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包皮内外板双切口环切术148例的手术配合

赵清

关键词:包皮环切术/方法, 包茎/外科学, 手术室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双切口包皮环切术手术及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148例患者未上翻阴茎前,沿冠状沟凸缘于包皮外板环行标记,后于内板距冠状沟1 cm处标记.先于包皮外板沿划线环形切开皮肤,再切开内板于背侧纵行切开皮肤环,于浅筋膜层切除皮肤.结果:148例均未发生感染,术后愈合形态自然美观.1例出现迟发性皮下血肿.经清理止血后,正常愈合.结论:双切口包皮环切术减小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持了原有功能,美观.
医药世界杂志相关文献
  • 我院检验科2002/2008年间免疫室室间质量评价回顾

    为促进检验水平及检验质量不断提高,我院检验科自2002年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免疫室开展的免疫学相关项目的室间质量评价,主要包括HAV-IgM、乙肝血清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五项、HIV-Ab等项目,现将2002/2008年的室间质量评价结果汇总,进行回顾如下.

    作者:殷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儿童叹息样呼吸40例分析

    目前儿童叹息样呼吸在儿科门诊较为多见,现将我科门诊2007-01/2007-12接诊的40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3例,女17例.其中4~6岁5例,~8岁25例,~14岁10例.本组均有叹息样呼吸,年长儿自诉胸闷、气短,轻者一日几次,重者每日数次,甚者频繁叹息.

    作者:贲亚莉;张秀华;庄丽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血液采集不足量的分析与控制

    血液是目前尚无替代品的宝贵资源,只能来源于爱心无偿献血者的捐献.因此,在血液采集时,降低血液采集不足量的比例,大限度减少血液报废率,从而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近几年,我站就血液采集不足量问题进行分析与控制,效果显著,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刘英杰;张玉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成人肝豆状核变性11例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Wilson's disease,WD),此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诊断上对上述年龄阶段患者较敏感,但易忽视对成人后发病且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患者诊断,现结合我院2003-06/2008-06收治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成人肝豆状核变性11例临床及实验室特点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赵晓洁;赵国庆;刘燕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临床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静脉滴注,2次/d;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方便安全、疗效好.

    作者:孙红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结核性脑膜炎误诊1例分析

    对结核性脑膜炎误诊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41岁.因颈项疼痛伴头痛、恶心、呕吐2 d于2007-11-17入住我院.患者2 d前自觉感冒后感头痛,并有呕吐,吐物为胃内容物,在本村乡医处行感冒治疗,颈项疼痛、头痛无明显减轻.

    作者:黄诗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视网膜脱离28例的护理

    视网膜脱离是由于高度近视、玻璃体混浊、眼底出血、玻璃体积血、眼外伤等引起的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对28例视网膜脱离的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梁玫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隐裂牙80例治疗分析

    牙隐裂又称不全牙裂或牙微裂,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非龋性疾病,指牙冠表面的非生理性的细小裂纹.临床上比较多见,由于牙隐裂早期裂纹细小,临床症状不明显又容易被忽略,较深的裂纹并伴有牙髓病变者对咬合功能影响较大,给患者带来比较大的痛苦.因此牙隐裂的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笔者对2003/2008年共80例隐裂牙进行临床治疗并随访1~3 a,现将其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丁莞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前列腺增生伴结石出血于膀胱内凝血块超声误诊为膀胱癌1例分析

    为探讨膀胱内血块超声误诊为膀胱癌的原因,加深对膀胱内出血形成血块的印象,提高诊断率,对前列腺增生伴结石出血于膀胱内凝血块超声误诊为膀胱癌1例分析如下.

    作者:张国明;殷均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肾移植术后早期高血压危象23例的护理

    我们通过对我科1999-09/2008-09肾移植术后早期高血压危象患者23例的观察与病因分析,及时对症处理及精心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孙香莲;曹雪峰;王欣丽;尹哲;王颖慧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院前外伤患者急救及护理体会

    通过2008年的4 674例院前外伤急救,体会到院前救护的重点在于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建立静脉通道,保护重要生命器官,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为进一步的救治赢得时间,而进行成功的院前急救是挽救生命的首要环节.现将体会浅谈如下.

    作者:闫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纳络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68例的护理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的对象为8~48岁的急性乙醇中毒患者,按临床症状分期给与不同剂量的纳洛酮治疗,密切观察记录清醒时间.结果:1 h内的清醒者48例,2 h内清醒者60例.结论:纳洛酮有明显的催醒效果能缩短治疗时间.

    作者:屈会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在不断上升,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患者渴望了解病情,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宣教内容,其重要性日渐突出.现对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总结如下.

    作者:程崇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郑州市部分大中专院校六届入校新生结核菌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郑州市大中专院校入校新生结核菌感染情况,检出结核病患者,筛选出预防服药对象,减少发病率.方法:采用结核菌素(PPD)试验检出强阳性者,对其进行胸透,胸部异常者进一步检查.结果:六届学生中,强阳性率5.38%~7.00%,肺结核患病率91~186/10万,低于2000年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调同年龄段患病率233/10万.结论:大学生肺结核的预防应加强体检、健康知识教育等工作.

    作者:吴艳荣;任志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1例分析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2008-05我院收治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1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东红;杨子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巧用开塞露纳肛促进排尿

    术后患者由于伤口疼痛、卧床、紧张等原因或拔除尿管后尿道疼痛、烧灼感使患者畏惧排尿,不能正常排尿导致尿潴留,患者多不愿进行插尿管这一有创性操作.因此在我科采用常规诱导,如听流水声、热敷、按摩会阴部、下腹部,诱导无效,病情允许情况下,临床采用开塞露纳肛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巧英;刘祥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基层医院门诊不合格处方分析和改进措施

    目的:执行<处方管理方法>以来,为提高门诊处方书写质量,提出改进措施.方法:随机抽取我院门诊2008-01/2008-06共计18 872张处方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合格处方195张,占处方总数1.03%,处方合格率为99%.处方合格率较高,但还存在一些不合格处方.结论:强化医师、药师工作责任心和业务培训工作,贯彻落实<处方管理办法>,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张燕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一般认为与病毒或链球菌感染及其免疫反应有关.根据病理过程,早期使用大量丙种球蛋白(IVIG),可以预防和减低冠脉病变的发生率.其机制主要是丙种球蛋白的抗免疫作用.现将我科10 a余来所诊治的62例川崎病进行分析,了解IVIG的临床疗效及防治冠状动脉病变(CAD)的作用.

    作者:郝雅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体会

    肝硬化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通常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源性溃疡、门脉高压性胃病、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肝硬化门脉高压时,食管各层静脉均明显扩张,其中以深静脉主干的扩张、扭曲尤为显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大多系黏膜下较大的曲张致深静脉破裂,出血量大,表现为呕吐大量鲜血并有黑便,来势凶猛,患者常有休克,死亡率高达50%[1].

    作者:禹萌;孙立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单诱导及双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TO)双诱导与ATRA单诱导、ATO单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比较双诱导组(23例)、ATRA组(21例)和ATO组(20例)治疗APL的完全缓解(CR)率、早期病死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双诱导组、ATRA组和ATO组的CR率分别为91.4%、81.0%和85.0%.早期病死率分别为4.3%、9.5%和5.0%,三组CR率及早期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诱导组患者治疗期间肝功能异常较为明显.结论:ATRA+ATO双诱导方案治疗APL与ATRA或ATO单诱导方案相比,同样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CR率提高,用药至缓解时间相对较短,早期病死率也较低.

    作者:黄江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医药世界杂志

医药世界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