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张虹;江春光;龚永祥;尚崇学

关键词:白内障/婴幼儿和儿童期, 白内障摘除术, 晶体, 人工, 手术后并发症
摘要:为了预防儿童白内障术后发生弱视和斜视,自1994年1月至1997年6月,对40例(48只眼)2~14岁患儿行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均获得良好的效果.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葡萄膜炎(具体表现瞳孔区有灰色纤维素膜),经过治疗获得满意的视力.出院时48只眼中有18只先天性白内障眼术后视力0.2~0.6,26只外伤性白内障眼术后视力0.4~0.8,4只眼检查视力不合作.出院后追踪观察视力3个月至2年,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近视眼的角膜地形图分析

    本研究应用角膜地形图仪对30只近视眼的角膜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角膜镜影象第1环与第15环、第1环与第25环及大一环与小一环平均屈光力的差值分别为0.63±0.62D、2.23±1.13D和2.30±1.04D,角膜中央屈光力为43.95±1.36D,同一病人两眼角膜中央屈光力的差值为0.88±0.82D,角膜平均表面规则指数(SRI)为0.64±0.32、表面不规则指数(SAI)为0.40±0.22;SimK值及SimK的差值分别为45.02±1.52D和1.91±1.28D;I-S值为0.11±0.46D.近视眼的角膜地形图大致呈3种形态,圆形或近圆形7只眼(23.3%),对称或不对称的8字形20只眼(66.7%),不规则形3只眼(10%).提示近视眼的角膜地形图分析将有助于了解其角膜的屈光状态.

    作者:胡雅娇;庄晓琳;周跃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干扰素α-2b对结膜下成纤维细胞生长形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对体外培养的牛结膜下成纤维细胞是否具有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光镜、电镜观察该细胞在含不同浓度干扰素α-2b培养液中的生长形态和粘附移动能力.结果:干扰素α-2b能够使该细胞生长密度降低、伪足收缩、细胞变圆、移动能力减弱.结论:干扰素α-2b具有抑制结膜下成纤维细胞粘附和移动生长的能力,提示可用于翼状胬肉、青光眼滤过术后,以减少结膜下瘢痕形成导致的手术失败.

    作者:熊新春;杜蜀华;魏厚仁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微量地塞米松与抗单疱药合用对抗单疱病毒感染的实验和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微量地塞米松与抗病毒药合用对单疱感染的作用.方法:细胞培养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微量地塞米松单独或与抗单疱病毒药联合应用,不会干扰单疱Ⅰ型病毒在Vero和两型小鼠胚胎纤维母细胞在细胞培养中的抗病毒作用.以含0.001%地塞米松、无环鸟苷与三氮唑核苷为主要成分的疱疹灵滴眼液治疗28例上皮型和74例基质炎型单疱角膜炎,分别在5.7±1.7日和23.4±4.9日治愈,治愈率100%.结论:含微量地塞米松的复方抗单疱滴眼液在体外和临床上具有抑毒和抗炎双重效能,未发生明显的不良作用,临床疗效优于市售同类产品.该滴眼液的设计符合单疱角膜基质炎的病理机制.

    作者:朱志忠;陈荣华;董启茂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青光眼自测表的设计及应用

    目的:通过自测表的自身检测,提高人群对青光眼的防范能力,早期发现青光眼,降低盲目率.方法:参照Behet病评症记分法,并对大样本青光眼病人的临床表现总结归纳,根据构成比的不同确定简单分数,在具体应用中计算出灵敏度、漏诊率及准确度.结果:自测表返回8 216份,其准确度分别为98.20%、96.0%、92.0%,漏诊率分别为1.8%、4.0%、8.0%,当地的青光眼盲目率逐年下降,新发盲目人数减少显著.结论:该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普及性、实用性及效能性,可有效地保护易感人群,降低青光眼的致盲率.

    作者:李建国;王云旭;刘利华;杨丽萍;张丽艳;王继坤;任玉秋;马勤昌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视神经断裂并眼球脱位一例

    视神经断裂并发眼球脱位的病例有少量报道,但如本病例损伤严重者尚属少见,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61岁,司机,因开车时不慎撞到电线杆上,当即昏迷,于10分钟后就诊神经外科.检查见左额部头皮撕裂伤,左额骨、颧骨凹陷性骨折,颅脑CT提示:开放性复合性颅骨骨折,左眼球突出、眶内积气.急诊手术整复额骨骨折.

    作者:赵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梅毒致双眼角膜基质炎一例

    角膜为透明组织,虽无血管直接供应,但在角膜上可发生各种免疫反应,各种内源性角膜基质炎实际上表现出机体对抗原的反应状态.梅毒致角膜基质炎目前不多见,而双眼同时发病者更为少见,现遇一例,特报告如下.

    作者:康纪丰;盘志权;朱耀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及原位角膜磨镶术患者视网膜电图的测定

    本研究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及原位角膜磨镶术患者手术前后的视网膜电图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网膜电图差异均无显著性.由此推测,准分子激光屈光性手术中,激光切削时的冲击力及负压吸引对视网膜的功能均无显著性影响.

    作者:周跃华;李志辉;安伟丽;孟玉玲;邵慧;白凤阁;孙葆忱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术后激光断线的研究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使用MMC联合术后激光断线术的疗效及方法.方法:将68例(93只眼)青光眼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35例(48只眼),小梁切除术中使用 MMC,紧密缝合巩膜瓣,术后激光断线;B组33例(45只眼),术中使用MMC,常规缝合巩膜瓣,术后不断线.观察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前房、眼底等.结果:A组平均随诊11.89±1.93个月,手术成功率95.8%;B组平均随诊12.24±1.61个月,手术成功率91.1%,二者对比无显著意义,术后眼压4周内二组对比有显著性,4周以后至近一次随诊观察无显著性.低眼压、浅前房、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视力下降等并发症A组较B组显著减少.结论:A组方法既可避免术后早期滤过过强引起的并发症又能抑制瘢痕化,改善滤过.

    作者:张骜坤;陶源;郭春艳;卜秀荣;王玉国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PRK后兔角膜上皮表达TGF-αmRNA增加

    目的:为研究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形成的发生机理,检测激光角膜光学切除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角膜上皮和基质表达转移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TGF-α)的变化.方法:新西兰白兔16只,随机分成4组,其中12只施行PRK.于术后1、2、3个月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haze形成情况,并用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方法,检测角膜上皮和基质TGF-αmRNA的表达.结果:PRK后1个月已有haze形成,2个月haze明显,术后3个月haze减轻或消失.正常角膜上皮有TGF-αmRNA表达,基质中未见其表达.PRK后角膜上皮表达TGF-αmRNA增加,且以术后1、2个月表达明显.TGF-αmRNA表达强弱与形成haze的轻重相关.结论:TGF-α参与PRK后伤口愈合过程,且调节着haze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钟一声;程枫;周颖明;廉井财;王康孙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自体血清治疗全层黄斑裂孔

    黄斑裂孔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严重眼病.随着人们对黄斑裂孔的成因及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采用玻璃体手术治疗全层黄斑裂孔;术中用辅助物自体血清可大大提高黄斑裂孔的封闭及视力改善.我们对自体血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手术方法、预后等作一综述.

    作者:王丽丽;黄玲;王煊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激光角膜切削术后发生雾状混浊的研究

    目的:了解角膜雾状混浊的程度与屈光度、角膜切削深度以及角膜切削相对深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48例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治疗,观察术后3个月时视力及角膜混浊的情况.结果:术后中低度近视患者效果较好,高度近视多有欠矫现象,角膜混浊程度随近视度数及切削深度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角膜切削相对深度超过9%者角膜混浊的发生率明显升高,Ⅱ级以上混浊更为明显.结论: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中低度近视效果理想.屈光度、角膜切削深度越大,雾状混浊的发生率越高,角膜切削相对深度大于9%时,Ⅱ级以上角膜混浊发生率明显增高.

    作者:田学敏;冯联兵;吴志鸿;李谊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甲氨蝶呤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预防.方法:行兔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单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为对照组,手术时在灌注液中加入甲氨蝶呤(分三种浓度:200μg/ml、400μg/ml、800μg/ml)为用药组.定期进行临床观察.术后3个月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晶体后囊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用药组晶体后囊透明度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晶体后囊前覆盖一层晶体上皮细胞,并可见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附着.用药组晶体后囊前无明显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炎性细胞吸附,角膜内皮等眼内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甲氨蝶呤可能为预防后发性白内障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王一心;王映芬;严灿荣;曹军;蔡康荣;梁艳屏;朱天伦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爆炸性眼外伤急诊处理与临床分析

    爆炸性眼外伤是一种致盲率极高的疾病,本文报告我院近5年就诊的部分爆炸性眼外伤病人.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32例患者均为急诊就诊,其中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8~51岁,其中学生7例(21.8%)、煤矿工人14例(43.7%)、农民9例(28.2%),干部2例(6.3%).双眼9例,单眼23例,共41只眼.32例中致伤爆炸物有7种,其中雷管10例(31.2%),爆竹8例(25%),火药5例(15.5%),发令枪2例(6.3%),灯泡2例(6.3%),保温瓶3例(9.4%),啤酒瓶2例(6.3%).

    作者:王素云;刁宠伟;丁月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辅助诊断常见眼底病初步总结

    目的:研究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技术(CDI)诊断眼底疾病的价值.方法:应用CDI对100例(130只眼)各种眼底病进行检查并分析结果,并参考其它临床检查.结果:多数眼底疾病如视网膜中央动脉或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血管瘤及脉络膜血管瘤等的血流速度表现异常,多数动脉和静脉血流速度不同程度下降.结论:初步结果显示,CDI是探查眼部较大血管血液动力学状况的有价值的工具,并具有无创伤和简便的特点.但是它在眼底病变诊断的特异性方面还受到限制,今后还需增加更多的参数进一步研究.此外CDI目前还不能探查微细的血管异常.

    作者:王光璐;张风;李雪非;杨庆松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前葡萄膜炎153例临床分析

    前葡萄膜炎是葡萄膜炎中常见的一种类型,病因复杂,易复发.本文对十年来经治的153例前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国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滴眼瓶颈口微生物污染可能性的临床观察

    滴眼是眼科常用的给药途径,滴眼瓶是眼科患者常使用的眼科制剂容器.大多数情况下,滴眼过程是患者自己完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眼瓶颈口易受微生物污染,一旦发生致病菌的污染,对角膜上皮不完整或有内眼手术切口的患者,可能造成眼表面或眼内感染,为了解滴眼瓶颈口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我们对在临床应用条件下滴眼瓶颈口进行了细菌及真菌培养观察.

    作者:孙旭光;罗时运;王智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羟基磷灰石义眼座眼窝成形术的问题及处理

    目的:回顾100例眼球摘除术后羟基磷灰石义眼座眼窝成形术的体会,旨在探讨该手术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采用巩膜包裹羟基磷灰石球作为眼球摘除术后眼窝成形的充填物,其中自体巩膜包裹羟基磷灰石球一期植入者61例,异体巩膜包裹羟基磷灰石球二期植入者39例.结果:随访6~24个月,除2例因故取出(其中1例因眶内感染),余均获满意的外观且义眼运动良好.其它问题还有结膜变薄3例;结膜延迟愈合7例;植入物略下移1例(因二期植入时,下直肌未找到).无植入物排除现象.结论:用羟基磷灰石义眼座充填适合于任何眼球摘除术后需要进行眶内植入的患者,无其它义眼座所常见的高排斥率及感染率.为进一步降低手术并发症,应注意选择手术适应证及避免手术操作疏忽.

    作者:戴晓秦;肖震国;池新昌;戚晓红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软化眼球在不放液视网膜复位术中的应用

    为避免在不放液视网膜复位术中发生高眼压、继发性青光眼以及能形成理想的眼内嵴顶压封闭视网膜裂孔,我们在术中用手掌压迫眼球方法软化眼球,取得满意效果.共施行39只眼,除1只眼因术后视网膜新裂孔形成而失败外,其余38只眼均1次手术成功,未发生术中及术后高眼压或眼缺血.此方法安全、简单,值得推广.

    作者:赵炳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单眼圆锥角膜合并后圆锥晶体一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18岁,农民,主诉右眼自幼视力欠佳,近半年视力下降显著,眼前似有黑影遮挡.患者身体健康,发育正常,无外伤史,家族中无同样眼病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杨亚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空芯探针治疗婴幼儿泪囊炎

    婴幼儿泪囊炎临床上较多见,绝大多数通过泪道冲洗或泪道探通术获得治愈,但也有少数非骨性狭窄病例用上述方法效果不佳.我科将自制的空芯探针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小军;刘国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眼科杂志

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