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时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展设想

郭道军;于枫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 人民生活水平, 人民共和国, 防病抗病, 传染病, 能力, 历史
摘要:1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历史回顾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建立之初,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那时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防病抗病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传染病流行十分猖獗.
医药世界杂志相关文献
  • 煎煮方法和药物配伍对附子毒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煎煮时间、煎煮溶剂和配伍对附子毒性的影响.方法 以心律失常为指标,考察煎煮时间、煎煮溶剂和与甘草、干姜配伍对附子毒性的影响.同时,采用HPLC法测定附子各种不同处理方法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 煎煮时间延长、醇提和与干姜、甘草配伍均能使附子的毒性降低,附子的毒性与3号色谱峰位置的生物碱呈显著相关性(r=0.91).结论 煎煮时间、煎煮溶剂和配伍对附子毒性均有影响,而3号色谱峰位置的生物碱可能是总乌头类生物碱中毒性较强的物质.

    作者:刘筱蔼;吴伟康;梁天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做好门诊输液病人的心理护理

    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服务窗口之一.随着护理服务模式的改变,人们自身保护意识的增强,病人的心理需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做好门诊输液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提高门诊护理满意率的关键之一.我们从了解输液病人的心理需求着手,采取了一系列护理措施,得到了病人及其家属的认可,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赵广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脑外伤后心电图改变及相关因素的观察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脑心综合征发生的机制以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对脑外伤患者住院期间心电图改变以及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32例脑外伤患者中,出现脑心综合征者62例.其中,有脑出血者合并脑心综合征44例(44/84).未合并脑心综合征脑外伤患者与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心肌酶谱差异无显著性(P>0.05).脑外伤合并有意识障碍者脑心综合征发病率显著高于不合并意识障碍者(P<0.05).合并有电解质紊乱的脑外伤患者其脑心综合征发病率与不合并有电解质紊乱的脑外伤患者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合并脑心综合征的脑外伤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不合并脑心综合征脑外伤患者死亡率(P<0.05).结论 脑心综合征是脑外伤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其心电图改变主要因原发脑外伤所致,与电解质紊乱关系并不密切.

    作者:费文民;孟庆河;翟秀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小儿肠套叠诊治体会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预后取决于能否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合理治疗,耽误诊断治疗将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儿生命.本人查阅从1990年至2005年12月止小儿肠套叠病例共71例,现将资料统计归纳整理,并谈个人体会.

    作者:孙树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0手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125例

    目的:手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方法 回顾了2003年至2006年间收治的1岁以上肌性斜颈患儿的恢复情况.结果 仅1例复发,其余患儿效果均满意.结论 术中彻底松解及术后有效的固定(配戴颈部围领)及恰当的手法训练是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治疗效果较满意.

    作者:胡金刚;韩东风;王宁;曲志峰;刘昭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胃Dieulafoy病的诊治体会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胃Dieulafoy病的认识,探讨胃Dieulafoy病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4例胃Dieulafoy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提出诊治方法.结果 4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大量呕血、黑便、休克.病灶位于胃贲门部2例,胃窦部小弯侧1例,胃角1例.4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血管缝扎2例,胃局部楔形切除2例,所有患者均获痊愈.结论 该病临床特点为突发性、难治性出血,病变多位于胃左动脉供血区.治疗方法主要选择内镜下治疗和手术治疗.

    作者:张福先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改水后人群体内砷代谢状况的研究

    目的:研究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改水后砷在人体内蓄积及代谢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 在改水1年内对曾饮用高砷水的村民测定尿砷、发砷含量.结果 停止饮用高砷水后,尿砷在4个月内,发砷在7个月呈急剧下降趋势,至12个月后,尿砷降至正常水平,发砷均值仍高于国家标准.说明停用高砷水后,体内蓄积的砷大部分被人体代谢,同时还有一部分由于与角蛋白结合紧密而不易解脱.结论 终止饮高砷水后,病区人群体内蓄积的砷逐渐排出体外,但也有部分因与角蛋白结合紧密对人体产生危害,故应在改水的基础上开展驱砷治疗,使体内蓄积的砷尽早排出体外.

    作者:王宏;李宏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42例

    笔者近年来收治慢性鼻窦炎患者42例,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42例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10~63岁,12~20岁12例,21~40岁23例,41~63岁7例.病程在3个月内4例,半年6例,1~2年19例,2年以上13例.

    作者:蒋晓东;顾春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奥沙利铂在治疗大肠癌中的疗效观察

    由于大肠癌的预后相比较而言是比较差的,发生转移及复发比较常见.化疗是许多大肠癌病人术后及晚期病人的必需选择.在许多种化疗方案中,L-OHP+CF+5-FU方案正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临床上得到较好的评价,较之以往的CF+5-FU方案,有效率有明显的提高,为大肠癌的化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我科于1998-2002年间,分别采用以上两种方案对62例大肠癌患者进行顺粒规静脉化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马书仁;张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注射用因必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因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劳动力的丧失.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居所有死因的第四位,且有逐年增加趋势,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我们应用注射用因必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疾病的治疗及降低死亡率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周义云;杜波;佀凤侠;高继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女性尿道异位开口导尿1例

    导尿是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方法,为尿潴留病人放出尿液,协助临床诊断,为某些手术做好术前准备.但在临床导尿过程中,遇到一例老年女性患者因尿道口异位导致导尿困难,对这例患者,应采用2人协作导尿,效果满意.

    作者:蔡志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肝脓肿动态增强CT影像学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肝脓肿动态增强C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4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肝脓肿病例的动态增强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CT扫描,其中24例行动态增强CT检查.结果 肝脓肿的动态增强CT表现为:(1)早期(30 s)表现为脓肿壁明显强化,脓肿周围肝组织呈一过性明显强化;(2)晚期(60~90 s)增强形式依脓肿结构不同表现各异,可表现为脓肿壁环状强化,或脓肿壁呈不规则性强化;(3)延时期脓肿增强有所消退,脓肿周围呈低密度环,部分可强化为等密度,或脓肿内部强化,病变范围缩小,液化坏死区更明显.结论 常规进行增强CT扫描是肝脓肿诊断的重要手段,动态增强CT及延时扫描有助于对不典型病例诊断.

    作者:巩志铭;赵施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论自然学说——初谈人类有生无逝和个人延寿益智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要想明确人类何以能有生无逝!个人何以能延寿益智!一定首先要弄清何为大自然和所在意义及其宇宙起源问题.

    作者:魏守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手术期病人的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外科手术领域不断拓宽,对手术室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使病人摆脱不良因素的干扰,使其身心处于接受手术治疗的佳状态,这就是我们手术室护士做好手术期病人心理护理的目的.

    作者:李齐心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健脾益气药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常常反复难愈,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笔者经过临床探索,用健脾益气法为主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作者:王菊臣;樊贺明;卜丽华;徐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肺癌术后病人护理体会及健康指导

    我院2002年~2005年共做肺癌切除术45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32例,女性13例.年龄50~59岁27例,60~69岁15例,70岁以上3例.其中全肺切除5例,肺叶切除25例,肺段切除15例.

    作者:施彩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药物双硫醒反应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

    患者,男,32岁,因饮酒后眼黑、胸痛、气喘半小时在当地就诊,查体:呼吸急促,呼吸音粗,心音有力,律齐.BP120/60mmHg.当地做心电图示窦性心率,143次/分,胸导T波低平.当地医生以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衰治疗,给予西地兰、速尿、硝酸甘油治疗两小时无好转,遂转至我院.

    作者:陈丽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规范手术室实习生的带教与体会

    目的:使实习护生在手术室尽快进入实习状,态完成实习计划.方法 实行专人带教集体培训.结果 实习生反应良好,出科理论及操作考试优秀率显著提高.结论 实行规范带教,使其实习效果明显提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欣芝;卢君宇;孙鸿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丁咯地尔联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观察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32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表明联用丁咯地尔及血塞通注射液等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较常规西医营养神经等治疗效果更好(P<0.01),对改善症状显示了更好的临床治疗前景,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恒;李银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外敷内服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0例

    目的:观察外敷八仙膏,内服蠲痹通络饮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三叉神经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外敷八仙膏,内服蠲痹通络饮,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维生素B1.观察疼痛消失缓解的情况,评定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60分钟后统计即时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远期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八仙膏、蠲痹通络饮有明显镇痛和止痛作用.

    作者:孟兆君;王红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医药世界杂志

医药世界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