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娟;孙全富
目的研究60Co γ射线对大鼠星形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60Co γ射线单次照射,分为对照组、4、16和64Gy组.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照射后48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免疫组化法检测P53及P21蛋白的表达.结果16和64Gy组C6细胞出现明显的增殖抑制.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大,凋亡比例显著增加(P<0.01),G0/G1期的细胞比例增加,S期的细胞比例降低.野生型p53与p21随着照射剂量增加,表达增强.P53与P21蛋白表达强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斜率为0.889.结论γ射线对大鼠星形胶质瘤细胞系C6细胞的增殖抑制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G1期阻滞实现,G1期阻滞的分子调控通路可能为p53-p21通路.
作者:王西玲;章翔;曹锐峰;曹云新;梁景文;马福成;边杰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甲亢术后复发和丙基硫氧嘧啶(PTU)治疗后对131I疗效的影响.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核医学科治疗的甲亢术后复发病人,未经过抗甲状腺药物治疗41例为术后复发组;按同时期131I治疗次序编号,从未经过手术及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病例中随机抽取41例为对照组(未治疗组);从只经PTU治疗的病例中随机抽取41例为PTU组,采用标准剂量法给予131I治疗,分析治疗后3与6个月随访资料.结果未治疗组131I治疗后3和6个月甲亢治愈率分别为90.24%(37/41)和92.68%(38/41),无效率分别为9.76%(4/41)和7.32%(3/41);PTU治疗组131I治疗后3和6个月甲亢治愈率分别为43.90%(18/41)和53.66%(22/41),无效率分别为56.10%(23/41)和46.34%(19/41),与未治疗组比较均为P<0.01;术后复发组121I治疗后3和6个月甲亢治愈率分别为68.29%(28/41)和70.73%(29/41),无效率分别为31.71%(13/41)和29.27%(12/41),与未治疗组比较均为P<0.05.结论甲亢在131I治疗前经外科手术或PTU治疗,将影响131I治疗效果,降低甲亢131I的治愈率.
作者:石根明;徐勤;杨以理;叶安方;朱诚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有关毒物的兴奋效应包括低剂量电离辐射的兴奋效应及其可能引起的管理标准的变革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1],美国环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在其近修订的危险评价导则中鼓励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认为不仅要研究癌症,还要关注非癌症效应;BEIR-Ⅶ(Biological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Ⅶ)报告认为,只有积累了大量的人类资料,公共卫生学标准才有可能进行变革.放射流行病学者在继续关注低剂量范围内的随机效应,主要是致癌效应是否适用线性无阈模型(LNT)这一热点问题的同时,对低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对人类非癌疾病的影响也有一些研究[2-5].有研究报道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非癌疾病的死亡危险增加与低剂量电离辐射全身照射(TBI)有统计学相关.但这类研究也发现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危险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降低的趋势,特别是在该类疾病中占主要地位的结核病危险在某些受低剂量TBI人群中有明显降低.近年来,随着HIV/AIDS的流行和结核杆菌耐药菌株的增加,结核病疫情明显回升,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6,7].笔者对受低剂量TBI人群的结核病危险与低剂量TBI的免疫增强作用做一综述,并讨论两者之间的可能联系.
作者:李小娟;孙全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解长沙市放射诊断设备影像质量控制现状,笔者对长沙市部分医疗单位的放射人员及设备影像质量控制进行了调查分析,特别对X射线摄影机进行了检测评价,报道如下.
作者:金若刚;王建中;符中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观察医源性急性放射病的临床和治疗经验,为事故性放射病的救治提供依据.方法观察41例经过大剂量照射预处理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外周血象、体温和症状,并作统计学比较与相关分析.结果照射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逐渐下降,平均于照后第10天、第13天至低值,分别于第18天、第17天恢复,血红蛋白仅有轻至中度降低.移植后使用rhG-CSF与未使用rhG-CSF患者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前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与骨髓重建时间呈负相关.照射副作用除常见呕吐、乏力、腮腺肿大、口腔溃疡、肝功异常及皮肤损伤外,25.6%患者照射后体温升高.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期感染发生率为63.4%,多为轻度,心脏功能及肾脏功能基本不受影响.患者均能平稳渡过骨髓抑制期.结论rhG-CSF的应用可明显缩短粒细胞缺乏期,促进骨髓重建;而移植前采集足够数量的单个核细胞是治疗医源性放射病、缩短造血恢复时间的关键;严格实行全环境保护和及时、联合、足量应用抗生素的原则为医源性急性放射病患者能够顺利渡过极期、减少感染等合并症提供了保证.
作者:克晓燕;贾廷珍;王继军;马兰;肖辉;王良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在我院经过盆腔放射治疗的97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接受盆腔放射治疗的患者,发生放射性直肠炎Ⅰ度有34例占35.05%,Ⅱ度10例占10.31%,Ⅲ度8例占8.25%,共52例,占总观察例数的53.61%.发生放射性直肠炎的放射剂量范围为4~44Gy,平均剂量为(19.63±9.84)Gy,中位剂量18 Gy.结论盆腔接受放射治疗后,放射性直肠炎为重要并发症之一,一般经过对症治疗多能治愈.
作者:张照辉;贾廷珍;沈彤;王俊杰;张淑兰;马力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放射损伤在平战时均可发生,合并放射损伤时组织修复常常延缓,创伤愈合延迟,即出现创伤难愈现象[1],但其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创伤局部的组织修复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在创伤愈合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2].合并全身放射损伤时创伤局部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异常可能是创伤难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本实验探讨不同照射剂量对内皮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并观察bFGF对内皮细胞放射损伤的拮抗作用,为创面修复提供新思路.
作者:张晓启;刘爽;王振国;刘旭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胰腺癌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1年的生存率为21%,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生存期为6~10个月,已有远地转移者生存期仅在半年以内[1].临床确诊多数为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根治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常规放化疗效果也不理想[2],死亡率高[3].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3年4月采用动脉灌注化疗加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晚期胰腺癌1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韩志华;赵瑞琴;朱利民;范文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稀土元素或化合物已广泛用在工业、农业、林业、国防及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在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适量摄入氯化稀土和柠檬酸稀土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作用等[1-5].笔者观察了柠檬酸镧和柠檬酸铈对受照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作者:张翠兰;齐雪松;董金婵;夏英;吕慧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声或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40例头颈部癌和转移癌患者.4例采用全身麻醉,在CT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术;36例采用局部麻醉,行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粒子针平行排列,间距1~1.5 cm,原发肿瘤植入靶体积影像学边界外放1 cm,转移瘤植入靶体积为影像学边界.粒子间距1 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90~145Gy,每颗粒子活度0.40~0.70 mCi,每个病灶植入3~84颗粒子.5例患者术后1周加外放疗,每次200 cGy,总剂量45~50 Gy.术后24 h拍头颈正侧位平片或CT,行质量验证.术后24~48 h拍胸部X线片了解有无粒子移位或游走.结果随访3~33月,10例舌癌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1例进展;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经粒子治疗后完全缓解,局部控制率为60%,中位生存期11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7.50%和35%.14例头颈部癌粒子治疗后,局部控制率为76.47%,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为66.08%和24%.16例头颈部转移癌粒子治疗后,局部控制率95.23%,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为54.55%和32.73%.没有1例发生严重的皮肤反应.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癌疗效确切,尤其是为那些手术后或放疗复发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的、安全和微创治疗手段.
作者:王俊杰;冉维强;袁惠书;姜玉良;刘江平;李金娜;姜伟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电离辐射诱导的人线粒体DNA(mtDNA)4977 bp缺失片段和对照DNA片段的稳定质粒,用于线粒体基因组相关研究.方法对无mtDNA 4977 bp缺失的正常人外周血进行离体照射10 Gy60Co γ射线,提取细胞总DNA,用巢式PCR扩增mtDNA 4977 bp缺失片段,普通PCR扩增对照ND1基因片段.PCR产物经纯化后构建质粒;提取质粒DNA,DNA样品经酶切、纯化后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分析.结果PCR扩增的跨mtDNA 4977 bp缺失的DNA片段和ND1基因片段大小与预期值是吻合的.对制备的质粒DNA样品进行测序,结果经BLAST分析,两种质粒DNA与人线粒体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结论本研究中所构建的质粒是成功的,可以用于人mtDNA4977 bp缺失的定性或定量研究.
作者:陈晓穗;封江彬;周丽君;陆雪;王欲晓;陈德清;曲佳;刘青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线粒体自噬在细胞损伤后再生中的作用.方法在体外利用γ射线照射诱导大鼠肝细胞损伤,在亚细胞水平上观察肝细胞的损伤修复情况与线粒体自噬的关系,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DNA凋亡片段的分析和线粒体RNA的RT-PCR分析.结果受损线粒体清除过程存在线粒体自噬,随着修复过程的进行细胞DNA凋亡程度下降,细胞自噬现象减少,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自噬同时存在于损伤细胞中,通过RT-PCR分析发现肝组织的损伤修复与线粒体自噬后的线粒体再生有关.结论线粒体自噬可能为组织的损伤修复提供某种分子信号,促使新的线粒体再生.
作者:邱小忠;朴英杰;余磊;廖华;秦建强;杨俊;焦培峰;欧阳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枸橼酸铁铵(ferric ammonium citrate,FAC)作为一种口服阴性造影剂在改善磁共振图像质量的应用.方法共收集患者50例,其中20例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20例泌尿系统水成像(MRU),10例为盆腔成像.口服枸橼酸铁铵(3 g:600 mg/包)前、后以相同采集参数行磁共振成像,均采用GE 1.5 T磁共振机.并对口服枸橼酸铁铵前、后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口服枸橼酸铁铵15 min后行MRCP成像,可有效消除胃、十二指肠内液体对图像的干扰.40min到1h左右内分2次口服枸橼酸铁铵后行MRU和盆腔成像,可消除部分空肠、回肠、结肠内液体对图像的干扰.结论枸橼酸铁铵作为一种口服阴性造影剂开始逐步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可以改善MRCP、MRU及盆腔的图像质量.
作者:李金锋;刘铁芳;梁燕;马林;郭行高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女性骨盆中的应用.方法30例志愿者用16层螺旋CT行女性骨盆扫描,分别采用低剂量扫描(Care Dose)和传统方法扫描,将两组女性骨盆图像按各影像颗粒均匀性、解剖结构细节、界面清晰度和有无伪影等评定图像质量.同样对两组的CT检查辐射剂量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扫描方法对女性骨盆图像质量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剂量扫描与传统扫描相比,辐射剂量大大降低(P<0.01).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女性骨盆图像质量不下降的同时,可以较传统CT扫描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作者:苗英;钱玉娥;张月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早期肺纤维化发生机制,以及与照射剂量和存活时间的关系.方法从两例尸检病例取材制片,进行HE、免疫组化包括TGFβ、α-SMA、Ⅳ型前胶原、MMP-9和天狼猩红染色.结果107病例TGFβ信号位于肺泡巨噬细胞,α-SMA信号出现于肺平滑肌和巨噬细胞,少数Ⅱ型上皮可见微弱的Ⅳ型前胶原和MMP-9阳性信号;而在108病例,增生的成纤维细胞TGFβ信号阳性,肌成纤维细胞α-SMA阳性,肺泡间隔出现较多的Ⅰ、Ⅲ型胶原,Ⅱ型上皮可见较强的Ⅳ型前胶原和MMP-9信号.结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肺内可表达TGF-β,促进成纤维细胞转化,产生Ⅰ、Ⅲ型胶原;其程度与照射剂量成反比,与存活时间成正比.
作者:宋良文;孙丽;罗庆良;马俊杰;张勇;尹纪业;李杨;李小兵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环甲膜穿刺,气道内悬挂125I粒子对肺癌引起的气道狭窄和肺不张进行腔内近距离放疗的效果.方法中心型肺癌21例,在纤维支气管镜或X线引导下,经环甲膜穿刺、置管、气道内悬挂125I放射性微粒子,对肺癌进行持续近距离放疗.观察时间为3个月.结果本组21例患者中,气道狭窄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0例,无变化4例,恶化2例,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15例.并发颈部瘘口炎性肉芽组织增生、喉部不适、导管刺激性咳嗽各3例,WBC下降低于正常2例,导丝在颈部折断1例.结论经环甲膜穿刺、置管、气道内悬挂125I粒子治疗肺癌引起气道狭窄和肺不张是有效和安全的.
作者:金普乐;王敏;丁翠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用网膜体位固定技术进行腹盆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1例腹盆部肿瘤病人采用拓能网膜体位固定技术完成3D-CRT.通过对患者CT扫描前、后摆位复位验证片以及CT模拟(CT-sim)后射野证实片与计划数字影像重建DRR图上的相关点的移动情况的测量比较,探讨采用网膜体位固定技术完成3D-CRT过程的误差源及误差范围.结果实验结果和误差分析表明用网膜体位固定技术完成腹盆部肿瘤3D-CRT过程不确定度小于5 mm.结论网膜体位固定技术在腹盆部肿瘤3D-CRT中应用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李黎军;李飞舟;朱海军;黄井岗;宋宏羽;张新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时有发生个人剂量监测值超过国家标准导出限值的3/10以上.笔者对福建省2001至2004年偏高剂量调查的结果、原因分析及相应对策作简要介绍,报道如下.
作者:林美榕;黄丽华;吴德龙;徐利亚;赖苏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53Sm-乙二胺四甲撑膦酸(153Sm-EDTMP)治疗导致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地整理206例153Sm-EDTMP治疗后患者的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53Sm-EDTMP治疗后,血液学毒性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骨转移灶数目、治疗前化疗史、同时进行外放疗、治疗次数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化疗史、同时进行外放疗、治疗次数等因素与血液学毒性产生与否有关;治疗前靠药物维持正常血象者也易出现血液学毒性.结论153Sm-EDTMP治疗后血液学毒性的发生与几个因素有关,对有这些因素的患者,应特别注意治疗后血象的变化.
作者:占宏伟;俞小玲;叶小娟;包承侃;孙达;何刚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有些恶性肿瘤采用大剂量分割外照射,治疗同时导致皮肤放射损伤,如处于急性期的皮肤损伤治疗不及时或处置不当,常迁延为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继发感染,形成溃疡.由于溃疡长期不愈,微血管闭塞,血循环障碍,皮肤纤维化,造成临床治疗上的困难.笔者采用郁海香软膏外敷治疗204例,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杨晓虹;杨小玉;于保东;纪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