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维;潘剑;廖湘凌;付风华;王昌美;温玉明
目的探讨与对颌第二磨牙远中有密切接触的、伸长的第三磨牙对咀嚼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应用K6-I型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分别记录11名第三磨牙伸长者和12名正常者用左、右侧咀嚼口香糖时的运动轨迹.结果①正常者冠状面和水平面咀嚼运动呈规则环形, 期轨迹明显,矢状面开闭口期轨迹多数重合.②63.6%的第三磨牙伸长者冠状面期轨迹出现内外向约0.2~1.0 mm的平台,50%的水平面轨迹有前后向约0.2~0.5 mm的台阶,72.7%的矢状面开闭口期轨迹不重合;冠状面出现平台与矢状面不重合及水平面出现台阶的异常轨迹明显相关.③第三磨牙伸长者咀嚼运动中向后运动的幅度及咀嚼速度均明显增大.结论第三磨牙伸长对咬合运动形式与咀嚼的幅度、速度有明显影响.
作者:王美青;张兆芬;陈金武;胡敏;姚秀芳;颜朝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人完全萌出但尚未发育完成的前磨牙牙髓组织中牙髓树突状细胞(pulpaldendritic cells,PDCs),T、B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特点,以探明年轻恒牙发育过程中牙髓局部免疫防御状态的改变.方法按根尖孔的闭合状态分为大喇叭组、小喇叭组和闭合组.应用SP免疫组化法分别标记上述细胞,并对前两种细胞进行双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大喇叭组HLA-DR+细胞数多于小喇叭组及闭合组;②3组HLA-DR+血管表达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3组CD45RO+T细胞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双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HLA-DR+PDCs和CD45RO+T细胞几乎很少接触.两者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尚不能认为两者间有直线相关关系.结论 PDCs在人正常发育性牙髓组织中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其他免疫活性细胞与此进程无明显相关.
作者:吴丽更;杨若愚;王岷峰;侯芝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筛选出具有抗致龋菌的中草药,并检测其小抑菌、杀菌浓度.方法对各种实验用中草药分别采用水、醇两种方法提取有效成分,从黄连中提纯盐酸小檗碱,通过纸片扩散法筛选出具有抗致龋菌的中草药,用液体稀释方法检测小抑菌及小杀菌浓度.结果对变形链球菌Ingbritt株的小杀菌浓度,厚朴、黄连、五倍子、大黄醇提取物、黄连水提取物和小檗碱分别是0.488、1.950、7.800、31.250、7.800及0.626 g/L;对茸毛链球菌6715株的小杀菌浓度,厚朴、黄连、大黄醇提取物、黄连水提取物和小檗碱分别是0.488、3.900、31.250、1.950及0.625g/L;对粘性放线菌ATCC19246株的小杀菌浓度,黄连、大黄醇提取物、黄连水提取物和小檗碱分别是3.900、31.250、3.900及1.250 g/L.结论厚朴、黄连、大黄醇提取物、盐酸小檗碱、黄连及大黄水提取物对致龋菌有较强的抑菌或杀菌作用,厚朴醇提取物的杀菌效果强.
作者:王少虎;樊明文;边专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针对下牙槽神经的特殊解剖特点探讨下颌磨牙区种植义齿方法.方法根据缺牙后下颌磨牙区颌骨的不同吸收程度,分别采取直接种植、跨越下颌管种植和解剖游离下牙槽神经血管束种植的3种方法,1992~1998年共完成22例、45颗种植体,平均随访时间为3.7年.结果除2颗种植体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修复后1.5年脱落失败外,其余43颗种植体均呈骨结合,且骨吸收不明显、义齿功能良好,种植体5年累积成功率为96%.结论3种种植方法基本解决了临床中下颌磨牙区种植的大部分问题,但应特别注意选择适应证.
作者:刘宝林;李德华;陈小文;何黎升;薛振恂;余绍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由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学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及德国精粹国际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北京国际口腔种植会议于2000年10月13~1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香港、日本、南韩、新加坡及欧洲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本次会议是我国口腔种植学专业有史以来规模大的学术会议.会议邀请了现代口腔种植学奠基人、瑞典哥德堡大学Branemark教授,原欧洲种植学会主席、现德国修复学会主席、德国阿亨大学Spiekermann教授,现任德国种植学会主席、德国爱尔兰根大学Neukam教授,瑞士苏黎世大学牙学院院长Scharer教授,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牙学院院长Watzek教授,德国Feldstadt种植医院院长、IMZ种植系统发明人Kirsch博士以及四川大学口腔种植中心吴大怡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王兴、林野教授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作者: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学组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简称EBM)自80年代加拿大McMaster医学院提出以来,已为医学界接受,成为解决临床问题的一种良好方法.EBM是根据临床遇到的情况,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系统地查寻文献,做出综合评价,将所得结果用于临床实践,作为临床决策依据,解决临床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在临床诊断、处理或预后各方面遇到问题时,都可用EBM来解决.
作者:章魁华;刘宏伟;陈永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颊癌是较为常见的口腔恶性肿瘤,容易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但目前对癌细胞淋巴转移的原因不完全清楚,近期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可特异性促进淋巴管增生,我们对VEGF-C在颊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联系进行了研究.1.材料和方法:(1)标本来源:取49例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切除的颊癌标本,常规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检查,并随访术后情况,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
作者:周宏志;顾晓明;金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关节软骨进行性破坏是骨关节炎(osteoarthoritis,OA)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近来发现OA关节软骨有异常的软骨细胞凋亡,这可能与OA关节软骨的破坏有关.我们就TGF-β在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β(rhIL-1β)诱导髁突软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1.材料和方法:(1)rhIL-1β诱导软骨细胞凋亡:将髁突软骨细胞接种于培养瓶中,密度为3×104/ml,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实验组分别加入含有rhIL-1β(1、10、20 ng/ml)及二甲基亚砜(DMS0,15μl/ml)的DMEM培养液,处理8、16、24 h后收集细胞.分别用流式细胞仪、透射电镜、DNA电泳检测细胞凋亡.对照组不加rhIL-1β.
作者:李松;金岩;赵书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分类法是于1989年世界临床牙周病学研讨会制订的.1993年第一届欧洲牙周病学研讨会提出了另一更简单的分类法.1989年的分类法有许多不足之处,包括:①在疾病范畴上有某些重复;②缺乏牙龈病的分类;③过分强调了疾病的始发年龄及进展速度;④分类标准不够明确等.而欧洲分类法则过于简单.1996年召开的世界牙周病学研讨会提出应予修订.美国牙周病学会于1999年10月组织召开了牙周病分类国际研讨会,与会专家会前已分别写出各病种的综述报告,经会议讨论后形成了一致的决议性报告(consensus report),对新分类法达成共识(见<附件>).
作者:曹采方;孟焕新;阎福华;韩劼;骆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错患者下颌处于正中关系位(centric relation,CR)和大牙尖交错位(maximum intercuspation,MI)时髁突位置与咬合关系的变化.方法使用Panadent 架系统和髁突位置测量仪,检查50名错患者(安氏Ⅰ类、Ⅱ1类各25人)的下颌位置和咬合情况.结果几乎所有患者均存在CR-MI髁突位置差异,在矢状方向上多为向后下移位.65%的受检者CR初始接触位于单侧后磨牙.当下颌从CR位移至MI位时,咬合变化主要表现为磨牙关系近中化、切牙覆加深、覆盖变浅.安氏I类与Ⅱ1类错之间,上述改变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正畸治疗前必须了解患者下颌处于正中关系时的咬合情况,发现与下颌位置之间的不协调.
作者:何红;傅民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牙源性钙化囊肿(calcifying odontogenic cyst,COC)是一种独立的牙源性病损.组织学上可以是囊肿型、肿瘤型或联合性损害,联合性损害中可伴有牙瘤、成釉细胞瘤等[1].而伴有成釉细胞纤维瘤者罕见报道.我们曾诊断一例,报告如下.患者,女性,14岁.以左面部包块4个月就诊.4个月前,左下磨牙区疼痛并发现左面颊有拇指大小的硬性肿块,经抗炎治疗无效,肿块逐渐增大.检查:全身情况较好,面部不对称,左颊部膨隆,口内触诊左侧下颌骨颊侧骨质有乒乓感,无压痛.
作者:刘进忠;汪说之;陈新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尤其是关节液的研究有了一些突破性发现,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TMD的病理机制进行了探讨[1,2].但至今人们对TMD的病理机制还停留在不很清楚阶段[2].一些学者对其病理机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新认识,改变了一些传统的观念,日趋被认可.
作者:谷志远;吴求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研究表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发病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尤以女性多见.本研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TMD患者滑液中雌二醇(estradiol,E2)及骨钙素,并对其与TMD的关系进行探讨.1.材料和方法: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颞下颌关节病诊治中心的关节造影及关节镜手术病例31例(31侧关节)作为骨钙素检测样本,42例(42侧)作为雌二醇检测样本.
作者:程鹏;马绪臣;李盛琳;薛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通过观察聚乙烯已二醇包被脂质体-阿霉素药物系统(pegylated liposmaldoxorubicin,PLD)对舌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灶治疗效果,探讨PLD治疗口腔肿瘤的价值.方法建立舌癌淋巴转移模型的金黄地鼠70只,分别观察体重、肿瘤体积、脏器转移、外周血药浓度和淋巴结内药物浓度.结果PLD组的抑癌能力及有效药物浓度、全身反应明显优于阿霉素组.结论PLD作为一种新兴的药物系统,在控制口腔癌转移方面具有一定潜力.
作者:陈绍维;潘剑;廖湘凌;付风华;王昌美;温玉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开发三维头颅模型技术并研究其在口腔颌面部复杂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CT扫描和快速成型技术通过软件制作三维头颅模型,应用于颧骨粉碎性骨折、颜面不对称畸形、肿瘤术后颌骨缺损畸形以及种植修复的治疗效果.结果三维头颅模型指导的8例口腔颌面部复杂畸形患者的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三维头颅模型在口腔颌面部复杂畸形的治疗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何冬梅;张益;张震康;冯涛;吴林波;唐光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IL-1对髁突软骨细胞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合成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新生的日本大耳白兔,经机械分离及胰蛋白酶、胶原酶联合消化获得MCC细胞.取第2代软骨细胞,培养过程于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0.1~100.0 μg/L)的IL-1,采用Griess重氮化反应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一氧化氮合成及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结果 IL-1在0.1~100.Oμg/L浓度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促进髁突软骨细胞合成N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原位杂交显示,正常软骨细胞仅有轻度iNOS表达,但在IL-1作用后各组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地表达增强.结论IL-1通过上调iNOS的表达,促进了NO的生成,从而达到抑制髁突软骨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焦岩涛;马绪臣;张震康;于世凤;武登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淋巴管和血管在组织液的引流,恶性肿瘤细胞转移和炎症扩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往有关研究中,常用的染色方法难以将淋巴管和血管、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以及组织间隙相区分.近年来有学者报道了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应用于毛细淋巴管的研究,但较为昂贵.牙周组织的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皆通过淋巴管引流,对牙周组织微环境中与组织液相关的管状构筑,虽有作者进行过研究,但是多年来未获得较理想的方法,牙周组织中淋巴管在光镜下的确认尚未见报道.我们应用5'-Nase-Alpase酶双重染色法对大鼠牙周组织中淋巴管进行实验观察.
作者:张壁;加藤征治;柳泽繁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下颌前突患者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术后骨性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术后长期面角(∠NP-FHT4-3)的变化作为因变量,选择术前术后12项自变量,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相关及偏相关分析.结果术后长期下颌平面角(∠MP-FHT4-3)、术前正畸疗程、术后观察期与因变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568、-0.406、-0.400,P<0.01~0.05).结论下颌前突患者BSSRO术后的骨性复发非常有限,术前正畸疗程、术后下颌旋转与术后矢状颌位的稳定相关.
作者:吕婴;刘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在口腔粘接材料中玻璃离子粘固剂是后起之秀.Wilson和Kent于1972年成功研制了玻璃离子粘固剂(glass ionomercement),其基本成分是聚丙烯酸水溶液和氟铝硅玻璃粉(SiO2-Al2O3-CaF2-AlPO4-Na3A1F6),它被称为传统型(conventional)玻璃离子粘固剂.其后,人们对这种材料不断改进,生产出树脂改良型(resin-modified)玻璃离子粘固剂,即在粘固剂中加入树脂成分,当玻璃离子粘固剂发生固化反应时,树脂单体也发生聚合反应,树脂基质包裹玻璃离子颗粒,从而改善了其机械性能.根据固化方式可将玻璃离子粘固剂分为化学固化型和可见光固化型.
作者:胡炜;傅民魁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