、19.4%、11.0%及 41.9%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术后1个月分别提高至90.1%、64.4%、33.0%及57.1%,术后3个月分别提高至94.8%、79.1%、37.7%及63.9%,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术前,间歇性外斜视组38.1%、29.5%及72.4%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级及近立体视功能,高于另两组(P<0.01).术后3个月,间歇性外斜视组93.3%、48.6%及87.6%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高于另两组(P均<0.05);恒定性外斜视组55.8%的患者具备近立体视功能,共同性内斜视组为14.0%(P<0.001).>9岁组,术前28.1%、21.9%、14.6%及31.3%的患者具备同视机Ⅰ、Ⅱ、Ⅲ级及近立体视功能,术后3个月分别提高至93.8%、75.0%、37.5%及58.3%,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斜视矫正术有助于共同性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双眼视觉功能优于其他类型斜视;大龄斜视患者术后也可能获得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善.

    作者:齐梦;赵博文;周金琼;王京辉;孙省利;付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视盘毛细血管瘤激光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激光治疗视盘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视盘毛细血管瘤患者11例12眼.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一种或两种激光的联合治疗,包括传统激光(波长532 nm绿光或波长577 nm黄光)光凝及光动力学疗法(PDT),其中5眼采用传统激光直接光凝瘤体,4眼采用PDT治疗,3眼采用PDT联合传统激光光凝.治疗1~7次,平均(3.3±2.1)次.随访时间2~132个月,平均(42.5±41.8)个月.激光治疗前后检查患者视力,间接检眼镜观察瘤体变化、视网膜下液、出血、前膜等情况.主要指标 视力、瘤体大小、视网膜下液、出血、前膜等.结果 11例12眼中,治疗前视力为指数/30cm~1.0,其中视力≥0.5者3眼,<0.5且≥0.1者5眼,<0.1者4眼;治疗后末次随访时视力为眼前手动~1.0,其中视力≥0.5者1眼,<0.5且≥0.1者7眼,<0.1者4眼.治疗后8眼瘤体萎缩机化,1眼瘤体无变化,3眼瘤体继续增长.8眼视网膜下液减少或完全吸收,3眼视网膜下液持续增加;5眼治疗后继发视网膜前膜,4眼继发黄斑区色素沉着.结论 适时采取单纯或多种激光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视盘毛细血管瘤的进展.

    作者:纪海霞;张风;高丽琴;周海英;严伟;焦璇;熊颖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3.2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白内障的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 评估3.2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RK)后白内障的效果与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既往有RK手术史的白内障患者8例13眼,其中RK角膜瘢痕为8刀者2例4眼,12刀者3例4眼,16刀者3例5眼.方法 由同一手术医师进行3.2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8刀RK组中,角膜主切口位于相邻两条放射状角膜瘢痕之间,未与瘢痕接触;12刀RK组中,主切口跨越1条角膜瘢痕;16刀RK组中,主切口跨越2条角膜瘢痕.于术后1天,1周,1、3、6个月,1、2、3年进行随访,观察角膜RK瘢痕情况、并发症处理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主要指标 有无RK瘢痕裂开、术后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8刀RK组和12刀RK组术中均未发生角膜RK瘢痕裂开,术毕切口密闭良好;16刀RK组中,2眼发生术中角膜瘢痕裂开,1眼采用前房注气封闭切口,另1眼采用主切口下注入黏弹剂,侧切口前房注气封闭切口.随访过程中,所有13眼术后角膜切口密闭良好,均未出现新发角膜瘢痕裂开.后1次复查时,佳矫正视力为(0.67±0.18)较术前(0.29±0.20)提高(t=-6.077,P=0.000),角膜散光(1.69±1.23 D)较术前(1.28±0.78 D)无明显变化(t=-0.758,P=0.470),角膜内皮细胞密度(1716.95±906.79/mm2)较术前(2383.97±833.39/mm2)降低(t=2.995,P=0.012).结论 8刀、12刀RK术后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时采用3.2 mm透明角膜切口是安全的,16刀者术中易发生角膜瘢痕裂开,对此应采用更小的角膜切口或采用传统的角巩膜隧道切口.

    作者:刘雪;王进达;张景尚;熊瑛;李婧;李晓霞;赵晶;万修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多剂量包装无防腐剂人工泪液微生物污染可能性的临床检测

    滴眼液是眼科治疗常用的制剂,与全身给药相比,滴眼液具有起效快、局部有效药物浓度较高以及使用便捷等特点.然而,多剂量包装的滴眼液,由于使用时间较长、多次开启,存在眼药瓶内药液易受微生物污染的可能.一旦有致病病原菌的污染,对眼部安全将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防止滴眼液使用中微生物污染的方法有:添加防腐剂(如苯扎氯铵等)、无防腐剂单剂量包装以及特殊设计的、具有防止污染功能的多剂量包装瓶.为了解特殊设计的多剂量包装瓶防止微生物污染的作用,我们对在临床应用条件下,此类包装瓶内的残余药液进行了细菌及真菌的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阳;王智群;孙旭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远程筛查与诊断分级标准(征求意见稿)

    受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服务标准委员会委托,特制定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远程筛查与诊断标准,供各地医疗机构在AMD远程筛查过程中参考使用.一、AMD的定义

    作者:李建军;彭晓燕;刘宁朴;陈伟伟;胡爱莲;王爽;刘丽娟;徐亮;王宁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新型抗青光眼药物——固定联合制剂

    近年新型抗青光眼药物——固定联合制剂陆续在我国上市.固定联合制剂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降眼压机制的青光眼药物联合组成,降压效果强于单制剂或不劣于它们协同使用.固定联合制剂仍然存在与单制剂类似的副作用,但少于单制剂.固定联合制剂为临床上使用两种以上药物降眼压患者提供更有力的降压效果,提高治疗方案的便利性,减少多瓶用药防腐剂对眼表的损害,改善病人的依从性和药物治疗的持久性.

    作者:贺翔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应用调节检查仪分析观看3D视频诱导的视疲劳

    目的 应用调节检查仪AA-1(Accommodation Analyzer-1,AA-1)分析观看三维(three dimension,3D)立体视频诱导的人眼视疲劳.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20~30岁健康受试者48例,屈光状态为正视或轻中度近视(球镜>-5.0 D,柱镜在-1.0~+1.0 D之间),矫正视力均为1.0.方法 每位受试者分别观看两个不同立体显示技术的立体电视40分钟,A屏为硬屏偏振光4K立体电视;B屏为快门眼镜式4K立体电视.在观看前后应用综合验光仪检测调节功能,应用调节分析仪(AA-1)测试受试者的调节反应量及调节微波动高频(microfluctuation high frequency,HFC)值,填写主观问卷(包括眼干、眼痛、视物模糊或头晕头痛等症状,评分为1~10分,分值越高疲劳程度越重).分析受试者在观看屏幕前后以及比较观看两个屏幕之间主观评分、各项调节指标的差异.主要指标 调节幅度、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性辐辏/调节比(AC/A),HFC值以及观看3D视频后的主观评分.结果 受试者在观看B屏前右眼调节幅度为(13.22±3.39)D,观看后为(13.92±4.13) D(P=0.035);左眼观看前为(13.93±3.99)D,观看后为(15.28±6.13) D(P=0.018).而观看A屏后,仅左眼调节幅度较观看前变化显著(P=0.010).观看A屏前后右眼HFC值分别为(60.10±10.96)、(60.26±10.74)(P=0.450),左眼观看前后HFC值分别为(61.22±9.00)D、(61.84±9.67)D(P=0.001).而观看B屏后,右眼和左眼的HFC值[(58.45±10.63)D和(59.59±13.09)D]均较观看前[(58.93±11.20)D和(60.87±11.31)D]下降(P均=0.000).主观问卷中,观看A屏和B屏的总评分分别为(3.13+2.35)分和(3.70+2.27)分(P=0.450).结论 观看立体视频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视疲劳.通过AA-1仪检测HFC值及调节反应量变化,能够客观反映调节紧张及视疲劳的程度.

    作者:张莉;徐亮;王小兵;赵世强;李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眼科杂志

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