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临床分析

秦小军

关键词:动脉内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闭塞再通
摘要:目的:探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8例,行动脉内溶栓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28例患者中,32支颈内动脉闭塞,78支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53支大脑前动脉闭塞,83支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治疗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大脑前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再通支数分别为27支、65支、42支和67支,血管闭塞再通率分别为84.4%、83.3%、79.2%与80.7%,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2例(71.9%)的临床症状完全恢复至正常或显著好转,31例(24.2%)临床症状未好转,5例(3.9%)患者死亡。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动脉内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血管闭塞及临床症状。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涎腺肿瘤20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收治涎腺肿瘤患者200例。分析其发病部位、临床症状、病理诊断结果。结果:200例患者中肿瘤发生在腮腺67.5%、颌下腺26.0%、舌下腺5.0%、口腔1.0%、喉部0.5%。本组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涎腺肿瘤所在部位出现无痛性肿块、多数患者此肿块生长缓慢。本组患者中良性肿瘤132例,其余为恶性肿瘤。结论:涎腺肿瘤好发于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等部位,良性病变较多,但要做好良恶性鉴别,利于正确诊断及选择治疗措施。

    作者:符攀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对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和静脉全麻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将108例上腹部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组(行吸入麻醉)、B组(行全凭静脉全身麻醉)和C组(行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各36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3组患者麻醉前麻醉拔管后的呼吸功能指标。结果:C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麻醉拔管后,C组RR、SpO2和MV变化程度小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对上腹部开放手术的老年患者行硬膜外阻滞联合静脉全麻有助于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对患者呼吸功能造成的影响小于吸入麻醉和静脉全麻。

    作者:周刚;刘雪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再次行青霉素皮试引起过敏反应引发的思考

    本文对1例再次行青霉素皮试引起过敏反应的患者进行分析,用药前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及家族史,特别是已经对青霉素或青霉素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应禁用该药。对已经使用过青霉素的患者,必须详细询问用药后发生的症状。

    作者:杨惠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优化大医院管办基层医疗机构机制的思考与对策

    目的:大医院管办基层医疗机构是指社区卫生机构由大医院管理,按照院办院管模式运行。真正实现三甲医院与基层医院的“人通、物通、财通”,在大大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的同时,大幅度降低社区居民的医疗费用;但由于未将院办院管的社卫中心纳入政府管理序列,大医院市场化运作机制与院办院管社卫中心公益性职能的矛盾日益凸显。

    作者:罗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西安市纺织城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分析报告

    目的:了解纺织城地区老年人体质、血压、血脂状况,为健康干预提供证据。方法:对纺织城地区5437例受检者按西安市65岁以上老人体检项目进行检查,使用统一表格记录,体检结果录入 Excel 2003中分析。结果:5437例受检者中,高血压1907例(35%);高脂血症560例(11%)。结论:老年人应定期参与体检,及时反馈健康信息,指导合理用药和饮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梁军琪;纸少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20例胃镜检查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胃黏膜特点。方法:收治行胃镜检查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电子胃镜进行检查。结果:乙肝肝硬化10例,酒精性肝硬化6例,脂肪性肝硬化4例,乙肝肝硬化组和脂肪性肝硬化组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胃黏膜病变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是肝硬化时门脉高压患者常见的合并症,但酒精性肝硬化以门静脉高压性胃病为主,而乙肝性肝硬化及脂肪性肝硬化急性胃黏膜病变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均多见。

    作者:姜敏;费淑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PCT检测对感染性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CT检测对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收治感染性疾病患者23例,作为检测组,再选取23例同期到院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分析两组待检者的PCT水平,并对比两组的检测水平。结果:检测组的 PCT 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CT 检测对于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关键指标之一。

    作者:阿米南木·吾守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老年期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文化程度偏低,病程长,且反复住院。男性大多未婚、离异,多见病前个性内向偏执和家族史阳性;女性大多丧偶、已婚,病前人格相对完好,家族史阳性者少。躯体疾病是其主要诱因之一。临床症状以妄想、幻听、行为紊乱多见,约半数有记忆力下降。临床分型以偏执型多。多合并躯体疾病,治疗显效率低。结论: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确有一定特点,应予以重视。

    作者:张瑜;曾静;邱和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气滞胃痛颗粒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8例,随机平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气滞胃痛颗粒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对照组采用莫沙必利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复发状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结论:气滞胃痛颗粒联合莫沙必利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复发。

    作者:陈小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经胸冠状动脉超声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研究

    目的:对比经胸冠状动脉超声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收治疑似冠心病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经胸冠状动脉超声与动态心电图诊断。结果:经胸冠状动脉超声和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分别为80.0%、58.2%,特异性分别为87.2%、60.5%,准确度分别为83.0%、58.5%。经胸冠状动脉超声诊断冠心病的效果显著优于动态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冠状动脉超声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良好的灵敏度、特异性。

    作者:肖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过敏性眼表疾病临床现状分析

    目的:探究过敏性眼表疾病患者临床现状。方法:收治过敏性眼表疾病患者12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过敏原试验以及全面眼部检查,同时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结果:患者的异物感、眼痒、烧灼感、流泪以及畏光的发生率达到95%(95/100)。患者所有体征的发生率高达92%(92/100)。结论:过敏性眼表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医师在准确把握好患者的病症特点之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及时预防是有效的。

    作者:张士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急性胃穿孔患者78例,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行单纯修补术治疗,观察组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手术用时、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内胃穿孔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疗效显著,并且各具优势,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病理类型谨慎、恰当地选择术式。

    作者:刘继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早期护理干预对防治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防治中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将88例新生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新生儿的黄疸发生率及效果。结果:研究组黄疸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2 d、4 d血清胆红素浓度低于参照组,且初次排胎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出生后5 d体重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可有效预防黄疸的发生,且促进疾病的恢复。

    作者:姚丽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上海某社区老年人血尿酸与部分健康指标关系研究

    目的:了解老年人高尿酸血症(HUA)的发病率及血尿酸水平与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分析3279例65岁以上老人的血尿酸、BMI、TG、HbA1c和血压,探讨血尿酸水平与体质指数、BMI、TG、HbA1c和高血压的关系。结果:血尿酸异常率19.8%,超重肥胖率39.3%,血压异常率21.6%,HbA1c异常率24.3%,TG异常率32.8%。与血尿酸正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血压、TG、HbA1c和BMI异常的检出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高尿酸血症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高。老年人的高尿酸血症与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压关系密切。

    作者:徐洁;沈佼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治反流性食管炎患者7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和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联合服用半夏泻心汤。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6%;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8.6%,低于对照组的31.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永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顽固性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尿毒症顽固性皮肤瘙痒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血液灌流+血液透析(HP+HD)组16例,每周常规HD治疗2次,HP+HD治疗1次;另一组为单纯的HD,每周常规HD治疗3次,共5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甲状腺激素(PTH)、β2-MG浓度、血Pi浓度及皮肤瘙痒缓解程度。结果:HP+HD组患者皮肤瘙痒的缓解率87.5%,高于HD组的18.75%(P<0.05),HP+HD组血清PTH、β2-MG浓度、血Pi浓度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皮肤瘙痒明显缓解(P<0.05),而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可以明显缓解尿毒症顽固性皮肤瘙痒。

    作者:邢英英;马文录;王全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微波治疗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微波联合药物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分泌性中耳炎患儿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微波联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波联合药物治疗能明显提高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操作方便。

    作者:石海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支气管炎患儿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9%,明显优于对照组8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关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炎患儿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儿机体快速恢复。

    作者:王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血管内药物持续灌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血管内药物持续灌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性。方法:收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9例27髋,行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持续性药物灌注治疗,随访观察Harris评分及Ficat分期改变,分析近期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经过12个月以上跟踪随访及观察,患者总体优良率从48%上升到70%。FicatⅠ、Ⅱ期效果较好,Ⅲ、Ⅳ期效果稍差,有效率约82%。未出现股骨头坏死或塌陷加重等征象。结论:血管内药物持续灌注可以改善股骨头局部血液循环,能快速缓解疼痛,促使坏死骨质吸收,新骨形成。

    作者:杜志山;王富国;孔祥昆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手术室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

    目的:探讨手术室患者应用术前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收治手术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心理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及精神状态评分均优于护理前(P<0.05)。结论:手术室患者应用术前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

    作者:张健;张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