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国华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8例,行动脉内溶栓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28例患者中,32支颈内动脉闭塞,78支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53支大脑前动脉闭塞,83支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治疗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大脑前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再通支数分别为27支、65支、42支和67支,血管闭塞再通率分别为84.4%、83.3%、79.2%与80.7%,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2例(71.9%)的临床症状完全恢复至正常或显著好转,31例(24.2%)临床症状未好转,5例(3.9%)患者死亡。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动脉内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血管闭塞及临床症状。
作者:秦小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大学生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其与体重指数、性别的关系。方法:对2744例新生进行血压、身高、体重检查,并对血压、体重指数和性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高血压患病率1.71%,男生患病率4.02%,明显高于女生的0.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体重指数的增加,高血压患病率也增加,两者呈正相关。结论:大学生高血压患病率与肥胖密切相关,高校应针对大学生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开展健康教育。
作者:崔芳囡;牛红丽;汤欣;董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收治涎腺肿瘤患者200例。分析其发病部位、临床症状、病理诊断结果。结果:200例患者中肿瘤发生在腮腺67.5%、颌下腺26.0%、舌下腺5.0%、口腔1.0%、喉部0.5%。本组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涎腺肿瘤所在部位出现无痛性肿块、多数患者此肿块生长缓慢。本组患者中良性肿瘤132例,其余为恶性肿瘤。结论:涎腺肿瘤好发于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等部位,良性病变较多,但要做好良恶性鉴别,利于正确诊断及选择治疗措施。
作者:符攀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原发性不宁退综合征(RLS)焦虑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RLS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1 d进行一般资料、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评定表填写及针对性进行舒适性护理。结果:HAMA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PSQI)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改善(P<0.05)。结论:舒适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原发性RLS患者的焦虑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雷志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注射用头孢噻吩钠联合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剖宫产术后盆腔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剖宫产术后盆腔感染患者100例作为试验组,选取正常剖宫产产妇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注射用头孢噻吩钠联合鱼腥草注射液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研究对象在手术后第1天、第5天和第10天血浆中D-D和Glu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术后第1天、第5天血浆中D-D和Glu含量显明高于第10天(P<0.05)。结论:检测不同时间点妇产科手术后患者血浆D-D和Glu含量可判断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水平,对患者的预后评估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李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呼吸内科接受规范治疗的效果,并总结有效的治疗经验。方法:收治慢性支气管炎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内科规范治疗有利于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整体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舒国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中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2例胃肠减压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知识掌握度、配合度、情绪稳定度、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胃肠减压治疗中,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晓燕;陈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微波联合药物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分泌性中耳炎患儿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微波联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波联合药物治疗能明显提高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操作方便。
作者:石海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心力衰竭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干预组完全依从40例,一般依从7例,不依从3例,依从率94.0%;对照组完全依从18例,一般依从20例,不依从12例,依从率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分别为(121.1±2.9)分、(27.1±2.8)分、(27.8±3.1)分,治疗后分别为(61.3±1.6)分、(12.4±1.5)分、(13.8±1.8)分;对照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分别为(121.2±2.9)分、(26.9±2.9)分、(28.2±3.1)分,治疗后分别为(95.6±2.5)分、(19.9±2.2)分、(20.1±2.2)分,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薛雪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黛力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效果。方法:收治UC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黛力新及柳氮磺吡啶片治疗,对照组采用柳氮磺吡啶片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黛力新及柳氮磺吡啶片治疗UC疗效显著。
作者:刘宏治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静脉复合麻醉联合腋路臂丛麻醉在小儿手外伤中的应用。方法:收治手外伤患儿65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给予氯胺酮+异丙酚联合腋路臂丛麻醉,B组给予氯胺酮+丙泊酚麻醉。记录两组麻醉前、术中、术后患儿的收缩压(SP)、心率(HR)、呼吸(RR)、血氧饱和度(SPO2)、苏醒时间,氯胺酮和异丙酚的用量。结果:A组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平稳;B组生命体征明显变化。A组麻醉过程中氯胺酮、异丙酚的用量明显下降而且苏醒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静脉复合麻醉联合腋路臂丛麻醉更适合于小儿手外伤中的麻醉。
作者:尹大海;张建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支气管炎患儿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9%,明显优于对照组8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关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炎患儿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儿机体快速恢复。
作者:王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胃黏膜特点。方法:收治行胃镜检查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电子胃镜进行检查。结果:乙肝肝硬化10例,酒精性肝硬化6例,脂肪性肝硬化4例,乙肝肝硬化组和脂肪性肝硬化组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胃黏膜病变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是肝硬化时门脉高压患者常见的合并症,但酒精性肝硬化以门静脉高压性胃病为主,而乙肝性肝硬化及脂肪性肝硬化急性胃黏膜病变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均多见。
作者:姜敏;费淑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超声刀与传统手术治疗甲状腺肿瘤的效果。方法:收治甲状腺肿瘤患者19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刀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在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甲状腺肿瘤时,相比传统手术,超声刀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中,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的引流量,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施晓辉;成绥生;王卫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诊断肺癌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疑似肺癌患者6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别检测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的水平,评价四项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查的敏感度与特异性。结果:肺癌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肺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标志物单独检测的阳性率、敏感度、特异度明显低于联合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 CYFRA21-1、CEA、NSE、ProGRP 可有效辅助诊断肺癌,为肺癌患者的预后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作者:吴旭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引发心源性卒中后抗凝血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例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引发脑卒中患者的抗凝血治疗资料。结果:52%的患者接受至少1次剂量的华法林,接受华法林与接受阿司匹林者相比,接受华法林者出血转换率较低(P=0.03);16例患者在出院3个月内再次因卒中住院。结论:华法林是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卒中高风险患者的重要预防药物,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
作者:李志斐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打开咬颌过程中不同磨牙后倾弯曲度的影响效果,分析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治打开咬颌行为障碍患者80例,采用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分析治疗后患者打开咬颌过程中不同磨牙倾弯曲度的影响表现及具体情况。结果:总体治疗效果良好,共出现35°32例、40°41例、45°7例3种倾弯曲度,倾弯曲度越小,患者下颌前牙压根、牙周膜所受应力越小,患者打开咬颌配合表现大多好转。结论: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可以提高磨牙效果,通过获取患者准确牙后倾弯曲度,配备打开咬颌行为采取治疗,其临床价值很高。
作者:高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早期复极现象在1936年首先被报道,早复极心电图有多种形态表现,在诊断心脏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早复极现象及早复极综合征的认识,为临床提供探讨。
作者:孙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三子养亲汤和二陈汤是临床较为常用的两种中药方剂,临床应用效果较好。本文简要介绍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痰湿蕴肺型肺胀1例的体会。
作者:刘光颖;吉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评估血管内药物持续灌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性。方法:收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9例27髋,行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持续性药物灌注治疗,随访观察Harris评分及Ficat分期改变,分析近期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经过12个月以上跟踪随访及观察,患者总体优良率从48%上升到70%。FicatⅠ、Ⅱ期效果较好,Ⅲ、Ⅳ期效果稍差,有效率约82%。未出现股骨头坏死或塌陷加重等征象。结论:血管内药物持续灌注可以改善股骨头局部血液循环,能快速缓解疼痛,促使坏死骨质吸收,新骨形成。
作者:杜志山;王富国;孔祥昆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