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中风患者及照顾者中的应用

陈艳黎;余立平

关键词:健康教育, 中风患者, 照顾者
摘要:目的:探讨对中风患者及照顾者实施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的效果。方法:收治患者88例,按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研究组在一般护理中增加多元化健康教育。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躯体健康、人际、生理功能、精神等生存质量比对照组有所提高(P<0.05)。结论:对中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后,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了家属负担。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应急处理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目的:本文对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应急处理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论述,认为应从加强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查对制度要严格执行、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加强安全管理等多方面来做好工作。

    作者:安海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20例病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目的:分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及预防措施。方法:收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120例,对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病因为感染因素、围产期因素及 ABO 溶血,分别占50.8%、29.2%、5.0%。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为感染及围产期因素,预防的主要措施是积极防治感染,加强围产期保健,降低围产期危险因素。

    作者:丁春杰;曹甦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撕裂的临床防范措施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撕裂的临床防范措施。方法:收治剖宫产产妇10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在100例产妇中,显效75例(75%),有效23例(23%),无效2例(2%)。结论:子宫切口撕裂是子宫下段剖宫产常见并发症,如果产妇在分娩时出现撕裂现象,应及时适当处理,可挽救产妇生命。

    作者:李宏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在脊椎骨折手术麻醉中的疗效探究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在脊柱骨折手术患者的运用。方法:收治脊柱骨折患者88例,分两组,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麻醉,联合组给予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比临床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麻醉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脊柱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麻醉过程中给予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可提高麻醉优良率,且恢复快速。

    作者:王莹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吡格列酮对高糖培养下肾小球系膜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高糖培养肾小球系膜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方法: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至90%融合,换上无血清的DMEM培养基,并随机将细胞分为正常组、高糖模型组、吡格列酮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继续培养48 h后,进行检测。结果:高糖下的系膜细胞经吡格列酮药物处理后LDH、IL-6、TNF-α的含量、P38MAPK的表达量和NF-κB的活性都明显的下降。结论:吡格列酮能抑制高糖培养下肾小球系膜细胞炎症作用。

    作者:黎明娟;胡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乳腺癌患者468例首诊时期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宣教、预防重点及方向。方法:收治乳腺癌患者468例,对其诊断时期(早期、中期、晚期)5年来的变化趋势及城乡差异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5年来乳腺癌首诊时期的年度差异及城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重视程度的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不断提高,但是城乡差异依然存在。今后宣教、支持的重点应向农村倾斜。

    作者:秦甫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妇产科围手术期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

    目的:探讨妇产科围手术期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效果。方法:收治妇产科手术患者4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用药,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高体温(37.2±0.2)℃,术后退热时间(42.3±7.3)h,术后感染2例,感染率1.0%;对照组术后高体温(38.1±0.3)℃,术后退热时间(43.1±7.5)h,术后感染6例,感染率3.0%;两组患者在术后高体温和术后感染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3±1.1)d,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术后医疗费(1056.3±324.5)元;对照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9±2.4)d,药物不良反应发生1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0%,术后医疗费(1963.3±355.5)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降低感染率。

    作者:周茂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收治行手术的硬膜外麻醉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治疗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组麻醉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硬膜外麻醉效果。

    作者:李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并发症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并发症。方法:收治肠息肉患者147例,行内镜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肠息肉患者的便血症状明显改善(P<0.05),但其他症状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的手术方式包括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经内镜黏膜下切除术(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的手术方式为活检钳咬除手术(P<0.05);肠息肉术后复发与息肉大小、息肉病理特征、性别相关(P<0.05)。结论: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作者:李永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从系统化整体护理到集束化干预之AMI篇

    系统化整体护理是如今认可度高的护理管理方式,以患者为中心,护理工作更简洁优质、高效,执行力和依从性更高。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于 AMI 只是攻坚战,需要与医学人文、全程无缝隙优质护理、延伸护理紧密衔接。通过家庭、社会、医院的共同努力,使患者更快康复。

    作者:宿淑芝;李向华;韩光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适时干预对体检客户眼压检测值准确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适时干预对提高眼压测量值准确性的重要性。方法:将233例进行眼压检查的体检客户按照适时干预时间分为对照组110例和干预组123例,对两组体检客户眼压测量不准确值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测量不准确率29.0%(58/200),干预组测量不准确率17.48%(43/246),两组测量不准确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时干预可有效提高眼压检测值的准确性。

    作者:罗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肥胖患者丙泊酚静脉全麻无痛人流术中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无痛人流术中应用丙泊酚静脉全麻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收治实施无痛人流的肥胖患者60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接受无痛人流的60例体重正常患者为对照组,两组麻醉方式均为丙泊酚静脉全麻。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无痛人流手术麻醉中,丙泊酚静脉全麻后肥胖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要提高警惕,控制丙泊酚用量。

    作者:容素仪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关于基层医院及社区急救探讨

    急救医学是新兴的综合医学,处理各种急性病变和急性创伤,因此对患者尤为重要。急救是体现人道主义的一个领域,因此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提高人们对心肺复苏的思想意识,挽救更多猝死患者,需要加大对急救意识的宣传,加强人民思想、心理素质,进行全面综合教育。

    作者:高勇;闫环;陈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收治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同时收治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0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检测Hp,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Hp阳性例数30例,Hp阳性检出率30.0%;其中轻度症状组34例,Hp阳性8例,中度症状组30例,Hp阳性11例,重度症状组28例,Hp阳性9例,极重度症状组8例,Hp阳性2例,不同症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p阳性例数63例,Hp阳性检出率63.0%。观察组与对照组Hp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与Hp感染存在一定的关系,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发生、发展中Hp的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严重程度与Hp感染无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李华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毒蕈中毒至多脏器损害患者单重血浆置换13例的疗效观察和护理

    目的:观察毒蕈中毒至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单重血浆置换疗效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护理。方法:收治毒蕈中毒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13例,接受单重血浆置换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8例患者经1~2个月综合治疗痊愈出院,3例明显好转出院退出治疗,2例死亡。结论:单重血浆置换是治疗毒蕈中毒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正确的护理为该治疗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作者:王丽;秦相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给予经侧裂显微手术对比小骨窗开颅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侧裂显微手术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术,试验组采用经侧裂显微手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在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残疾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崔晓亮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人工气道护理

    目的:探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人工气道护理。方法:收治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患者40例,分为特殊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20例,特殊护理组实施特殊护理,常规护理组实行常规气道管理。结果:特殊护理组出现痰痂堵管1例,常规护理组出现痰痂堵管1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特殊护理能有效抑制痰痂形成。

    作者:吕藏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GST-π、P-gp在新辅助化疗中化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GST-π、P-gp在新辅助化疗中化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35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经空芯针穿刺,免疫组化确定GST-π、P-gp表达情况。结果:135例中PR 91例,CR 12例,SD 30例,PD 2例,化疗总有效率76.3%;其中85例GST-π阴性、55例P-gp阴性。结论:GST-π、P-gp表达与新辅助化疗敏感性无明显相关性,不能作为新辅助化疗疗效敏感因子。

    作者:张景臣;刘薇;毛大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观察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可行性。方法:收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66例,所有患者均予以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其可行性。结果:66例患者治疗后,显效21例,有效4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4%。结论: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疗效果明显,并发症相对较少,利于患者月经的恢复。

    作者:太江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控压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控压效果的影响。方法:收治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改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对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高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