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周期蛋白A正反义基因对人舌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周峻;杨连甲;董绍忠;李媛;何勇

关键词:细胞周期蛋白A, 转染, 癌, 鳞状细胞, 癌基因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 A)正、反义基因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及调控,为肿瘤基因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将正、反义cyclin A基因分别导入Tca8113细胞系,观察转染和未转染细胞的生长情况、体内外增殖变化以及cyclin A和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转染反义cyclin A基因的细胞系,其细胞生长速度、DNA合成、细胞增殖及代谢能力均下降;而转染了正义cyclin A基因的细胞系则有相反结果。结论反义cyclin A能有效抑制靶基因的表达,使舌癌细胞恶性表型部分逆转。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正畸用身高、体重标准曲线的研绘正畸用身高、体重标准曲线的研绘

    目的研究并绘制深圳地区学龄期青少年身高、体重标准生长曲线及增长量曲线,为临床正畸的诊断和矫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深圳市21 120名7~18岁学生体质综合评价调查资料。分别测量个体的身高、体重,计算身高均值、标准差、年增长量情况,在此基础上绘制相应的身高、体重标准曲线及年增长量的标准曲线。结果在12岁以前,男女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增龄变化基本上是一致的;12岁以后,女性的身高、体重增龄变化明显滞后于男性。体重的年平均增长量高峰期女性在11~12岁之间,男性在13岁左右。结论标准生长曲线可为判断生长发育,指导临床正畸的诊断和矫治提供依据。

    作者:梁芮;辜岷;张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我国口腔颌面创伤外科的现状与展望

    全国第二次口腔颌面创伤专题研讨会于2000年4月21~25日在古城西安隆重召开,这是继1987年全国第一次口腔颌面创伤专题研讨会后,对我国口腔颌面创伤外科专业发展的又一次全面总结。会议期间成立了创伤专业学组,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重要领域进入到有组织、有系统研究的新时期,会议对今后发展寄予了期望。 一、创伤逐年增多,应加强流行病学研究 伴随我国现代化进程,交通及工业事故伤逐年增多,已成为社会第一公害。创伤作为“发达社会疾病”日趋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以致影响到人口素质及其生存质量。据不完全统计,在人类前5种寿命损失原因中,创伤高居榜首,潜在寿命损失年(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YPLL)达17.09%。我国交通事故发生次数从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增加了20%,达30多万次,直接死亡人数7.3万,伤19万。因伤致死或致残不仅严重危害个人和家庭,还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民事或医疗纠纷、法医鉴定、保险与赔偿等[1]。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创伤的防治与救护,已将相关研究(严重创伤损害机理与救治的基础研究)列入“973计划”。

    作者:张益;顾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机器人辅助全口义齿排牙系统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制机器人辅助制作全口义齿人工牙列的计算机系统。方法利用CRS-450 6自由度机器人使被抓取的物体实现任意位置和姿态,研制可调式排牙器。用三维激光扫描测量系统获取无牙颌骨形态的几何参数。根据高级口腔修复专家排牙经验建立的数学模型,用VC++和RAPL机器人语言编制了专家排牙、三维牙列模拟显示和机器人排牙控制程序。当排牙方案确定后,数据传给机器人,由机器人完成排牙器的定位工作,终完成全口义齿人工牙列的制作。结果建立了完整的机器人辅助全口义齿人工牙列制作系统。已用该系统为一例患者试作人工牙列。目前该牙列在咬合方面存在一些误差,尚需调整和完善。结论首次实现了由机器人辅助制作人工牙列,具有科技进步意义。虽牙列在咬合方面还不十分理想,但实验结果已证明该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路线是可行的。

    作者:吕培军;王勇;李国珍;张震康;赵占芳;张永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舌癌的临床及免疫病理学研究

    目的研究40岁以下患者舌鳞状细胞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5例40岁以下舌癌患者的癌组织进行研究,以70岁以上舌癌患者的癌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年轻患者的舌癌以Ⅱ级鳞癌为主,而老年组患者以Ⅰ级鳞癌为主,两者组织学分级的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5);年轻患者肿瘤的侵袭缘多呈细条索状,而老年患者多为较大的团块;年轻组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阳性率(37.5%)显著高于老年组患者(15.4%);年轻组p53呈强阳性表达者显著高于老年组,CK13强阳性表达者显著低于老年组(P分别<0.05)。结论 40岁以下患者舌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在总体上可能高于老年患者。

    作者:韩晓哲;高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腭部血液供应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腭部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观察微血管系统的构筑形态。方法发育正常头部标本14例,腭裂标本10例,血管灌注后通过显微解剖、X线摄片、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分析。结果硬腭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腭大动脉。小动脉分支呈“树枝状”,微动脉平行排列,毛细血管结构松散。腭升动脉是软腭的主要供血动脉。软腭的血管网可分为3层。小动脉分支角度多变,毛细血管网结构紧密。腭裂者血管来源与健康人相同,但走行、分布上有自身特点。结论软硬腭的血液供应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动脉,血管网的构筑形态也各具特点。

    作者:仲维剑;张奎启;王福;王宏青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项有意义的发现

    “腭裂术后腭裂隙内自发骨组织形成现象的初步观察”一文的作者报告了腭裂术后裂隙部位骨性愈合现象,头颅冠状CT扫描清晰地说明骨性愈合的存在,这一发现在国内外文献中均未见报道,是有意义的发现。腭裂术后的自发骨组织形成必将对上颌骨发育及手术效果产生影响。此发现对进一步研究骨性愈合的影响因素、愈合机制及治疗方法的改进等有一定意义,建议尽早发表此文,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王光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连接蛋白在正常牙髓和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中的基因表达

    骨连结蛋白(osteonectin,ON)是一种重要的非胶原糖蛋白,可能参与了牙本质的生物矿化过程[1]。我们利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ON在正常牙髓和牙髓修复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特征,探讨ON在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中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分别在Wistar大白鼠(体重150~250 g)的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面制备单面洞,术后第3及15天处死动物。迅速分离上下颌骨,4%多聚甲醛4℃下固定,10%EDTA脱钙,系列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5 μm连续切片,4℃下保存备用。实验中所有试剂均由含DEPC水配制以消除RNA酶的作用。利用T7 RNA多聚酶(Boehringer Mannheim公司)体外转录体系合成ON单链RNA探针,地高辛标记RNA检测试剂盒(Promega公司)标记。根据Holland等[2]的方法将标本与已标记探针进行原位杂交。DAB显色,苏木素淡复染。光镜下检查呈棕色的阳性杂交信号。 2.结果:正常对照的大鼠第二磨牙,杂交信号主要表达于成牙本质细胞层内,成牙本质细胞层下方的牙髓细胞也呈阳性表达,但信号强度低于成牙本质细胞。固有牙髓内的牙髓细胞信号较微弱或不表达。术后3 d组标本可见窝洞下方的成牙本质细胞表达呈强阳性,成牙本质细胞层下方的牙髓细胞也呈阳性表达。固有牙髓内的牙髓细胞也呈阳性表达。前期牙本质和牙本质内表达阴性。15 d组标本,可见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修复性牙本质下方的细胞无极化,缺乏典型的成牙本质细胞表型,为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在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内,ON表达阳性,染色均匀。可见扩张的牙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也表达阳性。

    作者:陈智;樊明文;张旗;朱奇;边专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细胞周期蛋白A正反义基因对人舌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 A)正、反义基因对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及调控,为肿瘤基因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方法,将正、反义cyclin A基因分别导入Tca8113细胞系,观察转染和未转染细胞的生长情况、体内外增殖变化以及cyclin A和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转染反义cyclin A基因的细胞系,其细胞生长速度、DNA合成、细胞增殖及代谢能力均下降;而转染了正义cyclin A基因的细胞系则有相反结果。结论反义cyclin A能有效抑制靶基因的表达,使舌癌细胞恶性表型部分逆转。

    作者:周峻;杨连甲;董绍忠;李媛;何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颌下腺全导管涎石一例

    涎石病是指涎石发生于涎腺导管中或腺体内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90%以上发生于颌下腺,涎石的大小相差悬殊,小者芝麻大小,大者一般2 cm左右。我科接诊了1例颌下腺全导管涎石的患者,较为罕见,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34岁。左颌下口底区间断性肿胀、不适近4年。4年来,患者左侧颌下口底区反复肿胀伴吞咽痛,进食症状加重。 临床检查:左侧颌下区轻度肿胀,口底左侧粘膜红肿明显且相应的导管处水肿突起,导管口可见脓性分泌物。双手合诊,导管增粗呈条状,有明显的涎石感,布满全导管,长约5 cm,质地硬,边界清楚,左侧颌下腺轻度肿大,触痛。右侧颌下腺及导管未发现异常。

    作者:刘恭奇;蒋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甲状腺癌髁突转移二例

    颌面部转移瘤约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1%,包括软组织及颌骨转移。原发肿瘤部位以乳腺、肺、肾为多见,转移瘤中70%为腺癌。我们报告2例甲状腺癌髁突转移病例。 病例1 58岁,女性。左耳前部麻木不适1年,发现包块4个月。临床检查:左耳屏前隆起约5 cm×4.5 cm,边界清楚,质地硬,固定,无压痛。2年前曾行甲状腺腺瘤手术。X线:左髁突溶骨性破坏,破坏区中有少量成骨,软组织中可见斑点状致密影。术中见肿物来源于髁突,呈暗灰色。肿物包膜完整,向咽旁突出,与关节窝之间有关节盘相隔,髁突骨质破坏。术后病理:甲状腺乳头状癌。

    作者:赵燕平;马绪臣;高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激光促进氟保护漆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

    目的探讨Nd:YAG激光与氟保护漆联合应用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方法将24个牙本质块随机分为A、B、C、D4组,均用37%H3PO4处理表面。A组作为对照。B、C、D组均涂以一薄层氟保护漆,然后D组标本经Nd:YAG激光照射。以正常刷牙力度同时刷C、D 2组牙本质块10 min。所有标本以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并照相。结果 A组显示大量牙本质小管口开放,管口直径约2~3 μm。B组显示牙本质表面被氟保护漆均匀覆盖。C组显示氟保护漆大部分被刷去。D组显示仍有超过80%的牙本质小管口被氟保护漆所封闭。结论在同样的刷牙条件下,将Nd:YAG激光与氟保护漆联合应用,仍有大部分牙本质小管口被封闭。

    作者:张成飞;林琼光;赵宝红;邱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组织工程的研究

    “组织工程学”这个名称是1987年被正式提出的,早的定义是:“应用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认识哺乳动物正常和病理组织中结构-功能关系,并开发生物代用品,以恢复、维持或改善组织的形态和功能”。随着组织工程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大。近年来,有人将生物材料诱导细胞分化、组织再生亦归于组织工程学范围,其定义也将会有所更改。组织工程的基本做法是,取少量自体组织,在体外分离、培养细胞,将一定量的培养细胞接种到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三维支架材料上,再将此细胞-支架复合物在体外继续培养,并植入体内培养,通过细胞生长繁殖、相互贴附、分泌细胞外基质,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组织或器官。 1.骨的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是继软骨组织之后研究得较早、较多的对象。Vacanti(1993年)等将小牛骨膜细胞种植于多层编织的聚羟基乙酸(polyglycolic acid, PGA)支架中,然后移植于裸鼠体内,结果证实骨细胞可以增殖成为骨骼;Crane等[1]全面提出了骨组织工程研究的概念、方法、现状和前景,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近年来骨组织工程研究进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骨组织诱导;二是细胞传输[2]。和其他组织的组织工程研究原理和方法一样,组织工程骨的研究主要也是集中在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骨的构建3个方面。

    作者:毛天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AIS-ISS创伤评分法及其在颌面创伤中的应用

    1.创伤评分和创伤评分方法:随着我国工农业、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各种工伤及交通事故增多,加上自然灾害造成的意外创伤,使多发伤的比例大为增加,创伤作为一个专业学科正在普及和完善。在创伤学研究领域,制定和完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标准是一项重要而基础的工作。 应用量化和权重处理的受伤患者生理指标或诊断名称等作为参数,经数学计算以显示患者伤情严重程度的诸多方案总称为“创伤评分”。创伤评分法是对患者伤情严重程度评定的标准方法。对创伤严重程度的评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有助于在现场快速判断伤情轻重,进行必要的急救治疗,决定是否需转送和转送途中的继续观察和治疗;在医院内根据客观检查结果进一步决定治疗方案和疗效观察。此外,它所提供的大量评分数据对相同原因的损伤造成的不同严重程度或不同原因的损伤所致多系统损害进行比较研究,可判断预后,总结提高抢救质量,对创伤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没有可比性,在同一个医院内前后资料无法比较,不利于总结提高;各医疗单位之间的病例其损伤严重程度不能相比,更不能与国际接轨。 当前所用各种损伤严重度评分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医院前的现场急救类选;另一类用于医院和研究单位。各种评分方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解剖损伤或包括损伤类型等的综合应用。目前国内外在学术会议上交流或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主要是对在医院内抢救的创伤患者进行评分。在医院内由于条件许可,可通过手术、X线检查、CT、磁共振以至尸检等手段确切地了解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得出明确的诊断,资料完整可靠。因此,医院内的创伤严重度评分是以解剖损伤为主。

    作者:薄斌;周树夏;顾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成年人牙周附着状况十年纵向研究

    目的观察口腔卫生条件较差的我国农村地区成年人牙周病的自然发展过程,分析牙周病进展速率与发达国家地区人群的区别。方法在1984年对587名受检者所进行的口腔状况调查的基础上,1994年由相同的检查人员随访复查了440人, 其中398人仍有牙列,对其所有存留牙的牙齿松动度及牙周附着丧失、牙周袋深度等情况作了复查,分析牙周病的进展特点。结果各年龄组受检者在10年后复查时,均有平均2 mm以上的牙周附着丧失。下颌切牙和上颌磨牙的牙周病进展速率较其他牙齿为重。成年人的平均牙周附着丧失率在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受检人群与其他口腔卫生习惯和口腔保健条件均较好的发达国家人群相比,牙周附着丧失情况基本相似。结论与发达国家人群相比,牙周附着状况未见显著不同;各年龄组相互之间,牙周病发展速率亦未见显著不同。提示人类牙周病发展可能是人类自身内在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吴新建;姜毅;郭子杰;陈霞;栾文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髓室底穿孔的临床观察

    髓室底穿孔常导致牙髓治疗失败和患牙被拔除。我们应用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light-cured glass ionomer cement,LGIC)修复髓室底穿孔,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以龋坏或牙髓治疗造成的髓室底穿孔患牙为研究对象,患牙无松动,无牙周袋,均为恒牙。 2.临床资料:收治60颗髓室底穿孔患牙,其中男性32例, 女性28例;年龄16~66岁。随机将60颗患牙分为LGIC组(38颗)和氢氧化钙对照组(22颗 ),其中LGIC组患牙病情如下: 医源性髓底穿孔24颗,龋源性髓底穿孔14颗;穿孔直径1 mm左右19颗,2~3 mm 14颗,3 mm以上5颗。 3.材料: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日本GC),光固化氢氧化钙(美国Keer)。 4.修复方法:医源性髓底穿孔患牙,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龋源性髓底穿孔患牙,先去净龋坏组织及髓室底增生的肉芽组织,3%过氧化氢液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碘酊棉球压迫止血,或暂封固1~2 d 。常规消毒、隔湿、干燥,LGIC组和对照组分别取适量LGIC 和氢氧化钙糊剂于穿孔处,使穿孔区完全封闭,光照40 s固化。如穿孔区接近某一根管口,可将扩大针先插入该根管内,待充填材料固化后,再拔出扩大针并稍扩根管,保持根管通畅。常规根管预备、冲洗, 酚醛碘仿糊剂(塑化液+碘仿)充填根管,双层垫底,银汞合金充填。后摄X线片备查。

    作者:黄辉;徐萍;蒋泽先;吕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氟与口腔医学》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山医科大学口腔医学和公共卫生学专家共同编写的有关氟与口腔医学和预防医学的专著,全书共13章,30多万字,本书根据我国国情,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除氟害,兴氟利”的新国内外资料,并结合作者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阐述了以下5个问题:①氟的一般特性,它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分布,人体氟的分布、来源和代谢以及分析监测方法;②氟的生理和毒理学;③龋病和氟;④氟牙症与地氟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的新动向。由于多氟源的结果,氟牙症成为当今世界性问题。为此,客观地论述饮水氟化的新观点;⑤氟的临床应用。 本书对口腔医学、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儿童医学、药剂学、专业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医生、学生以及预防保健工作者、地氟病防治工作者和卫生政策的有关决策部门的人员等均有参考价值。 本书由郭媛珠、凌均、陈成章主编,并已于2000年8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北京复兴路15号,邮政编码100038)出版发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凌均)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氧化铝玻璃复合体与Vita alpha饰瓷匹配性的研究

    目的考察作者自制的氧化铝玻璃复合体与Vita alpha饰瓷的匹配性。方法采用热冲击试验与扫描电镜观察,分析研究氧化铝玻璃复合体与Vita alpha饰瓷的匹配性。结果抗热冲击温度ΔT平均为170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Vita alpha饰瓷与氧化铝玻璃复合体结合紧密,界面实现了瓷-瓷融合。结论氧化铝玻璃复合体与Vita alpha饰瓷具有良好的匹配性。

    作者:赵云凤;骆小平;王华蓉;田杰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面部运动神经损伤后的手术治疗时机与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面部运动神经损伤手术治疗时机和疗效的关系,强调手术治疗时机对面部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方法总结分析了133例面部运动神经损伤并选择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对其中73例临床随访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86%的面部运动神经损伤为锐性损伤,96%的随访病例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其中早期手术治疗的疗效更好。结论面部运动神经损伤治疗的时机越早越好。对于因肿瘤或切除肿瘤等原因引起的面瘫,亦应尽可能立即修复。客观评价面神经修复效果的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作者:顾晓明;雷德林;周树夏;刘宝林;刘彦普;封兴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华口腔医学会全国第三届老年口腔医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暨全国第三届老年口腔医学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4月9~14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6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颜景芳教授在成立大会上宣读了关于批准成立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的决定以及经选举产生的以栾文民教授为主任委员的第一届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成员名单。原中华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学组组长韩宗琦教授与新当选的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一届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栾文民教授介绍了原老年口腔医学学组的工作和第一届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的筹备情况。江苏省政府张连珍副省长和省教委、省卫生厅、省医学会及南京医科大学的有关领导到会祝贺。

    作者:戴永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现代颌面创伤救治的基本原则

    创伤伴随着人类的诞生、生存、劳动和社会活动。现代社会赋予创伤以全新的含义,已被称为“发达社会疾病”和“现代文明的孪生兄弟”,存在着许多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成为影响人类健康、人口素质和生存质量的突出问题。 创伤是人类减寿的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人类前5种死亡原因中潜在寿命损失年(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 YPLL)比较中,创伤高居榜首,达17.09‰(肿瘤为6.02‰、呼吸系统病为5.19‰、感染性疾病为3.78‰、心血管病为2.33‰)[1]。另据统计,创伤在我国死因构成排序中的位置从1957年的第9位(19.0人/10万)上升为1991年的第4位(57.2人/10万)。死因构成比中的位置:发展中国家意外死亡为5%,发达国家为7%,我国城市意外死亡为8%,农村意外死亡为12%。 创伤对社会劳动人群构成的威胁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唐山大地震直接造成24万人丧生;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次数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增加了1/5,达到30余万次,直接死亡人数达7.3万,伤19万余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因伤致死或因伤致残对家庭生活、社会心理和生产活动的破坏作用也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全世界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创伤的防护与救治,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已将严重创伤损害机理与救治的基础研究列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

    作者:周树夏;顾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