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钢;胡雨珠;马红卫
目的:了解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斜视度的分布状况,掌握手术设计的规律.方法:对209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斜视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只有垂直斜视者占30.1%,同时伴有水平斜视者占69.4%.(2)垂直斜视度≤15△占40.7%.(3)第二斜视角>第一斜视角者仅占6.2%.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设计以存在的原在位斜视度为参考依据,不以注视眼别为设计依据.
作者:卢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前的眼底情况.方法:用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眼底视网膜.结果:137只眼(占11.42%)有视网膜裂孔,其中11只眼有视网膜脱离.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前必须行全视网膜检查,可预防性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王钢;陆文秀;李志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观察青光眼患者三种视锥细胞视觉运动觉的变化,我们分别应用蓝、绿、红条状视标显示于黄、紫及青色背景,同时保持视标与背景间存在着亮度对比的方法,以分离三种视锥细胞的视觉运动觉功能.结果显示青光眼三种视锥细胞的视觉运动觉与正常人相比,明显受损,且蓝和绿视锥细胞受损更严重.从而提示视锥细胞的视觉运动觉,可以早期反映青光眼视神经功能的损害.
作者:顾宝文;吴德正;梁炯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总结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8年1月~1999年3月期间连续71例青光眼患者100只眼抗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情况、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北京协和医院1998年1月~1999年3月期间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51例,发生率为51%.浅前房发生时间在术后1~13日,其中脉络膜上腔出血1例(2.0%),结膜漏2例(3.9%),脉络膜睫状体脱离9例(17.6%),房水滤过过强39例(76.5%).需要手术干预才能恢复前房3例(5.9%)(1例脉络膜上腔放液,2例结膜瓣修复),其余均通过非手术疗法恢复.结论: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率高,其常见的原因是房水滤过过强.通常发生在术后1~2日.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非手术疗法恢复,必要时须采取手术干预.观察期间应密切注意眼压及眼底情况.
作者:周崎;赵家良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用超声测厚仪测量1 009只不同程度近视眼的角膜厚度,发现男性角膜较女性厚,年轻人角膜较年长者厚,低度近视眼角膜较中、高度近视眼为厚,左右眼间无差异.
作者:刘萍;宋海兰;胡咏霞;钱力行;吴希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利用现代影像检查手段,对眼眶皮样囊肿的定位及定性诊断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对 25例眼眶皮样囊肿的X线、B超、彩色超声多普勒、CT、MRI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分析 . 结果:X线检查能粗略反映眼眶骨骼改变.超声多普勒反映肿瘤的血流情况.B超、CT、 M RI均可确定病变位置并提示病变的性质,但B超能较好显示病变内结构和动态,CT确定空间位置较精确.MRI上信号高低与脂质、H+含量有关.T1WI像上有高信号.结论: 上述影像检查均对眼眶皮样囊肿诊断有帮助,CT检查有价值.超声或MRI与CT检查相结合,能得出佳定性、定位诊断.
作者:侯世科;肖利华;吴海洋;钟白丽;侯宝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为研究共同性外斜视眼肌的超微病理结构.方法:应用Hu-12A电子显微镜对6例共同性外斜视的眼肌进行观察.结果:内直肌肌纤维普遍细小,肌原纤维密集,Z带不清,肌原纤维排列方向错乱,线粒体多,嵴密,肌质网扩张,个别肌纤维质膜破损,有的有髓神经髓鞘层次不清,轴突旁水肿,外直肌部分纤维化.结论:内直肌在超微结构上不同程度的退化变性及部分外直肌的纤维化的病理改变是产生共同性外斜视的主要原因.
作者:陈丽英;徐国兴;梁平;陈莲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在农民这个群体中白内障复明与生活(生存、生命)质量的关系,视觉活动能力对相关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国际盲人登记标准及每日视觉活动等级表对白内障复明前后、已复明与未复明者进行登记注册.结果:视功能改善者其身体活动、社会活动、心理健康、平均寿命等指标均明显优于未复明者.结论:白内障复明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李建国;于莉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采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36例36只眼.患者曾经过1周以上的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部分溃疡扩大、加深、穿孔或即将穿孔.术后随访1~3年,手术治愈率达89%,植片透明率达75%,视力获不同程度提高者28例(87.5%).讨论了手术时机、植孔大小及术后应用激素问题.认为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可以控制感染、缩短病程、提高视力及保全眼球.
作者:周文天;蓝绪达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PRK术后前基质内Ⅰ型和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情况.方法:24只新西兰白兔,双眼行-5.0D近视治疗.于术后3天、1、2、3、4周取下角膜,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所有眼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均为阳性.术后2周时,Ⅲ型胶原mRNA表达阳性,到4周时表达较明显.讨论:PRK术后上皮下混浊与新生胶原的形成有关,且Ⅲ型胶原是新生胶原的主要成分.
作者:齐艳华;王康孙;洪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重水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起着液体工具的作用,使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难度简化且成功率提高,但术中用重水棘手的问题是重水进入视网膜下,若术中未发现,术后易形成重水性视网膜脱离,必要时需行重水取出术.我科利用氩激光光凝重水滴周围视网膜8例,观察8个月至1年,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素美;刘宗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探讨其发生因素,为治疗和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52例(男22例,女30例)与相同例数的可以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男22例,女30例)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及统计学处理.结果:病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的项目有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女性患者还有血浆高切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粘度与视网膜静脉阻塞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陈锋;李润春;郭希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比较皮质类固醇激素和非甾体激素对预防PRK术后角膜混浊的疗效.方法:双眼屈光相同的近视患者50人(100只眼)、分为2组,第一组屈光度为>3.0D,≤6.0D,32人(64只眼);第二组屈光度为>6.0D、≤12.0D,18人(36只眼).PRK术后按美国FDA标准主观评定角膜混浊.所有患者右眼使用0.1%艾氟龙预防角膜混浊,左眼使用0.03%欧可芬预防角膜混浊.结果:第一组3个月双眼角膜混浊均消退,角膜透明.第二组6个月后0.1%艾氟龙治疗眼有4只眼残存角膜混浊,0.03%欧可芬治疗眼有8只眼残存角膜混浊.结论:低、中度近视PRK术后0.1%艾氟龙与0.03%欧可芬效果相同,且非甾体激素治疗眼无眼压升高,在低、中度近视可应用0.03%欧可芬预防角膜混浊.在高度近视眼0.1%艾氟龙优于0.03%欧可芬.
作者:洪杉;孙立滨;赵清洁;孙宝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院自1996年起,开展了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共行6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松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缓慢型视网膜变性基因编码光感受器外节盘膜边缘蛋白,具有维持和稳定外节盘膜结构的功能.缓慢型视网膜变性基因不同位点的突变,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白点状视网膜炎、黄斑营养不良、蝶形视网膜色素上皮营养不良、视网膜色素变性伴有靶心样黄斑变性、迟发型黄斑中心凹营养不良伴有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多种视网膜变性疾病的表型.
作者:杨桦;罗成仁;严密;张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间接光凝法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后,将渗漏点在黄斑中心凹及附近1/3PD范围的患者48例48只眼,随机分为间接光凝治疗组25只眼和药物治疗对照组23只眼,观察治疗后恢复时间、视力等变化.结果:在治疗后2个月时光凝组完全恢复的有21只眼(84%),而对照组有8只眼(34.8%),比较两组恢复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个月视力恢复3行以上光凝组有21只眼(84%),而对照组有14只眼(6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检验,P<0.025).结论:间接光凝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可加快恢复,缩短病程,特别对中心凹附近荧光渗漏者也能争取尽早完全恢复.
作者:周宏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人继发青光眼视乳头筛板细胞外基质的改变,探讨眼压增高对筛板的影响.方法:用免疫过氧化酶法(ABC)观察7例晚期继发青光眼筛板中的Ⅳ型胶原蛋白、层连接蛋白的分布.结果:与年龄相匹配正常成人视乳头相比,继发青光眼视乳头筛板前区和筛板部Ⅳ型胶原蛋白和层连接蛋白阳性染色物明显增多,筛板后陷、重叠和融合.结论:青光眼病理过程中眼压增高引起视乳头筛板细胞外基质发生特异性改变,从而使视乳头筛板的生物力学特性发生变化.
作者:李杨;王元申;徐亮;刘磊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对视网膜静脉分枝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检测的意义.方法: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将BRVO分为缺血型(hemorrhagic retinopathy,HR)与非缺血型(venous stasis retinopathy,VSR).ERG检查测a、b波峰时、振幅,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各子波峰时和振幅及各子波总振幅.VEP检查测P100波潜时和振幅.结果:BRVO缺血型a、b波峰时延迟,b波振幅降低,OPs总振幅亦降低,VEP P100波潜时延迟振幅降低,并且与BRVO非缺血型、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ERG、OPs、VEP多项检查更有助于对BRVO分型,上述峰时延迟振幅降低可作为HR型BRVO的参考指标.
作者:滕克禹;戴军;赵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异物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32只眼)眼外伤伴有眼内异物患者施行玻璃体切割术、晶体切割术、眼内异物摘出术、视网膜脱离复位及巩膜环扎等联合手术.结果:眼内异物均一次性摘出.随访1~18个月,术后视力提高者24只眼(75%、裸眼或矫正视力≥0.1者17只眼,0.02~0.08者7只眼),不变者3只眼,下降者5只眼(眼球萎缩).结论:应用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摘出眼内异物损伤小、准确且安全,有利于及时处理并发症和提高术后视力,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作者:刘钢;胡雨珠;马红卫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 病例简介患者男性,40岁,农民,一年前从车上摔下时左眼被树枝戳伤,当时泪小管断裂,在当地医院行清创缝合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一年后左下睑伤口皮肤开始溃烂,分泌物增多,溢脓,并在局部形成脓肿,又在当地医院行手术取出火柴大小的木条,但伤口仍不愈合,反复溢脓形成硬结,下睑形成疤痕并收缩外翻.
作者:李松松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