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周志国;高献书;卢付河;乔学英;宋永辉
目的 研究葛根黄酮对受照射小鼠的辐射防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60Co γ射线照射小鼠模型,观察8 Gy照射小鼠30 d存活和死亡动物存活时间.在低剂量照射模型观察用药后外周血指标和脏器系数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受照射小鼠脾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凋亡率,同时检测血清中抗氧化酶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结果 照前给予葛根黄酮能明显提高受照射小鼠的存活率.葛根黄酮能明显促进受低剂量(5 Gy)照射后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恢复,提高受照小鼠的胸腺和脾脏指数,抑制受照射小鼠脾细胞凋亡,降低脾细胞内的caspase-3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结论 葛根黄酮具有明显的辐射防护作用,效果明显优于愈风宁心片.葛根黄酮抗辐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辐射敏感细胞的细胞凋亡和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郭喆;吕秋军;郭建平;温利青;卞广兴;张敏;王姗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由于颌面部特殊的解剖结构,常规X射线片很难清楚、准确地显示颌骨及软组织病变,以及病变之间的关系.随着螺旋CT技术的发展,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笔者总结了50例患者的颌面部CT检查结果,探讨多层面螺旋CT(MSCT)技术在颌面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爱莲;李宏军;杨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预测肿瘤组织的放射敏感性是提高肿瘤放疗疗效和减少放射损伤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多采用FISH技术对细胞内在放射敏感性预测进行了可行性探讨,但有关大肠癌方面的研究不多.笔者应用FISH技术检测两株大肠癌细胞照射后的染色体易位畸变,分析其与细胞存活率的相关性,探讨该技术预测人大肠癌细胞内在放射敏感性的可行性.
作者:邢春根;李国强;周丽英;戴宏;薛永权;陆雪官;吴亚芳;吕孝东;田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认识CT图像中混叠假影(aliasing artifacts)的表现,并探讨成像参数对它的影响.方法 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16SCT机器,在不同的扫描和重建参数条件下,扫描浸入水中的成人干颅,对所得原始横断图像在假影方面作出比较评价.结果 大部分方案图像可见混叠假影,表现为在纵轴方向上有着径线急剧变化的高密度物体边缘发出的轮辐状假影.探测器组合16×1.5、重建层厚2 mm时,螺距为0.3、0.6和0.9 mm的图像均见混叠假影,其程度随螺距增大而加重;探测器组合16×0.75、螺距0.6时,重建层厚为0.8和1 mm的图像均有混叠假影,且0.8 mm图像较1 mm图像严重,2 mm图像未见混叠假影;螺距0.6、重建层厚2 mm时,探测器组合16×0.75的图像未见混叠假影,16×1.5的图像存在该假影;重建间隔和管电流的变化对混叠假影无影响.结论 采样不足引起混叠假影,可酌情选择薄的采集层厚、小的螺距和稍宽的重建层厚来抑制或消除这种假影.
作者:陈伟;刘进康;欧晓光;李文政;廖伟华;严昂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放射性液体球囊在血管组织内剂量分布的影响因素.方法 用模拟实验和理论计算两种方法估算注射压力对球囊的扩张能力、球囊内气泡、导管内核素对血液的不必要照射等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注射压力下球囊对血管组织产生的剂量不同,在压力大于4个大气压后,达到大平衡.球囊内的气泡体积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减少,对血管剂量的影响也变小.导管内的液体对血液组织有一定剂量的照射.结论 用放射性球囊治疗患者时,注射压力、球囊内气泡和导管内的液体对剂量分布有影响.
作者:徐志勇;张良安;戴光复;苑淑渝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CR、DR系统的低密度信号分辨能力.方法 采用Burger's模板、20mm铝板、0.5 mm铜板、RTI Solidose 400数字剂量计、PMX-IR千伏时间计及CPI高频高压发生器,在同一X线机,相同吸收体,相同曝光条件(剂量)下,比较CR、DR的低密度信号检出能力.结果 CR系统的低密度信号检出能力比DR系统低6.5%.结论 CR系统的低密度信号检出能力略低于DR系统(非晶硒平板检测器).
作者:昝志生;秦维昌;亓恒涛;魏忠舜;冯德朝 刊期: 2006年第06期
252Cf在α衰变过程中,自发裂变释放出大量中子,并伴随很强的、能量区间为0~6.5 MeV的光子辐射.252Cf可制成小体积的密封中子源,用于中子后装治疗机.因此,对252Cf的防护,既要考虑对中子的屏蔽,又要考虑对光子的屏蔽,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相关公众的安全与健康.
作者:谢萍;张会敏;陈掌凡;黄玉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优化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后作颞骨CT扫描的曝光参数,减少其辐射危害.方法 对疑有颞骨内耳病变者87例(其中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接受者31例),行颞骨薄层高分辨CT扫描(HRCT),以成人扫描参数为标准,适当调整扫描曝光量及扫描角度,直至图像符合诊断的要求,并分析其曝光量及单次扫描的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儿童颞骨CT扫描曝光量及单次扫描的CTDIw值可降低到成人曝光量的66.67%~83.33%,DLP也可降低到66.67%~83.33%,且内耳及植入电极三维重建图像质量优良.结论 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术后作CT扫描曝光量的适当降低,以及扫描角度的适当调整,可有效地降低颞骨局部的辐射剂量,且有效地避免了儿童眼晶体的直接辐射伤害.
作者:刘昌盛;张端莲;郑晓华;李茂进;魏文洲;潘鄂武;唐兴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食管癌细胞经射线反复照射后放射敏感性的变化,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放射抗拒性食管癌细胞基因表达变化.方法 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株TE13经反复γ射线照射(累积剂量120 Gy),逐步筛选出具有放射抗拒性的细胞TE13R120.相差显微镜下观察TE13及TE13R120的形态学差异;应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验证TE13及TE13R120两种细胞的不同放射敏感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它们的细胞周期分布特征;基因芯片分析两种细胞基因表达差异.结果 TE13R120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39.93 h,长于亲代TE13(33.94 h).TE13及TE13R120的放射敏感性明显不同(D0值分别为1.63和2.85 Gy,SF2值分别为0.55和0.64,Dq值分别为1.38和1.15 Gy,n值分别为2.33和1.49).两种细胞经4 Gy放射线照射后,出现不同的细胞周期分布改变,12~48 hTE13R120细胞周期变化不明显,而其亲代细胞TE13发生明显G1期阻滞.应用DNA芯片对2159个基因进行了筛选,TE13R120与TE13相比,上调基因96个,下调基因80个.结论 新的食管癌细胞系TE13R120比其亲本对射线更加抗拒,并且在基因水平上发生明显变化.4 Gy照射后12~48 hTE13R120细胞周期变化不明显,而其亲代细胞TE13发生明显G1期阻滞.
作者:张萍;周志国;高献书;卢付河;乔学英;宋永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同步辐射光源X射线位相对比成像的方法,并观察其图像特点,分析其图像质量.方法 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上对几种不同的生物样品进行X射线位相对比成像及传统的吸收对比成像,然后比较分析其图像.结果 几种生物样品均获得了满意的位相对比图像,其分辨率显著高于吸收对比成像,清晰地显示出生物样品中约30~40μm的精细结构,并且能够显示吸收对比成像无法显示的一些组织结构.结论 利用同步辐射光源可进行X射线位相对比成像,与吸收对比成像相比,其图像质量有显著的提高.这种成像技术对于低吸收物体或吸收差异小的物体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熊壮;王建华;余永强;蒋诗平;陈阳;田玉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乳腺癌是许多国家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资料表明,每8名妇女中就有1例乳腺癌患者,每33名妇女中就有1例死于乳腺癌[1].因此,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乳腺癌的普查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乳腺摄影质量标准法案》,该法案规定:乳腺癌普查工作采用X射线屏-片摄影方法.
作者:岳保荣;尉可道;刘澜涛;王建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放射性肺损伤至今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其有一定治疗作用的药物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甲酸、氟伐他汀、阿米汀、氨溴索、茶素等,中药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报道不多.笔者自2002年3月至2005年5月应用益气活血养阴方防治放射性肺损伤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炳胜;张秀丽;彭东长;李永申;刘秀芳;张海;雒书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S波段高功率微波(HPM)辐射后乳鼠心肌细胞的损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平均功率密度为5~30 mW/cm2的S波段HPM模拟源辐射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辐射后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率、[Ca2+]i及细胞膜形态.结果 10~30 mW/cm1的S波段HPM辐射后6 h,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率增加(P<0.05或P<0.01),且随辐射剂量增大,坏死细胞增多;30 mW/cm2HPM辐射后即刻[Ca2+]i升高(P<0.01),细胞膜发生穿孔.结论 10~30 mW/cm2的S波段HPM辐射可造成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Ca2+]i升高以及细胞膜穿孔,是S波段HPM辐射致心肌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
作者:潘敏鸿;彭瑞云;王水明;高亚兵;马俊杰;徐新萍;王德文;徐天昊;董波;周红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放射损伤后Notch信号的表达.方法 应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放射损伤模型,采用RT-PCR检测了小鼠骨髓基质细胞Notch1、Jagged1、Hes1基因的表达.结果 正常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中未见Notch1受体、Notch1配体Jagged1、Notch通路活化的下游基因Hes1mRNA的表达,给予60Co γ射线照射后2 h即可见上述基因的表达,照射后4 h达高峰,8~12 h恢复正常.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γ射线作用于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后有Notch通路的活化.Notch通路参与了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放射损伤过程.
作者:张可杰;刘文励;付劲蓉;朱艳;黄丽芳;孙汉英;周剑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一氧化氮(NO)对细菌和肿瘤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近年来NO在肿瘤治疗中的辐射增敏作用及对P53蛋白的调控作用等已经成为放射生物学的热门研究课题.笔者就这一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小达;张红;高清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α粒子和NNK联合作用的细胞毒性.方法 指数生长期永生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NC)、α粒子单纯照射组(α)、NNK染毒组(NNK)、NNK染毒(100 μg/ml)后α粒子照射组(NNK+α)和α粒子照射后NNK染毒(100 μg/ml)组(α+NNK).用低密度接种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测定细胞存活分数;用分子探针二氯荧光素双乙酸盐(DCFH-DA)和氢化乙啶(HE)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通过测定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评价细胞膜通透性损伤.结果 与相同剂量NNK或α粒子单独作用比较,α粒子和NNK联合作用BEP2D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下降,细胞内ROS水平和细胞培养液中LDH活性显著增高.扣除NNK效应后,α粒子和NNK联合作用BEP2D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低于α粒子单独照射组,而细胞内ROS水平和细胞培养液中LDH明显高于α粒子单独照射组.此外还发现α粒子照射后NNK染毒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NNK染毒后α粒子照射组.结论 α粒子合并NNK的细胞毒作用具有协同性,且两者作用顺序不同对细胞存活率有影响.
作者:李平;杨陟华;潘秀颉;曹珍山;米娜;陈忠民;刘刚;魏菡;李慧颖;朱茂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乳腺X射线摄影中所用的X射线光子能量一般在40keV以下,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是光电效应和散射,而散射则是使图像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1].散射射线增加图像的背景噪声,降低图像的对比度.乳房内部的密度不均匀,所以散射射线的分布也不均匀,这样会造成图像的失真和退化.散射的随机起伏,也增加了图像的噪声.
作者:魏福利;王群书;邱孟通;王培伟;袁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局部放疗配合放射性核素89Sr治疗骨转移癌的疗放,分析单纯放疗单纯核素89Sr治疗及联合治疗的副作用.方法 观察60例确诊为骨转移癌的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局部放疗(A组),采用6 MV直线加速器外照射给予吸收剂量30~60 Gy/2~4周,局部放疗+89Sr治疗(B组),单纯89Sr治疗(C组)放射性核素89Sr静脉内注射3~4 mCi.结果 治疗后B组骨痛缓解,原发灶改善明显好于A、C组;新增疼痛部位及转移灶均少于A、C组(P<0.05).治疗后血液学的毒性3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放疗配合89Sr治疗骨转移癌有较好的疗效,提示对单发性骨转移患者的压痛明显部位给予局部外照射止痛效果明显,对多发骨转移且病灶相距较近的给予放疗联合89Sr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对全身性多发性骨转移者采用单纯放射性核素89Sr治疗对于止痛和控制骨转移有一定疗效.
作者:李学源;蒋华勇;刘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随着工业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家用电器等的普及,普通居民接触电磁辐射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长期接触电磁辐射是否会影响健康,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护以及减轻其生物学效应,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近年来大量研究工作表明:电磁辐射可对生物体造成不同伤害[1-5],但目前国内外还非常缺少治疗电磁辐射的药物或防护剂.笔者对已获得国家生产批号的中药安多霖胶囊进行了实验观察.
作者:张翠兰;刘润东;吕慧敏;郝述霞;王春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为了提高肿瘤控制率而同时不增加正常组织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靶体积上剂量的精确性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是通过X射线三维适形(3DCRT)及调强放射治疗(IMRT)和质子放射治疗(PRT)计划的比较研究,了解质子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时在靶区及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的优势.
作者:江启安;陈庆;张抒雁;李家敏;申文江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