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本刊关于法定计量单位的书写要求

关键词:
摘要:本刊法定计量单位执行 GB 3100∕3101∕3102—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所有部分)量和单位》的有关规定,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相关文献
  • 甲硝唑致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1例60岁男性患者因牙痛及肛门虫爬感自行服用甲硝唑,每日3~5片(0.6~1.0 g),连续服用1个月。停用甲硝唑后双脚趾逐渐出现麻木感,10余天后因眩晕、恶心呕吐连续10 d 静脉滴注奥硝唑(0.5 g∕ d)、头孢呋辛钠(2.25 g∕ d)和长春西汀(20 mg∕ d),用药5 d 时麻木感上升至腰部。停用奥硝唑后2个月内麻木感逐渐下降至双膝水平。出现麻木感10个月后肌电图检查提示双下肢和右上肢感觉神经轴索损害,下肢重于上肢。腓肠神经活体组织检查显示神经束内有髓神经纤维密度重度降低,薄髓纤维增多,可见轴索肿胀变性的髓球样结构和神经再生形成的再生簇结构,提示轴索病变。辅助检查排除了代谢性、免疫相关性、炎症相关性周围神经病,考虑为甲硝唑所致感觉性周围神经病,给予营养神经治疗。1年后随访,患者自觉下肢麻木感稍减轻。

    作者:贾树红;崔蕾;董明睿;段晓慧;汪仁斌;焦劲松;彭丹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本刊关于法定计量单位的书写要求

    本刊法定计量单位执行 GB 3100∕3101∕3102—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所有部分)量和单位》的有关规定,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致患儿药物热和皮疹

    1例9岁女性患儿畸胎瘤切除术后给予头孢呋辛1.5 g 静脉滴注、1次∕12 h,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1支、1次∕ d 和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10 ml、1次∕ d。首次输注脂溶性维生素液和水溶性维生素时出现轻度胸闷和烦躁;每次输注后1~3 h,患儿体温明显升高。第4天,患儿颜面部、耳后、躯干部出现红色点片状斑丘疹,逐渐发展至四肢和手足。停用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继续应用。12 h 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减少。次日皮疹消失。

    作者:田巧焕;陈丽芳;吝战权;朱建新;赵继红;马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阿米替林联用艾司唑仑引起 COPD 急性加重患者严重呼吸抑制致死亡

    1例80岁男性 COPD 急性加重患者因失眠、多梦给予阿米替林25 mg 口服,2次∕ d。5 d后,患者睡眠障碍无改善,出现幻觉、幻听,加用艾司唑仑1 mg、每晚口服。2周后,患者仍多梦、夜间亢奋,艾司唑仑加量至每晚2 mg 口服。2 d 后,患者出现嗜睡,实验室查血清葡萄糖6.2 mmol∕ L,血钾6.6 mmol∕ L。约1 h 后患者呼吸、心跳突然停止。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并静脉注射尼可刹米和肾上腺素。抢救约20 min 后患者死亡。

    作者:刘高辉;吴友根;龙建军;冯乃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肝损伤

    1例44岁女性患者因急性阑尾炎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 静脉滴注、1次∕8 h,无其他合并用药。用药前患者 ALT 27 U∕ L,AST 21 U∕ L。第3天患者腹痛明显减轻,但 ALT 升至159 U∕ L,AST 升至124 U∕ L,考虑可能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所致,当日停用该药,改用头孢西丁钠2 g +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静脉滴注、2次∕ d,并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0.1 g +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静脉滴注、1次∕ d。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第5天,患者 ALT 65 U∕ L,AST 32 U∕ L;第42天,ALT 31 U∕ L,AST 23 U∕ L。

    作者:杨梅梅;樊萍;高洋洋;徐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致 HIV ∕ HBV 共感染患者急性可逆性肾损伤

    1例43岁、无基础肾病的男性 HIV∕ HBV 共感染患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口服富马酸替诺福韦酯300 mg、拉米夫定300 mg 和依非韦伦600 mg,1次∕ d。用药33 d 后,患者 Scr 134μmol∕ L,BUN 7.0 mmol∕ L,内生肌酐清除率62 ml∕ min。停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改为齐多夫定300 mg口服、2次∕ d,其他药物继续使用。停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第5天,患者 Scr 490μmol∕ L,BUN 28.8 mmol∕ L,内生肌酐清除率17 ml∕ min;第11天,Scr 95μmol∕ L,BUN 3.4 mmol∕ L,内生肌酐清除率88 ml∕ min。考虑为富马酸替诺福韦酯所致急性可逆性肾损伤。6个月后复查,患者 Scr 56μmol∕ L, BUN 2.8 mmol∕ L,内生肌酐清除率148 ml∕ min。

    作者:王爽;王宇;闻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医疗机构药物咨询环节用药错误防范指导原则

    用药错误可以发生在药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其中药物咨询环节造成的用药错误越来越受到医疗机构的重视。患者缺乏对药物治疗方案的充分理解,是导致其治疗失败或发生伤害的原因之一。此原因促成了美国《1990年综合预算调解法案( Omnibus Budget Reconciliation Act of 1990)》相关条款的产生,条款中规定对不能提供或提供了不正确、不完整的患者用药教育和咨询的药师要追究法律责任(The act sPecified that Pharmacists can substitute for a Preferred drug,if one exists in that state,and must offer counseling to the Patient on the substitution)[1]。我国于2013年发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2]中也有相关条款,规定医疗机构发出药品时应当告知患者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目前我国医疗机构提供药物咨询服务的情况不容乐观。一项在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5所医疗机构面向医护人员、患者和药师开展的医院药学技术人员核心能力书面调查中,收回的1001份医护人员调查表分析结果显示有32.39%的患者经常接受来自药师的药物咨询服务,1013份患者调查表分析结果显示有18.93%的患者会咨询药师,1031份药师调查表分析结果显示只有25.08%的药师认为自己有提供药物咨询服务的能力[3]。医疗机构不提供或提供了不准确的药物咨询服务所带来的用药错误是多样性的、不易监测的,存在患者伤害的风险。为加强医疗机构药物咨询环节用药错误的识别和防范,进一步规范药物咨询服务,特制订本指导原则。

    作者: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生何首乌泡酒致肝损伤

    1例33岁男性为壮阳自行饮用生何首乌泡酒(生何首乌500 g +40%白酒1000 ml)50 ml∕ d。约4周后出现腹胀,6周后出现尿黄,7周后出现皮肤瘙痒、纳差伴乏力,自行停饮该酒。停止饮酒后1周实验室检查示 ALT 1406 U∕ L,AST 546 U∕ L,γ-GT 203 U∕ L,TBil 204.0μmol∕ L,DBil 159.6μmol∕ L,ALP 195 U∕ L,总胆汁酸(TBA)228μmol∕ L,CRP 10.5 mg∕ L。腹部增强 CT 检查示脂肪肝、肝左内叶异常强化灶、胆囊炎。予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100 mg、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多烯磷酯酰胆碱697.5 mg,1次∕ d。治疗2周后行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继续保肝治疗11 d,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ALT 43 U∕ L、AST 19 U∕ L、γ-GT 61 U∕ L、TBil 29.0μmol∕ L、DBil 22.3μmol∕ L、ALP 88 U∕ L、TBA 17μmol∕ L)。

    作者:王丽苹;许文涛;朱云;王睿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替加环素致胆红素水平升高

    1例74岁男性患者因小肠憩室伴穿孔术后发生感染性休克,静脉滴注替加环素50 mg∕12 h。用药前 TBil 11.1μmol∕ L,DBil 2.3μmol∕ L,间接胆红素( IBil)8.2μmol∕ L。用药第4天,患者 TBil 99.1μmol∕ L,DBil 48.1μmol∕ L,IBil 32.3μmol∕ L;第6天,患者皮肤出现黄染,TBil 206.3μmol∕ L,DBil 126.7μmol∕ L,IBil 45.4μmol∕ L。停用替加环素。停药后第4天,患者 TBil 167.4μmol∕ L,DBil 98.2μmol∕ L,IBil 36.1μmol∕ L。2周后电话随访,患者 TBil 18.3μmol∕ L,DBil 3.4μmol∕ L, IBil 11.6μmol∕ L。

    作者:李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1例15岁男性患儿因颅内感染,静脉滴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 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1次∕6 h)。用药后约6 h 患儿全身出现针尖至米粒大小暗红色皮疹,部分皮疹处出现松弛性水疱,皮肤温度升高,伴瘙痒,触痛明显,尼氏征阳性,体温波动于37.4~37.7℃。诊断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考虑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所致。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给予抗感染、抗过敏和肠内营养等治疗。16 d 后患儿头面部、躯干、四肢皮疹消退。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儿皮肤未遗留瘢痕。

    作者:王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数据挖掘方法检测药品不良反应信号的应用研究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检测 ADR 信号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到的北京市21家药物警戒站上报的所有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采用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报告比值比法(ROR)、综合标准法(MHRA)、贝叶斯可信传播神经网络法(BCPNN)及多项伽玛泊松分布缩减法(MGPS)挖掘 ADR 潜在的风险信号,并对5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到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35807份,终纳入有效报告35759份,涉及可疑药品834种。按低位语统计,35759份报告共涉及 ADR 464种;按系统器官分类统计,涉及 ADR 21种。对 ADR 报告进行数据清洗、拆分、编码后,得到6620份含有可疑药品-不良反应组合的报告,其中可疑药品-不良反应组合出现1次者3966份(59.91%);出现2次者937份(14.15%);出现≥3次者1717份(25.94%)。利用5种方法对药品-不良反应组合进行信号检测,PRR、ROR、MGPS、BCPNN 及 MHRA 法检测出的信号数分别为651、614、306、75和57个,涉及的药物种类分别是194、168、124、34、40种,涉及的不良反应种类分别是139、139、121、35和40种。在排名前10位的风险信号中,5种方法共同检测出的信号是阿奇霉素-恶心;PRR、ROR、MHRA、BCPNN 法共同检测出的信号是左氧氟沙星-瘙痒。PRR 和 ROR 检测出的前10种信号完全相同,其余方法检测出的信号各不相同。结论5种信号检测方法均可系统、自动地检测到 ADR 报告中的风险信号,但5种方法各有利弊,应根据实际情况与需求选择应用。

    作者:张婧媛;白羽霞;韩晟;焦立公;管晓东;史录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本刊关于作者贡献说明的要求

    根据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规定,自2017年第1期起,凡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均要求附作者贡献说明。除了在本刊在线稿件处理系统中填写相关表格外,还要在正文后、参考文献前以简要文字说明文题下署名每一位作者的贡献:(1)直接参与,包括研究方案酝酿和设计,或实施研究,或采集数据,或分析∕解释数据等。(2)文章撰写,包括起草文章,或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等。(3)工作支持,包括统计分析,或获取研究经费,或行政、技术或材料支持,或指导,或支持性贡献等。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丙戊酸致癫痫患儿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1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丙戊酸致癫痫患儿纤维蛋白原( FIB)水平降低的特点及对患儿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癫痫诊疗中心住院期间服用丙戊酸后出现FIB 水平降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患儿丙戊酸使用情况(用法、剂量、血药浓度和用药时间)、使用丙戊酸前后 FIB 水平、有无出血表现以及预后。对入组患儿进行了电话随访。结果纳入分析的患儿共13例,年龄5~118个月,中位年龄29个月,其中婴幼儿8例(62%)。丙戊酸用药剂量为140~1080 mg∕ d,中位剂量为280 mg∕ d;丙戊酸血药物浓度为22.55~81.32 mg∕ L,中位浓度为39.80 mg∕ L。患儿服用丙戊酸6~91 d、中位时间13 d 出现 FIB 水平降低。服用丙戊酸前FIB 水平为2.17~3.23 g∕ L,中位水平为2.36 g∕ L,服用丙戊酸后 FIB 水平为1.20~1.93 g∕ L,中位水平为1.60 g∕ L,服用丙戊酸前后 FIB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11~18个月,13例患儿均无出血表现,未调整丙戊酸用药方案。结论癫痫患儿特别是婴幼儿服用规范剂量的丙戊酸可致 FIB 水平降低至参考值下限之下,但均未出现出血。FIB 水平降低可出现在用药1周内,因此服用丙戊酸早期即应开始监测患儿 FIB 水平。

    作者:孙欣;傅征然;陈春红;王红梅;刘丽英;伍妘;张珅;吕俊兰;方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复加尿路感染致横纹肌溶解症

    1例75岁男性患者因发热、尿频、尿急、腰痛、肌肉酸痛、乏力,被诊断为泌尿系感染后第3天实验室检查示 CK 14190 U∕ L,CK-MB 204 U∕ L,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患者因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规律服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 d)超过10年。考虑患者的横纹肌溶解症与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复加尿路感染有关。停用阿托伐他汀钙,给予抗感染、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7 d 后,患者尿路感染症状消失,无不适主诉,实验室检查示 CK 472 U∕ L,CK-MB 4 U∕ L,尿常规检查无异常。约1个月后复查,CK 52 U∕ L,CK-MB 5 U∕ L。

    作者:鲁梅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住院患者生脉注射液临床使用合理性分析

    目的:分析生脉注射液临床使用合理性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5年1至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期间使用过生脉注射液患者的病历,每月病历中各随机抽取20份,根据药品说明书8项指标(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给药剂量、溶媒选择、溶媒剂量、给药浓度、给药频次、配伍禁忌,每项赋值1分,不符合说明书要求者计0分)和药物利用指数(DUI =1.0为用药合理,≠1.0为用药不合理)评价该药使用的合理性;将发生生脉注射液相关不良事件者按照1:4的比例与未发生不良事件者配对,采用多因素条件 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药品说明书评价指标与该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240份病历。所涉及的240例患者中,男性116例,女性124例;年龄44~78岁,平均(59±13)岁;均有西医辨病,有中医辨证者206例(85.8%)。药品说明书8项指标总用药合理率为59.7%(1147∕1920),其中给药频次和配伍禁忌2项指标用药合理率均为100.0%,其他6项指标用药合理率由高至低依次为给药浓度(62.1%,149∕240)、给药剂量(57.5%,138∕240)、溶媒选择(48.3%,116∕240)、西医辨病(42.9%,103∕240)、溶媒剂量(38.8%,93∕240)和中医辨证(28.3%,68∕240)。2015年1至12月生脉注射液 DUI 为1.23~1.96,平均1.62±0.21。有7例发生生脉注射液相关不良事件(呼吸困难3例,皮疹2例,瘙痒、寒战各1例),均为用药不合理所致。多因素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辨证和给药浓度2项指标与不良事件发生有相关性(前者 OR =0.617,95% CI:0.491~0.810, P <0.05;后者 OR =0.533,95% CI:0.385~0.733,P <0.05)。结论生脉注射液临床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超适应证、超剂量用药和溶媒不当,而中医辨证和给药浓度与不良事件发生具有相关性。

    作者:宋海燕;张红艳;孙世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2017医学前沿论坛暨第15届全国肿瘤药理与临床化疗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为促进我国抗肿瘤药物研究和应用的交流,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进展和动态,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和浙江大学药学院联合承办的“2017医学前沿论坛暨第15届全国肿瘤药理与临床化疗学术会议”定于2017年4月28日至5月1日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特邀国内外专家就近年来肿瘤药理及临床肿瘤药物治疗的新进展、新动向以及2017年美国癌症研究学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年会将要展示的新进展作大会专题学术报告。现就征文事项通知如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达肝素钠致血小板减少伴严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例61岁男性患者于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长期口服氯吡格雷(75 mg,1次∕ d),因急性脑梗死给予达肝素钠(5000 U 皮下注射,1次∕ d)。第10天,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PLT 89×109∕L),停用氯吡格雷。2 d 后,患者出现右下肢肿胀、浅静脉扩张、双足发绀,血管超声检查示新发广泛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双侧胫前动脉远端闭塞,血清肝素∕血小板因子4复合物抗体检测呈阳性。诊断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停用达肝素钠,改为阿加曲班10 mg 微量泵持续泵入,1次∕4 h。第2天,患者右下肢肿胀明显缓解,PLT 36×109∕ L;第11天,PLT 123×109∕ L,停用阿加曲班,改为利伐沙班15 mg 鼻饲,1次∕12 h。3个月后,患者 PLT 196×109∕ L,血管超声检查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部分再通。

    作者:陈卫碧;温玉梅;宿英英;张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对抗肿瘤药物毒性作用的影响研究进展

    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的基因多态性是抗肿瘤药物毒性的影响因素。与抗肿瘤药物毒性相关的代谢酶包括 CYP 酶、微粒体黄素单加氧酶、单胺氧化酶、二胺氧化酶、醇脱氢酶、过氧化氢酶、乙醛脱氢酶、谷胱甘肽 S-转移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硫酸基转移酶、N-乙酰基转移酶2和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等。与抗肿瘤药物毒性相关的转运体主要包括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有机阴离子转运体以及 ATP 结合盒。目前多数与抗肿瘤药物毒性相关的基因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尚不清楚,通过建立完善的基因库,明确基因多态性对于抗肿瘤药物毒性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提高临床个体化治疗水平并减少 ADR 的发生。

    作者:王彧杰;岳庆喜;原永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Meta 分析

    目的:综合评价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有关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16年6月收录的有关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依据渥太华-纽卡斯尔质量评估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 RevMan 5.3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用 OR 及其95% CI 表示。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献为25篇,NOS 评分均≥7分。涉及4279例患者,其中血小板减少组1335例,无血小板减少组2944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为基础 PLT <200×109∕ L(OR =3.64,95% CI:1.60~8.30,P =0.002),体重<50 kg (OR =2.44,95% CI:1.79~3.34,P <0.001),肌酐清除率<30 ml∕ min(OR =1.85,95% CI:1.29~2.67,P <0.001,用药疗程>14 d(OR =1.76,95% CI:1.17~2.65,P =0.006),以及年龄≥65岁(OR =1.54,95% CI:1.03~2.31,P =0.04)。结论肾功能重度损伤、基础 PLT 低、低体重、用药疗程长和高龄为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作者:戈梦佳;陈恳;马青变;易湛苗;翟所迪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芬太尼透皮贴剂致昏迷

    1例75岁胃部肿瘤切除术后患者因腹痛在家自行间断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1贴(4.2 mg)到1.5贴(6.3 mg)半个月。半个月来患者逐渐出现嗜睡、乏力。入院前一晚患者因腹部疼痛将1.5贴贴剂贴于腹部后入睡,次日早晨家属发现患者昏迷,呼之不应。急诊入院后经检查排除脑血管意外,予吸氧、改善循环等对症处理,2 d 后患者神志逐渐恢复(期间贴剂使用72 h 后去除,未再使用)。因腹痛遵医嘱再次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1贴,3 h 后患者再次出现以上症状,考虑由芬太尼引起。立即去除芬太尼透皮贴剂,给予吸氧、静脉注射纳洛酮等对症处置,2 h 后患者神志恢复正常。

    作者:吕维玲;张晋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