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10种花岗岩等装饰石材表面γ辐射量的调查

王小林

关键词:天然花岗岩, 装饰石材, 表面, 辐射量, 建材行业标准, 天然石材产品, 销售市场, 大理石, 人民共和国, 市区, 市场提供, 生活水平, 衢州, 品种, 控制标准, 居住条件, 监测方法, 放射防护, 调查对象, 调查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家庭采用天然花岗岩、大理石装饰居室的越来越多。因市场上装饰石材品种繁多,为规范市场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衢州市区销售市场现有的石材品种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对1999年11月30日止,衢州市区现有14家销售天然装饰石材的单位中每种花岗岩和大理石,用调查表方式进行逐个登记调查,并对每种石材进行表面γ辐射量测定。  2.监测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材行业标准JC 518-93《天然石材产品放射防护分类控制标准》,测定仪器FD3013A γ辐射仪,经上海市计量局校准,引用标准值为《标准》中规定的20μR/h (0.173μSv/h)。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相关文献
  • 武汉市生活饮用水中总α、总β、226Ra含量调查

    随着工业发展和同位素的广泛应用,水源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可能性愈来愈大,因此水资源是人类保护的重要对象。为了保护环境,保证居民身体健康,我站于1994~1998年对本市居民主要生活饮用水及水源水进行了放射性总α、总β、226Ra含量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况和方法  1.调查概况:武汉市水源主要来源于3大水系(长江武汉段、汉江、东湖),城区居民主要生活饮用水是11个大型水厂的自来水,郊县居民主要生活饮用水是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温泉水)。

    作者:胡秀兰;胡为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31Ⅰ治疗甲状腺分化癌患者对睾丸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甲状腺分化癌(DTC)、尤其是颈外转移的131 Ⅰ治疗被认为是目前为有效和较安全的方法[1],其副作用主要为放射性损伤。随着日益广泛的深入研究,性腺功能的变化亦较为受人关注。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些工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随访近29个月内48名男性住院患者,年龄为28~68岁,平均年龄45岁,均经外科手术切除全部或大部分甲状腺,病理检查为甲状腺乳头状、滤泡状或乳头状滤泡状混合性腺癌。术后给予患者131 Ⅰ治疗,首次剂量为1.11~2.96 Bq,视病情轻重,以后疗程间隔为3~12月。首次治疗一般可消除大部分甲状腺,后续疗程为:仅残余甲状腺3.70~5.55 Bq;颈淋巴结转移3.70~7.40 Bq;肺、骨转移5.55~9.25 Bq。48名患者131 Ⅰ累积剂量为1.11~59.2 Bq。

    作者:李佳宁;李劲松;傅宏亮;杜学亮;吴真;谷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肿瘤细胞对p(35)Be快中子的辐射敏感性研究

    目的 比较肿瘤细胞对p(35)Be快中子及γ射线的辐射敏感性,为肿瘤的快中子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细胞集落存活方法研究人黑色素瘤细胞(WM9839)、人口腔上皮癌细胞(KB)、人结肠腺癌细胞(LS-T-117)和人前列腺癌细胞(PC3M)等4种细胞对快中子及γ射线的辐射敏感性,用彗星电泳技术研究WM9839细胞在快中子及γ射线照射后DNA损伤的修复效应。结果细胞存活实验表明,p(35)Be快中子照射后4种肿瘤细胞的D0值(或SF2值)较γ射线照射后差异减小,即4种肿瘤细胞对快中子的辐射敏感性差异减小;快中子2 Gy照射后,WM9839细胞DNA损伤修复曲线整体上下降较γ射线2 Gy照射后慢,到180 min时,DNA损伤残留率明显高于γ射线2 Gy照射。结论 快中子治疗肿瘤可以很好地弥补低LET射线放射治疗的不足,特别是对低LET射线较为耐受的肿瘤细胞,如KB细胞和WM9839细胞。

    作者:薛文成;王宝勤;苑宾;唐锦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10种花岗岩等装饰石材表面γ辐射量的调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家庭采用天然花岗岩、大理石装饰居室的越来越多。因市场上装饰石材品种繁多,为规范市场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衢州市区销售市场现有的石材品种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对1999年11月30日止,衢州市区现有14家销售天然装饰石材的单位中每种花岗岩和大理石,用调查表方式进行逐个登记调查,并对每种石材进行表面γ辐射量测定。  2.监测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材行业标准JC 518-93《天然石材产品放射防护分类控制标准》,测定仪器FD3013A γ辐射仪,经上海市计量局校准,引用标准值为《标准》中规定的20μR/h (0.173μSv/h)。

    作者:王小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头颅CT检查正当化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X射线CT检查在医院临床普遍应用,但对CT检查的优缺点不甚了解、迷信CT、盲目做CT检查、滥用CT检查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因此CT检查的正当化问题,日益紧迫地摆在了临床及CT医生面前。现将福建省长乐市医院自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底所做的且例数多的头颅CT(共计7807例)做一分析,来讨论有关头颅CT检查的正当化问题。  自1996年元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止,头颅扫描总例数7807例。其中1996年1776例,1997年2650例,1998年3381例。平均年增长率13.64%。大年龄90岁,小为14d。1~14岁年龄组963例,15~60岁年龄组4994例,61岁以上年龄组1 852例,男女比例为1.5∶1。

    作者:陈忠建;赵若琴;张君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低剂量数字化LDRD-01医用诊断X射线机与普通X射线机性能比较

    由北京航天中兴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低剂量数字化LDRD-01X射线机,是由多丝正比室、X射线管、高压电源、水平窄缝、机械扫描系数、图像采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整机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由X射线管发生的圆锥形X射线束,通过水平窄缝后形成平面扇形X射线束,再通过被诊断的人体射入水平放置的多丝正比室窗口。在进行1次水平探测记录后,机械扫描系统使X射线管、水平窄缝及多丝正比室沿垂直方向作均匀的同步扫描运动,到新位置后再作1次水平探测记录,如此重复进行,从头到尾扫描1次就完成1幅X射线图像的拍摄。多丝正比室具有较高的探测灵敏度,拍摄1幅图像所需X射线量仅为传统X射线机的1/3到1/100,并不需要胶片,医生可以用计算机对直接数字化图像进行存储、处理和远程传输。从而便于诊断,便于实现放射科无胶片化管理和操作,计算机检索和网络化操作等。

    作者:程玉玺;周启甫;葛丽娟;侯长松;齐雪松;于红林;叶梧萍;尉可道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PTC对2 Gy全身照射小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较大剂量的电离辐射可直接分解水分子产生*OH,造成细胞DNA、蛋白质和膜脂等大分子的氧化损伤,从而导致细胞凋亡。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能够预防这种氧化损伤而阻止细胞的凋亡[1-3]。为了进一步探讨辐射损伤的自由基作用机理和自由基清除剂的抗放作用,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1.试剂和仪器:原儿茶醛缩氨基硫脲铜(Ⅱ)配合物(PTC)由本室合成。60Co放射源(第四军医大学钴源室)。DG3030化学发光光度计(南京华东电子管厂产品)。

    作者:王多宁;田芙蓉;赵雁武;尉琳琳;弥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木耳多糖的制备及辐射防护作用实验研究

    木耳(黑木耳,Auricularia,L.ex.Hook,Underw)属真菌门担子菌纲的食物,是药食两用的物品,中医认为它性甘平,有凉血、止血、补气耐饥、补胃理气和活血的功效,可治疗血痢、血淋、痔患肠风及创面肉芽过盛等症[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银耳多糖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已用于癌症的治疗。受银耳多糖生物活性的启发,考虑木耳价廉易得,因而对木耳多糖进行制备及抗放作用的研究[2]。  一、材料和方法  1.药物来源及制备:木耳由市场购得,粉碎后水浸12 h,水煮,微沸1 h,放冷。倾出水液后重复操作1次,挤压,甩滤,得水提液,薄膜浓缩至和原药1:1体积,加两倍量95%乙醇,搅拌后放冰箱内过夜,滤出沉淀后,滤液重复加乙醇,同样操作1次,合并沉淀后干燥,称重,计算得率26%,为总多糖。

    作者:陈志强;舒融;骆传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辐射诱发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

    电离辐射往往通过DNA损伤而诱发细胞突变和癌变。由Singh等改进和建立的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CGE),是一种检测哺乳动物单细胞DNA断裂的新技术[1,2]。作者应用SCGE检测了受γ射线照射后小鼠及从事X射线探伤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单链断裂(DNAssb)的情况。  一、材料和方法  1.实验动物及照射:雄性昆明系小鼠购自原苏州医学院动物部,6~7周龄,体重(20±2)g。用60Co外照射治疗机全身照射小鼠。球靶距70 cm,吸收剂量0.5和5.0 Gy,吸收剂量率为90.3 cGy*min-1。

    作者:洪承皎;童建;王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E838对辐射诱导哺乳动物细胞恶性转化的影响

    目的 研究抗放药物E838对辐射诱导哺乳动物细胞恶性转化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剂量的137Cs γ射线照射培养的CHO和CHL细胞,比较在有或没有E838的情况下,其对细胞集落形成率以及转化率的影响。结果 在3 Gy照射剂量下,CHO细胞加药1 μg/ml处理组集落形成率显著高于不加药组(P<0.05),而转化率加药组比不加药组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CHL细胞在此范围内变化亦有同样的趋势,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838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辐射诱导哺乳动物细胞转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吴红英;刘培勋;岳井银;宋永良;穆传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辐射诱导骨髓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目的 研究辐射诱导骨髓细胞凋亡、bcl-2和p53基因表达及意义。方法 γ射线全身照射小鼠,采用原位末端标记、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等技术,研究骨髓细胞凋亡及bcl-2和p53表达。结果 照射后6 h骨髓细胞凋亡;bcl-2于细胞凋亡时减少,而于其后修复早期增加;p53于造血细胞凋亡及之后修复均增多,而mtp53仅于其修复时阳性。结论 辐射可导致骨髓细胞凋亡,且呈剂量相关性;bcl-2与p53基因均参与其凋亡和修复过程。

    作者:彭瑞云;王德文;熊呈琦;高亚兵;杨红;崔玉芳;汪宝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正常人牙釉ESR信号强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近电子共振自旋(ESR)方法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事故剂量的估算,所应用的材料很广泛,如人和某些动物的骨[1,2]、牙齿、头发、佩带的手表[3]、环境材料(如水泥、花岗岩、石英、玻璃、陶瓷等)、贝壳、鸡蛋壳[4]等。但应用多的是用牙釉作剂量估算,如广岛和长崎的原爆幸存者[5]、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周边居民及救灾人员[6]、前苏联Mayak核设施的工作人员[7]。对事故人员的危险度估计以及受照剂量在低剂量范围时,事故剂量就需要进行准确估算。准确可靠而具有代表性的本底信号水平是进行剂量估算的基础;在慢性低水平辐射剂量范围内,本底的准确与否就更加重要。本研究试图建立可靠的牙釉ESR信号强度本底和照射后水平,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牙釉的适保存条件进行探讨。

    作者:刘青杰;陈德清;杨英杰;马文盛;刘冬梅;陈金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新螯合剂FZ-82-4的毒性实验研究

    在核事故情况下,特别是在事故早期,促排是减少病员内照射剂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使用的促排剂有EDTA、DTPA等。70年代初,封觉设计合成了螯合剂H-73-10,经动物实验证明它对钚、钍和铀的促排效果优于DTPA和喹胺酸[1-3]。嗣后又合成了新型螯合剂FZ-82-4,经动物实验表明它对上述核素及重金属有更强的螯合作用,是一种新型高效的促排剂。本文作者仅就其对动物的急性、长期毒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该药的毒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一、材料和方法  1.实验动物:急性毒性实验用昆明种小鼠,体重(22.10±2.08) g;长期毒性实验用Wistar大鼠,体重(157.74±11.37) g,雌雄各半,两种动物均由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动物室提供。

    作者:赵书彦;张淑贤;封觉;张康蓉;孟宪钰;庄小玲;陈如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医用诊断X射线诊断设备的检定项目之比较

    关于“医用电离辐射源”是否作为计量器具,目前争议较大,本文作者仅从技术角度出发,将用于检测医用诊断X射线机的有关标准和规定规程加以比较。  X射线检查的应用应以趋利避害为宗旨,对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防护性能和应用质量进行监督是达到上述目的的有效手段,而有关技术标准则是实施有效监督和科学评价的依据,计量监督部门对医用诊断X射线机强制检定的技术依据为《医用诊断X射线辐射源检定规程》[1](JJG744-97)(简称《规程》)。本文作者结合《医用诊断X射线卫生防护标准》[2](GB 8279-87)(简称《标准》)、《医用X射线诊断影像质量保证一般要求》[3](WS/T76-1996)(简称《要求》)等有关标准,对《规程》检定指标予以讨论,以评价其对X射线影像质量控制的作用。

    作者:李卓长;林伏靖;程清宇;王少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透视、胃肠造影用自动遮线器的研制

    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床下管综合诊断X射线机用电视系统取代了荧光屏透视,使透视影像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也明显改善了操作医生的工作环境及X射线的防护。电视系统取代荧光屏后,对超出影像增强器的照射野已不如用荧光屏那样能明确观察到,而且存在透视、点片间的有用照射野不统一及交叉使用等问题,难于人为根据工作需要实现照射野合理控制,超出增强器的照射野几乎处于失控状态。许多医生采用照射野就大不就小的作法,将照射野调节到相当大的程度以适应各种情况,造成照射面积过大的现象。控制照射野的遮线器没有根据出现的新问题更新换代,未起到遮线器应起的作用,不仅影响了图像质量,也对X射线防护十分不利。自动遮线器操作简捷,功能明确,使照射野达到了科学的定量控制,满足透视、点片的各种工作需要,有利于影像质量,提高了对X射线的防护效果。

    作者:李金玉;邹建宏;果连贵;石蕴生;崔相岚;余德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一例放射性白血病的临床观察及病因概率分析

    近年来我所收治1例因长期从事射线探伤工作而致急性白血病的病人,现将临床情况及病因概率分析报道如下。  一、职业史及病因概率分析  1.职业史  1974年~1984年在某石化公司检修队从事管线、压力容器移动性X射线探伤工作,每日摄片约60张。1984年~1988年调入该公司理化室容器检测中心,每日拍片约100张。1988年~1998年在该公司工程队担任探伤组组长,每日拍片约150~200张。

    作者:韩萍;刘学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养阴抗毒散对X射线照射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放射损伤主要表现为造血和免疫系统的抑制或衰竭,这些损伤和患者的康复及预后关系密切。研制一种抗辐射损伤的药物对于患者而言非常迫切,中药养阴抗毒散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曾就辐射损伤后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及养阴抗毒散的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作者就养阴抗毒散对辐射损伤后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中药:养阴抗毒散由西洋参、羚羊角粉、沙参、石斛、紫草等10余味中药组成。按小鼠用药量为人的40倍计算为10 mg*g-1*d-1,灌胃悬液由药粉333.3 g:1 L蒸馏水比例混合而成,根据预实验,给小鼠灌胃液0.3 ml,3次/d。

    作者:侯军峰;张盈华;郝晓柯;史恒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

    个人剂量监测,是核医学科辐射防护的重要监测手段,它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工作人员接受的辐射剂量水平,并指导防护工作。我科全体人员从1989年接受省防疫站组织的连续监测,并建立了个人档案。现将1990年至1999年10年间结果报道如下。  一、仪器和方法  采用国际常用的热释光剂量计测量法。测量系统以中国防化院生产的RGD3型热释光剂量仪为测读仪器,以天津放医所生产的LiF(Mg,Cu,P)玻管为探测器,用北京核仪器厂FJ-411型退火炉于240℃退火10 min。元件经退火处理后,分发我科工作人员,佩带于左胸,每2~3月回收送省防疫站进行定量测定。

    作者:王强;朱谨;杨吉生;董学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戊巴比妥对32P胶体间质内放疗脑损伤形态学的影响

    本世纪50年代,Alvord等发现戊巴比妥对正常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90年代Olson[1]等发现戊巴比妥对正常脑组织存在保护作用,而对肿瘤保护作用不明显。因而戊巴比妥的脑保护作用受到普遍重视。目前国内外在开展脑肿瘤间质内放疗同时使用脑保护剂以减轻正常细胞放射性损害的报道较少,有关镇静剂量戊巴比妥对间质内放疗所致的脑损伤的形态学影响也少见报道。本实验就这方面问题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动物模型和分组:实验动物新西兰白兔由苏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1.9~2.6 kg,雌雄不限,采用32P胶体兔脑间质内放疗损伤动物模型[2],第7天累积照射剂量达400 Gy,家兔48只依据处理方法不同把动物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鲁米那组和戊巴比妥组。每组样本数为16。由于戊巴比妥的剂量为镇静剂量,因而必须排除镇静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设立具有镇静作用的鲁米那治疗组作为对照组(见表1)。

    作者:李爱民;朱风清;陈覃;李世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一起误入X射线探伤区事件的调查

    由于防护措施不严,某所多次发生职工误入探伤区事件。经调查,该所对4号蒸球在3 d内拍片39张,曝光20次,3 d中职工甲到4号球正北方池边检查工作3次以上,路线由1号球至4号球至喷放仓,每次1~3 min,距X射线源近距离5 m左右;职工乙在车间楼上上班,曾多次下楼查看操作情况,距X射线源近距离5 m左右。以上情况均为本人事后回忆陈述。对3号球拍后1张片时职工丙进入现场约30 s,距X射线源近距离约6 m。对2号球拍第7张片时职工丁进入现场1~2 min,距X射线源近距离约1.5 m。丙、丁2人在离开现场后即与有关人员谈及此事,进入时间和路线较清楚。为掌握辐射造成的影响,我站放射卫生科对事件进行了调查和现场模拟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曹纬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