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收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降低(P<0.05);观察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疗效显著,临床指标改善明显。
作者:张兵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黔江区儿童哮喘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童哮喘发病情况,总结相关因素,并予以复方异丙托溴铵氧气雾化联合多索茶碱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2013年收治哮喘患儿214例,2014年收治225例,2015年收治247例,儿童哮喘发作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喘息发作次数、咳嗽持续时间、上呼吸道感染及胸闷、湿疹、过敏及家族史等,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关因素的阳性率也逐渐增加。经过治疗后,所有患儿均得到改善,且3年之间,治疗效果逐渐提升。结论:黔江区2013-2015年儿童哮喘发病情况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有所下降,不仅减轻患儿痛苦,同时也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作者:姜慧;蒲向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在泌尿系统梗阻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患者82例,对比静脉肾盂造影、磁共振尿路造影、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成像3种检查方法对诊断泌尿系统梗阻的定位准确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诊断泌尿系统梗阻总定位诊断准确率100%,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检查方法(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率,全方位了解病变,有利于清晰、有效显示病变。
作者:熊洪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洛索洛芬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炎症、类风湿因子及生活领域质量的影响。方法:收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4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洛索洛芬钠片,治疗后比较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水平,并采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表(KPS)评价生活质量,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RP、RF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观察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洛索洛芬可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炎症、类风湿因子水平,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雨涵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查房将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目前医院的教学查房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医院、各科教师和学生共同做好临床实习教育工作。本文总结了教学查房不足与原因,提出提高教学查房质量的应对策略。
作者:王静波;肖文苑;周松杰;孙瑜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与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用于脊髓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治脊髓损伤患者30例,对患者均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与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两种影像学方法对于脊髓损伤的诊断情况,对比两种方法的出血灶阳性检出率。结果:脊髓损伤主要分为脊髓出血、脊髓水肿、脊髓受压、脊髓挫伤及脊髓断裂;SWI的出血灶阳性检出率优于常规MRI(P<0.05)。结论:在诊断出血性脊髓损伤的病变中磁敏感加权成像较常规MRI更加敏感,SWI在出血性脊髓损伤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令狐玲珍;张磊;商利明;耿瑞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经阴道分娩的安全性。方法:收治瘢痕子宫产妇364例,分为阴道试产组与剖宫产组,比较两组效果。结果:80例产妇实施阴道试产,成功72例,成功率90%,其余292例产妇实施剖宫产术。阴道试产组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在明确评估和掌握产妇阴道分娩指征基础上,全面监测产妇阴道分娩过程,能够提升阴道分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作者:凌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气胸的临床原因、诊治方法和效果。方法:收治新生儿气胸患儿6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分析两组患儿的发病原因,分别给予常规综合联合胸腔穿刺闭式引流治疗和胸腔穿刺闭式引流辅助呼吸机治疗,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诊疗效果。结果:发病原因中,窒息25例(40.98%),肺透明膜病16例(26.23%),肺炎11例(18.03%),湿肺6例(9.84%),自发性气胸3例(4.92%)。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气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积极改进相应治疗措施,预后良好。
作者:郭颖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对细菌性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以63例细菌性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63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血清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以及白细胞计数(WBC),比较3种指标用于细菌性感染疾病诊断敏感性。结果:观察组PCT、CRP以及WB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PCT对于细菌性感染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CRP和WBC(P<0.05)。结论:PCT、CRP以及WBC均可作为细菌性感染临床诊断的重要观察指标,并且PCT诊断敏感性更高。
作者:周李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给人类带来很多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害处。当今传染病仍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微生物的研究,特别是对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重点讲述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质量控制。
作者:黄顺贤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粉尘螨滴剂治疗粉尘螨阳性过敏性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粉尘螨阳性过敏性咳嗽患儿8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过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粉尘螨滴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间症状及夜间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粉尘螨阳性过敏性咳嗽应用粉尘螨滴剂治疗效果满意,可快速缓解病情。
作者:姚家会;唐蓉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变应原分布特点及SIgE与IL-2血清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治哮喘患者67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进行变应原检测,同时检测IL-2、SIgE血清蛋白表达。结果:67例哮喘患者系统变应原过筛总阳性率94%,其中吸入变应原阳性率69.4%,食物变应原阳性率30.6%,艾蒿和树木组合(柳树/杨树/榆树)是主要和强烈的变应原,吸入变应原的致敏性较食物变应原强。哮喘组 IL-2、SIgE 血清蛋白表达与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gE与IL-2血清蛋白呈负相关。结论:在过敏因素中,吸入性变应原是诱发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因素,而艾蒿、树木组合(柳树/杨树/榆树)等又是吸入变应原中的主要变应原,特异性变应原能促进SIgE的分泌,IL-2可能抑制SIgE。
作者:杨清;姜孝芳;韩继红;马冬均;高丽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CT影像及X线平片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的效果和价值。方法:收治脊柱爆裂型骨折患者60例,对其均行 X 线平片及 CT 影像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CT 扫描检出率94.1%,高于 X 线的58.8%,CT扫描检查时间较长,检出率与检查时间与X线平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X线平片为检查基础,结合CT影像诊断脊柱爆裂型骨折可对骨折细节及椎管受累情况进行准确判断。
作者:周亚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三维脑电地形图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脑梗死患者300例的脑电地形图资料,总结脑电地形图的特点。结果:患侧α、β、δ、θ、(δ+θ)/(α+β)、θ/β、δ%、θ%高于健侧,α%、β%低于健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脑电地形图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对诊断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红群;张侠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五水头孢唑啉钠与喜炎平合用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急性支气管炎患儿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五水头孢唑啉钠治疗,观察组给予五水头孢唑啉钠联合喜炎平治疗,比例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水头孢唑啉钠与喜炎平合用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小。
作者:李霞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现场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现场管理理论引入护理工作中,构建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持续改进护理工作质量,对患者实施优质化护理服务,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实施现场管理后,医院的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都显著提高,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现场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施效果显著。
作者:谢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观察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缺陷患者骨与电解质代谢的改变。方法:收治APRT缺陷患儿(患病组)5例,检测其骨密度(BMD)、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钙(Ca)及血清磷(P)的水平,并且与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PRT 缺陷患儿 BMD 及血清 Ca 明显低于正常儿童(P<0.05),血清 PTH、ALP及P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5)。结论:APRT缺陷患儿骨与电解质代谢明显紊乱,呈高代谢性骨病样改变。因此在治疗时,不仅要保护肾功能,同时应纠正电解质紊乱,调节骨转换率,纠正骨质疏松。
作者:吴志良;欧军;贺利湘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血浆容量变化与血压的关系。方法:收治维持性透析患者40例,根据其透析前的血压情况分为正常组与高血压组。结果:高血压组透析后的收缩压明显高于透析前(P<0.05);两组患者透析前后的收缩压和透析前的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血浆容量的变化不会对患者透析前后的血压产生明显的影响;患者透析前后体重下降不能有效反映患者血浆容量的变化,且作为评判患者透析前后血压变化的指标具有局限性。
作者:陈亮;阚子凤;赵云;贾红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方法:收治手足口病患儿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甲组采用干扰素治疗,乙组采用炎琥宁治疗,丙组采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结果:甲组有效率73.33%,乙组有效率70.0%,丙组有效率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殷丽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病因及发病部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对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发病位置、常见症状等进行总结;及时采取止血治疗方案,于2个月后回访调查,对比治疗前后症状差异性。结果: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因复杂多样,如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等;临床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3种方案,有效76例,总有效率95%;患者对止血治疗效果比较满意。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复杂多样,及时确诊病因可提高治疗的针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指导。
作者:邓群超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