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牙开正畸治疗和外科治疗的限度

邹冰爽;曾祥龙;曾应魁

关键词:错, 正畸学, 正颌外科
摘要:目的探讨前牙开畸形正畸治疗与外科治疗的界限.方法选择正畸治疗开患者7 0人,平均年龄18.0岁;外科治疗开患者14人,平均年龄25.1岁.对经计算机头影测量得出的154项颅面软硬组织测量项目值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判别分析.结果下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可作为单因素判别指标,当其值≤89.5°时,可判断为外科治疗的适应证,》89.5°时则判断为正畸治疗.根据多因素逐步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函数: Z=-0.80188 L1MP+0.91401 Age+0.671111 Antigonial notch-MP+0.599992 SNPg, 当Z≥0时,判定为外科治疗组,Z《0 时判为正畸治疗组. 结论单因素判别指标和多因素判别函数均可用于确定正畸治疗与外科治疗的界限,判别函数优于单因素判别指标.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口腔鳞癌P-gp、GST-π表达与化疗药物耐受性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thione transferase-π,GST-π)表达与化疗药物耐受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过氧化物酶标记法检测口腔颌面部鳞癌和正常口腔粘膜组织样本中P-gp和GST-π的表达,结合MTT药敏检测结果分析.结果 P-gp和GST-π在恶性肿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和53.6%,在正常组织中未见表达;P-gp的表达与化疗药物总体耐受性有关;GST-π的表达与患者对顺铂耐受性有关.结论 P-gp和GST-π的阳性表达提示患者有化疗药物耐受倾向.P-gp和GST-π检测对判断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化疗耐药性有指导意义.

    作者:徐骎;林国础;陈万涛;周晓健;林李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牛牙骨质来源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目的探索体外分离培养牙骨质来源细胞(cementum-derived cells,CDC)的方法,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用组织块法联合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新生牛牙根表面的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CDC中与骨相关的标志物如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和特异性牙骨质附着蛋白的表达;改良钙钴法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培养增殖的细胞具有成牙骨质细胞的形态特征,经5次传代后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该细胞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为阳性,并有碱性磷酸酶活性表达;牙骨质附着蛋白呈阳性着色.结论初步确定本实验首次成功分离培养了牛牙骨质来源的、具成牙骨质细胞特性的成牙骨质细胞.为进一步研究成牙骨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牙骨质生成和修复提供了条件.

    作者:侯建霞;曹采方;孟焕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紫杉醇诱导ACC细胞凋亡及与G2/M期阻滞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紫杉醇能否诱导ACC-2细胞凋亡,以及凋亡诱导与G2/M期的关系.方法紫杉醇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分别处理ACC-2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和DNA凝胶电泳,研究紫杉醇诱导ACC-2细胞的凋亡及其与G2/M期阻滞的关系.结果荧光染色观察到凋亡细胞形态,电镜观察到不同时期凋亡细胞超微结构的典型形态.流式细胞仪DNA含量分析:紫杉醇在50 nmol/L作用48 h、72 h, 亚G1峰分别是17.13%、16.26%.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增加药物浓度均会增强细胞G2/M 期阻滞,但只有出现G2/M期明显阻滞后,经过一定时间才出现凋亡. 结论紫杉醇能够诱导ACC-2细胞产生凋亡; G2/M期阻滞能诱导ACC-2细胞凋亡.

    作者:林李嵩;林国础;陈万涛;郭伟;林旭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16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对口腔上皮细胞Rb、p16、Cyclin D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16型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es,HPV)对口腔上皮细胞Rb、p16、Cyclin D1表达的影响,以明确HPV16在口腔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Western印迹检测人永生化口腔上皮细胞HIOEC中HPV16 E6、E7、Rb、p16、Cyclin D1蛋白表达,免疫沉淀-Western印迹偶联检测HIOEC中HPV16E7-Rb复合物形成情况.结果 HIOEC表达HPV16 E6、E7蛋白;HIOEC出现去磷酸化Rb堆积,HPV16 E7和去磷酸化Rb形成复合物;p16、Cyclin D1蛋白表达无改变.结论 HPV16 E7在HPV16诱导的口腔上皮细胞永生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帕提曼·司地克;张志愿;曹俊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和骨形成蛋白2体外诱导成牙本质细胞分化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β1)和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对体外培养的鼠牙乳头成牙本质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取17 d胎龄小鼠下颌第一磨牙牙胚,胰蛋白酶消化分离牙乳头,置半固态培养基培养6 d,半固态培养基中加入重组TGF-β1或BMP2与肝素, 组织学观察. 结果 TGF-β1或BMP2加肝素可诱导牙乳头周边细胞发生极化,并分泌胞外基质.TGF-β1或BMP2单独加入时未见细胞极化,但基质分泌增加. 结论 TGF-β1和BMP2均能诱导成牙本质细胞的细胞学分化和分泌功能 .

    作者:樊明文;朱奇;边专;张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分化诱导剂对粘液表皮样癌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化诱导剂六亚甲基二乙酰胺(hexamethylene bisacetamide,HMBA)对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0.002 mo l/L HMBA对培养的MEC-1细胞进行体外诱导72 h后,分别采用光镜、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图像分析等方法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PCNA)、bax、bcl-2 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结果经HMBA诱导的MEC-1细胞中PC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同时MEC-1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上升(P《0.01). 结论 HMBA对MEC-1细胞的增殖基因PCNA有明显的负调控作用,从而可抑制其增殖;并且它能够特异性上调bax和b cl-2基因的表达,发挥了促进凋亡的作用.

    作者:王丽京;王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新型高分子合成树脂类Comfort-DA义齿粘附剂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高分子合成树脂类义齿粘附剂 Comfort-DA,测试其主要理化性能. 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提出12种不同配方,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影响粘度的各因素进行评判,筛选出粘附剂的佳配比;测试Comfort-DA的理化性能并与Fittydent 义齿稳固剂对比.结果聚醋酸乙烯酯和纤维素醚的含量对粘附剂粘结抗张强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乙醇与羧甲基纤维素钠所占比例对其粘结强度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间有交互作用(P《0.05 ).Comfort-DA的粘度和剪切应力与Fittydent相近(P》 0.05),而粘结抗张强度优于Fittydent(P《0.05);其酸碱度为中性或弱碱性.结论 Comfort-DA 义齿粘附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赵克;程祥荣;李志安;易安华;马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声波根管器械与超声波、回旋手机和手用器械切削效力的比较

    声波根管器械(sonic endo instruments,SEI)具有根管成形和清洁作用,价格远较超声器械低廉,但在国内很少应用.我们通过自制根管器械切削效力测试仪对SEI的切削效能进行比较测试,为SEI在牙髓病临床的广泛使用提供依据.

    作者:凌均;李京平;林格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右腮腺深叶咽旁区原发性癌肉瘤1例

    患者女,55岁.主述因右颞部无诱因性肿胀、疼痛3个月余,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症状无缓解,且症状迅速加重而入院.体检:颌面部不对称,右侧颜面部明显膨隆肿胀,张口度受限约为1.5 cm,右髁突活动度低,右翼颌皱褶区、右咽旁、软腭明显膨出,咽腔变小,右侧咽腔被肿物所占据,可扪及质硬、无结节感、无囊性感肿物,固定不活动,边缘欠清,压痛明显,表面光滑光亮,皮肤颜色正常,无破溃.

    作者:周峻;董绍忠;金岩;杨连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口腔鳞癌转移中的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和其天然抑制剂(tis sue inhibitors of MMPs,TIMPs)的平衡破坏是基底膜降解的主要原因.我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口腔鳞癌中MMP2、9及TIMP1、2的表达形式及其活性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作者:刘刚;李金荣;李祖兵;陈新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口腔肿瘤及正常组织中M期促进因子的活性

    目的通过对口腔正常组织与混合瘤、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及颊癌中的M期促进因子(M-phase promoting factor, MPF)的存在状态及活性的比较,探讨MPF与口腔肿瘤的发展及恶性度间的关系. 方法利用免疫印迹法及Gollicano法测定MPF的量并进行活性测定分析. 结果 MPF的2个亚基cdc2及CyclinB都存在于口腔正常组织、混合瘤、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及颊癌中,且肿瘤组织中的MPF量高于正常组织;肿瘤组织中的M PF的活性量高于正常组织.颊癌较正常组织高64%,提示很可能MPF的活性变化与肿瘤的恶性度有关. 结论 MPF存在于正常组织、混合瘤、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及颊癌中,肿瘤组织中的量及活性均高于正常组织.蛋白激酶C可激活MPF,在肿瘤组织中蛋白激酶C可能通过激活MPF来促进肿瘤的增殖.MPF的活性可能与肿瘤的发展及恶性度相关.

    作者:刘奕;田玉楼;于爱鸣;刘莹;宗志宏;于秉治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GI-Ⅱ型渗透陶瓷全瓷底层材料颜色参数的测定

    全瓷修复体的颜色和透光性能是其美学性能的重要体现.因饰面瓷为半透明材料,底层材料的颜色将影响修复体的终颜色.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1998年自行研制的GI-Ⅱ型渗透陶瓷体系,包含6种颜色.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测定其颜色参数并与Vita In-Ceram Alumina材料作对比,为GI-Ⅱ型材料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作者:巢永烈;孟玉坤;廖运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上海地区恒牙早期正常人群分类模板图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恒牙早期正常人群硬组织侧貌分类模板图的研究方法,将分类模板法引入正常研究.方法将71例11岁~14岁正常人的头影侧位定位片轮廓图输入计算机,将 23个标志点矢量化,使图形简化为线条图.对图形作Steiner分析并进行男女样本t检验,计算图形的长/深比.结果两类样本差异无显著性, 合并计算长/深比的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4236和0.0819,据此将图形分为3类,分别重叠得到侧貌形态短深、均匀、瘦长3类模板图. 结论将3类模板图重叠后 ,三者有明显差异.

    作者:陈林玲;彭适生;曹惠菊;刘泓虎;李光耀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全国第六次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交流会征文通知

    作者: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第一届国际口腔审美性修复学术研讨会通知

    作者:巩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青春后期至成人期下颌骨的生长发育

    下颌骨是面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春后期至成人期间,面型的改变、正畸或正颌外科的疗效、正颌手术时机的选择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颌骨的生长.现将近十几年来有关青春后期至成人期间下颌骨生长的研究及结果归纳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作者:吕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前牙开正畸治疗和外科治疗的限度

    目的探讨前牙开畸形正畸治疗与外科治疗的界限.方法选择正畸治疗开患者7 0人,平均年龄18.0岁;外科治疗开患者14人,平均年龄25.1岁.对经计算机头影测量得出的154项颅面软硬组织测量项目值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判别分析.结果下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可作为单因素判别指标,当其值≤89.5°时,可判断为外科治疗的适应证,》89.5°时则判断为正畸治疗.根据多因素逐步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函数: Z=-0.80188 L1MP+0.91401 Age+0.671111 Antigonial notch-MP+0.599992 SNPg, 当Z≥0时,判定为外科治疗组,Z《0 时判为正畸治疗组. 结论单因素判别指标和多因素判别函数均可用于确定正畸治疗与外科治疗的界限,判别函数优于单因素判别指标.

    作者:邹冰爽;曾祥龙;曾应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精氨酸-天冬氨酸抗涎腺腺样囊性癌实验性肺转移的研究

    目的研究精氨酸-天冬氨酸(Arg-Asp,RD)抗涎腺腺样囊性癌实验性肺转移(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lung metastation, SACC-LM)的作用.方法观察不同剂量、不同时间RD灌胃对SACC-LM的影响.结果 30 mg/kg 和 120 mg/kg RD灌胃可抑制SACC-LM的形成;7.5 mg/ kg、30 mg/kg、 120 mg/kg RD灌胃均可延长SACC-LM鼠的生存期.结论 RD毒性小,可经口给药,具有抗SACC-LM的作用.

    作者:李凤和;俞光岩;李盛琳;彭师奇;傅嘉;武登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正畸综合治疗套皮圈引起的中切牙脱臼

    在正畸临床上不断有因使用皮圈不当而引起前牙脱臼,甚至终脱落.近年来也常有文献报道[1-3].大多数病例使用输液胶管剪成皮圈单独套入上中切牙来关闭正中间隙 ,当皮圈滑入牙根尖,致使牙槽骨压迫吸收,牙齿逐渐伸长,终脱臼甚至脱落.尽管专家呼吁应禁止单独使用皮圈来关闭牙间隙,以防发生不良后果[4].但在一些基层单位仍屡发此类事故.

    作者:段银钟;张云飞;孙应明;张俊睿;林珠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楔状缺损与咬合力关系的研究

    目的临床分析研究楔状缺损与力的关系.方法将123例患不同程度楔状缺损的中老年患者, 按楔状缺损的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度4组;使用电阻应变式咬合力计测量上颌尖牙、第一、二双尖牙、第一磨牙牙齿咬合力;用光法测定上颌牙齿高接触强度.结果楔状缺损患牙的咬合力低于无楔状缺损牙.上颌第一双尖牙的楔状缺损患牙的高接触强度高于未患牙,楔状缺损组中的第一磨牙和第一双尖牙相对于其邻牙的高接触强度增高. 结论力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关.

    作者:张清;王嘉德;李萍;曾艳;王春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